時間:2023-03-20 16:24:38
序論:速發(fā)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經濟地理學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與此同時,近年來,國家關于生態(tài)經濟、循環(huán)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經濟的相關政策相繼推出。由于這幾個概念頗為接近,加之頻繁出現在我們的生產、生活和學習中,不僅使大眾困惑,對學術研究也形成不小的干擾,特別是在厘清低碳經濟概念、低碳發(fā)展重點和任務時,容易與其他概念的內涵和發(fā)展任務產生混淆,反映在實際領域中,低碳經濟有被泛用的趨勢。在低碳經濟研究中,目前,圍繞碳排放驅動因素和碳足跡的研究,大多是從能源領域獲取數據并建立分析模型,進而將結論推廣至整個經濟系統,這種方式忽略了能源行業(yè)與工業(yè)過程、農業(yè)林地、廢氣物等其他領域具有的不同的碳排放特征,其結論的嚴謹性有待推敲;關于國際貿易中碳排放的歸屬問題,大多數的定量研究忽略了上游中間產品生產排放的間接影響,并采用投入產出方法對截面數據進行靜態(tài)估算,造成了全球產業(yè)分工對“貿易內涵排放”(EmbeddedCar-boninTrade)影響的顯著低估;關于低碳經濟發(fā)展的評價,主要以國家宏觀層面研究較多,并形成以低碳產出、低碳消費、低碳資源和低碳政策為維度的指標體系對策研究,針對區(qū)域或行業(yè)低碳發(fā)展需求的微觀領域評估體系則相對較少;圍繞各種模擬模型的使用,主要以實現各種減排模式的減排情景預測為目標,較少考慮經濟是否平穩(wěn)增長以及如何保持宏觀經濟的總體增長最優(yōu)等問題。綜上,國內不同領域的學者對低碳經濟研究已取得了不小成績,但仍然存在諸多不足和困惑。理論研究進展的緩慢,既不能滿足國內低碳實踐領域的發(fā)展需求,在面對全球低碳經濟領域業(yè)已出現的激烈利益博弈時,也難以及時跟進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觀點。因此,盡快構建低碳經濟學發(fā)展平臺,完善低碳經濟理論框架體系,成為當前推動低碳經濟研究向縱深發(fā)展以及滿足我國低碳經濟發(fā)展實際需求的最為現實和迫切的問題。
二、基于范式理論的低碳經濟學理論框架
1.“范式”理論與經濟學范式
最早提出“范式”(Paradigm)這一概念是美國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他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系統闡述了以范式概念為核心的科學發(fā)展的動態(tài)結構的理論。庫恩對“范式”的理解有3種:一是科學共同體“普遍承認的科學成就”;二是“一定時期內開展研究活動的基礎”;三是指“在科學實際活動中,某些被公認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論以及儀器設備在內的范例———為某種科學研究傳統的出現提供了模型”。庫恩(2003)認為,規(guī)則、屬性這些東西都是事后的,范式具有在先性。一套實際的科學習慣和科學傳統對于有效的科學工作是十分必要和極其重要的,它不僅是一個科學共同體團結一致、協同探索的紐帶,而且是其進一步研究和開拓的基礎;不僅能賦予任何一門新學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決定著它的未來和發(fā)展,而它的形成須要仰賴于“范式”。因此,按照庫恩的理解,“范式”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從學科建立的角度看,范式是“開展研究活動的基礎”。在經濟學領域,“庫恩的范式理論得到經濟學者的高度重視,范式理論被用來解釋、評價重要經濟理論的形成,以及它們在經濟學史上的地位”。作為一門研究人類經濟行為和現象的社會科學,經濟學形成了自身的研究范式。錢穎一提出,現代經濟學“由3個主要部分組成:視角(Perspective)、參照系(Reference)或基準點(Benchmark)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tools)”。“視角”是經濟學中研究問題的出發(fā)點,通常基于三項基本假設:經濟人的偏好、生產技術和制度約束,可供使用的資源稟賦;“參照系”的建立對任何學科的建立和發(fā)展都極為重要,是經濟學家研究經濟問題的標尺,包括一系列公認的理論和公式等,如一般均衡理論中的阿羅-德布羅定理(Arrow-DebreuTheorem),產權理論中的科斯定理(CoaseTheorem),公司金融理論中的默迪格利安尼-米勒定理(Modigliani-MillerTheorem)等,都被經濟學家用作分析經濟問題時的基準點;經濟學還提供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即各種圖象模型和數學模型,其作用在于用較為簡明的圖象和數學結構幫助深入分析紛繁錯綜的經濟行為和現象,如供需曲線圖象模型、薩繆爾森的重疊代模型、所有權-控制權模型、非對稱信息模型等。由此可見,“視角”———基本假定、“參照系”———理論術語體系以及“分析工具”,這三部分是構成現代經濟學范式研究的基本要素。如今,經濟學家們正是運用這些概念所代表的分析框架來認識和揭示各種經濟行為和現象。
2.低碳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
根據經濟學范式的要求,筆者認為,低碳經濟學是基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空間有限這一基本假定,針對溫室氣體排放空間配置過程中的經濟現象和經濟規(guī)律進行研究的經濟學下面的一門學科分支。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配置”(Allo-cation)不是“配額”(Quota),前者是研究在不同的時間、空間條件下,在不同的利益主體之間如何配置的整個過程及其影響因素,是一個動態(tài)的、持續(xù)發(fā)展的綜合性事件,后者強調的結果,是一個靜態(tài)的概念。這里所指的溫室氣體除了通常所了解的CO2、CH4、N20等氣體,隨著自然科學的深入,還包括已經發(fā)現并證明的CO2、CH4、N20、HFCS、PF-CS、SF6等30余種氣體,主要來源于經濟社會中的5個方面:能源行業(yè)、工業(yè)工程和產品用途、農業(yè)、林地和其他土地利用、廢棄物、其他領域和途徑等,低碳經濟學的研究也主要圍繞這5個方面展開。
(1)低碳經濟學的基本假定
低碳經濟學承認經濟學范式中的“理性人”和“資源稀缺”假設,在學科本質上歸屬于經濟學。同時,低碳經濟是在全球溫室氣體容量有限,溫室效應對人類產生巨大威脅的情況下提出的。因此,“理性人”、“全球溫室氣體容量有限”共同構成了低碳經濟學作為經濟學范式下一門學科分支的假定前提。低碳經濟強調經濟發(fā)展不能以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為代價,追求經濟發(fā)展與碳排放相對脫鉤,解決這一問題主要靠經濟手段,即運用“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解決全球經濟發(fā)展與溫室氣體高排放之間的矛盾。所以,經濟系統是低碳經濟研究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其終極目標是建立一個持續(xù)和高效的經濟系統,以滿足人類的生存發(fā)展需要。
(2)低碳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低碳經濟學是一門研究溫室效應與人類社會發(fā)展之間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規(guī)律的學科,即一切與溫室效應有關的人類經濟活動都是低碳經濟的研究對象,低碳經濟學的目的在于找到并運用其中的規(guī)律。在現實中,通過對大量低碳經濟現象的觀察,可以將其從4個維度抽象概括,即低碳經濟成分、形態(tài)、模式以及秩序。低碳經濟成分,凡是與低碳有關的各種經濟活動,我們都可以稱之為低碳經濟成分,它是低碳經濟中的最小元素,也是構成低碳經濟的基本單元。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各種低碳經濟行為,如減少化石能源使用、增加可再生資源利用率、植樹造林等具體行為都是低碳經濟的一種成分。低碳經濟形態(tài),是指低碳經濟各種成分的總和,是各種低碳經濟現象的總和。潘家華、莊貴陽、付加鋒等學者的研究,就是從低碳經濟現象的總和出發(fā),將低碳經濟視為一種經濟形態(tài),并分析其具有的特征。低碳經濟發(fā)展模式,指低碳經濟的發(fā)展過程及其最終形成的結果,它是在一定地區(qū)、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獨具特色的低碳經濟發(fā)展路子,包括在這一過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制形式、產業(yè)結構和經濟發(fā)展思路、分配方式等。低碳經濟秩序,代表著國際社會一種新的規(guī)則的形成,溫室氣體問題導致氣候成本與收益在不同群體和個體之間的重新分配。秩序是低碳經濟內在運營的要求,這一秩序的形成不僅將重塑全球產業(yè)結構的形態(tài)和布局,而且將決定各國在未來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3)低碳經濟學的核心問題
低碳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是配置問題,即通過對溫室氣體(目前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空間的配置,實現經濟高增長和低排放的目標?;跍厥覛怏w排放空間的配置,國際社會形成了以下共識:低碳經濟發(fā)展與經濟持續(xù)增長、消費水平提高高度兼容,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在自然系統最大可排放溫室氣體這個客觀尺度的剛性約束下展開。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遏制全球氣候暖化是世界各國共同承擔的責任。通過對溫室氣體排放空間的合理配置,降低經濟發(fā)展對生態(tài)系統碳循環(huán)的影響,維持生物圈的碳平衡,實現以碳生產力為核心的碳中性經濟,即經濟發(fā)展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與通過人為措施吸收的溫室氣體實現動態(tài)均衡。低碳經濟要求人類改變傳統的經濟發(fā)展方式,發(fā)展基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潔利用、開發(fā)可再生能源基礎之上的低碳經濟社會。
(4)低碳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分析工具
低碳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分析工具主要來自于經濟學以及環(huán)境經濟學、生態(tài)經濟學、能源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目前,已經提出的低碳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包括市場失靈理論、產權理論和政府管制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生態(tài)足跡理論、“脫鉤”理論、環(huán)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城市礦山”理論等;研究方法上包括情景分析法、灰色關聯度方法、簡均分解法(SampleAverageDivision,SAD)、自適應權重分解法(AdaptiveWeightingDivsion—AWD)、Topio脫鉤指標、對數平均權重分解法(LogarithmicMeanWeightDivisionIndexMethod,LMDI)、Kaya恒等式、數據包絡分析(DEA)技術、投入產出結構分解方法、IPAT方程理論等;模型分析工具則形成了以能源所開發(fā)的IPAC系統為核心的能源經濟模型(IPAC-SGM),排放模型(IPAC-emission),能源技術模型(IPAC-AIM),中國科學院引入的經濟分析和預測模型REMIPolicyInsight,以及CGE模型、MARKAL-MACRO模型,STIRPAT模型等等。隨著低碳經濟研究的深入,低碳經濟學的理論和分析工具將進一步發(fā)展并完善。
3.低碳經濟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區(qū)別與聯系
作為經濟學范式下的一個新興理論分支,低碳經濟學與環(huán)境經濟學、生態(tài)經濟學、能源經濟學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qū)別。這4門學科都是自工業(yè)文明以來人類在對經濟行為與自然關系不斷反思過程的背景下形成的,通過設定理性人選擇、資源稀缺兩大假設,研究人和環(huán)境之間的各種關系,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從不同之處來看,環(huán)境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發(fā)展同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生態(tài)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tài)的關系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能源經濟學是研究能源開發(fā)利用的經濟規(guī)律以及能源與國民經濟發(fā)展關系的科學;低碳經濟則是近10年出現的概念,針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低碳經濟學是研究溫室效應與人類社會發(fā)展之間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規(guī)律的交叉學科。同時,低碳經濟學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吸收了大量其他3門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如環(huán)境經濟學中的外部性理論、產權交易理論、公共選擇理論,生態(tài)經濟學的生態(tài)價值、生態(tài)均衡理論等,能源經濟學中的能源替代與轉換、能源利用技術等。
三、中國低碳經濟研究的目標和重點任務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國際金融危機,“低碳經濟”成為越來越多國家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選之路。西方發(fā)達國家已經在全球低碳經濟發(fā)展中取得了技術領先并掌握了一定主導權。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發(fā)達國家的低碳發(fā)展道路并不適合中國:能源結構上,中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占60%以上,這一局面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根本轉變,在降低單位能源碳排放強度上中國面臨比其他國家更大的困難;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上,中國是處于工業(yè)化初期的發(fā)展中國家,工業(yè)呈現加速發(fā)展,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必然還會持續(xù)增長;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上,中國居世界前列,受不平等國際貿易規(guī)則以及“鎖定效應”影響,中國總量減排的壓力依然很大。因此,如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發(fā)展道路是中國低碳經濟研究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1.中國低碳經濟研究目標
國際層面,為中國經濟爭取更多的發(fā)展空間。如何讓中國爭取到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氣候制度體系的建立,如何為中國實現工業(yè)化和現代化爭取應有的發(fā)展權和必要的排放空間,是國內低碳經濟研究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對減排問題,探討是否參加減排或者什么時候以何種方式參加減排,研究減排的真實成本和社會經濟風險,提出明確符合國家利益的減排指標和目標。國內層面,提供低碳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和路徑選擇。從全國層面統籌考慮低碳經濟的發(fā)展戰(zhàn)略問題,通過各種情景分析評價中國對低碳經濟發(fā)展的適應性,明確低碳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定位和優(yōu)先領域,為國家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制定和應對各種低碳經濟問題提供決策依據;立足于國內低碳經濟發(fā)展中各主體方的利益訴求,解釋低碳經濟發(fā)展推進過程中利益激勵和約束的可能性,提出低碳經濟發(fā)展中的利益分配均衡對策,誘發(fā)低碳經濟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從利益機制的有效運作上確保低碳經濟的健康發(fā)展。行業(yè)和區(qū)域層面,提供低碳發(fā)展技術路線和發(fā)展模式選擇。全面分析和評價各種低碳經濟政策、發(fā)展方案對我國各行業(yè)和區(qū)域的經濟影響,提供行業(yè)或區(qū)域的低碳發(fā)展能力建設與決策支持系統,探索不同背景的低碳發(fā)展模式及選擇。
2.中國低碳經濟研究的重點任務
(1)完善低碳經濟信息、數據集成系統
目前,我國尚缺少系統的碳排放監(jiān)測數據,且氣候變化信息分散在不同領域和部門,國外關于中國的信息和數據容易影響到對我國排放地位的科學判斷,不利于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決策。因此,要建立中國氣候變化及能源利用信息集成系統,將目前分散的、與氣候變化相關信息整合到一個系統化的架構中,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撐;完善我國碳排放數據統計、采集、監(jiān)測體系,發(fā)展集成碳排放數據系統(包括各種溫室氣體、不同部門和不同來源的數據),為相關決策、評估和研究工作提供數據庫支撐。
(2)研發(fā)適合中國的模型工具和分析方法
由于統計體系和口徑差異,國外氣候變化分析工具在研究我國氣候問題時存在適應性差,結論出入大等問題,因此,應開發(fā)符合發(fā)展中國家利益的計算模型,形成更適應中國國情的模型工具和分析方法:充分認識吸收國內外有關應對氣候變化和政策模擬模型的優(yōu)缺點,在LEAP模型(Long-rangeEnergyAltemativesPlanningSystem)、MARKAL模型(MarketAllocation)、SGM模型(SecondGenerationModel)等分析工具的基礎上尋求更適應中國國情的模型和預測方案;通過研究發(fā)達國家碳發(fā)展軌跡,估算各國低碳減排成本,建立一致的間接代價評估方法,對中國的減排途徑進行優(yōu)化選擇并為國際氣候談判提供依據;進一步完善IPAC模型系統對中國能源與溫室氣體的排放情景分析,形成綜合評價模型框架。
(3)探究低碳經濟運行內在機理和發(fā)展規(guī)律
從不同的角度深入低碳經濟內在運行機理,深入到具體區(qū)域、產業(yè)、行業(yè)研究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發(fā)展)演進的關系、與進出口貿易的關系、與能源(結構)演進的關系、與區(qū)域發(fā)展格局的關系;在碳排放影響因子和驅動因素研究中,具體結合地方經濟發(fā)展情況和產業(yè)、行業(yè)發(fā)展情況研究碳排放問題,加強居民消費行為對碳排放影響的研究;進一步分析核算碳排放,得出具體行業(yè)、區(qū)域的碳足跡邊界系統,構建碳足跡核算框架體系;加強碳稅對經濟發(fā)展影響研究,提出我國碳稅制度的實施框架,以及碳稅與相關稅種的功能定位,制定我國開征碳稅的實施路線圖;開展碳排放貿易(交易)研究,對全球碳交易市場構架、碳交易品種、額度、市場規(guī)模以及地區(qū)分布進行統計和估算,推動國內交易機制發(fā)展;進一步深化碳匯研究,分析如何提升我國森林碳匯、海洋碳匯等的發(fā)展?jié)摿Α?/p>
(4)提出中國低碳經濟路線圖
研究不同領域、不同層面低碳經濟發(fā)展路徑,勾畫我國國家層面低碳經濟發(fā)展路線圖。探討各個區(qū)域、行業(yè)、部門等微觀層面的碳排放軌跡,分析不同途徑所能形成的現實節(jié)能減排量及其貢獻率,以各種途徑所能實現的節(jié)能減排量及其現實難度為基礎對未來中國低碳發(fā)展選擇重點作出判斷,分析不同系統下低碳經濟發(fā)展路徑;同時,對發(fā)達國家碳軌跡開展總量和結構比較研究,在比較的基礎上探討碳軌跡的一般性規(guī)律及不同經濟和政策情景對碳軌跡的影響,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得到未來中國可能碳軌跡及其峰值年份,為國家在碳減排目標下的低碳發(fā)展路線圖選擇提供決策依據。
中圖分類號:F061.5;F0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8131(2017)01001008
一、引言
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非均衡性或者說經濟活動具有空間結構性這一特征,是我們研究現實經濟無法回避的問題(年猛 等,2012)。然而,經濟活動的空間因素卻被主流經濟學家長期忽視,這種研究不僅“在上一代基本上處于休眠狀態(tài)”(Krugman,1991a),而且難入主流。目前,已經聲名鵲起的新經濟地理學(New Economic Geography,NEG)t把空間因素納入一般均衡理論分析的框架之中,探究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規(guī)律,解釋產業(yè)活動的空間集聚機制,并以此來分析和探討區(qū)域經濟增長的規(guī)律與途徑(安虎森,2009)。
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新經濟地理學日趨成熟與完善,形成了許多理論模型。尤其是近年來,企業(yè)異質性(Heterogeneous Firm)理論的引入,增強了新經濟地理學對現實經濟的解釋力、完善了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基礎。本文的目的主要在于闡述新經濟地理學的最新研究進展――“新”新經濟地理學對新經濟地理學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及其在中國的應用和創(chuàng)新方向。
二、 空間、新貿易理論與新經濟地理學
1.缺失空間維度的主流經濟學
經濟活動在地理空間上的集聚現象在現實中是非常普遍的。然而長期以來,主流經濟學一直排斥關于空間經濟的研究,至今在主流經濟學的教科書中仍熱衷于講述沒有空間維度的經濟理論(安虎森,2010)。美國經濟思想史學家馬克?布勞格(Blaug,1997)在《經濟理論回顧》一書中指出:“18世紀的偉大經濟學先驅愛爾蘭經濟學家理查德?坎蒂?。≧. Cantillon)、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斯圖亞特(J. Steuart)、蘇格蘭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 Smith)等,曾大量論述過關于區(qū)域與距離這個兩位一體現象有關的空間經濟模式,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這一關乎‘空間’的經濟研究主題在1800年以后的主流經濟學文獻當中幾乎不見蹤影;盡管古典區(qū)位論在19世紀興起、成熟并產生一定的影響力,但一直被主流經濟學排斥在外而無法進入主流經濟學的殿堂,直到20世紀50年代,整個主流經濟學對現實經濟世界的分析都是缺少空間維度的”。
雖然主流經濟學長期忽視空間維度,但諸如區(qū)位論、城市經濟學、區(qū)域經濟學、經濟地理學等學科一直研究并關注經濟活動的空間特性,其中也產生了很多經典的空間分析范式。然而這些學科在研究經濟現象時,常常假設經濟活動的集聚體(例如城市)是外生的(如德國經濟學家約翰?杜能的農業(yè)區(qū)位論),并把這種經濟活動在地理空間上的集聚現象視作“黑箱”處理,這種處理方式顯然無法對主流經濟學產生很大的影響。然而,由于經濟活動的空間“塊狀”特征非常普遍且無法回避,于是主流經濟學理論從“外部性”這種外部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生產要素稟賦空間分布的不均衡,由HO理論、比較優(yōu)勢理論等構成;另一方面是指技術外部性,也稱為技術外溢或知識擴散。 來解釋經濟活動的空間差異現象。但是,主流經濟學這種外部性對集聚形成的內在機制的解釋無法令人信服。
一些經濟學家尤其是新經濟地理學家們認為,主流經濟學之所以長期缺失空間維度,關鍵是缺乏處理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和規(guī)模報酬遞增的技術工具(Krugman,1995,1998a,1998b;Fujita et al,1999)。可以說,主流經濟學家們是由于缺乏合適的技術工具而不得已回避空間問題的;同時,區(qū)位論等非主流的相關研究由于缺乏嚴謹的模型表述和未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而無法得到主流經濟學的認同。正因為主流經濟學的無能為力和非主流相關學科的研究不足,“空間”這一經濟學“最后的前沿”成為了新經濟地理學誕生的立足點。
2.新貿易理論為新經濟地理學的生產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
新經濟地理學(New Economic Geography,NEG)實際上是脫胎于新貿易理論(New Trade Theory,NTT)的,而與這兩個領域聯系最為緊密的經濟學家則是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 Kugman)(安虎森,2009)。Krugman的突出貢獻在于:在國際貿易領域開創(chuàng)了新貿易理論和在經濟活動區(qū)位分析方面開創(chuàng)了新經濟地理學。
1979年,Krugman在《收益遞增、壟斷競爭和國際貿易》一文中,使用DS模型構建了全新的綜合了傳統觀點的新貿易理論框架(Krugman,1979)。這篇論文不僅包含了“即使不存在比較優(yōu)勢和生產要素稟賦差異,規(guī)模經濟也是導致國家或地區(qū)間貿易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的新貿易理論核心思想,而且具有了新經濟地理學的雛形思想,即可以在主流經濟學的一般均衡框架內分析經濟活動和生產要素的區(qū)位。1980年,Krugman在《規(guī)模經濟、產品差異與貿易模式》一文中,用“冰山成本”(Iceberg Cost)“冰山成本”是美國經濟學家Samuelson于1952年首次提出,目的是用來描述由于貿易壁壘而產生的經濟效率的損失。Krugman將其引入國際貿易研究中以替代傳統的運輸成本假設,即一單位商品在到達目的地時會像“冰山”一樣“融化”掉一部分,而“融化”的這部分就是運輸成本。這種假設顯然有利于Krugman數理模型的構建并得到一些有意義的結論,但這種“線性運輸成本”的假設也受到了一些反對者的批評。 假設替代傳統的運輸成本假設,在進一步完善新貿易理論的同時,其提出的“本地市場效應”(也稱市場接近效應,Home Market Effect)同樣是新經濟地理學的重要內容(Krugman,1980)。盡管新貿易理論蘊涵了新經濟地理學的思想,但沒有實現立足于消費者與企業(yè)空間區(qū)位選擇的一般均衡分析。因此,直到1991年Krugman發(fā)表的《收益遞增與經濟地理》才被認為是新經濟地理學的開篇之作(Krugman,1991a)。
因此,新貿易理論被經濟學界譽為壟斷競爭和規(guī)模報酬遞增革命的第二次浪潮,并為新經濟地理學的誕生奠定了諸多基礎。Krugman創(chuàng)立的CP模型,也是在新貿易理論模型廣泛使用的基本元素(如消費者多樣化、規(guī)模報酬遞增、壟斷競爭等)的基礎上,增加了具有規(guī)模報酬不變和無運輸成本等特征的農I部門以及工業(yè)企業(yè)和工人在地理空間上的無成本遷移而得出的。在Krugman創(chuàng)立新經濟地理學之后,國際貿易理論與經濟地理學通過新的理論視角而聯系得越來越緊密,即在給定生產要素國際分布的情況下,同時探討不同國家之間的專業(yè)化(國際貿易理論)和這些要素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區(qū)位運行(經濟地理學)的共同驅動力。
3.“新”新貿易理論為“新”新經濟地理學的產生提供了微觀理論基礎
《貿易對產業(yè)內的再分配和產業(yè)總生產率的影響》(Melitz,2003)一文一經發(fā)表就在國際貿易領域內掀起了以企業(yè)異質性為基本特征的“新”新貿易理論(‘New’ New Trade Theory,NNTT)研究浪潮。NNTT從一個新的角度,即更加強調企業(yè)而不是行業(yè)的重要性,來理解在全球化時代下國家或地區(qū)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相比傳統的貿易理論中用比較優(yōu)勢和要素稟賦原理來解釋產業(yè)間貿易以及新貿易理論中用規(guī)模收益遞增原理來解釋行業(yè)內貿易,“新”新貿易理論則是從更加微觀角度――企業(yè)來解釋國際貿易活動。NNTT模型揭示出國際貿易導致一個地區(qū)或國家同一產業(yè)內只有生產效率更高的企業(yè)才能進入國外市場,而效率低的企業(yè)只能被淘汰出國際市場,同時市場份額的再分配也會促使效率更高的企業(yè)擁有更大的市場份額,并最終會提升整體行業(yè)的生產效率。近年來,得益于微觀企業(yè)統計數據獲得的便利性,大量實證研究也驗證了“新”新貿易理論的結論。
因此,引入了企業(yè)異質性的“新”新貿易理論,彌補了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只研究產業(yè)層面而缺少企業(yè)層面的微觀理論基礎的缺陷,進一步增強了貿易理論對現實國際貿易活動的解釋力。隨著新貿易理論穩(wěn)步發(fā)展到“新”新貿易理論,新經濟地理學也逐漸發(fā)展到“新”新經濟地理學(‘New’ New Economic Geography,NNEG)?!靶隆毙陆洕乩韺W仍然以規(guī)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為基礎,但更強調企業(yè)、個人等微觀異質性和企業(yè)的集聚行為。更關注微觀異質性(microheterogeneity)的“新”新經濟地理學是對關注宏觀異質性(macroheterogeneity)的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發(fā)展和補充,在整個新經濟地理學的體系中搭起了理論與現實的橋梁,而理論與實際的不符正是新經濟地理學飽受批評的原因。
三、“新”新經濟地理學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1.新經濟地理學的發(fā)展脈絡與“新”新經濟地理學的產生
(1)DS模型的出現和新貿易理論的創(chuàng)立為新經濟地理學的產生奠定了技術基礎
1977年,印度裔美國經濟學家迪克西特(Dixit)和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 Stiglitz)創(chuàng)立的DS模型,為新經濟地理學家們提供了將規(guī)模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納入一般均衡模型的工具,從而新經濟地理學得以被主流經濟學所接納。DS模型設計精巧,涉及產業(yè)組織、國際貿易、經濟增長、新經濟地理學等領域,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Dixit和Stiglitz(1977)通過假設商品效用函數的擬凹性和不變替代彈性以及差異化產品,保留企業(yè)在壟斷競爭市場上自由進入和退出的假定,構建了消費者消費多樣化與企業(yè)生產規(guī)模經濟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根據原假設,在報酬遞增和壟斷競爭市場結構下,產品之間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和差異性;消費者具有多樣化消費偏好特征。對生產者來說,在市場規(guī)模和生產資源一定的情況下,產品的種類越少,市場競爭就越不激烈,廠商就越能利用規(guī)模經濟進行一種產品的生產;對于消費者來說,由于多樣化消費能促進效用的增加,因此產品的種類越多越好。這樣就產生了廠商偏向商品種類少樣化而消費者偏好種類多樣化的“兩難”沖突。在市場規(guī)模不變情況下,新廠商的自由進入最終導致市場均衡,廠商利潤為零;然而市場規(guī)模的擴大有利于生產者發(fā)揮規(guī)模經濟優(yōu)勢,促使產品的種類的增加和單位產品生產成本的下降(即生產效率的提高)。DS模型暗含的“商品貿易促使市場規(guī)模擴大、規(guī)模經濟有效利用以及消費者效用水平提高”的思想,在國際貿易研究領域得到吸納和應用,并最終發(fā)展成為新貿易理論。
(2)CP模型的創(chuàng)立與新經濟地理學的批判性發(fā)展
Krugman(1991a,1991b)建立的CP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譯為“中心―模型”或“核心―邊緣模型”)揭示出集聚是由規(guī)模經濟、市場規(guī)模和運輸成本等因素相互作用決定,并將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現象完全內生化。Krugman(1995)指出,運輸成本與產業(yè)集聚水平之間是非線性的,呈倒“U”型關系,即:在貿易自由度很低(即指運輸成本非常高)的情況下,經濟活動呈空間分散格局;隨著貿易自由度開始提升(即運輸成本開始下降),由于存在“黏性”特征新經濟地理學中的“黏性”特征即指“路徑依賴”現象。 ,經濟活動的區(qū)位不會很快發(fā)生改變;但是當貿易自由度達到某個特定的臨界值時,會產生“突發(fā)性集聚”,經濟活動會突然向某個區(qū)域集中并不斷發(fā)生累積,并最終形成“中心―”(中心是工業(yè)區(qū),是農業(yè)為主的區(qū)域)的空間結構。
CP模型的問世標志著新經濟地理學的誕生,其模型本身也不斷被Krugman本人及其他學者改善和補充。英國經濟學家理查德?鮑德溫(R. Baldwin)等人在《經濟地理與公共政策》一書中,對新經濟地理學相關模型進行了總結(Baldwin et al,2003),主要有:自由資本模型(Footloose Capital Model,FC模型)(Martin et al,1995)、自由企業(yè)家模型(FootlooseEntrepreneur Model,FE模型)(Ottaviano,1996;Forslid,1999;Forslid et al,2003)、資本創(chuàng)造模型(Constructed Capital Model,CC模型)(Baldwin,1999)、全域溢出模型(Global Spillovers Model,GS模型)(Martin et al,1999)、局部溢出模型(Local Spillovers Model,LS模型)(Baldwin et al,2001)、中心―邊緣垂直模型(CorePeriphery VerticalLinkage Model,CPVL模型)(Krugman et al,1995;Fujita et al,1999)、自由資本垂直模型(Footloose Capital VerticalLinkage Model,FCVL模型)(RobertNicoud,2002)、自由企業(yè)家垂直聯系模型(FootlooseEntrepreneur VerticalLinkage Model,簡稱FEVL模型)(Ottaviano et al,2002)等。
上述模型都以依賴“DCI框架”“DCI框架”是指以DS模型為基礎,并采用不變替代效用函數(CES)和冰山運輸成本假設(Iceberg transport cost)。 為基本特征。為擺脫“DCI框架”,尤其是“冰山運輸成本假說”與F實的不符,經濟學家奇安馬可?奧塔維亞諾(G. Ottaviano)等建立了線性自由資本模型(Linear Footloose Capital Model,LFC模型)和線性自由企業(yè)家模型(Linear FootlooseEntrepreneur Model,LFE模型)(Ottaviano et al,1999;Ottaviano,2001;Ottaviano et al,2002),嘗試使用包含二次子效用的擬線性需求函數、線性運輸成本和差別定價的框架來解析“中心―”現象。以“DCI框架”和線性函數為基本特征的兩種模型構成了新經濟地理學在經濟關聯(ELinkage)方面的理論體系,而日本經濟學家藤田昌久建立的關于知識關聯(KLinkage)的模型(Fujita,2007),以及最近興起的企業(yè)異質性的引入,使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向貼近現實世界的方向拓展,這種趨勢也代表著未來新經濟地理學的發(fā)展方向。
(3)新經濟地理學面臨的挑戰(zhàn)、微觀異質性與“新”新經濟地理學的產生
新經濟地理學只關注宏觀異質性而缺乏微觀基礎是其飽受批評者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新”新貿易理論的出現為新經濟地理學解決微觀基礎問題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思路。Baldwin和Okubo(2006)借鑒美國經濟學家馬克?梅里茲(Melitz,2003)的研究思路建立了第一個基于微觀主體異質性的新經濟地理模型,并開啟了基于微觀主體異質性的經濟地理研究潮流(楊開忠 等,2016)。2011年,Ottaviano首次將納入企業(yè)異質性的新經濟地理模型稱為“新”新經濟地理學(Ottaviano,2011)借鑒Baldwin和RobertNicoud(2005)等學者將引入企業(yè)異質性理論的新貿易理論稱為“新”新貿易理論的做法,Ottaviano(2011)將引入企業(yè)異質性假設的新經濟地理學稱為“新”新經濟地理學。 。
“新”新經濟地理學將企業(yè)之間的效率差異引入傳統的新經濟地理模型中,以考察企業(yè)異質性條件下的生產成本和市場規(guī)模的差異。當不同的企業(yè)面臨區(qū)位選擇時,效率低的企業(yè)為避免激烈的競爭而具有更強的動力遠離區(qū)位優(yōu)勢較好的地區(qū)(Baldwin et al,2006)。因此,企業(yè)異質性可以作為額外的分散力(Dispersion Force),更何況,貿易成本越大企業(yè)產品之間的替代性就越大。
此外,通過NNEG模型我們可以從競爭性企業(yè)供應產品的數量差異及生產效率差異的角度來分析區(qū)位差異。從這個角度出發(fā),研究企業(yè)產品之間的替代彈性可以闡釋橫向產品差異化(horizont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而研究企業(yè)生產效率差異可以闡釋垂直產品差異化(vertic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產品差異化(Product Differentiation,也被譯為產品特異性)是指企業(yè)通過某種方式改變同質性或差異較小的產品,從而使消費者相信這些產品具有差異并產生偏好的不同。如果產品特征水平在空間上擴大使得一個消費者的效用上升而另一個消費者效用的下降,這種產品差異就是橫向的;若產品特征水平在空間上的擴大使得所有消費者的效用都增加,這種產品差異就是垂直的或者是縱向的。產品差異性與壟斷競爭市場結構密不可分,并一同被引入經濟學文獻中。在區(qū)位類比分析中,根據具有不同特征的產品的相對數量,某一特定產品被認為定位于一個特定空間中,進而可以根據差異產品空間分布的特征來分析企業(yè)之間的區(qū)位差異。 。在“新”新經濟地理模型中,橫向產品差異化可以促進企業(yè)空間集中,垂直產品差異化則促進企業(yè)空間分散。從這方面來看,不同企業(yè)在效率上的異質性程度成為決定經濟活動地理分布的一個微觀因素。同時,對人異質性(Heterogeneous Agents)的研究,對于進一步理解企業(yè)與勞動者異質性導致經濟集聚的機制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Duranton et al,2004)。
“新”新經濟地理學認為,相比生產率低的企業(yè),生產率高的企業(yè)更具競爭力,因而能在市場規(guī)模較大的核心地區(qū)生存并獲得規(guī)模經濟效應;而生產率較低的企業(yè)為避免競爭會離開核心區(qū)而定位于競爭并不激烈的邊緣區(qū)域,這樣就形成了存在“質”的差別的“核心―邊緣”結構。很顯然,這種空間結構與新經濟地理模型中的同質化的空間結構是不相同的。企業(yè)異質性理論的引入,激發(fā)了國外一些經濟地理學家們的研究熱情,出現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不斷補充和完善“新”新經濟地理學。綜合這些研究成果,可以把企業(yè)或個人等微觀異質性對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影響歸結為以下三大效應:集聚效應,指由于企業(yè)的地理集中會產生知識溢出等正的外部性和形成規(guī)模經濟而有利于企業(yè)生產率的提高;空間選擇效應,指在競爭的作用下,生產率高的企業(yè)會集聚在核心區(qū)而生產率低的企業(yè)只能布局在邊緣區(qū);人才歸類效應,指優(yōu)秀人才會主動選擇在核心區(qū)(大市場區(qū))工作(Baldwin et al,2006;Okubo et al,2010;Behrens et al,2014)。
總體而言,“新”新經濟地理學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推動了新經濟地理學理論體系的完善和發(fā)展:一是探討了微觀異質性對新經濟地理模型主要特征和結論的影響,并為新經濟地理學奠定了微觀基礎(Baldwin et al,2006,2009);二是從企業(yè)和勞動者異質性出發(fā)重新探討經濟活動空間集聚形成和城市空間結構變化的微觀機制(Behrens et al,2014);三是在企業(yè)異質性假設條件下,探討區(qū)域政策對區(qū)域經濟增長與福利變化的影響(Baldwin et al,2006,2009;Baldwin和Forslid,2010)。
2.“新”新經濟地理學主要分析框架
“新”新經濟地理學采用“新”新貿易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沿用新經濟地理學的分析框架的基礎上,力求構建更加多元化的模型。綜合目前研究的成果,“新”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模型主要基于以下三大分析框架:
(1)DS壟斷競爭分析框架。如前所述,無論是新貿易理論、新經濟地理還是“新”新貿易理論,DS框架都是其理論模型的基礎分析框架。Fujita和Krugman(1999)也認為整個新經濟地理學都是建立在DS壟斷競爭分析框架、冰山貿易成本理論、特別動態(tài)演化和計算機模擬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新”新經濟地理學的最初創(chuàng)立者也沿用了這一傳統。其中,Baldwin和Okubo(2006)在DS框架下探討了企業(yè)異質性對企業(yè)區(qū)位定位的空間選擇與空間分類效應;法國經濟學家克里斯蒂安?貝倫斯等也在DS框架下證明了大城市具有高效率的特征(Behrens et al,2014)。
(2)OTT分析框架。OTT分析框架是由Ottaviano、Tabuchi和Thisse等建立的一個基于準線性二次函數分析框架(Ottaviano et al,2002)。與DS框架相比,OTT框架一方面克服了DS框架下企業(yè)產品邊際成本加成定價的缺陷,使得企業(yè)產品的最優(yōu)定價策略隨市場規(guī)模的變化而變化;另一方面用準線性效用函數替代CES(不變替代彈性)效用函數,使模型中所有內生變量都可以用外生變量以線性形式表示,具有完全解析能力。OTT框架一經推出,就在貿易領域與新經濟地理領域得到了大量的運用。其中,Melitz和Ottaviano(2008)采用OTT框架分析了市場規(guī)模與企業(yè)生產率之間的關系;日本經濟學家久保卓治等(Okubo et al,2010)也基于OTT框架分析了企業(yè)異質性對其空間區(qū)位選擇的影響。
(3)BEKJ分析框架。BEKJ模型由Bernard、Eaton、Kortum和Jensen等建立(Bernard et al,2003)被看作是“新”新貿易理論的另一重要模型。由于BEKJ模型僅僅關注Frenchet分布,而無法反映隨機企業(yè)的比較優(yōu)勢,因此該分析框架無論是在貿易領域還是新經濟地理領域使用得都比較少。
四、“新”新經濟地理學在中國的研究現狀及啟示作為空間經濟學的新方向(楊開忠等,2016),國外學者對“新”新經濟地理學已關注近十年,而國內研究才剛剛起步。由于微觀層面稻菘苫竦瞇越喜睿國內相關研究主要以引進介紹國外研究成果為主(李福柱,2011;顏銀根,2013;陳光,2015;楊開忠 等,2016),僅有少數學者開展了相關實證研究,且主要集中在微觀主體異質性集聚驗證(劉海洋 等,2015)和“新”新經濟地理學視角下企業(yè)效率的影響機制(梁琦等,2012、2013;王文雯等,2015)等方面。同時,相關研究也缺乏符合中國國情的理論模型。
Krugman(2011)指出,對于發(fā)達國家而言,新經濟地理學“討論的是過去,不是現在,更不是未來”,但是對于包括中國在內的發(fā)展中國家而言,新經濟地理學正當其時。實踐應用是檢驗理論的標準,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實踐為新經濟地理學及其最新理論進展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平臺(孫久文 等,2015)。而“新”新經濟地理學的引進也為研究中國區(qū)域問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論依據。我們應積極借鑒其最新研究視角和方法,結合中國經濟實際,從時間和空間上來研究經濟活動空間格局形成的內在機制。
首先,“新”新經濟地理學為研究中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空間格局提供了新的微觀思路。目前,中國存在區(qū)域之間發(fā)展不均衡、城鄉(xiāng)差距長期存在以及產業(yè)空間分布不合理等問題,借鑒“新”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我們可以從企業(yè)生產率差異、勞動者素質差異等微觀異質性角度,來研究中國區(qū)域經濟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和解決路徑。
其次,“新”新經濟地理學為討論和研究中國的區(qū)域經濟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由于引入了微觀異質性,“新”新經濟地理學為學者研究政府實施區(qū)域政策的效果提供了具有預測性和針對性的分析框架。我們可以借鑒這種分析框架來研究中國實施的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以及近年來密集出臺的“新規(guī)劃”,深入探討其原因、機制和效果等。
最后,中國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也為“新”新經濟地理學的發(fā)展提供了獨特的、有價值的素材。因此,當前中國經濟地理學研究學者應扎根中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特色實踐,從應用、模仿轉向創(chuàng)新、突破,促進其區(qū)域經濟理論體系的完善和發(fā)展。具體來講,目前的研究應將“新”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和模型更大程度地與中國實際的地理空間結構、微觀主體特征等結合起來,深入探討市場的“空間選擇效應”、區(qū)域政策的“分類效應”,并注重實證檢驗方法以及企業(yè)效率來源識別方法的創(chuàng)新,讓理論模型和實證研究的結果更加符合中國的經濟現實。
參考文獻:
安虎森.2009.新經濟地理學原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安虎森.2010.新區(qū)域經濟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陳光.2015.基于企業(yè)異質性的“新”新經濟地理學研究綜述[J].經濟問題探索(4):160166.
李福柱.2011. “新”新經濟地理學研究進展[J].經濟學動態(tài)(6):98102.
梁琦,李曉萍,呂大國.2012.市場一體化,企業(yè)異質性與地區(qū)補貼[J].中國工業(yè)經濟(2):1625.
梁琦,李曉萍,簡澤.2013.異質性企業(yè)的空間選擇與地區(qū)生產率差距研究[J].統計研究,30(6):5157.
劉海洋,劉玉海,袁鵬.2015.集群地區(qū)生產率優(yōu)勢的來源識別:集聚效應抑或選擇效應?[J].經濟學(季刊)(2):10731092.
年猛,孫久文.2012.中國區(qū)域經濟空間結構變化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8996.
孫久文,原倩.2015.“空間”的崛起及其對新經濟地理學發(fā)展方向的影響[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 8895.
王文雯,金祥s,朱希偉.2015.新新經濟地理學視角下企業(yè)效率的影響機制[J].統計研究(7):3236.
顏銀根.2013.論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脈絡――從新經濟地理到新新經濟地理[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6):312.
楊開忠,董亞寧,薛領,等. 2016.“新”新經濟地理學的回顧與展望[J].廣西社會科學(5):6374.
BALDWIN R E. 1999. Agglomeration and endogenous capital[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3(2):253280.
BALDWIN R E,MARTIN P,OTTAVIANO G I P. 2001. Global income divergence,trade,and industrialization:The geography of growth takeoffs[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6(1):537.
BALDWIN R E,FORSLID R,MARTIN P,OTTAVIANO G,ROBERTNICOUD F. 2003. 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lic Policy[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ALDWIN R E,FORSLID R. 2010. Trade liberalization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4(2): 161176.
BALDWIN R E,OKUBO T. 2006. Heterogeneous firms,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spatial selection and sorting[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6(3): 323346.
BALDWIN R E,OKUBO T. 2009. Tax reform, delocation, and heterogeneous firms[J]. 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11(4):741764.
BEHRENS K,DURANTON G,ROBERTNICOUD F. 2014. Productive cities:Sorting,selection,and agglomera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22(3):507553.
BERNARD A B,EATON J,KORTUM,JENSEN J B. 2003. Plants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3(4):12681290.
BLAUG M. 1997. 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IXIT A K,STIGLITZ J E. 1977.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7(3):297308.
DURANTON G,PUGA D. 2004. Microfoundation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es[J].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4:20632117.
FORSLID R. 1999. Agglomeration with human and physical capital:An analytically solvable case[R]. CEPR Discussion Papers.
FORSLID R,OTTAVIANO G I P. 2003. An analytically solvable core\periphery model[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3(3): 229240.
FUJITA M,KRUGMAN P,MORI T. 1999. On the evolution of hierarchical urban system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3(2):209251.
FUJITA M. 2007. Towards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in the brain power society[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37(4):482490.
KRUGMAN P. 1979. 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and international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9(4):469479.
KRUGMAN P. 1980. 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Pattern of Trad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0(5):950959.
KRUGMAN P. 1991a.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9:483C499.
KRUGMAN P. 1991b. History versus Expectation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6:651667.
KRUGMAN P. 1995. Development,Geography,and Economic Theory[M]. Cambridge(Mass.):MIT Press.
KRUGMAN P,VENABLES A J. 1995.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0(4):85780.
KRUGMAN P. 1998a. What’s new about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4(2):717.
KRUGMAN P. 1998b. Space:the final frontier[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2(2):161174.
KRUGMAN P. 2011.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now middleaged[J]. Regional Studies,45(1):17.
MARTIN P,ROGERS C A. 1995.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39:335351.
MARTIN P,OTTAVIANO G I P. 1999. Growing locations: Industry location in a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3(2):281302.
MELITZ M J. 2003.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 Econometrica,71:1695C1725.
MELITZ M J,OTTAVIANO G I P. 2008. Market size,trade,and productivity[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75(1):295316.
OKUBO T,FORSLID R. 2012. Spatial relocation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 and heterogeneous sectors[R]. 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y,Trade and Industry.
OKUBO T,PICARD P M,THISSE J F. 2010. The spatial selection of heterogeneous firm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82(2):230237.
OTTAVIANO G I P. 1996.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trade,and endogenous spatial fluctuations[J]. Regional Science & Urban Economics,31(1):51C77.
OTTAVIANO G I P,THISSE J F. 1999. Integration,agglomeration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ics of factor mobility[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83(3):429456.
OTTAVIANO G I P. 2001.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trade,and endogenous spatial fluctuations[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31(1):5177.
OTTAVIANO G I P,TABUCHI T,THISSE J F. 2002. Agglomeration and trade revisited[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43:409436.
OTTAVIANO G I P. 2011. ‘New’ new economic geography:firm heterogeneity and agglomeration economie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11):213240.
(輯:夏冬;段文娟)
收稿日期:20160918;修回日期:20161019
地理學是研究人地關系的學科,其中人類經濟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十分關鍵。經濟地理學主要研究經濟活動的區(qū)位、空間組織及其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是地理類專業(yè)的主干課程之一。學好經濟地理學對于地理類專業(yè)的學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現有經濟地理學教學中存在缺乏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學習內容太多,重點不突出;實踐少且以認知性為主;缺少創(chuàng)新實踐;學習評估方法單一等問題。探究式教學法又稱“發(fā)現法”[1]。近年來,相關學者對探究式教學的特點[2-3]、類型[4]和模式[5-6]等進行了一些探索,并在高等學校的地理課程教學中進行了實踐[7-8]。李小建主編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經濟地理學》[9],注重與國際接軌,突出理論構建,在全國高校中廣泛使用。該教材的理論框架比較適用于探究式教學。自2007年開始,課題組以該教材的內容體系為基礎,構建經濟地理學探究式教學模式。該模式包括思維方式的培育、主要理論點的課堂教學和相關的輔助教學及激勵三個層面(圖1)。其中,基本思維理念貫穿始終,體現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主要理論觀點是課程的主干,通過理論點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全課程的主要理論并可以運用理論解釋一些實際問題;課外閱讀、認知探索、專題研究及評估考試等輔助手段進一步加強基本理論的貫徹,加深對重要理論的理解。
一、貫穿經濟地理學的科學思維理念
經濟地理學研究中,整體論、還原論、系統論對其理論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但經濟地理學中的經典理論,多數與還原論有關。還原論的基本原理,是把復雜的事物簡化,把高層次的現象用低層次的規(guī)律概括,把整體的問題分解為基本元素,從而發(fā)現事物間關系的最基本原理[10]。比如,區(qū)位論所形成的基本思維邏輯就是把研究的問題進行簡化假設,從而推出基本理論。再逐漸放寬假設,逐步接近現實世界,把原理論進行修正。得出較好的解釋客觀世界的理論。與之比較,整體論強調世間各事物之間的聯系。系統論強調事物聯系的系統特征。這很符合地理學中的許多客觀事實。這些思維方式對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均十分重要。但由于經濟地理學的理論與相關地理條件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形成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習慣,我們在“經濟地理學”教學中,引入一種基本思維方法。即“前人觀點――相關條件――現實條件――新的觀點”思維方法(圖2)。通過該方法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根據中國國情,探索相關的適應理論的能力。與思維方法相關聯,我們還在“經濟地理學”課程的探究式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文獻收集能力,提出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成果展示能力。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進行人格培養(yǎng),包括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二、著重課堂教學的基本理論點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在經濟地理學探究式課堂教學中可采用“定理―例證法”。所謂“定理―例證法”就是指在精選出經濟地理學基本原理、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的基礎上,運用相關的案例和數據對其進行例證,以加深學生對經濟地理學基本理論點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诶钚〗ㄖ骶?、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經濟地理學》(第二版),挑選出15個經濟地理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理論點(各理論點在教材內容體系中的位置,見圖3),并針對各具體理論點,提出例證的思路。
(1)經濟地理學的定位。要點:研究對象、學科發(fā)展以及與相關學科的關系。例證:比較經濟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經濟學的區(qū)別。
(2)杜能農業(yè)區(qū)位論?;居^點:空間距離影響農業(yè)生產類型和結構。例證:村莊周圍土地利用類型,城市周圍土地利用的空間分異,技術變化對農業(yè)區(qū)位的影響。
(3)韋伯工業(yè)區(qū)位論?;居^點:工業(yè)活動趨向于費用最低的區(qū)位。例證:以不同行業(yè)(或部門)為例,分析運費、勞動力、土地、優(yōu)惠政策等方面產生的費用對區(qū)位選址的影響以及區(qū)位效果。
(4)中心地理論?;居^點:中心地職能越高,服務半徑越大,數量越少。例證:居民點的規(guī)模與數量關系、商業(yè)網點等級與數量的關系。
(5)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間界限?;居^點:企業(yè)在一定收益性空間界限內布局,純收益最大是最佳區(qū)位。例證:收益性空間界限和工業(yè)區(qū)位模型的關系,企業(yè)家經營能力和水平與區(qū)位模型的關系,政府政策對區(qū)位模型的影響。
(6)普雷德的行為區(qū)位矩陣。基本觀點:區(qū)位選擇的合理性取決于決策者的信息量和信息利用能力。例證:微軟的選址,外資在華投資的選址。
(7)區(qū)位論新論。基本觀點:新產業(yè)區(qū)位呈現新特點、新因素對產業(yè)區(qū)位具有新影響。例證:金融業(yè)區(qū)位、創(chuàng)意產業(yè)區(qū)位、住宅區(qū)位,技術、外部性等因素的影響。
(8)企業(yè)空間擴張規(guī)律?;居^點:企業(yè)空間擴張呈現接觸擴張(近鄰效應和距離衰減)、等級擴張(市場規(guī)模)和通道擴張。例證:3種類型的企業(yè)的空間擴張。
(9)跨國公司區(qū)位?;居^點:合理布局各組分的區(qū)位使公司整體利益最大化。例證:世界大型公司的分布,外資在中國的區(qū)位變化。
(10)區(qū)域產業(yè)結構演變理論?;居^點:區(qū)域產業(yè)結構逐步向資本、技術、知識密集型演變。例證:某區(qū)域產業(yè)的縱向發(fā)展,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區(qū)域間比較。
(11)區(qū)域空間結構演變理論?;居^點:空間結構演變表現為低水平均衡――非均衡――高水平均衡,點――線――網絡的變化特征。例證:一個區(qū)域空間結構的時間演變,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區(qū)域間比較;葉大年的對稱分布規(guī)律,陸大道點軸理論。
(12)區(qū)域經濟增長機制。基本觀點:區(qū)域優(yōu)勢為經濟發(fā)展提供了前提,偶然因素啟動區(qū)域增長,路徑依賴鎖定區(qū)域發(fā)展模式,收益遞增加快區(qū)域增長。例證:美國的道爾頓地毯產業(yè)集群,中國南莊村鋼卷尺產業(yè)集群。
(13)區(qū)域經濟差異?;驹恚簠^(qū)域經濟差異與收入水平呈倒“U”字形關系。例證:發(fā)達國家例證,中國例證。
(14)區(qū)域間關系?;居^點:區(qū)域間因發(fā)展梯度不同,技術和產業(yè)由高梯度區(qū)域向低梯度區(qū)域的推移;發(fā)達區(qū)域依賴欠發(fā)達區(qū)域的資源、勞動力和市場,欠發(fā)達區(qū)域依賴發(fā)達區(qū)域的技術、資本、信息。例證:國家間的產業(yè)轉移,中國的產業(yè)轉移。
(15)貿易與區(qū)位?;居^點:區(qū)域間因比較優(yōu)勢不同帶來區(qū)域間的分工;規(guī)模收益遞增也帶來區(qū)域間經濟活動差異。例證:中美之間的貿易,美日汽車貿易。
三、相關的輔助教學及激勵
1.拓展學生的課前閱讀
課前閱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閱讀文獻的過程中,學生會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新問題,加上知識基礎的千差萬別,因此需要教師把好第一關“合理設計閱讀材料和閱讀提示”,讓學生帶著提示去閱讀,做到有的放矢。在文獻選取方面,我們遵循以下原則:(1)選擇與前面15個理論點相關的經典文獻;(2)列出學生閱讀文獻時所必須弄清的主要問題;(3)每個理論點列出文獻5篇左右;(4)以中文文獻為主,側重中國案例文獻。學生可以在獨立閱讀的基礎上,分小組交流各自的閱讀體會。
2.加強學生的認知探究
經濟地理學的實踐教學包括認知性實習(感性)、學理層面實習(理論驗證)和探究層面實習(反思,發(fā)現)三個不同層次的體驗與訓練。認知實踐可將google earth的觀察、室內模擬、實地考察等多種方法相結合,其中實地考察是認知探究最重要的途徑。根據課程重點內容可包括企業(yè)區(qū)位、企業(yè)與區(qū)域發(fā)展關系、區(qū)域之間關系、全球化等方面。鑒于經濟地理學現象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各地可根據區(qū)域特點,有不同的側重(如東部地區(qū)院??蓚戎乜鐕就顿Y區(qū)位、跨國公司空間組織和全球―地方關系;中西部地區(qū)院??蓚戎匦滦统鞘性鲩L、城郊農業(yè)、專業(yè)村和農區(qū)空間結構重構(村鎮(zhèn)合并);東北地區(qū)院??蓚戎貒衅髽I(yè)的區(qū)位、老工業(yè)基地振興和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河南大學和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為例,兩校開展了以考察中部經濟發(fā)展為主的實踐教學,主要包括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農村工業(yè)集聚區(qū)和農區(qū)(城郊農業(yè)、專業(yè)村)等。同時考慮到生源地(主要來自河南以及中部其他省份)和教學的整體性,也選擇了沿海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較快的青島市、日照市作為實踐教學基地,著重跨國公司投資區(qū)位、全球―地方關系等方面的認知與探究。
3.引入相關專題研究
專題研究作為基本理論掌握和知識應用能力的整合平臺,在經濟地理探究式教學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在教師指導下,以課題小組為單位開展相關專題研究。課題小組通過制定課題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進行理論分析,最后形成調研報告或論文。這樣,既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精神和團隊精神,又能夠使其系統地整合所學的經濟地理學理論知識,提高知識應用能力。專題研究的選題可以遵循熱點問題和理論問題相結合、理論研究與實地調查相結合、普遍性與地域性相結合以及科學性和可行性相結合的原則。就研究內容而言,各個地區(qū)的高等院校,應該結合區(qū)域的經濟地理現象,選擇合適的課題。比如,在城市經濟地理研究方面,可開展商業(yè)網點、大型零售業(yè)區(qū)位、城市交通、房地產等方面的研究;在農區(qū)經濟地理研究方面,可從農戶、農戶群等微觀角度,選擇典型農區(qū),開展勞動力轉移、土地流轉、糧食生產等問題的研究,以及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變化研究。
4.改革評估考試
傳統的考試模式、評價體系是以考查學生學業(yè)成績?yōu)橹鞯募埞P考試形式,只能在認知方面考查學生學習到的書本知識及運用這些知識解決書面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分析解決實際經濟地理問題的能力,缺乏對人的多元化、人性化和動態(tài)化的評價。探究式教學要求對傳統的評估考試方面進行改革,建立一種“全程式-多元化”考核模式。我們在建立新的評價體系時考慮以下原則:(1)強調能力,主要考核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認識與分析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的能力、成果展示的能力。(2)強調創(chuàng)新,考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fā)散性思維;(3)強調新思路、新觀點、新方法。具體操作層面就是從學生課前閱讀、課堂討論、認知與探究、專題研究和卷面考試等多個環(huán)節(jié)開展全過程、多元化、發(fā)展性評估。比如,學生總成績中課前閱讀占10%,課堂討論占10%,認知與探究占10%,專題研究占20%,卷面考試占50%。
四、結論與啟示
探究式教學在中國尚處于探索階段,理論上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理論研究成果還比較薄弱。在教學實踐中也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深入研究。我們圍繞特定的《經濟地理學》教材,進行了相關方面的一些探索,力圖在以下四個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1)在理念上,引入了科學思維訓練的教學理念,訓練學生形成經濟地理學科學思維定式:“了解前人觀點――觀點形成背景條件――現在經濟地理條件――可能得出的新觀點”。(2)在內容上,基于教材的知識結構,精煉教學內容,突出各部分的理論要點,構建了立體化的教學框架,使教學內容清晰明了。(3)形成了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體系,即課堂內的“理論―例證法”、與課堂外的“認知―探究逐步遞進法”和“熱點追蹤―理性分析法”。通過這些教學方法,一方面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另一方面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素養(yǎng)。(4)在考試評估上,從學生課前閱讀、課堂討論、認知與探究、專題研究、評估考試等多個環(huán)節(jié)開展了全過程、多元化、發(fā)展性評估,突出對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考察。
對河南大學和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實踐結果表明,所提出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轉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思維方式,并促使師生關系進入良性互動狀態(tài)。學生的相關創(chuàng)新成果獲得了國家級的大學生創(chuàng)新獎勵。相關高校可根據自己的特殊性,不斷探求,改善經濟地理的教學方法,拓展地理類專業(yè)教育的改革思路,優(yōu)化地理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過程,為培養(yǎng)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徐學福. 探究學習的內涵辨析[J]. 教育科學,2002, 18(2):33-36.
[2] . 試論探究式教學的特點及教師的作用[J].學科教育,1998(10):20-23.
[3] “科學探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驗研究”課題組. 探究式學習: 含義、特征及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2001, (12): 52-56.
[4] 李森,于澤元. 對探究教學幾個理論問題的認識[J].教育研究,2002(2):83-88.
[5] 鄭淵方,廖伯琴,王姍. 探究式教學的模型建構探討[J]. 學科教育,2001(5):1-4.
[6] 張軍海,李仁杰,孫鐵柱等.高師地理實施探究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2(2):257-262.
[7] 王國梁.高校人文地理學探究式教學模式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0(7):51-54.
[8] 李剛,吳元芳. 高校人文地理學教學方法改革新思路[J].福建地理,2004,19(2):42-44.
二、地理學習環(huán)境設計概述
“學習環(huán)境”是指學生與學習資源之間面對面交流的一種學習狀態(tài)或學習境況。地理學習環(huán)境是在地理學特征基礎上運用所有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的有利于提高學生地理知識和技能學習,形成空間思維能力的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設計是新時期教育思想和理論變革的產物,是建立在二十世紀以來建構主義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發(fā)展基礎上的新學習理論。它是能較好體現信息社會教育特征的一種現代教學設計,旨在創(chuàng)立一種有效學習、積極學習的環(huán)境以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自我理解和掌握、促進學生自我認識能力提高。
1.地理學習環(huán)境研究現狀
關于學習環(huán)境研究,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做出了許多努力。Hannafin&Land在1997年提出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的核心要素即心理學基礎、教學論基礎、文化基礎和實用基礎。當今很多關于學習環(huán)境的研究都建立在這四個基礎之上,鐘志賢在2005年也提出任何學習環(huán)境設計都離不開五大理論視角,即心理學的、教育學的、技術的、文化的和實用主義的視角。情境化思維與真實境脈在學習環(huán)境建構中具有重要作用,Brown等認為知識、思維和學習的境脈相互聯系。一些建構主義環(huán)境提供了宏情境,將相關信息置于或者鑲嵌其中,而不是提供孤立的信息。學習環(huán)境也重視多種觀點的協商和解釋,許多建構主義學者強調學習的社會中介,通過探索、協商和解釋,理解得以深化。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另一個潛在價值觀是個人信念和經驗為新的理解提供獨特的個人框架。地理學習環(huán)境設計研究屬于學科學習環(huán)境設計研究,目前大部分關于學習環(huán)境設計的研究都著眼于通識教育的角度,國內關于學科學習環(huán)境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地理學習環(huán)境設計的研究也較少。
2.地理學習環(huán)境研究趨勢
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建主要有兩種關于情境的理論,森杰的實習場理論和萊夫和溫格的實踐共同體理論。Senge將這種設計看作創(chuàng)設實習場。所謂實習場即一種與真實場地分開的情境脈絡,所有努力都是為將真實的活動安置在這個境脈中,學習者遇到的問題將和真實環(huán)境下相一致,即一種模擬真實環(huán)境的境脈。拋錨式教學、基于問題的學習和認知學徒制就是實習場的典型案例。萊夫和溫格(Lave&Wenger,1991)提出實踐共同體的概念來體現活動將個體與共同體加以聯系的重要性和共同體使個體事件合法化的重要性。羅斯(Rose,1998)認為實踐共同體就是具有共同成員介入共同的任務,具有相關的實踐和資源,具有沒有異議的背景假設,共同人可以寫常識和實際理由。筆者認為創(chuàng)建一種符合學生認知方式、符合地理學特征、具有時代特征的學習環(huán)境是地理學習環(huán)境設計的研究重點,應具有以下趨勢:豐富地理學習環(huán)境設計的理論基礎,體現學科特性;緊隨時代潮流,善用信息技術輔助學習環(huán)境;切合新課程理念,促進地理課程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方法和技術,拓展地理學習環(huán)境的深廣度。
三、地理教學設計和學習環(huán)境設計差異分析
地理教學設計與學習環(huán)境設計作為兩種預設型地理教學模式,根據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教學系統設計與學習環(huán)境設計無論起源還是具體趨勢都有一定差異,主要表現在建構的基礎、設計的目標、關注的對象、操作的方法等方面。
四、從地理教學設計到學習環(huán)境設計變化動因
1.更切合新課程理念
如果說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雙主理念”下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那么地理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將是一種完全以學生為中心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了互動的、鼓勵性的活動,能滿足個人獨特的學習興趣和需求,在不同復雜程度下加深理解。近年來以學生為中心的認識論如雨后春筍般大量出現,這些理論就包括諸如基于問題的學習、拋錨式教學、認知學徒制、交互式教學、基于目標的情境、基于項目的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和開放學習環(huán)境等。盡管在應用范圍、技術和方法上這些方式都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體現了如何加深學生理解的本質和最適于促進學習的方法的相似假設。另外,地理學習環(huán)境是在與實際極其相似的境脈中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和學生相互之間交流合作的能力,解決的這些問題也都與生活中面臨的問題相類似。因此,學習環(huán)境設計所創(chuàng)設的是一種與新課標“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理念相契合的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獲取知識與技能不再是學習惟一目標,培養(yǎng)個人能力,促進自身全面發(fā)展與獲取地理知識一起成為地理學習環(huán)境所追求的結果。
2.理論基礎更合理
教學系統設計建立在客觀認識論基礎上,受到行為主義和信息加工理論的影響。由于行為主義力求用外顯的行為來解釋學習,而信息加工理論依賴于符號認知,集中于有意識的推理和思維,忽視文化和物理的情境脈絡,因此教學系統設計是從系統的角度關注系統要素,偏重微觀知識的呈現、傳遞和教學策略的設計,注重學習結果和學生外在行為變化的分析。雖然不同學習環(huán)境有不同的理論支持,如情境理論、分布式認知、活動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但它們大多建立在主觀認識論或主客觀互動的認識論上。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是從宏觀角度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注重學習情境的設計、認知工具和資源的設計以及學習共同體的設計。這種設計是動態(tài)的,沒有固定的步驟和策略,以一種框架的、非線性的形式提供一些設計的思想和原則,從理論上來說也更加合理,地理學習環(huán)境更加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
3.現代技術不斷發(fā)展
伴隨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在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的應用逐步擴展,地位日漸突出。首先,教學系統設計的發(fā)展從技術角度分析基于攝影、幻燈、投影、無線電廣播、電影、電視、語言實驗室、計算機等多媒體。其次,從信息傳播角度來看,這些媒體內容的表征是單一的、播放式的、線性的,人們通常把這些媒體只當作教學系統設計的一個要素,設計者通過比較不同媒體的教學特性、教學作用并結合所講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媒體。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發(fā)展為當前教育信息技術的主要基礎,這類信息技術以信息處理為核心,以硬件、軟件等為手段。從信息傳播角度分析,這類信息技術內容的表征是綜合的、交互的、非線性的,人們不再把信息技術只看作教學系統的一個要素。在這種環(huán)境中,教室的實體界限開始變得模糊,學習活動可以不分時間與地點在一個虛擬的“電子教室”中進行,數據庫中存儲有許多與課程相關的輔助教材與練習題,學習者可透過網絡更快速與便捷地獲得參考資料,與同學交流溝通更趨便利。通過各種網絡通訊工具,學生之間可以匿名方式討論交流,這里的學生不再限制于一個班級一個學校,而有可能來自不同省區(qū),甚至不同國家。學習環(huán)境設計關注如何利用信息技術營造互動的教學環(huán)境和學習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中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活動、實現學習目標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等是重要的考慮因素,也是學習環(huán)境的優(yōu)勢。
AbstractReviewed an integrated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nd Henderson urban system models, introduced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s of the framewor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was good to understand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nd urban Economics model, and promote its application on policy.
KeywordsNEG; urban system; integrated model
一、引言
城市經濟學和新經濟地理學是區(qū)域經濟學中的兩大核心。城市經濟學理論的基礎可以追溯到杜能的農業(yè)區(qū)位論,兩大發(fā)展來自于阿隆索-米爾-莫斯(Alonso-Mills-Muth)和亨德森(Henderson)--前者討論了單一城市的均衡問題,后者則討論了多城市(城市體系)的問題。阿隆索-米爾-和莫斯將中央商務區(qū)和通勤者分別替代了杜能模型中的城市與農民,將杜能區(qū)位地租的概念引入城市空間結構均衡分析,是對杜能理論的直接延伸。Henderson(1974)則基于Alonso-Muth的城市內部結構模型框架,用一般均衡的方法把Alonso-Muth的模型擴展到具有有限產業(yè)部門的城市體系上,建立了城市體系形成的靜態(tài)模型。
在Dixit-Stiglitz(1977)的工作以前,將報酬遞增的技術納入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進行模型化一直是個難以解決的難題。Dixit-Stiglitz(1977)發(fā)表了《壟斷競爭和最優(yōu)的產品多樣性》一文,提出了D-S模型,將壟斷競爭和規(guī)模報酬遞增納入了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在這個框架的基礎上,在20世紀80年代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得以迅速發(fā)展。在新貿易理論的基礎上加入運輸成本,Paul Krugman(1991)發(fā)表了《遞增收益和經濟地理》一文,提出了“中心-”模型,開辟了新經濟地理學這一研究領域。“中心-”模型構成了新經濟地理學的基石(Neary,2001),繼克魯格曼的工作后,眾多的學者在這一模型的基礎上做了延伸??傮w上看,新經濟地理學模型(NEG models)包括三類(Fujita,Mori, 2005):中心-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s),城市體系模型(urban system models)和國際(貿易)模型(international models)。
然而,遺憾的是盡管城市經濟學和新經濟地理學是區(qū)域經濟學中的兩大核心,但是這兩個領域卻是幾乎不兼容的。前者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運行,后者則在壟斷競爭的市場中運行;前者充分考慮了土地、通勤等要素,長于區(qū)域內部結構的考察,后者則充分考慮運輸成本等要素,長于區(qū)域間結構的考察;從機理上看也存在巨大差別,比如前者的經濟活動分散力量來自于本地的人員擁擠帶來的生活費用上升,后者則來源于消費者多樣化偏好和運輸成本等因素通過市場形成的競爭效應。這種不兼容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上述兩種理論對經濟現實的解釋力。事實上,近年來,力求整合城市經濟學和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成為了一個前沿研究領域(Fujita,2005)。Tabuchi(1998);Murata and Thisse(2005)等在兩區(qū)域的框架下,加入了城市住房的地租作為分散力量,模型得到了與克魯格曼中心-模型不一樣的一個結論,即當運輸成本足夠低的時候,制造業(yè)會分散。陳良文(2008)將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和外部規(guī)模經濟效應同時整合到標準的新經濟地理學模型框架之中,結論顯示,作為重要分散力量的城市內部通勤成本和作為重要集聚力量的馬歇爾外部規(guī)模經濟效應都對經濟活動的集聚程度有重要的影響。鄧永新(2008)則基于新增長理論、比較優(yōu)勢理論、城市經濟學和新經濟地理學的相關整合模型,提出了一個城市群空間結構演化的概念模型,認為基于動態(tài)要素的比較優(yōu)勢和基于積聚經濟的競爭優(yōu)勢相互作用推動了城市群空間結構的演化。
另一個方面,新經濟地理學的數理模型是比較復雜的,限制了新經濟地理學的影響力和可應用性(Duranton,2005)。為此,Duranton等(2005)提出了一個圖形分析框架,整合了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和幾個新經濟地理學模型。該分析框架具有簡潔易懂的特點,并且極其有利于進行情景分析(Scenarios analysis),方便政策上的應用。為此,本文主要介紹這個分析框架。不同的是原文討論了凸的勞動力需求曲線的情形,本文討論凹的情形,并相對規(guī)范的對該分析框架略做擴展,以求促進數理上比較復雜的新經濟地理學和城市經濟學理論的傳播及其在政策上的應用。
二、新經濟地理模型與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的整合分析框架
在新經濟地理學的一系列模型中,引起經濟集聚的微觀機制各種各樣,主要包括內部規(guī)模經濟1 、中間投入品、基礎設施共享、勞動力池匹配效應和知識外溢等。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則直接假定生產的外部性,存在行業(yè)層次的規(guī)模經濟。由于考慮的集聚機制不同,各種模型有所差異,但結果都是造成經濟集聚,從而使人均產出為總就業(yè)人口的增函數。如果假定資本完全流動,土地完全不能流動,那么只需要將重點放在勞動力的討論上,通過讓勞動力供需均衡進而確定產業(yè)規(guī)模等2 ,然后討論作為外生變量的經濟因素(如環(huán)境、基礎設施等)對勞動供給與需求的影響,進而理解區(qū)域如何對經濟沖擊做出響應。為此,Combes,Duranton,Overman(2005)的分析框架圍繞勞動力的工資展開。我們將這一分析工具稱為C-D-O分析框架。
(一)勞動力需求
假定區(qū)域總產出為Y,總就業(yè)人口為N,人均產出為y,勞動力名義工資為w,那么由于集聚經濟的存在有(1)式:
有理由承認規(guī)模經濟的存在,但是根據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隨著規(guī)模的提升可能逐漸導致更高的管理成本,由于這里要討論規(guī)模經濟所以避免討論這種成本會帶來的規(guī)模不經濟,但是將這一因素給與力所能及的考慮是必要的。為此,有理由相信盡管人均產出是總人口的增函數,但是遞增的速率是下降的。采用克魯格曼中心模型中的生產函數(2式)考察勞動力需求曲線的凹凸性:
(3)式即給出了(1)式關于人均產出遞增的證明,也表明人均產出關于總人口N的曲線是凹的。這表示,勞動力需求曲線、勞動力反需求曲線也具有這樣的特征 3。所以用反需求曲線反映勞動力需求,得到(4)式。
但是,在新經濟地理學模型中,由于運輸成本存在“閥值”現象(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運輸成本達到某個點,經濟將完全集聚,否則按照原始的農民的分布狀態(tài)分散),所以在用這個框架討論新經濟地理學時,必須區(qū)分不同運輸成本條件下的勞動力需求曲線,并且由于“閥值”的原因,勞動力需求曲線可能是負的斜率??梢酝普摚谶\輸成本低的情形下,上述命題合適;在運輸成本高的情形下,勞動力需求曲線斜率、凹凸性正好相反。
(二)區(qū)域擁(成本)擠效應
區(qū)域的擁擠效應反應了當地生活的成本,本質上是一種市場的外部性。隨著當地人口的上升,住房成本,通勤成本都可能增加。由于地租增加,本地制造業(yè)的消費品價格也可能增加。但是如新經濟地理學模型中所指出的更大的市場(人口),也意味著更多供應多樣化產品的產商,若消費者是多樣化偏好的,在給定貿易成本的條件下,這會導致一個較低的價格指數。
1.城市經濟學的考慮重點。在城市經濟模型中,通勤費用、土地是重要要素,是經濟參與者面臨的成本因素。“房價隨收入增加而增加”是城市經濟學的一個基本結論,上述基于勞動力需求函數的分析也得出了名義工資是人口數量增函數的結論。所以,我們假定擁擠成本是人口數量的增函數,并假定遞增的速率遞增 1。設成本為C,則這一命題由(5)式表示。
2.新經濟地理學的考慮重點。新經濟地理學不考慮地理上個體消費者的擁擠效應2 ,或者說這種個體的擁擠(集中)3 ,不僅沒有壞處,反而將獲得更多的多樣化產品,降低價格指數,使個體獲利。因此,這里的成本是隨著總人口數的增加而下降的。但在低運輸費用存在的條件下,低運輸費用情形下的成本相對高運輸費用情形下的成本更低。進一步假定,對于恒定的運輸成本,成本的下降速率是人口總量的減函數。這一命題由(6)式表示。
(三)勞動力供給
假定勞動力供給是實際工資的增函數。沿用微觀經濟學中關于反勞動供給曲線的形狀,則反勞動需求曲線為凸。這一命題由(7)式表示。
(四)均衡
簡單起見,這里采用城市經濟學框架內的方程來討論均衡,用來說明該分析框架的應用。
(4)-(5)得到凈工資曲線方程:
W(N)=w(N)-c(N),W'(N)=w'(N)-c'(N),W"(N)=w"(N)-c"(N)<0 (8)
將(4)(5)(7)(8)的曲線描繪如圖所示。
如圖1所示,供給曲線與凈工資曲線相交于F,E兩點,其中F點是不穩(wěn)定的均衡,E點是穩(wěn)定均衡。通過E點,可以求得(城市)人口規(guī)模、名義工資、成本。
三、新經濟地理模型與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的整合分析框架應用
(一)C-D-O分析框架與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
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假定存在行業(yè)層次的規(guī)模經濟,資本與勞動總量固定且可以完美流動。初級土地要素使用的機會成本為0;經濟中生產貿易品、住房和區(qū)位(site)三種產品。模型的結論是:①均衡時,所有的城市都是專業(yè)化的;②同樣專業(yè)化的城市擁有同樣的城市規(guī)模;③存在多產業(yè)類型時,均衡時每一專業(yè)化類型的城市規(guī)模都大于城市最優(yōu)規(guī)模,但引入城市開發(fā)商后,所有城市都可以達到最優(yōu)規(guī)模。
這里不妨假定存在兩種類型的產業(yè)A、B,假定產業(yè)B有比產業(yè)A更高的規(guī)模經濟,那么由于規(guī)模經濟的存在,某個城市必定只從事一個行業(yè),因為假定它從事兩個行業(yè),人口的完美流動使均衡點必定在產業(yè)A與產業(yè)B名義工資曲線相交的k點1 ,但是此時勞動力從二者中的任一行業(yè)流向另一行業(yè),都可以獲得更高的名義工資,因此均衡是不穩(wěn)定的,如圖所示。
進一步假定,如果經濟中只存在兩類區(qū)域A,B,那么他們分別從事什么行業(yè)?亨德森的模型是不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但是,人口流動將使得勞動在兩類行業(yè)分布直到凈工資相等2 ,均衡點為A1,B1,在這種情況下,分別專業(yè)化從事產業(yè)A,B的兩類城市規(guī)模都相對凈工資曲線上的最大工資點3來說過大了,如圖所示。
現在引入大者(政府,開發(fā)商)來創(chuàng)造城市。對于者來說最優(yōu)的策略是創(chuàng)造一個能達到凈工資曲線最高點的新城,然后征收該點與市場工資點之間的差額。這樣,在人口數量既定的條件下,人口從舊的城市流向新的城市,舊的城市規(guī)模下降,每一個城市都可以達到最優(yōu)城市規(guī)模。同時,者優(yōu)先選擇能產生相對更高凈工資點的產業(yè)(產業(yè)2)創(chuàng)建新城,這意味著該類產業(yè)的產品供給增加,從而使得產品價格相對擁有較低最高凈工資點產業(yè)(產業(yè)1)的產品價格更低,使得兩類產業(yè)的凈工資曲線發(fā)生相對移動,直到最后凈工資都處于最高點且在產業(yè)間相等,均衡為A2,B2點,如圖2所示。
(二)C-D-O分析框架與克魯格曼中心模型
中心模型假定存在東部(本地,home)和西部(其他,foreign)兩個區(qū)域,勞動力可以完全流動,存在多樣化偏好,存在產商層次的規(guī)模經濟,制成品有冰山運輸成本,農業(yè)人口均勻分布且不能流動。給定這些假定,克魯格曼模型得出較低的運輸成本、較高的工業(yè)制成品占支出的份額或較大的規(guī)模經濟(三者的某種組合)將產生中心-結構,反之則出現對稱的均衡。
在克魯格曼模型中,存在集聚和分散兩種作用過程。可以直觀的理解,對于代表性區(qū)域,當處于集聚情形時,名義工資隨總人口的增加而增加;而處于分散過程時,名義工資必定隨總人口的增加而下降。從模型中的機理看,這兩種作用分別對應本地市場效應和市場擁擠效應。集聚還是分散,取決于哪種效應處于主導地位。給定消費者的替代彈性和工業(yè)制品占支出的份額,這兩種效應力量的對比取決于運輸成本的大小。隨著運輸成本下降,這兩種效應都減弱。但是Baldwin等(2003)證明了市場擁擠效應減弱程度更大(楊海余等,2004)。這表示,運輸費用較低時,本地市場效應與市場擁擠效應相比,處于主導地位,從而名義工資是總人口的增函數。反過來,當運輸費用較高時,市場擁擠效應增加的程度更大,市場擁擠效應占據主導地位,從而名義工資是總人口的減函數。進一步考慮名義工資與運輸費用的關系,當本地人口較少時(這表示制造業(yè)人口較少,因為農民均勻分布)意味著本地廠商較少,同時由于運輸費用高使得本地產商面臨的外部競爭小,企業(yè)索要一個更高的價格,促使本地名義工資高;而當運輸成本低的時候,本地就面臨外部大量的產品競爭壓力,促使本地名義工資下降。因此,本地人口少時,名義工資是運輸費用的增函數。同理,可以證明本地人口多時,名義工資是運輸費用的減函數。在C-D-O分析框架中的區(qū)域擁擠效應部分已經指出新經濟地理模型中生活成本是總人口數的減函數,但低運輸費用情形下的成本相對高運輸費用情形下的成本更低。
圖3反應了上述結論。其中E點是均衡點,此時制造業(yè)均勻分布;K點不是穩(wěn)定均衡點,制造業(yè)將或者全部集中到E1點,或者全部集中到E2點,達到均衡。
(三)資源環(huán)境指向、技術沖擊與新城開發(fā)、城市規(guī)模調整
在亨德城市體系模型中,城市在哪里出現是不確定的。造成這一問題的一個原因可以歸結為模型未考慮空間差異。在現實的經濟中,地區(qū)的自然地理、資源稟賦條件是有差異的,從產業(yè)層次看存在絕對優(yōu)勢或者比較優(yōu)勢,這也是傳統貿易理論解釋不同城市區(qū)域存在的原因。由于有限的自然景觀資源、礦產資源等在區(qū)域上的不連續(xù)分布,或者即使是連續(xù)分布,也由于開發(fā)時序與強度的不一致而導致了實際上的不連續(xù),進而使得特定的產業(yè)在空間上進行不連續(xù)的調整。假定現實世界分為已開發(fā)區(qū)域與未開發(fā)區(qū)域,空間特性能夠帶來產業(yè)的比較優(yōu)勢或絕對優(yōu)勢,那么經濟會如何調整?
考慮某個地區(qū),不妨設為沿海未開發(fā)地區(qū),該地區(qū)由于未開發(fā)和沿海區(qū)位兩個因素與已開發(fā)地區(qū)相比具有更好的自然景觀和資源條件(由于運輸優(yōu)勢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利用全球資源)。沿用3.1節(jié)“C-D-O分析框架與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的假定,進一步設B產業(yè)(如重工業(yè))對上述的資源環(huán)境因素高度敏感。由于開發(fā)政策的實行,經濟中新增加了該地區(qū)B產業(yè)的名義工資曲線(設為Bn),并與大量的所有其他地區(qū)相比更高,如圖4(a)所示。但是,現在該地區(qū)并不能必然被開發(fā),因為在人口到達No之前,該地區(qū)的實際工資低于其他地區(qū)。若人口達到No,則大量的其他地區(qū)的人口將自發(fā)的流入該地區(qū),該地區(qū)將具有內生的增長能力,直到該地區(qū)的實際工資與所有其他地區(qū)相等,實現短期的均衡1 ,如圖4(c)所示。長期而言,由于該地區(qū)的差異性,不能被新的城市開發(fā)商創(chuàng)造,最終該地區(qū)的城市規(guī)模將大于最優(yōu)的城市規(guī)模,但所有其他地區(qū)能實現最優(yōu)的城市規(guī)模,并且所有地區(qū)的實際工資相等,實現長期均衡,如下圖4(d)所示。
從上述經濟調整的分析中,能夠得到一個有趣的結論:一個新區(qū)即使是從事自己具有絕對優(yōu)勢或比較優(yōu)勢的產業(yè),要發(fā)展成為一個城市必須有一個最小的投資(補貼)規(guī)模;在完成最小投資(補貼)規(guī)模后,新區(qū)的規(guī)模經濟效益才能足夠使城市實現內生發(fā)展。最小投資(補貼)規(guī)模由(1)式給出,同時滿足(2)式。其中Wc為整個經濟的實際工資,為常數;W(N)-c(N)為新區(qū)擁有絕對優(yōu)勢或比較優(yōu)勢產業(yè)的實際工資。
上面討論的是地區(qū)差異的情形,是一個城市群內城市間的調整問題。那里由于假定了城市區(qū)域無限大量,所以現有的城市面對這種沖擊做出的調整很少。放松這個假定,一個直觀的結論就是由于資源環(huán)境要素在地理上的變動導致了城市產業(yè)人口向新區(qū)的遷移。但是,對于一個既定的城市群內的某個城市區(qū)域,面對外部環(huán)境的沖擊會如何做出調整呢?下面考慮技術沖擊的情形。
假定在現有的城市框架下,B產業(yè)經歷了一個正的技術沖擊,從而使得B產業(yè)的名義工資曲線上移?,F在可將圖4中“新地區(qū)B產業(yè)名義工資曲線”看成是“技術沖擊條件下B產業(yè)的名義工資曲線”,其他對應曲線做類似處理。由于經濟的總人口不變,所以從事A產業(yè)的城市產業(yè)人口流向從事B產業(yè)的城市,直到兩類城市的實際工資相等實現短期均衡,最終走向長期均衡,皆能達到最優(yōu)的城市規(guī)模。與技術沖擊前相比,技術沖擊后,從事A產業(yè)的城市變小,從事B產業(yè)的城市變大,但是整個經濟的實際工資都上升了。這表示,哪怕是不是從事經歷正向技術沖擊產業(yè)的城市,也能從該產業(yè)技術沖擊中獲得一定的好處,即得到更高的實際工資,而成本是城市人口的下降。
進一步放松上述關于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假定,假設勞動力不完全流動,從而勞動力供給曲線就變成了一條向上傾斜的曲線。此時城市的規(guī)模與標準的亨德森模型相比可能偏小,外部正向的技術沖擊不僅提高整體人口的實際工資水平,而且有可能使城市規(guī)模更大而趨向于更為合理,如圖4(e)所示。若實行城市規(guī)模管制政策,如控制人口規(guī)模為圖4(e)中的L點,此時勞動力的需求大于勞動力的供給,造成福利損失D由(3)式給出,無證人口的流入有利于城市整體福利的改進。
(四)交易成本、價值鏈分工與城市功能演化
不管是城市經濟學中的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還是新經濟地理學中的模型,企業(yè)是一個完整的單元。但是,現實經濟中的總部經濟、制造基地等事實表明,企業(yè)的組織在空間上可能是分化的。Duranton和Puga(2005)建立了一個模型,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考察。這實質是一個中間投入品為特征的新經濟地理學模型,Krugman等(1995),Venables(1996)較早的研究了這類模型。
假定企業(yè)的價值鏈分為商業(yè)服務和生產制造兩個環(huán)節(jié),兩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產品互為投入品,皆規(guī)模報酬遞增(規(guī)模報酬遞增程度可能是不一樣的,假定從行業(yè)層次講商業(yè)服務比生產制造的規(guī)模經濟性更強),那么企業(yè)就面臨著將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分散還是集中布局的決策。若布局在一起,好處是節(jié)省了交易成本,壞處是布局在一起共同拉高了生活成本(比如造成擁擠,即兩個環(huán)節(jié)之間存在負的外部性);若分散布局,好處是可以充分發(fā)揮各自的規(guī)模經濟,壞處是存在高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可能是基礎設施、通訊技術等參數的函數??紤]極端的情況,在極低交易成本的條件下,對各環(huán)節(jié)而言,將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分散布局比布局在一起顯然會有更高的名義工資曲線;反之,有更低的名義工資曲線。沿用3.1節(jié)“C-D-O分析框架與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的字符假定,并對各情形下的名義工資曲線編號,在考慮了擁擠的成本效應后,得到了對應的實際工資曲線。短期均衡如圖5所示。
三個結論如下:①隨著交易成本的下降,城市規(guī)模不斷擴大。②在高交易成本的條件下,功能型(單一環(huán)節(jié)型)的城市規(guī)模小于一體化型的城市規(guī)模;在低交易成本的條件下,功能型(單一環(huán)節(jié)型)的城市規(guī)模大于一體化型的城市規(guī)模。③同等交易成本條件下,由于規(guī)模經濟的假定,商業(yè)服務型(或稱總部經濟型)的城市規(guī)模大于生產制造型的城市規(guī)模。
現在考慮另一情況,假定商業(yè)服務和生產制造兩個環(huán)節(jié)的產品并不是互為投入的,而只是生產制造環(huán)節(jié)需要商業(yè)服務環(huán)節(jié)的投入,那么交易成本只計入生產制造環(huán)節(jié)。設想初始經濟的狀況,由于高的交易成本,那么企業(yè)將生產制造環(huán)節(jié)與商業(yè)服務環(huán)節(jié)布局在一起形成一體化型的城市。長期而言交易成本不斷下降直到下降到某一程度,專業(yè)化建設城市就構成了城市管理者最優(yōu)選擇,將生產制造環(huán)節(jié)的企業(yè)遷到新生的專業(yè)化的城市(或郊區(qū))就是有利可圖的,則原有的城市逐漸轉向提供商業(yè)服務的城市。這個過程可能表現為城市的郊區(qū)化、去工業(yè)化和更多新的工業(yè)城市的創(chuàng)建。
(五)貿易開放與城市群內部差異和規(guī)模調整
3.4節(jié)交易成本與城市功能演化的問題,本質上也是一個貿易成本與城市功能演化的問題。但是,那里是一種投入產出層次上的貿易成本,而不是最終商品貿易成本,采用的模型是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下面采用新經濟地理模型探討商品貿易成本變化時城市結構的調整問題,首先討論兩城市間貿易成本變動時的情形,再考慮兩城市間貿易成本不變但這兩個城市與其他城市貿易成本變化的情形。
兩城市間貿易成本變動時的情形。沿用3.2節(jié)“C-D-O分析框架與克魯格曼中心模型”討論中的基本假設,進一步加入城市經濟學別關注的不可流動并且有限供給的土地因素,可以將土地作為投入要素也可以作為生活的成本要素。為了討論方便不妨假定土地為生活成本的影響要素,且其貢獻的成本為人口的增函數,從而該因素構成了經濟的又一個分散力量,用曲線c(N)表示,如圖6(b)。此時,經濟的總成本因素就由圖6(b)中的兩類曲線合成為鐘型曲線,如圖6(c)所示。
加入土地等擁擠因素后,城市間的調整與經典的中心理論相比表現出了一些有趣的結論。在城市間貿易成本極高的時候,經濟在E點達到對稱的均衡;隨著貿易成本一定程度的下降,對稱的均衡不再穩(wěn)定,在K1或者K2達到非對稱的穩(wěn)定均衡,每個城市都有一定的制造業(yè),但其中一個占有的份額更大;最后當貿易成本足夠低時,經濟在E'點達到對稱均衡,如圖6(d)??偨Y這個結論是:隨著城市群內城市間貿易成本的下降,城市間經濟差異先增加后下降,顯示出一個倒U型的過程。這與Krugman,Venables(1995)建立的模型結論類似。
兩城市間貿易成本不變但這兩個城市與其他城市貿易成本變化的情形,不妨考慮三區(qū)域的情形:東部、西部、國外。假定東部與西部的貿易為城市群區(qū)域內的貿易,勞動力可以完全自由流動,商品貿易成本為固定為T;東部、西部與國外的貿易成本分別為T1,T2。
先考慮T1= T2時的情形。顯然,相比T1,T2低的情形,在T1,T2較高時,企業(yè)的主要市場是國內,勞動力在東西部間的流動有更強的后向關聯效應。此時。企業(yè)必定在東西部間非對稱的積聚,類似于上圖中K1或者K2均衡點時的情形。因為如果對外貿易成本高時顯對稱積聚,那么就不能得出在對外貿易成本低時更加均衡分布的結論,這與不同對外貿易成本條件下后向關聯效應不同的前提相抵觸。現在,讓T1,T2足夠降低,此時東西部就是外向型的地區(qū),東西部間勞動力流動所能帶來的后向關聯效應很弱,等價于積聚力量減弱。此時,巨大的人口帶來的土地擁擠成本使得非均衡分布的城市結構向更加均衡的方向變化。對這種情形一個直觀的理解是:當T1,T2降低時,東西部的產品出口國外,對東西部而言如果分別將彼此看成國外,則相當于東西部互相之間的貿易成本T降低,東(西)部出口產品到西(東)部,類似于上圖中E'均衡點時的情形。這個過程的結論是:隨著對外貿易成本的下降,城市之間的差異縮小。
再考慮T1與T2不相等的情形,不妨假設T1逐漸下降。此時,對于東部地區(qū)而言,可以將更多的產品出口到國外,西部地區(qū)勞動流向東部地區(qū)帶來的競爭效應減弱,并且由于進口產品也更加便宜,制成品價格指數降低,兩方面的影響使得東部地區(qū)的實際工資曲線上移。均衡的結果是,對于東部地區(qū)而言,城市規(guī)模增大,如圖6(e)所示。這個過程的結論是: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與外部貿易成本更低的地區(qū)規(guī)模更大。
四、結論與討論
本文介紹了整合新經濟地理模型和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的理論分析框架--C-D-O分析框架。該框架由Combes,Duranton,Overman(2005)提出,以勞動供給與需求為核心,是一個簡單的供需分析,但是能夠重現復雜的新經濟地理學模型和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的結論,并且可以延伸到諸如貿易成本、資源環(huán)境等變量的考察上,顯示出了很強的理論兼容性和解釋力,有利于相關理論的傳播和在政策上的應用。
然而,盡管C-D-O分析框架是一個易于應用的分析工具,但是從理論的嚴謹性講,卻是不足的。因此,建立規(guī)范的數理模型,整合新經濟地理學模型和亨德森城市體系模型仍然十分必要。如果有一系列這樣規(guī)范的數理模型,那么使用C-D-O分析框架將更加令人信服。這是以后的一個研究方向。當然,本文的C-D-O分析框架對相關數理模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示性。
參考文獻
[1]Combes, Duranton,Overman.2005.Agglomeration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Spatial Economy(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84(3):311-349.
[2]Dixit AK.Stiglitz JE.1977.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7:297-308.
[3]Masahisa Fujita, Tomoya Mori.2005. Frontiers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84(3):377-405.
[4]J. V. Henderson .1974.The Sizes and Types of Citie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4(4): 640-656.
[5]Krugman PR.1991.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 Journal of Economy 99:484-499.
[6]Krugman P, Venables AJ .1995.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0(4): 857-880.
[7]Yasusada Murata, Thisse.2005.A simple Model of Economic Geography.àla Helpman-Tabuchi (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58: 137-155.
[8]Neary,P.2001. of Hype and Hyperbolas: Introducing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9(2):536-561.
[9]Venables, A. J.1996. Equ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 ries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37: 341-359.
[10]Tabuchi, Takatoshi.1998.Urban Agglomeration and Dispersion:A Synthesis of Alonso and Krugman(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44(3):333-351 .
[11]陳良文,楊開忠.集聚與分散:新經濟地理學模型與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外部規(guī)模經濟效應的整合研究(J).經濟學(季刊),2008(1):53-68.
在新循環(huán)經濟學中,有學者提出發(fā)達國家正在實施的循環(huán)經濟(即后工業(yè)經濟)是知識經濟的第一階段。筆者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高技術的污染遠比傳統意義上的污染復雜,在生產、消費和消費后廢棄等階段都對環(huán)境產生影響;第三產業(yè)也會產生一定的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因此,應該大力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循環(huán)型知識經濟是循環(huán)經濟的最高階段。
廣義循環(huán)經濟學概念的再認識
空間結構是廣義循環(huán)經濟學與新循環(huán)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內容。新循環(huán)經濟學的核心是5R原則(包括再思考、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huán)、再修復),強調區(qū)域協調發(fā)展原則和生態(tài)工業(yè)園的建設。廣義循環(huán)經濟學也重視生態(tài)工業(yè)園的建設。但總體上看,二者對空間結構較少涉及。主流經濟學忽視空間結構研究的缺陷已經為學者們所認識,因此,作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經濟學新模式,廣義循環(huán)經濟學與新循環(huán)經濟學必須將空間結構作為重要研究內容,以研究空間結構為核心的地理學應該是廣義循環(huán)經濟學與新循環(huán)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建立和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地理學將是地理學和循環(huán)經濟學發(fā)展的重要方向,但這一點還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循環(huán)經濟地理學可分為通論循環(huán)經濟地理學、區(qū)域循環(huán)經濟地理學、部門循環(huán)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yè)循環(huán)經濟地理學、工業(yè)循環(huán)經濟地理學、第三產業(yè)循環(huán)經濟地理學等)和公司(企業(yè))循環(huán)經濟地理學。
有學者認為,廣義循環(huán)經濟有其特定的內涵,不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筐”,凡有產業(yè)聯系的都要往里“裝”。例如,電-高耗能產業(yè)耦合、資源的深加工等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yè)自發(fā)進行的產業(yè)活動,不存在上游廢物變成下游原料的關系,不應是循環(huán)經濟。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片面的,理由如下:盡管目前循環(huán)經濟的發(fā)展需要依靠政策來推動,但循環(huán)經濟與市場經濟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市場經濟是建立循環(huán)經濟的基礎,因此,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yè)自發(fā)進行的產業(yè)活動排除在循環(huán)經濟之外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的制度和技術條件下,廢物如廢鋼鐵就是資源,二者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電-高耗能產業(yè)耦合、資源的深加工與垃圾發(fā)電-高耗能產業(yè)、廢物如廢鋼鐵的深加工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因此,不能因為不存在上游廢物變成下游原料的關系,就認為不是循環(huán)經濟。狹義的循環(huán)經濟更多地關注生態(tài)效益,忽視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難以實現的。如電-高耗能產業(yè)耦合和資源深加工盡管不存在上游廢物變成下游原料的關系,沒有形成完整的循環(huán)經濟鏈,但只要遵循5R原則,就是循環(huán)經濟鏈的一部分,可以通過區(qū)域分工,共同建立完整的循環(huán)經濟鏈,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廣義循環(huán)經濟學比目前廣義循環(huán)經濟學的內涵更豐富。
廣義循環(huán)經濟學與新循環(huán)經濟學的區(qū)別和聯系
新循環(huán)經濟學的主要創(chuàng)新在于提出新循環(huán)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經濟、科學技術與自然生態(tài)三個大系統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增加了再思考與再修復的新理念,把原3R的理念進行了延伸與拓展,強調和諧社會的形成(包括區(qū)域協調發(fā)展原則和消除貧困原則)、知識經濟與循環(huán)經濟的融合、循環(huán)經濟方程、新循環(huán)經濟國民經濟統計指標體系是新循環(huán)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內容,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循環(huán)經濟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廣義循環(huán)經濟學的主要創(chuàng)新在于強調廣義循環(huán)經濟包括經濟、自然環(huán)境及社會三個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銜接,涵蓋了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生態(tài)環(huán)境三個方面,追求三個系統之間達到一種理想的優(yōu)化組合狀態(tài)。廣義循環(huán)經濟理論不僅關注工業(yè)系統、社會系統內部循環(huán)經濟體系的建設與發(fā)展,更重要的是把人口、資源、環(huán)境、經濟、社會等因素納入循環(huán)經濟理論體系,構建完全意義、具有廣泛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的循環(huán)經濟理論體系。并探討了廣義循環(huán)經濟的生態(tài)學基礎與模式轉換、廣義循環(huán)經濟的經濟學基礎與經濟學范式的轉換、廣義循環(huán)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和社會運行機制與社會治理,推進了循環(huán)經濟的發(fā)展。
從以上分析可知,二者的主要共同點在于強調社會系統、經濟系統與生態(tài)系統構成的復雜巨系統是循環(huán)經濟的研究對象,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是循環(huán)經濟的目標,3R原則是循環(huán)經濟的重要原則,與狹義循環(huán)經濟相比更強調社會效益以及生態(tài)經濟系統與社會系統的協調發(fā)展,是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系統學思想指導下對循環(huán)經濟理論的創(chuàng)新。二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研究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對循環(huán)經濟原則認識的深度不同,對科學技術系統重要性認識的不同。但從學科視角看,二者的研究對象和目標是一致的,本質上是一致的,都屬于可持續(xù)發(fā)展學。
新循環(huán)經濟學和廣義循環(huán)經濟學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經濟學,不能僅以經濟效益為目標,也要追求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要研究社會經濟系統、科學技術系統、自然生態(tài)系統三大系統之間的協調發(fā)展,但重點應是其中的子系統即經濟系統,否則,新循環(huán)經濟學和廣義循環(huán)經濟學就等同于循環(huán)型可持續(xù)發(fā)展學,也就是說目前的新循環(huán)經濟學和廣義循環(huán)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太過寬泛。廣義循環(huán)經濟學和新循環(huán)經濟學的發(fā)展方向應是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系統學思想指導下,根據5R原則和三循環(huán)理論(良性自然循環(huán)、良性經濟循環(huán)和良性社會-經濟-自然復合循環(huán))等對傳統線形經濟學進行改造,以循環(huán)型市場經濟為基礎,并將空間結構作為重要研究內容,是更新和更廣義的循環(huán)經濟學,可稱為循環(huán)型可持續(xù)發(fā)展經濟學。
循環(huán)經濟與區(qū)域創(chuàng)新
區(qū)域創(chuàng)新網絡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各個行為主體(企業(yè)、大學、研究機構、地方政府等組織及其個人)在交互作用與協同創(chuàng)新過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種相對穩(wěn)定的、能夠促進創(chuàng)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關系總和,結點主要包括企業(yè)、大學或研究機構、政府等公共組織機構、中介服務組織以及區(qū)域金融機構等。在可持續(xù)發(fā)展背景下,循環(huán)經濟必然是區(qū)域創(chuàng)新的理論基礎之一,區(qū)域創(chuàng)新網絡將轉型為區(qū)域循環(huán)型創(chuàng)新網絡。其中的企業(yè)將變成循環(huán)型企業(yè),既包括傳統企業(yè)的循環(huán)經濟改造,也包括資源再生企業(yè)和生態(tài)恢復企業(yè)。大學和研究機構要研究循環(huán)經濟技術,并通過教育、培訓以及成果轉化等方式,有效地促進循環(huán)經濟知識、信息、技術等的擴散或市場價值的實現。循環(huán)經濟信息服務中介組織、循環(huán)經濟社區(qū)協調中介組織、雙軌制回收中介組織和民間環(huán)保社團成為循環(huán)型中介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應積極營造區(qū)域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環(huán)境,如建立和完善循環(huán)經濟制度,促進區(qū)域循環(huán)型創(chuàng)新網絡的形成與發(fā)展。區(qū)域金融機構要支持區(qū)域循環(huán)經濟的發(fā)展。以上各循環(huán)型結點之間的物質(含“廢物”)聯系和循環(huán)經濟知識、技術、信息、人才等的聯系成為區(qū)域循環(huán)型創(chuàng)新網絡中的重要關系鏈條。由于我國的循環(huán)經濟制度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目前應充分發(fā)揮政府在區(qū)域循環(huán)型創(chuàng)新網絡中的重要作用。區(qū)域循環(huán)型創(chuàng)新網絡的基本特征除包括傳統的動態(tài)性、系統性、非中心化和本地化外,還應包括遵循5R原則和公平性,以實現可持續(xù)的區(qū)域創(chuàng)新。
根據循環(huán)經濟理論,自然資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將是區(qū)域循環(huán)型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利于吸引人才,優(yōu)質的自然資源有利于循環(huán)型產品的生產),傳統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法律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社會服務環(huán)境和基礎設施必須根據循環(huán)經濟理論進行創(chuàng)新,如加強企業(yè)之間相互利用“廢物”的運輸通道和“廢物”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制定有利于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的法律和制度,倡導循環(huán)經濟文化。
根據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以上理論必須在循環(huán)經濟理論指導下進行創(chuàng)新,才能成為區(qū)域循環(huán)型創(chuàng)新網絡的理論基石。規(guī)模循環(huán)經濟理論要求既考慮經濟成本也考慮社會成本和生態(tài)成本,既考慮經濟效益也考慮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范圍循環(huán)經濟理論要求在由動脈產業(yè)和靜脈產業(yè)構成的循環(huán)經濟產業(yè)內進行專業(yè)化分工與合作。循環(huán)經濟交易成本理論要求傳統交易成本“綠色化”,包括“廢物”信息成本、綠色市場信息成本、循環(huán)經濟技術信息成本、談判成本、監(jiān)督管理成本等。環(huán)形網絡創(chuàng)新理論要求由線性創(chuàng)新模式或非線性創(chuàng)新模式轉變?yōu)橛森h(huán)形創(chuàng)新模式與傳統網絡創(chuàng)新模式融合創(chuàng)新形成的新模式。區(qū)域循環(huán)經濟競爭優(yōu)勢理論要求重視自然資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要素、綠色市場條件、基于產業(yè)生態(tài)聯系的相關與支撐條件等的作用,既考慮經濟優(yōu)勢也考慮生態(tài)優(yōu)勢和社會優(yōu)勢。
循環(huán)經濟與區(qū)域規(guī)劃
新的區(qū)域資源觀。一方面,在傳統的區(qū)域資源觀中,區(qū)域資源包括自然物質資源、知識、信息和制度等無形資源,但在循環(huán)經濟背景下,許多“廢物”成為資源,如垃圾發(fā)電。另一方面,傳統的認為知識和信息資源等無形要素逐漸取代自然物質資源而成為決定區(qū)域發(fā)展關鍵因素的觀點的合理性在于強調了知識經濟的影響,但忽略了自然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稀缺性在逐漸加大的事實。
新的區(qū)域發(fā)展觀??沙掷m(xù)發(fā)展觀已成為指導區(qū)域發(fā)展的主流發(fā)展觀,但在傳統的線形經濟模式下,有很大的局限性,循環(huán)經濟為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因此,基于循環(huán)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將是指導區(qū)域發(fā)展的理想發(fā)展觀。
新的區(qū)域市場觀。在循環(huán)經濟背景下,綠色市場將逐漸取代傳統市場,同時,由于循環(huán)經濟制度在我國還沒有建立起來,必須加強政府的作用,政府調控與市場導向共同促進區(qū)域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
為實現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將成為區(qū)域規(guī)劃的新理念,區(qū)域循環(huán)經濟理論將成為指導區(qū)域規(guī)劃的新理論,區(qū)域規(guī)劃要遵循5R原則,重視社會公平(如區(qū)域協調與區(qū)際協調)和生態(tài)恢復,以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標。
上世紀70年代,克魯格曼等學者相繼獨立提出了規(guī)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的思想,并據此對缺乏比較優(yōu)勢的貿易模式進行解釋。伊希爾于1979年提出中間產品而不是最終產品基于規(guī)模經濟的產業(yè)內貿易模型,隨后,克魯格曼最清晰、最系統地闡述了國際貿易理論中這一革命性方法。
1979年克魯格曼發(fā)表于《國際經濟學》雜志的短文“收益增長、壟斷競爭和國際貿易”具有雙重貢獻。該論文不僅為解釋現實中的產業(yè)內貿易現象提供了理論工具,而且播下了經濟地理學的思想種子。經濟地理學對生產要素和經濟活動的地理分布運用一般均衡模型進行分析和解釋。更重要的是,克魯格曼表述這些思想僅用了十頁的篇幅,他提出的單生產要素模型極為簡單,并用有固定成本的線性成本函數來表示規(guī)模收益。由于克魯格曼的模型極其簡單,因此對關鍵機制的闡述非常透徹。
克魯格曼方法的核心內容是企業(yè)內部的規(guī)模經濟,即企業(yè)可以通過增加產量降低平均成本。在這種情形下,市場不可能實現完全競爭。貿易理論中通常避免運用不完全競爭模型,因為分析起來相當復雜。但克魯格曼運用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提出的壟斷競爭規(guī)模對貿易活動進行了成功分析。
克魯格曼研究發(fā)現,在產品的均衡產量和均衡價格確定的情況下,由勞動量(假定只有一種生產要素――勞動)決定的經濟規(guī)模對均衡產生以下影響:(1)在效用函數形狀給定的情形下,每種產品的產量不受經濟規(guī)模的影響,但產品的種類與勞動同比例增加;(2)每種產品的人均消費隨著經濟規(guī)模增加而減少,因為每種產品產量不變,經濟規(guī)模擴張意味著勞動者數量的增加;(3)每個消費者的福利隨著規(guī)模經濟增加而提升,實際工資隨著產品多樣化而增加。因此,經濟規(guī)模越大,可以生產的產品種類就會越多,就可實現規(guī)模經濟效應。根據克魯格曼的分析,在資源給定的情況下,規(guī)模經濟收益的增加也可增加產品的產量,從而降低產品的單位成本。我們據此對兩國間的貿易進行分析。
假定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它們在偏好、技術和經濟規(guī)模方面完全相同,我們可以比較兩種情形:一種是自力更生,禁止貿易,另一種是假定運輸成本為零的自由貿易。通過自由貿易,總經濟規(guī)模等于兩國經濟規(guī)模之和,世界的產量和消費量就像只有一個大國一樣。于是,產品的種類將增加一倍,兩國都專業(yè)于部分產品的生產,從而實現規(guī)模經濟效應。但產品的地區(qū)分布并不確定,各國的貿易額將等于該國GDP的一半,消費者將可消費到比閉關鎖國時代更多的產品。即使兩國擁有完全相同的技術和資源分布,自由貿易仍可以增加社會福利,因為貿易可以增加產品的種類。根據克魯格曼的效用函數,自由貿易可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克魯格曼的模型并不能確定產品由哪國生產,產品i和產品j在哪國產生是隨機的,即使兩種產品十分相似(例如,兩種汽車)。在這種情形下,自由貿易將形成產業(yè)內貿易。
國際貿易
運輸成本與貿易:國內市場效應
貿易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是運輸成本的下降,但長期以來大多數貿易模型中都不包含這一因素??唆敻衤?980年通過引入運輸成本拓展了他1979年的模型,假定運輸成本是貨物運輸量的一定比例。這使得他更好地分析了國內市場效應,即企業(yè)傾向于集中于大市場,這也解釋了偏好對貿易模式的重要性。一國通常出口的是那些擁有龐大國內市場的產品。
國內市場效應看起來一目了然。通過增加收益、降低運輸成本,企業(yè)靠近最大的市場會受到激勵。通過在一個區(qū)域集中生產,可以實現規(guī)模經濟,而靠近最大的市場進行生產可以實現運輸成本的最小化。國內市場效應對一國在特定產品生產方面具有優(yōu)勢給出了答案。工人在更大的經濟體中工作福利會得到提升,因為規(guī)模經濟可以降低價格水平,同時可以降低消費中運輸成本所占比重。
新貿易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
克魯格曼1979年提出的基于規(guī)模報酬遞增和壟斷競爭的新國際貿易理論顛覆了傳統的比較優(yōu)勢說、資源稟賦說等理論,對現實存在的重要貿易模式進行了有力的解釋。新舊貿易理論的整合尤其重要,由此引發(fā)了對不同國家國際貿易模式差異的檢驗。
有關國際貿易模式的另一個事實是發(fā)達國家之間發(fā)生的大量知識密集型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這些產業(yè)通常被跨國公司所壟斷。之所以會形成這種貿易格局,學者研究發(fā)現這是企業(yè)對固定研發(fā)成本的市場反應??唆敻衤鼘⑦@些理論綜合進他的專著之中,成為國際貿易理論權威的參考資料。
新貿易理論對貿易政策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運用新貿易理論可以對貿易自由化在貿易模式、產出分布、要素收益等方面的影響進行預測,同時可用于對社會福利的分析。現實模型容易被經濟計量方法搞得復雜得無法運用,新貿易理論模型已被世界銀行用于對WTO貿易自由化談判可能產生的影響的評估。
經濟地理學
很早以前生產要素流動與產品貿易的替代性就被學者所認識。貿易壁壘的存在會導致要素價格的國別差異,從而引發(fā)了勞動和資本的跨國流動??唆敻衤鼘Ξa品差異和壟斷競爭情形下的要素流動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如果沒有貿易,大國將為本國居民提供更高的福利,因為大國可以提供更多樣化的產品,對移民有更大的吸引力??唆敻衤涍^十二年努力將以上思想發(fā)展成為所謂的“核心-邊緣模型”,這是新經濟地理學的起點。為了分析“核心-邊緣模型”的深遠影響,我們需要回顧經濟地理學的相關背景。
經濟地理學的相關背景
將空間與競爭均衡相結合是一項挑戰(zhàn)。傳統貿易理論將空間的異質性視為給定的外生變量,從而得出要素分布和技術差異導致貿易模式不同的結論。由馬歇爾開始的區(qū)域經濟分析,發(fā)現規(guī)模經濟推動了經濟活動的集中,同時假定規(guī)模經濟對企業(yè)而言是外部因素,但對行業(yè)或城市來說是內部因素,從而與完全競爭理論保持了一致。一個例子是在一個地區(qū)公司間技術的溢出效應,因為技術的轉移有利于產量的提高。但此理論的缺陷是規(guī)模經濟外部性的性質相當模糊,根據經驗來檢驗和運用這些理論時很難對技術的外部性進行衡量??唆敻衤男陆洕乩砝碚撏ㄟ^假定內部規(guī)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發(fā)展了傳統的地理經濟理論。
貨幣外部性通過市場價格推動形成企業(yè)的集中,因為大市場為企業(yè)實現產品多元化和降低成本提供了可能。當家庭或企業(yè)的交易在同一市場完成時,通常可以通過交易價格對其他人產生影響。當市場存在不完全競爭時,這些影響可以被視為一種外部性??唆敻衤芯堪l(fā)現,規(guī)模經濟和壟斷競爭意味著市場的非充分競爭性,因此,外部性成為經濟的根本特征。
享德森在規(guī)模經濟外部性領域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特定產業(yè)生產的外部性導致企業(yè)邊際成本隨著整個城市產量的增加而下降。城市的經濟規(guī)模依賴于這些外部性的相互替代,從而決定產業(yè)集中的收益和經濟活動空間集中的成本。城市傾向于集中發(fā)展特定產業(yè),從而使這些產業(yè)的規(guī)模經濟具有更大的外部性,吸引更多的企業(yè)進駐,實現城市的擴張。
享德森假定城市是圍繞中心商務區(qū)(CBD)建立的單中心,就像在經典的模型中表示的一樣。但經濟學家通過分析均衡狀態(tài)下土地價格、工資和土地在生產和住宅之間的配置后發(fā)現中心商務區(qū)與副中心商務區(qū)可以并存,即主中心與副中心可共同存在于同一城市。一個重大發(fā)現是,當運輸成本和其他關鍵因素變化時,城市可能發(fā)生巨大的結構性變化。
新經濟地理學――核心邊緣模型
超過一半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城市,在大多數國家,絕大多數人口居住在少數幾座高度發(fā)達的城市里(核心),少數人口居住在農村(邊緣),克魯格曼的核心邊緣模型對這種現行的模式進行了解釋。他首次向模型中引入了工人(消費者)流動性變量就像在國際貿易模型中引入運輸成本一樣。假定有兩類產品,食品和工業(yè)品。假定食品是同質的,生產食品的規(guī)模報酬不變;而工業(yè)產品則是多元的,存在規(guī)模經濟效應,并在壟斷的不完全競爭市場中銷售。假定消費者對食品的偏好服從科布-道格拉斯函數,工業(yè)產品的替代性由擁有固定的替代彈性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效用函數決定。
比如有兩個地區(qū),具有相同的基本條件(產量和偏好的函數相同),貨物可在兩地區(qū)間自由貿易;農產品的交易成本為零(之后此假定被放松),而工業(yè)品則有運輸成本;有兩類人,制造業(yè)工人和農民,前者可自由遷移到能夠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地區(qū),而農民則不能遷移。需要分析的是,在均衡狀態(tài)下,人口和經濟活動在兩個地區(qū)間是如何分布的。研究證明,企業(yè)有積極性選擇更大的市場以利用規(guī)模經濟、節(jié)約運輸成本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個人也傾向于遷移到更大的地區(qū),因為大地區(qū)可以提供更高的實際工資和更多的消費品選擇。這種趨勢加劇了兩個地區(qū)市場規(guī)模的差異和企業(yè)、個人遷移的動力,兩種力量之間互為因果。假定初始情況兩個地區(qū)人口數量完全相同,各有一半人口,如果兩個地區(qū)其他要素也完全相同,這顯然就是個均衡狀態(tài)?,F在假定,一個偶然因素打破了兩個地區(qū)間的平衡,一個地區(qū)市場比另一地區(qū)市場更大。于是在國內市場和實際工資效應的作用下,人口和企業(yè)從較小地區(qū)向較大地區(qū)開始遷移,最終形成與初始均衡完全不同的新均衡。
然而,這種人口和資源流動過程中仍然存在阻力。如果所有企業(yè)都遷到大地區(qū),只有一家企業(yè)遷至小地區(qū),那它將成為市場的壟斷者。壟斷企業(yè)將產品賣給當地農民和自己的員工,但會遇到進口工業(yè)產品的競爭,進口產品價格和數量受運輸成本的約束。壟斷企業(yè)受到勞動力市場的制約,因為它要提供足夠高的實際工資才能吸引到所需的工人。小地區(qū)企業(yè)工人的福利取決于企業(yè)支付的工資、壟斷企業(yè)產品的價格和含運輸成本的進口產品的價格。小地區(qū)的市場狀況不只對一家企業(yè)有吸引力,有更多的企業(yè)脫離大地區(qū)(中心區(qū))到小地區(qū)(邊緣區(qū)),從而形成分散均衡。分散均衡能否形成取決于運輸成本、規(guī)模經濟和偏好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其他因素,比如大地區(qū)的擁堵成本、地價上漲等也會導致經濟分散而不是集中??唆敻衤谋容^表態(tài)分析結果使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在運輸成本下降、技術收益遞增的情形下城市化進程和中心邊緣結構的形成。
國際金融危機
克魯格曼在國際金融方面也有重要的貢獻。他于1979年提出了研究貨幣危機的新分析框架。他認為在基礎經濟已經出現非均衡的情況下,政府仍試圖維持固定匯率(在資本項目開放的形勢下)從長期看是不可能的。政府通過大量買賣外匯對匯率進行干預,只能在短期維持固定匯率。由于理性投資者預期政府的外匯儲備不久將會枯竭,因此他們會通過做空攻擊該國貨幣??唆敻衤鼡藴蚀_預言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fā)。
克魯格曼對目標區(qū)內的匯率波動也進行了研究。貨幣目標區(qū)是相關央行為實現幣值穩(wěn)定而制定的匯率浮動范圍,在歐元出現前歐洲曾采用的歐洲匯率機制(ERM)就是一例??唆敻衤岢觥罢齽t模型”對目標區(qū)匯率的波動進行分析?;舅枷胧?,在目標區(qū)的中間,匯率上下波動的概率相同,匯率的預期波動幅度為零;在目標區(qū)的上限,匯率更可能向下波動,預期波動幅度為負值。理性投資者可以預期到這些趨勢,并運用期權定期模型對目標區(qū)內的匯率波動進行分析。結果,可信的目標區(qū)有助于實現匯率的穩(wěn)定。
[1]保繼剛.從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到理想主義理性回歸——中國旅游地理學發(fā)展30年回顧[J].地理學報,2009,64(10):1184-1192.
[2]保繼剛.中國旅游地理學研究問題缺失的現狀與反思[J].旅游學刊,2010,25(10):13-17.
[3]劉智運.論高校研究性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關系[J].中國大學教學,2006(2):24-27.
[4]許簫迪,王子龍,譚清美.知識溢出效應測度的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5):76-86.
[5]趙勇,白永秀.知識溢出:一個文獻綜述[J].經濟研究,2009(1):144-156.
[6]王坤.知識產權對象中存量知識、增量知識的區(qū)分及其功能[J].浙江社會科學,2009(7):54-59.
[7]聶長建,李國強.從“知識增量”向“知識升質”:以法學研究為例[J].理論與現代化,2012(3):62-69.
[8]張建華,劉仲英.知識管理中的知識貢獻激勵機制[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2(7):966-970.
[9]石中英.知識增長方式的轉變與教育變革[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1(4):1-7.
[10]宣勇,錢佩忠.知識增長與學科發(fā)展的關系探析[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1):21-26.
[11]楊冠雄.我國旅游地理學的發(fā)展[J].國外人文地理,1988(1):43-46.
[12]王寧.旅游中的互動本真性:好客旅游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9(6):18-24.
[13]章錦河,張捷.旅游生態(tài)足跡模型及黃山市實證分析[J].地理學報,2004,59(5):763-771.
[14]左冰,保繼剛.從“社區(qū)參與”走向“社區(qū)增權”——西方“旅游增權”理論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8,23(4):58-63.
[15]唐文躍.地方感研究進展及研究框架[J].旅游學刊,2007,22(11):70-77.
[16]楊奎松,謝維揚,趙世瑜等.遵守學術規(guī)范推進學術對話——關于“學術對話與學術規(guī)范”的筆談[J].中國社會科學,1999(4):49-71,205.
[17]郭來喜,保繼剛.中國旅游地理學的回顧與展望[J].地理研究,1990,9(1):78-87.
[18]Corley,K.G.&D.A.Gioia.Buildingtheoryabouttheorybuilding
[19]張茂澤.論學術批評[J].學術界,2001(2):85-99.
[20]保繼剛,王寧,馬波等.旅游學縱橫——學界五人對話錄[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21]毛丹.理想主義的改塑與解構[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6(3):99-108.
[22]保繼剛,張驍鳴.1978年以來中國旅游地理學的檢討與反思[J].地理學報,2004,59(S1):132-138.
附1:《論我國地理學研究的現狀及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陸大道.中國地理學的發(fā)展與全球變化研究[J].地理學報,2011(02):147-156.
[2]柴彥威,塔娜.中國行為地理學研究近期進展[J].干旱區(qū)地理,2011(01):3-11.
[3]劉衛(wèi)東,金鳳君,張文忠等.中國經濟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1(12):1479-1487.
[4]保繼剛,尹壽兵,梁增賢等.中國旅游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1(12):1506-1512.
[5]方創(chuàng)琳,周尚意,陸玉麒等.中國人文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1(12):1470-1478.
[6]蔡運龍,李雙成,方修琦.自然地理學研究前沿[J].地理學報,2009(11):1363-1374.
附2:《旅游地理學學科建設與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馮衛(wèi)紅.旅游產業(yè)集群:旅游地理學研究的微觀領域.人文地理,2008(3)
2.朱桂鳳.中國旅游地理教學理論與實踐探討.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4)
3.馮瓊蘭.關于中國旅游地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高教論壇,2008(1)
(作者單位:重慶科技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重慶401331)
附3:高職《中國旅游地理》教學中的人文素養(yǎng)培育
參考文獻:
[1]李曉梅,項桂芳,彭花燕.談高職院校旅游專業(yè)學生的職
業(yè)素質培養(yǎng)[J].十堰職業(yè)技術學學報,2007,(8).
[2]李向群,盧睿.旅游人才綜合素質研究[J].南寧職業(yè)技
術學院學報,2007,(12).
一、引言:問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傳統經濟學理論對區(qū)位與城鎮(zhèn)問題的研究是在認定城鎮(zhèn)發(fā)展對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 的進步具有重要性和必然性這一共識的基礎之上,由此引申出不同類型區(qū)域推進城鎮(zhèn)化和 完善城鎮(zhèn)體系的政策含義,即強調各地區(qū)應基于不同實情科學慎重選擇適合本區(qū)域特色 的發(fā)展模式和基本路徑實現城鎮(zhèn)化,從而通過城鎮(zhèn)化與工業(yè)化良性互動促進經濟增長、實現 充分就業(yè)和破解長期困擾社會發(fā)展的其他重大關鍵性問題。但是,經濟理論始終并不十分關 心城鎮(zhèn)的起源及城鎮(zhèn)化的成長機制,也沒有基于某一個核心概念構建經濟學分析城鎮(zhèn)發(fā)展這 一經濟社會現象的解釋框架,而使以城鎮(zhèn)發(fā)展為研究主題的相關探索存在缺陷,并且出現與 城鎮(zhèn)及城鎮(zhèn)化相關研究陷入混亂的局面,其中最明顯的表現是以城鎮(zhèn)發(fā)展基本條件、推進城 鎮(zhèn)化的動力機制、傳導機制等關系不明、界定不清為典型。
不僅如此,發(fā)展經濟學也未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不論是對二元社會經濟結構問題的研究, 還是對工業(yè)化與城鎮(zhèn)化關系問題的研究,抑或是對城鄉(xiāng)發(fā)展關系的研究,都是以既存的城鎮(zhèn) 具有諸多優(yōu)勢為假設而推論,往往忽略了對其研究賴以成立的本原基礎的考察,加之經 濟理論中存在一種從城鎮(zhèn)化發(fā)展而非城鎮(zhèn)的產生這一基點開始分析問題的傾向,由此凸現了 理論界不僅要給城鎮(zhèn)的性質提出分析框架,而且要弄清楚城鎮(zhèn)與現實存在的和正在進行的城 鎮(zhèn)化的不同之處進行科學解釋的必要性,特別是,究竟是何種力量推動著城鎮(zhèn)的產生、發(fā)展 和 演變,以至于城鎮(zhèn)已經超越國家意義而進入到全球都市圈和連綿帶的發(fā)展深度和廣度;在這 一不可逆轉的自發(fā)秩序的自組織演進過程中,我們能否找到一個核心概念并基于這一概念梳 理現有對城鎮(zhèn)問題的相關研究。現實表明,任何制度都是人們?yōu)樽非蠛途S護其不同群體的利 益,在 財富最大化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的創(chuàng)新空間;如何設計好一個制度體系是各國城鎮(zhèn)發(fā)展必 須解決的最為緊要的根本問題,城鎮(zhèn)化過程就是要借助于制度的重新安排降低交易費用以提 高 資源配置效率。已形成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委托-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 經濟史學等幾個支流的新制度經濟學,為我們突破不完全知識和對城鎮(zhèn)發(fā)展的無意識后果所 造成的研究困境提供了新的視野。本文的主旨就是試圖找出城鎮(zhèn)在一個特定經濟社會發(fā)展中 如何出現及是什么力量推動著城鎮(zhèn)長期廣泛演進的根本原因。對于城鎮(zhèn)化的定義,本文認為 以農業(yè)人口向非農業(yè)人口轉化并在城鎮(zhèn)集聚的過程為代表的各種不同的表述并不重要,因為 城鎮(zhèn)化的定義問題并不會影響到我們對于城鎮(zhèn)性質的深入考察。
二、理論解讀:新經濟地理學與新制度經濟學視野中的城鎮(zhèn)性質
(一)新經濟地理學視野中的城鎮(zhèn)性質
經濟學說史發(fā)展表明,主流經濟學似乎對空間問題置之不理,除了城市經濟學和區(qū)域經濟學 以外,其研究的基本思路與方法屬于非空間性的,這主要是因為經濟學家們知道很難把空間 因素模型化。然而,問題在于如果忽視空間因素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關于城鎮(zhèn)性質問題的 研究就難以得到理想的答案。廖什(August Losch)在《經濟空間秩序》開創(chuàng)性地指出,城 鎮(zhèn)的存在必須以一定的非農企業(yè)組成的產業(yè)集群為支撐, 基于此,要么形成農業(yè)主導型的城鎮(zhèn),要么是工業(yè)型的城鎮(zhèn)、第三產業(yè)主導型的城鎮(zhèn),抑或 是其 他特殊類型的城鎮(zhèn)。[1]這一論述表明,沒有企業(yè)的形成,進而沒有由企業(yè)組成的 產業(yè)聚集和支撐,城鎮(zhèn)的存在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種由企業(yè)集聚式發(fā)展在改變企 業(yè)自身組織發(fā)展 形式的同時,會極大地影響區(qū)域城鎮(zhèn)發(fā)展的動力基礎,使得企業(yè)形成與城鎮(zhèn)發(fā)展之間產生良 性互動關系。這種理論的抽象和概括可以從實踐層面得到實證檢驗。換句話說,企業(yè)組織程 度較高和企業(yè)聚集發(fā)展的區(qū)域,恰好是城鎮(zhèn)經濟發(fā)展活躍的地帶和城鎮(zhèn)化程度較高的區(qū)域; 企業(yè)發(fā)展的加強有助于推動城鎮(zhèn)經濟的發(fā)展和壯大,構成城鎮(zhèn)經濟中的經濟主體――企業(yè)的 不斷發(fā)育和發(fā)展――更進一步吸引著更多的生產要素向城鎮(zhèn)積聚,并促使新進入企業(yè)在原有 城鎮(zhèn) 中和已有企業(yè)形成更為密集的網絡和更為發(fā)達的城鎮(zhèn)經濟,最終導致區(qū)域發(fā)展城鎮(zhèn)化、企業(yè) 發(fā)展網絡化和城鎮(zhèn)發(fā)展區(qū)域化現象。
令作者感到興奮的是,這種現象正好是近年來新經濟地理學領域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20世 紀90年代以來,以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日本經濟學家藤田昌久(M asahisa Fujita)以及英國經濟學家安東尼•維納布爾斯(Anthony J. Venables)為代表的新 經濟地理學派,以壟斷競爭市場模型和冰山成本假 設為基礎,對人口和產業(yè)集聚的累積因果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遷移驅動模型和投入 ――產出聯系驅動模型,這些模型對于以交易費用節(jié)約為典型表現形式的資源集中和分散機 制等問題的關注,給理解城鎮(zhèn)發(fā)展帶來了很好的啟發(fā)。[2]自克魯格曼開創(chuàng)性地以 迪克希特和斯 蒂格利茲壟斷競爭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為基礎,借鑒國際貿易理論、新增長理論,利用薩繆爾 遜的“冰山”型運輸成本(Iceberg trade costs)理論,歷史演進及計算機模擬技術,把 空間概念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提出了著名的“核心―邊緣”(Core-periphery)模型 ,使空間問題進入了主流經濟學研究的視野。此后,經過藤田昌久、克魯格曼和維納布爾斯 等學者的共同努力,建立了一個新的統一 的空間經濟學研究框架――新經濟地理(NEG)。新經濟地理學在一般均衡模型的框架下, 比較清晰的展現了集聚區(qū)位決定的微觀機制,精巧的解釋了各個層次地理空間上的經濟集聚 現象及其集聚力的來源,從而為新貿易理論、新增長理論等提供了一個思想和經驗的實驗室 。[3]自新經濟地理革命以來,空間經濟研究主要沿著兩條主線發(fā)展。一是亨德森 (Henderson)的“城市 系統”模型(Urban-system model),以傳統的地方外部性或城市外部性為核心對此進行理 論與實證研究;二是沿著新經濟地理的思路,通過市場關聯的形式化處理對城市經濟與區(qū)域 經濟進行理論與實證研究,近年來這兩條主線開始逐漸相互影響并不斷融合?;谶@一基 本分析框架,我們便可以清晰地看到城鎮(zhèn)的產生本質上在于與城鎮(zhèn)相關的企業(yè)、政府、家庭 和其他組織有諸多共同的利益訴求,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與企業(yè)組織數目有關的利益。如前所述,城鎮(zhèn)的成長在于由非農企業(yè)組成的產業(yè)集 群的支撐,因此某一城鎮(zhèn)系統內部的各子系統不管種類如何,都有在一個共同選擇的區(qū)位進 行共同利益實現的沖動。這些利益表現為諸如交通的更加便捷,基礎設施系統的不斷完善, 低廉的發(fā)展成本以及較大的勞動力市場,強大的科技創(chuàng)新力量和相互學習的外在效應,如此 等等。
第二,是與經濟波動有關的子系統的利益。若在某一個區(qū)位,集中對于那些季節(jié)變動或周期 變動時期不一致的非農產業(yè)部門是有利的,則各經濟主體所形成的城鎮(zhèn)子系統的聚集既可以 緩和這些不利影響對共同利益波動的影響,而且緩和了其他地域空間對直接有關的產業(yè)所加 的過大的第二次、甚至更多次放大的作用,同時有利于城鎮(zhèn)經營者對各子系統進行自發(fā)擴展 式秩序的協調。[4]
第三,是與經濟構造有關的變化引起的利益。當城鎮(zhèn)系統內子系統間的利益關系、經濟活動 和子系統品質有著多元化傾向時,經濟構造的變化可以引起城鎮(zhèn)構造的變化。所以,恰當的 均衡化的文化制度因素,不但其本身有價值,而且對于相對獨自發(fā)展的子系統和對城鎮(zhèn)系統 新環(huán)境的適應也頗有益處。
第四,是與一般化理由有關的利益。城鎮(zhèn)系統內從事并不與特定地點拴在一起的職業(yè)和事業(yè) 的理性主體,能夠在它所樂意的區(qū)域居住,而且一般地說,它是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有意 識地擔負著文化傳統的傳承和對于業(yè)已形成的“游戲規(guī)則”的維持與創(chuàng)新,有著它們之間相 互吸引、相互協力的傾向,因而能增加他們的收益。最后,是相互接近等有關的利益。在這 里,必須對為形成城鎮(zhèn)而存在的組織和因城鎮(zhèn)已在那里存在的組織加以區(qū)別。前者是由于利 益的驅動使其自覺地對城鎮(zhèn)的鄰近或邊緣地域提供服務而獲益,這就引發(fā)城鎮(zhèn)更小組織將各 種生產要素諸如人力、財力、物力和信息傳遞到城鎮(zhèn)為“乘數效應”,從而引 發(fā)城鎮(zhèn)的進一步發(fā)育;后者是為前者而存在,后者也可以以其他形式把它們的組織與前者組 織相聯系。
從以上諸種利益的分析中同時可以看出,工業(yè)化作為城鎮(zhèn)發(fā)展的動力要素和機制之一,仍然 需要制度創(chuàng)新和新經濟地理因素的介入。但是,若要探尋這一結論背后隱藏的更深層次的原 因,即又是什么力量推動著工業(yè)化的發(fā)展,從而推動著城鎮(zhèn)的發(fā)展時,我們又必須回到本 文企圖得出的結論上來。至于構成城鎮(zhèn)的子系統的逐步聚集,不論是由于自然力量抑或是歷 史的必然,均是因為這些子系統對利益的追求和由此聚集到城鎮(zhèn)而對交易費用的節(jié)約。
(二)新制度經濟學視野中的城鎮(zhèn)性質
科斯(Ronald H. Coase)在《論生產的制度結構》一書中,以其經典論文《企業(yè)的性質》 提出,在真實世界里的市場機制并不免費,交易費用為正;企業(yè)組織正是由于節(jié) 約交易費用而存在。[5]按此邏輯推論,如果將城鎮(zhèn)看作是一個不同等級規(guī)模的組 織系統,則城 鎮(zhèn)的產生和存在的合理性恰恰就是因為這一組織系統中的各子系統,諸如企業(yè)、政府、家庭 及其他組織為了節(jié)約交易費用而發(fā)生的。換句話說,城鎮(zhèn)和企業(yè)一樣,都是資源配置相互 可以替代的手段,其根本區(qū)別僅在于城鎮(zhèn)、企業(yè)二者的規(guī)模及其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的不同 ,特別是城鎮(zhèn)會有單個企業(yè)所無法企及的更大規(guī)模效應,城鎮(zhèn)系統的結構更為復雜,城鎮(zhèn)需 要更為高層次的經營管理者去經營城鎮(zhèn)賴以發(fā)展的各類要素。在企業(yè)內部,與城鎮(zhèn)經營管理 相類似的工作是通過權威關系完成的。在城鎮(zhèn)內部,由于城鎮(zhèn)的存在為各子系統實現交易費 用的節(jié)約提供了一個更為廣泛的途徑和空間,即產生了正的“外部性”。因此,城鎮(zhèn)更是一 種巧妙的交易組織形式,它在由非人格化的價格調節(jié)而形成的資源配置的市場上可以把其子 系統內一些交易費用極高的活動卷入城鎮(zhèn)間的等級分工與合作,同時又可以避免對這類活動 的直接定價和直接交易。在這一過程中,距離起了主要的影響作用。由此以來,城鎮(zhèn)的經營 者則是那些擅長于對稀缺資源的協調利用和對各子系統的相互協調運行做出明智決斷的城鎮(zhèn) 決策者。
基于此,我們現在至少可以認為,城鎮(zhèn)的性質在一定條件下既可以表現為對城鎮(zhèn)系統內部 各子系統之間完成交易的所有費用的節(jié)約,也可以表現為發(fā)揮城鎮(zhèn)經營者和各子系統經營者 的能力或利用管理而進行協調的優(yōu)勢。簡言之,城鎮(zhèn)就是另一種不同于其他企業(yè)的組織化的 、制度化的契約組織系統;城鎮(zhèn)體系的本質就是一種特殊的契約結構在空間層次的表現;城 鎮(zhèn)系統便會自發(fā)地由以往的治理或管理理念向城鎮(zhèn)經營理念轉變,城鎮(zhèn)系統及其演進也因此 由無序走向有序。由此,交易費用視角中城鎮(zhèn)發(fā)展的效應可以分解為三種:
一是聚集經濟效應。強調由于勞動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集中所產生的高效益,它有兩種表現 形態(tài):同類企業(yè)的聚集效益――同類企業(yè)聚集在一個地區(qū),便于開展專業(yè)化協作,相互促進 ,給企業(yè)間的人、財、物、信息等生產要素的交流創(chuàng)造了優(yōu)越條件,通過同類企業(yè)的競爭與 合作,有助于提高行業(yè)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質量,提高行業(yè)經濟效益。多類企業(yè)的聚集效益 ――多種類型的企業(yè)聚集在一個地區(qū),首先可以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yè)結構、技術結構和產品 結構體系,彼此之間互為對方的原料供應商和產品使用者,從而縮短了運距、減少了運費、 節(jié)約了時間、提高了收益;其次可以滿足消費者對商品的多樣化需求,吸引更多的客源、開 拓更大的市場;最后,還可以協調生產中的不安定因素,克服由于偶然性、季節(jié)性、周期性 所導致的經濟波動。正是各種各樣的企業(yè)、眾多的勞動者和雄厚的資金都在一個城鎮(zhèn)中聚集 ,才使城鎮(zhèn)職能更為完備、城鎮(zhèn)市場更為豐富、城鎮(zhèn)經濟更為強大。因此,集聚是城鎮(zhèn)最本 質的特征,也是影響城鎮(zhèn)化進程的最重要的經濟規(guī)律。
二是規(guī)模經濟效應。該效應是由于企業(yè)生產規(guī)模擴大而導致長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效應,企業(yè) 最佳規(guī)模點存在臨界值。對一個城鎮(zhèn)來說,規(guī)模過小,則城鎮(zhèn)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 利用率較低,城鎮(zhèn)的經濟效益也難以提高。在實際生活中,城鎮(zhèn)最佳規(guī)模是不斷變化的,在 某一時點是最佳規(guī)模,另一時點可能就不是最佳規(guī)模。因此,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依據其 不同的發(fā)展條件,存在著某個較為合理的人口規(guī)模,高于或低于這個規(guī)模,城鎮(zhèn)都處于相對 不經濟中。
三是區(qū)位經濟效應。即因城鎮(zhèn)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所帶來的“額外經濟效益”。世界上的各種資 源不是均衡分布的,因此城鎮(zhèn)總是在那些地理、氣候、土質、礦藏條件和原有經濟基礎較好 的地區(qū)產生和發(fā)展,并不斷吸引人口與資本向其中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更好的城鎮(zhèn)聚集, 從而體現出不同的效益差別來。所以,河流的兩岸、鐵路的沿線,不僅城鎮(zhèn)數量多,而且規(guī) 模大、發(fā)展快、效益好。
三、幾點補充:城鎮(zhèn)性質的進一步討論
制度通過決定生產總成本的數量及其構成影響區(qū)域城鎮(zhèn)發(fā)展的綜合績效。交易費用概念的引 入是分析城鎮(zhèn)性質進而也是城鎮(zhèn)經營的關鍵理論工具,同樣是由于對交易費用的節(jié)約才導致 了城鎮(zhèn)的產生。對經濟利益的共同追求以及與此相關的經濟理是城鎮(zhèn)不斷演進的動力 源泉,人口、資本、技術和企業(yè)加管理才能等因素之所以會在城鎮(zhèn)實現集中,就在于這些要 素在聚集過程中能夠帶來巨大收益,從而使城鎮(zhèn)的各政治組織、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不斷趨 于合理化。
城鎮(zhèn)的性質如果表達為在一定的外部能量輸入的條件下,城鎮(zhèn)系統通過各子系統之間為節(jié)約 交易費用和追求最大化收益而產生自組織協同和放大效應,并在自身集聚擴散力量的推動下 達到新 的動態(tài)穩(wěn)定和均衡,形成新的時空有序結構。那么,城鎮(zhèn)系統一旦形成,它必然會要求其因 自組織擴展秩序性質而使城鎮(zhèn)本身和納入其中的各子系統必須根據環(huán)境的變化及運行規(guī)律改 變自身結構和行為參數,從而形成一種均衡態(tài)的、穩(wěn)定的、相對有序的動態(tài)結構系統。這種 結構的演化在實踐層面表現為城鎮(zhèn)體系和等級規(guī)模及其空間結構的不斷優(yōu)化完善,以及城鎮(zhèn) 系統內部各子系統行為的優(yōu)化和高級化。由此還可以進一步延伸出另一層意思,即城鎮(zhèn)系統 越是具有開放性、兼容性、變化性,便越容易發(fā)生規(guī)模和空間拓展以及對其他類型組織的集 聚。
新經濟地理學研究啟示我們,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對決定伴隨城鎮(zhèn)發(fā)展 中的貿易、集聚和專業(yè)化遠比完全競爭和報酬不變更為重要。城鎮(zhèn)發(fā)展系統中的任何一種形 式的經濟循環(huán),或互為因果,或相互作用,并且都是累積的,從而也是失衡的。城鎮(zhèn)化與工 業(yè)化中一系列互為因果的事件,在經過一次波動之后,可能會迅速收斂達到最初的穩(wěn)定均衡 ,或收斂到其他穩(wěn)定的均衡點。從某種意義上說,城鎮(zhèn)引起的產業(yè)集聚和產業(yè)聚集引起的城 鎮(zhèn)發(fā)展很可能始于一種歷史偶然,如果專業(yè)化生產和貿易是由報酬遞增而不是比較利益的驅 動,則什么樣的產業(yè)聚集在什么樣的區(qū)位形成城鎮(zhèn)并不確定,而呈現路徑依賴特征。[ 6]報酬遞 增、運輸費用、要素流動性以及這三者之間通過市場而傳導的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與我們 形成對于城鎮(zhèn)性質新的認識具有重要價值。
本文所進行的這種分析,并未否定城鎮(zhèn)形成的物質 基礎,如作為生產要素中最主要的資本問題,城鎮(zhèn)面臨的環(huán)境狀況,交通及基礎設施的完善 、通達與便捷程度,文化傳統、制度因素等等對城鎮(zhèn)的性質的作用和影響。更進一步,特定 時空區(qū)域的城鎮(zhèn)發(fā)展根本上說具有某種“自然的方式”,它是自發(fā)的聚集、擴展、合作而形 成的。如果人為地濫用政府組織、企業(yè)組織等其他強勢力量對城鎮(zhèn)發(fā)展進行干預,設定其發(fā) 展途徑、發(fā)展規(guī)模、發(fā)展形式,就會導致城鎮(zhèn)發(fā)展的失范及其與此相關的其他經濟社會問題 的產生,如失地農民生計問題、城市發(fā)展的攤大餅問題、城中村改造中的搬遷問題,等等。 同時, 城鎮(zhèn)系統的效率標準最終取決于各子系統對資源利用的效率與交易成本的節(jié)約程度,只有組 成城鎮(zhèn)系統的各子系統經濟產出的邊際收益超過邊際成本性質的變遷,城鎮(zhèn)的發(fā)展才是有效 率的。從歷史較長時期來講,城鎮(zhèn)發(fā)展及城鎮(zhèn)化擴展至今,物質形態(tài)的經濟利益型、合作形 式的經營管理型、知識形態(tài)的數字信息網絡型,可能構成城鎮(zhèn)化在不同階段演進的基本類型 。
主要參考文獻:
[1]勒 施.經濟空間秩序[M].王守禮譯校,北京:商務印書館(中譯本),1995.
[2]安虎森.空間經濟學原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3]藤田昌久,克魯格曼.空間經濟學[M].梁琦主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 05.
[4]錢學森.論系統工程[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8.
[5]科 斯.論生產的制度結構[M].盛 洪,陳 郁譯校,上海:三聯書店(中譯本 ),1994.
[6]譚成文.經濟增長與聚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On the Characters of Urban Area: Introspection and Self-criticism
Li Quan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the real world enli ghtens us that th e cost of transacting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s the very important c oncept to analysis the towns and cities'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the new econ omic geography gives us a new analysis frame to understanding the cities develop ment. It is the reduce of the cost of transacting that makes the enterprises, go vernments and the consumers to realize their economic profits during the course
Visual Representation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lace:Cultural Turn in Western Tourism Advertising Researches
LIU Danping
(School of Tourism and Hotel Managemen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In mid and late 1990s, western human geography saw a major theoretical incident―“Cultural Turn”, whose core was to put cultural studies and social theories into the analytical system of humane geography and stress on the shaping role of soci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process in space and place. For marketing many destinations use pictures to show their landscape, which some scholars named visual representation. And these marketing pictures just are texts which involves culture, place and man. The major conclusions of those western scholars have been made are: Firstly, the destination is an image and myths. Secondly, postcards are narrative texts involving many social signifiers. Thirdly, those visual marketing texts often make fake representation about the hosts.
Key words: tourist marketing text; place; visual representation; soci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study
一、 問題來源
二戰(zhàn)后,西方人文地理學的理論思潮呈現階段性變化,從1960年代的“數量革命”(計量地理學),演變到1970年代的“行為革命”(行為地理學)和人文主義地理學(humanistic geography)①,再到1980年代中期的“轉向”(即結構地理學,或稱激進地理學)。到了1990年代,由于社會科學總體上對人類文化的興趣大大增加,文化成為普遍性的研究熱點,西方人文地理學也隨之呈現出“后現代的”多元化屬性,并最終導致經濟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和區(qū)域地理學等各分支學科發(fā)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論轉向,約翰斯頓稱其為“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1]。
與上述理論走向相一致的,就是西方人文地理學方法論和哲學基礎的某些變化。例如,西方學者逐漸意識到,實證主義影響下的那種強調空間分析、運用“經濟人”假設和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methods)、對經濟活動空間規(guī)律的探討很少涉及社會過程和文化層面等做法,在解釋現代資本主義復雜的地理現象時越來越顯示出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于是,人本主義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的、社會批判(social critics)的以及后現代(postmodern)的方法論逐漸得到重視,一系列原本用于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的所謂定性方法(qualitative methods)[2,3]被采納。其中,不少學者注重探究人類的視覺體驗,通過分析攝影圖片、影視光碟等視覺資料,來揭示地理現象中的政治和文化意義,有學者稱其為“視覺方法”(visual approaches)[4,5]。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學“地方”的視覺表征與社會構建利用攝影圖片進行旅游地的視覺營銷一直是旅游企業(yè)所重視的策略[6,7]。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后,“文化轉向”思潮在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之一――旅游地理學的研究中開始有生動的體現,眾多西方學者對明信片、旅行指南、導游手冊中的攝影圖片進行了符號學(semiology)、修辭學(rhetoric)、敘事學(narratology)、語用學(pragmatics)的分析,揭示了旅游地(“地方”,place)如何被視覺表征(visual representation),以及如何被社會性地構建(socially constructed),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有重大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研究問題、研究內容和結論,極大地豐富了對人類旅游活動的理論解釋。
自1999年起,我國學者就敏銳地預見到西方人文地理學文化轉向可能產生的重大影響,紛紛在《地理學報》[8]、《地理研究》[9]、《人文地理》[10-12]、《經濟地理》[13-15]等刊物上進行介紹和評述,著重從研究體系或框架上概括出該學術事件在經濟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以及區(qū)域地理學等分支學科中的基本特征,更有部分學者率先選擇國內案例地做了某些前沿性的研究工作[16]。然而,迄今為止,國內學者對西方學者關于旅游地視覺表征的研究這一“文化轉向”思潮中最活躍的學術活動尚缺乏了解,相關的綜述與評價也鮮有見到。本文擬在此方面有所貢獻。
同時,如果說國內先前已有的那些關于“文化轉向”的綜論性文章重在粗線條的勾勒,那么接下來該做的,就是在此基礎上從微觀層面考察國外同行如何進行地理學問題的文化研究。鑒于此,本文就將綜述的起點放在西方學者的典型案例研究上,然后再對他們的理論工作加以評價和闡釋。
二、 述評方法
本著從歷史的、文化的、社會的角度探討旅游營銷圖像的原則,筆者將文獻收集范圍限定于旅游研究中的視覺文本分析。文獻來源主要有兩類:國際旅游研究領域內僅有的兩個被SSCI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收錄的期刊《旅游研究紀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和《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一直代表了旅游研究的前沿成果,它們從1980年代以來的學術論文就成為本文綜述的第一類文獻;另外,2003年6月,英國Sheffield Hallam大學舉辦了主題為“旅游與攝影:靜態(tài)的視覺影像與動態(tài)的生活”的國際學術會議,會議交流論文80余篇,集中反映出該議題的國際研究動態(tài),它們是筆者關注的第二類文獻。
在具體評述時,筆者將分兩個層面進行。
第一層面是案例研究觀摩。筆者從國外同行的諸多研究個案中選擇三個代表性工作加以詳盡的解析,目的是細致地觀摩和學習他們有哪些有價值的研究問題,如何開展工作,以及做了哪些理論解釋。
第二層面是關鍵詞的抽取與闡述。借鑒近年來文化研究領域(也包括人類學、社會學、傳播學等)日益推崇的“關鍵詞”(keywords)研究思路[17-21],筆者從西方學者關于“地方”的視覺表征和社會構建的諸多研究案例中抽取他們使用頻率相對較高的若干核心詞語(這其實是學者們取得的某些共識所在),然后將這些核心詞語視為該議題的“關鍵詞” 逐個進行簡要分析。顯然,這些關鍵詞彼此勾連應合,已形成一條西方學者關于旅游營銷文本的視覺文化研究的理論主線。
三、 典型案例觀摩
西方學者認為,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歷史受制于一定時空范圍內的社會經濟結構和經濟制度,以及決定這種經濟制度和結構的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tài)。某一“地方”之所以成為旅游地,成為旅游者消費的對象,實際上是歷史的選擇,是一定社會階層和社會集團及其代表人物意志的集中體現。同時,他們還認為,探究旅游營銷圖像的產生過程,是洞悉旅游地形象問題的最佳切入點之一。國外同行的多項研究表明,旅游地是視覺表征的結果,是當地政府、旅游開發(fā)商與銷售商、土著居民(indigenous people或host)以及游客共同地、社會性地重構原地方后形成的一個“非真實世界”[21,22]。
1. 旅游地是一個“意象”:蘇格蘭旅游委員會案例
Caroline E.等人以蘇格蘭旅游委員會(STB)為例,試圖回答物質景觀如何實現話語轉換,成為導游手冊里的圖片影像這一問題[23]。研究發(fā)現,在導游手冊里旅游空間被設計、轉化成某種視覺表征需要經歷三個媒介傳播過程:市場調研機構提供游客需求信息,并由此提出形成蘇格蘭地方特色的關鍵性圖符(icon);專業(yè)攝影師運用技術和社會文化知識選擇性地拍攝景物;導游手冊編輯設計人員使用媒介話語精心編排出一個極具勸服功效的導游手冊,最終完成影像表達。三方在整個過程中都需要遵循當代社會關于旅游發(fā)展、關于導游手冊角色的約定。作者不無幽默地描述導游手冊編輯設計人員的工作之一就是將合適的東西放在合適的頁面里,以引起游客注意,讓他們想到:“哦,這很有趣”,或者“嗯,這地方看來值得一去!”
據此,Caroline E.等人認為,地理背景并不能單純地決定一個地方是否成為旅游目的地。對某一地方而言,不是其自我評價,而是外來因素合力對它進行的描繪使其成為人們所說、所觀看到的“地方”。即,旅游地實際上是一個“意象”(image),它由旅游運營商“經營”(operate),由市場營銷人員“包裝成型”(model),再由旅游者“使其具有生命力”(perpetuate)。供需雙方共同建造了一個地方“神話”(myths)。
2. 自然界是一系列值得拍攝的機會:加拿大杰士伯國家公園案例
旅游資源管理、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可持續(xù)旅游一直是國內外旅游研究的熱點,其中如何看待旅游地是西方學者關注的焦點。其中,加拿大學者Keri Cronin的研究可圈可點。他以加拿大杰士伯國家公園(Jasper National Park,簡稱JNP)這樣一個典型的生態(tài)旅游地為研究對象,卻一改不少學者從旅游地生態(tài)與環(huán)境監(jiān)測、生態(tài)評價、旅游者行為管理等入手進行研究的慣例,而是收集有關JNP的旅游營銷圖片,對它們進行內容分析,解析圖像中具體的構圖元素(element)和修辭手法(rhetoric),探究圖像所隱喻的自然資源管理人員、旅游開發(fā)經營人員對JNP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認知,以及資源利用的主張,由此剖析該旅游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深層原因[24]。
Keri Cronin注意到,導游手冊、明信片、旅行指南里關于JNP的圖片的畫面“主角”始終是廣闊無垠的原始森林或其它自然景觀,似乎刻意避免出現人類活動的痕跡,以塑造JNP“未被侵染的、純凈的、新奇刺激的野生環(huán)境”之形象。但這顯然違背公園的發(fā)展實情:其旅游業(yè)發(fā)展得十分紅火,某些地段和景點常常游人如織。同時在導游手冊里,人們滿眼看到的是公園內一長串適合拍照的景點,以及相應的取景角度和時間說明。對此,Keri Cronin不無諷刺地寫道:“在旅游營銷文本里,自然界變成了一系列值得拍攝的機會(photo-opportunities),導游手冊簡直就是一個為攝影發(fā)燒友服務的向導(shutterbug Guides)?!绷硗?,研究者還發(fā)現,JNP的管理政策也大多是從有利于旅游發(fā)展的角度制定的,常常為取悅游客而人為干涉生態(tài)系統的自身循環(huán)。例如,公園有禁火規(guī)定,每年干燥季節(jié)里自然燃起的山火都會被立即撲滅,并在最短時間內原地補種樹苗或草坪,目的就是保證游客的眼睛和照相機鏡頭所觀察到的都是一片生機盎然的綠色世界。
Keri Cronin進一步揭示,旅游營銷圖像樹立的JNP“自然絕境(the sublime)”的形象誘使更多的游客前往觀光體驗。當這些被“藝術化唯美化”的旅游廣告圖片“洗腦”后的游客大量涌入時,很難期望他們能夠自覺意識到JNP所面臨的環(huán)境壓力,以及過度的旅游、拍攝行為可能導致何種生態(tài)損害。研究者總結道,為了JNP的旅游業(yè)發(fā)展,公園管理者、旅游批發(fā)商和游客等群體的態(tài)度和行為都是“以人為中心的”(humancentered)的,他們不約而同地將人與自然對立起來,認為野生地(wilderness space)是一個非人類世界(nonhuman world),人類可以不斷地征服和利用它。就這樣,攝影和旅游營銷圖像“進入了國家公園的生態(tài)過程(ecological processes)”,并在其中起到不容忽視的消極作用。
JNP案例再一次證明:但凡被營銷者貼上“生態(tài)旅游地”標簽的地方,永遠維持“處女的” 形象和狀態(tài)就成為它們的重要任務。因此,地方是表征的結果,被如何表征則受控于人類社會的選擇。
3. 明信片是一種“社會能指”:札格勒布市案例
Sanja KalaposGasparac將前南斯拉夫克羅地亞共和國的首都札格勒布市( Zagreb )作為研究對象,比較了二十世紀初到二戰(zhàn)和二戰(zhàn)后這兩個歷史時期內札格勒布市明信片中影像的不同[25]。研究發(fā)現,在第一段時間里,當地人一直有“札格勒布市是歐洲中心”這一地方認同感。明信片里的影像大都是展示該市精美絕倫的教堂、高貴典雅的文化場館、古典厚重的城市雕塑以及奢華迷人的貴婦人等,那些五色琉璃、世界名畫、人體線條、蕾絲花邊等構圖要素無時不在傳遞札格勒布市濃厚的浪漫主義文化氣息。而二戰(zhàn)后,作為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都,明信片里的影像則更多地試圖樹立“新札格勒布”、“人民的札格勒布”的形象,各種能集中反映“繁榮”、“進步”、“平等”、“祥和”、“兄弟手足情”等社會主義特質的生活場景成為明信片的畫面主題,且這些特質通過陪襯物、拍攝角度、畫面色彩以及文字說明等手段逐一突顯出來。
同時,研究者還發(fā)現,以上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明信片都形成了強大的勸服誘導功效,它們?yōu)橛慰土可矶ㄗ隽艘粋€札格勒布市,通過符號和象征規(guī)定和指導了游客如何選擇該市的旅游景點、如何欣賞城市風景、如何選擇拍攝對象、如何產生“合適”的情感以及日后如何形成“應有的”記憶等。當然,兩個歷史時期的旅游者,也都分別認為自己欣賞到了當時札格勒布市的精華所在。
這一案例表明,明信片很容易被人們操縱,它是政治、審美、修辭的合力結果,是具有多種意義的強有力的“社會能指”(social signifiers)。無論是二戰(zhàn)前的浪漫之都,還是二戰(zhàn)后的社會主義新城市,札格勒布市都是城市管理者(政府部門)、旅游開發(fā)商、景點銷售商以及游客等一起為自己精心重構的一個旅游地。他們共同策劃并聯合演出了一幕戲劇,所有演員各取所需:旅游產品的供給方獲得金錢,旅游產品的購買方獲得暢快、愉悅或刺激等體驗。
四、關鍵詞的抽取與闡述
從西方學者的諸多研究案例中抽取、歸納他們頻繁使用的核心概念,將十分有助于我們洞察旅游地被視覺表征和社會構建的基本特征和實質,準確把握國外同行的若干理論點。筆者視這些核心概念為“關鍵詞”。通過串連、參照、對比、整合這些關鍵詞,能夠較為清晰地梳理出西方學者關于該議題的一條理論主線。
1. 抽取關鍵詞
這些核心概念可劃分為如下5部分:
第一部分屬于旅游地視覺表征問題的研究基點,或者是一個理論分析工具,主要有“凝視/被凝視”(gaze/gazed)這一對關鍵詞[26-34]。
第二部分是西方學者用以解釋旅游地視覺表征和社會建構過程中的人及其行為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發(fā)送者/接收者”(sender/receiver)和“編碼/解碼”(incode/decode)這兩對關鍵詞[35,36]。
第三部分是西方學者進行旅游營銷圖片視覺分析時重點使用的概念,包括“圖符”(icon)、“符號”(sign)和“符碼”(code)等[37,38]。
第四部分是西方學者揭示旅游營銷圖片如何激發(fā)人們產生旅游動機時所頻繁使用的核心詞語,包括“表征”(representation)[39,40]、“隱喻”(metaphor)[41]、“敘事”(narrative)[42,43]、“修辭”(rhetoric)[44]、“象征”(symbol)[45,46]、“意指”(signification)、“能指/所指”(signifier/signified)[47,48] 等。顯然,這些關鍵詞分別援引自符號學、修辭學、敘事學、語用學以及文化研究和社會批判學派?,F代西方人文地理學與其它學科的交融日益深刻和廣泛的事實也由此可以略見一斑。
第五部分是西方學者用以回答旅游地視覺表征和社會建構過程之本質的核心詞語,包括“文化再生產”(cultural reproduction)[49,50]、“話語”(discourse)[51,52]、“權力”(power)[53-55]等關鍵詞。
2. 闡釋關鍵詞
上述5類關鍵詞深刻揭示出旅游地被視覺化表征和社會性構建的原因與過程,其間有復雜多樣的政治緣由和意識形態(tài)問題。筆者將選擇其中幾個關鍵詞進行闡述。
第一,“凝視/被凝視”。它表明旅游者(凝視主體)與旅游地居民及其文化(凝視客體)之間的關系。旅游,原本就是一個看與被看的過程,游客正是通過欣賞旅游地不同于自己日常生活的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而獲得審美、愉悅、刺激、新鮮等情感體驗的[11]。而在西方文化里,凝視主體與凝視客體之間客觀存在著某種權力之爭?!澳?被凝視”這一對概念其實就暗含有這樣一個觀點,即,二者之間可能存在著某種不平等。顯然,“凝視/被凝視”是國外同行回答“旅游地如何被視覺化地表征?其中的社會建構過程和意義是什么?”之問題的基本出發(fā)點,所有相關論述都由此深入展開。
第二,“發(fā)送者/接收者”和“編碼/解碼”。它們描述了旅游營銷文本與游客之間的一個基本的傳播過程:廣告設計者以滿足游客需求的原則對旅游地景觀進行重新設計,精心拍攝廣告圖片并撰寫文字說明(即編碼),然后以明信片、導游手冊等形式銷售或贈送(即發(fā)送)到游客那里;游客閱讀和理解這些營銷文本,并做出自己對旅游地景觀和吸引力的判斷(即解碼),決定是否出游。
第三,“圖符”、“符號”和“符碼”。這是社會批判、傳播學以及視覺文化理論中常見的核心概念。其中,口頭語言、書面語言、人的動作與姿態(tài)、服裝、建筑、飾物等所有的社會與文化活動或產品都可以視為符號;而符碼則是這一套受制于使用它的文化成員明確或不明確贊同的規(guī)則的符號系統[11]。換言之,文化成員不僅借助于這些符號和符碼去表達、傳遞和構建某種意義,同時也有意無意地采用固有的文化慣例和規(guī)則破譯并理解這些符號、符碼?;诖?,整個社會生活得以延續(xù)和推進。顯然,旅游廣告的設計者(我們完全有理由擴展到旅游產品的開發(fā)商、經營商)和旅游廣告的閱讀者(包括潛在游客和實際到訪游客)都是這樣一些文化成員,他們共同通過某些符號、符碼來完成旅游產品的供給與消費。于是,在西方學者分析明信片或導游手冊里的旅游營銷圖片時,畫面主角、色彩、拍攝視角、背景物、附加文字等各個要素就被他們視為回答旅游地如何被表征和社會建構的理想切入點,國家公園的原始森林、城市街頭的燈飾圖案、女性衣裙的蕾絲花邊等也都成為一系列符號被逐一探測和解釋。
第四,“表征”、“隱喻”、“敘事”、“修辭”、“象征”、“意指”、“能指/所指”。國外同行通過這些詞語揭示了一個事實:旅游營銷圖片其實就是使用一系列符號,通過隱喻、修辭、象征等手段引起旅游者的情感共鳴,促使他們產生旅游的欲望。例如,一望無際的綠色森林(森林是一種符號)象征生態(tài)旅游地的處女地性質,貴婦人華美的衣帽(衣帽是一種符號)隱喻城市古典文化,海浪、懸崖、野生動物意指未被征服的自然界絕景,等等。
第五,“文化再生產”、“話語”和“權力”。這些關鍵詞揭示出旅游地被表征和社會構建的最本質問題――如何生產意義?如何使意義合法化?誰掌握了權力?首先,這里需要分別解釋“文化再生產”和“話語”的含義。因為與前述若干關鍵詞相比,它們并不為人文地理學家所普遍熟悉,而是國外同行從文化研究和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轉借過來的概念,帶有某種“后學”傾向[56,57]。
“文化再生產”表示文化領域作為一個各階級為爭奪社會利益而在意指方面進行不斷斗爭的場所所發(fā)揮作用的方式。其結果是文化在任何時代都或隱或現地有利于解釋支配階級的利益,有利于他們的表意實踐(signifying practices)。于是,文化再生產就是使統治階級集團利益的社會權威自然化與合法化的過程。同時,什么能夠得到再生產不是一個可預知的結論,而是特定空間與時間中運行的文化力量此消彼長的結果[58]。
同樣,在文化研究和批判學派那里,“話語”也決不簡單地等同于“語言”。前者本身兼有名詞和動詞兩種屬性,同時指涉思想和傳播的交互過程與最終結果。同時,話語是社會化、歷史化及制度化形構的產物,它體現著權力關系,而意義就是由這些制度化的話語所產生的。話語包括電視和新聞這些媒介話語,以及諸如醫(yī)學、文學和科學等制度化的話語。因此,話語是一種社會控制力量,各種話語無不體現著社會權勢的意志,無不對應著特定的權力機構[59]。
借鑒文化研究和社會批判的上述觀點,西方學者揭示出旅游地被視覺表征和構建為某種非真實世界的深刻內涵,即,刻意設計、規(guī)劃和選擇性拍攝旅游地景觀,然后通過明信片、導游手冊等旅游營銷方式將其大量復制和廣泛傳播,并最終強烈地影響游客的消費決策和體驗,這一切行為說到底就是一種文化再生產。同時,這樣的文化再生產并非隨意或偶然地發(fā)生的,而是文化產業(yè)的各個相關機構(institutes)(如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圖片社、出版商等)通過國家各項發(fā)展政策、經濟法律制度等共同界定和規(guī)范了旅游者的凝視主體地位和旅游地居民及其文化的凝視客體地位,其后暗含著復雜的制度化、政治化操縱意味。換言之,旅游營銷圖片就是媒介話語的一種具體形式,它具有強大的說服和洗腦功能;旅游者掌控了話語權,他們決定了究竟哪一地方能講故事,為誰講,以及如何講。
至此,我們就可以勾連到第一類關鍵詞“凝視/被凝視” 進行初步總結:正是因為要滿足旅游者觀光、凝視和消費的需求,旅游地才被表征和社會性地建構為游客所希望的“模樣”。迎合旅游者的凝視偏好是塑造和強化旅游地形象的根本動力之一。
3. 簡析西方學者的理論走向
在現代西方人文地理學發(fā)生“文化轉向”思潮這一重大理論事件中,各個分支學科各有不同的表現。其中,文化地理學的要點就是借鑒“后現代主義”和“人文主義”的最新成果,將文化研究和社會理論納入人文地理學的分析體系中。在“新文化地理學”看來,“景觀”并不是傳統文化地理學所定義的“那些我們在地面上看到的風景,或一片土地”,而是人類對世界的“多種解讀方式”(ways of seeing)[60]。至于區(qū)域地理學,學者們則普遍關注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把“地方”定義為“利用空間來提供社會相互作用的場所”的觀點,開始偏重小尺度的視野。于是,作為對文化轉向的響應,“新區(qū)域地理學”的核心概念就由過去的“區(qū)域”(region)轉變?yōu)楸毁x予了社會化涵義的“地方”(place)。在“新區(qū)域地理學”看來,“地方”屬于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是個人和各種組織實現其功能的限制空間[61]?;诖?,我們對比分析前文所述的西方學者關于旅游地的視覺表征與社會構建的前沿研究,就不難發(fā)現他們是在旅游研究領域里接受和演繹了人文地理學中關于“景觀”、“地方”的某些新觀點。在他們看來,所謂旅游地形象并非客觀世界的直接反映,相反地,它受制于人們觀看的方式(即旅游者的凝視偏好),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作用的結果。
當然,我們還可以將思考范圍進一步拓展到后現代地理學關于“空間”(space)概念的某些觀點,來理解西方學者對旅游地視覺表征的若干結論。例如,后現代地理學的先驅者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在其專著《空間的生產》里指出:空間不僅是物質的存在,更是社會關系的容器;空間具有其物質屬性,更有其精神屬性[62]。著名地理學家戴維?哈維(David Harvey)在其著作《社會公正與城市》一書的后序里寫道:“空間和空間的政治組織體現了各種社會關系,但又反過來作用于這些關系”[63]。西方思想界大家、后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學者米歇爾????Michel Foucault)更堅信權力的分析就是空間的分析[64]。他論述道:“是的,空間在任何形式的公共生活中都極為重要;空間在任何權力的運作中也非常重要。知識一旦按照區(qū)域、領地、移植、置換、過渡來加以分析,人們就會捕捉到知識作為權力形式和傳播權力效應的過程?!盵65]并非巧合地,在剖析旅游地的視覺表征時,不止一位國外同行提出這樣的觀點:攝影術提高了人類操縱視覺空間的能力,它可以反映事實,更可以創(chuàng)造事實。攝影中常用的方法,如取景、剪裁、調焦距、柔化、布景以及對底片的技術處理等,都使它具有隱藏、神秘化和欺騙等功能。實際上,攝影照片從來沒有描繪客觀事實,它總是陷入社會、經濟意義所編織的網中,參與社會歷史進程。當與旅游營銷目的結合時,攝影便表現為社會權力手段,旅游地(“地方”)按照人的意愿在時間上和空間上被重新構建。因此,無所不在的旅游營銷圖像幫助人們搭建起一個想象的空間――旅游地。在那里,山水、樹木、雕塑、街燈等景物都被賦予特殊意義;在那里,旅游者與旅游地居民及其文化之間凝視/被凝視的權力關系得以體現和強化。顯然,這是后現代地理學和社會批判理論中的空間思想(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在旅游研究中的某種滲透和引用[11,66]。
應該說,把艱深晦澀的后結構主義、后現代主義應用于旅游現象的研究是有相當難度的,西方學者的研究也存在不少或牽強附會或膚淺僵化的缺憾。然而,他們探索性的前沿工作卻極大地豐富了旅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拓展了人地關系、人人關系的思考方向。當然,對他們的某些社會批判思想也應該結合其國家發(fā)展狀態(tài)和社會文化背景進行具體分析??梢钥隙ǖ氖牵鞣綄W者的批判目的并非簡單地否定一切(如否定旅游廣告、否定圖片營銷、否定旅游需求),而是希望提出一種思考社會現象的方式來幫助人們理解旅游現象。
五、 對我們的啟示
近年來,隨著我國旅游業(yè)的迅猛發(fā)展,不僅成熟旅游地異常重視旅游市場營銷,某些深藏于偏僻山區(qū)的自然景觀和民族文化也因其獨特的旅游吸引力而被迅速納入到旅游消費市場中。通過攝影營銷圖片和各種大眾傳播媒介,這些區(qū)域特有的人文事象被越來越多的公眾所知。它們反映了當代社會的某種審美與消費偏好,并獲得了社會制度、政策以及相應組織、機構的引導和支持。雖然國情和文化背景決定了我們的研究對象和學術旨意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國外同行,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借鑒他們的經驗和學術觀點進行如下思考:當下國內旅游營銷文本的特征是什么?它們如何介入到旅游地的發(fā)育過程中?這又反映了怎樣的文化的、經濟的和政治的緣起與結果?
更重要的是,我們還不能僅僅停留于某一具體研究議題的層面,本文的寫作初衷也絕非局限于旅游話題,西方學者在人文地理學領域內異?;钴S的科研探索才真正需要引起國內同仁關注。一個有意思的事實是,在國內最近兩、三年問世的傳介西方學界關于都市文化和空間研究的若干新觀點的譯著或編著中,有不少是專業(yè)背景為文藝美學的學者完成的。例如包亞明[67-70]、周憲、許鈞等[71,72]學者,他們對亨利?列斐伏爾、戴維?哈維、愛德華?蘇賈②、米歇爾???碌葘W術大家思想的評述十分可貴,其中不乏對“地方”的文化研究和后現代地理學傾向。相反地,國內嚴格意義上的地理學家們卻顯示出某種缺席,無論是編譯、述評還是實證研究,近來相關論著所見不多[73],這或許是一個遺憾。筆者謹借旅游地視覺表征這一小議題,提示國內同行應該對西方人文地理學及城市社會學的發(fā)展方向保持必要的學術敏感性。
注釋:
① 雖然有譯為“人本主義地理學”的,但文獻檢索發(fā)現國內學界學多譯為“人文主義地理學”,參見:(1)馬潤潮:《人文主義與后現代化主義之興起及西方新區(qū)域地理學之發(fā)展》,《地理學報》1999年第4期;(2)張祖林:《當代西方地理學中的人文主義》,《自然辯證法研究》1999年第4期。同時,該流派的創(chuàng)始人段義孚(Yifu Tuan)先生也同意“人文主義地理學”這種譯法。故本文采納之。
② 當代杰出的地理學家Edward W. Soja,國內也有人翻譯為“愛德華?索雅”。
參考文獻:
[1] 唐曉峰,李平.文化轉向與后現代主義地理學――約翰斯頓《地理學與地理學家》新版第八章述要[J].人文地理,2000(1):79-80.
[2] Forbes D.Reading texts and writing geography[R]//. Hay, I.(Editor).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 human geography.Oxford/ Melbourn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122-43.
[3] Bradshaw M. Contracts and member check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human geography: reason for caution [J].Area,2001,33(2):202-11.
[4] Crang M.Qullitative methods: the new orthodoxy [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2,26(2):647-55.
[5] Crang M.Qualitative methods: touchy, feely, looksee[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3,27(4):494-505.
[6] Richard M.Chalfen.Photography's role in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6(11):435-447.
[7] Marion Mark wick.Postcards from Malta:Image,Consumption,Context[J] .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1,28(2):417-438.
[8] 馬潤朝.人文主義與后現代化主義之興起及西方新區(qū)域地理學之發(fā)展[J].地理學報,1999(4):365-372.
[9] 馬潤潮.西方經濟地理學之演變及海峽兩岸地理學者應有的認識[J].地理研究,2004(5 ):573-581.
[10] 楊青山.西方“新區(qū)域地理學”的發(fā)展及其對我國區(qū)域經濟地理研究的啟示[J].人文地理,2002(2):90-93.
[11] 王興中.社會地理學社會――文化轉型的內涵與研究前沿方向[J].人文地理,2004(1):2-8.
[12] 苗長虹.變革中的西方經濟地理學:制度、文化、關系與尺度轉向[J].人文地理,2004(4):68-76.
[13] 龐效民.90年代西方經濟地理學的文化研究趨勢述評[J].經濟地理,2000(3):5-8,17.
[14] 苗長虹,樊杰,張文忠.西方經濟地理學區(qū)域研究的新視角――論“新區(qū)域主義”的興起[J].經濟地理,2002(6):644-650.
[15] 苗長虹,王兵.文化轉向:經濟地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方向[J] .經濟地理,2003(5):577-581.
[16] 李蕾蕾.海濱旅游空間的符號學與文化研究[J].城市規(guī)劃匯刊,2004(2):58-61,96.
[17] 約翰?費斯克等編撰,李彬譯注.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詞典(第二版)[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18] 雷蒙?威廉斯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第一版)[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19] 丹尼?卡瓦拉羅著.張衛(wèi)東,張生,趙順宏譯.文化理論關鍵詞(第一版)[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20] 葉舒憲,彭兆榮,納日碧力戈.人類學關鍵詞(第一版)[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1] Berzins K.& Powell H.Rebranding Venice[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22] Mokhtar A.J.& Brychan C.The Significance of Photographic Images for the Marketing of Libyan Tourism[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23] Scarles & Caroline E.Mediating languages:The processes and practices of image construction in tourism brochures of Scotland[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 2003.
[24] Keri Cronin.On Not See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The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ourist Photography in Jasper National Park[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conference).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25] Sanja KalaposGasparac.A City's History in Postcards―Zagreb Now and Then[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26] John Urry.The Tourist Gaze―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1990:2-5.
[27] John Urry.Consuming Places[M].London:Routledge.1995:14-28.
[28] Chris Rojek & John Urry.Touring cultures―Transformations of Travel and Theory[M].London:Routledge.1997:21-39.
[29] Roger Riley,Dwayne Baker Carlton & S.Van Doren.Movie Induce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4):919-935.
[30] Chris Ryan,Karen Hughes & Sharon Chirgwin.The Gaze,Spectacle andEco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1):148-163.
[31] Annette Pritchard & Nigel J.Morgan.Privileging the Male Gaze:Gendered Tourism Landscap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 (4): 884-905.
[32] Andrew McGregor.Dynamic Texts and Tourist Gaze:Death, Bones and Buffalo[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1):27-50.
[33] Chris Ryan & Amber Martin.Tourists andStrippers:Liminal Theater[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 (1):140-163.
[34] Lee YS.Tourist Gaze:Universal Concept Tourism[J].Culture & Communication.2001,3(2):93-99.
[35] Daniela Tommasini.Images,perceptions and representations of an Arctic place:TasiilaqAmmassalik[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36] Brain Stokoe.Picturesque Great Britain:Culture,Commerce and Ideology in The Work of E.O.HOPPE[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37] John Hannavy.Great Photographic Journeys:In the Footsteps of Pioneer British Photographers[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38] Sanja KalaposGasparac.A City's History in Postcards―Zagreb Now and Then[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39] Karina Berzins& Helen Powell.Rebranding Venice[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40] Alessandra Broccolini.“Genre” Photography and Tourism in Naples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41] Tim Gale.Representing Rhy.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42] Alper Kirklar.Photographic Representations of Istanbul as a Touristic Space[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43] Santos Mota& J.da Paula.Tourist Experimentation of Place in Porto’s Old City[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conference).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44] Annette Pritchard& Nigel Morgan.Contemporary Postcard Representations of Wales[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45] Kirsty Robertson.Taking Quebec City[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46] Kelli Ann Costa.Constructing the Tourist Landscape Through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in Ireland[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47] Alireza Amrikazemi.Geotourism and Photography[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48] Elizabeth Carnegie.From Record Photography To Tourist Curiosity[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 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49] Don Carney.Technical Knowledge and Expertise[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50] Anouska Kornlosy.Photography,Ethnic Tourism and Self Representation[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51] Andrea Liggins.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ribution of photography towards the preserv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52] Simon Foale,Martha Macintyre.Fujichrome Green[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53] Angela R.Demovic.Voyeurs on Voyages[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54] Elvi Whittaker.Photographing Race:Tourist Mythologies About Colonized People[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55] Mark Piekarz.Taking Beautiful Photographs of an Ugly World:The Ethics and motivation of Photographing Dark Tourism Sites[C]//.Tourism & Photography:Still VisionsChanging Lives.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United Kingdom,2003.
[56] 王岳川.“后學”話語與中國思想拓展[J] .天津社會科學,2001(4):71-76,95.
[57] 楊念群.“后現代”思潮在中國――兼論其與20世紀90年代各種思潮的復雜關系[J] .開發(fā)時代,2003(3):39-44.
[58] 約翰?費斯克編撰,李彬譯注.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詞典(第一版)[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69.
[59] 約翰?費斯克編撰,李彬譯注.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詞典(第一版)[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84-86.
[60] 李蕾蕾.從新文化地理學重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框架[J].地理研究,2004(1):125-134.
[61] 苗長虹,樊杰,張文忠.西方經濟地理學區(qū)域研究的新視角――論“新區(qū)域主義”的興起[J].經濟地理,2002(6):644-650.
[62] 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M].London:Blackwell.1993:86.
[63] David Harvey.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M].Baltimore: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3:23-73.
[64] 米歇爾???轮?,嚴鋒譯.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第一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
[65] 李三虎.科學知識話語的空間轉向與科學地理學[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8(6):32-38,31.
[66] 愛德華?W?蘇賈著,周憲,許鈞主編.后現代地理學――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第一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4-35.
[67] 包亞明.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第一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8] 包亞明.后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第一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9] 包亞明.后大都市與文化研究(第一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0] 包亞明.第三空間――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和想象地方的旅程(第一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1] 戴維?哈維著,周憲,許鈞主編.后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第一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在經濟學說史上,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出現應該說始于門格爾(carl menger)《經濟學原理》一書于1871年的出版。接著,龐巴維克(eugen von böhm-bawerk——門格爾德學生)和維塞爾(friedrich von wieser)與門格爾一起,創(chuàng)立了第一代奧地利經濟學。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奧地利學派的第二代傳人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龐巴維克的學生)、邁耶(hans meyer——維塞爾的學生)與哈耶克、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馬克盧普(fritz machlup)、莫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以及羅森斯坦-羅丹(paul n. rosentein-rodan)等一大批學者一起,出版和發(fā)表了大量著作,從而把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推向了鼎盛期。二次戰(zhàn)后,尤其是20世紀60-70年代之后,奧地利經濟學派的一些理論觀點逐漸被新古典主流經濟學所吸納和融合起來了,隨之奧地利學派的理論主張也逐漸模糊起來,于是就有了哈耶克的“自立門戶的奧地利學派雖已不復存在”說。盡管如此,在20世紀60-70年代后,仍有israel kirzner(米塞斯的關門弟子),e. streissller, ludwig lachmann, murray n. rothbard, l. b. yeager, gerald p. o’driscoll, mario j. rizzo, roger w. garrison等一批當代學者在堅持弘揚并重新解釋奧地利學派的傳統思想和理論主張,尤其是自20世紀90年代后,在國際上出現了奧地利經濟學的新一波的復興運動。按照柯茨納(kirzner, 1991)和馬克盧普(machlup ,1982)的總結和歸納,奧地利學派的理論觀點和經濟主張大致有以下8點:(1),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主張對經濟現象的解釋應該回溯到對個人的行為中去解釋;(2),認識上的主觀主義,承認只有通過有關個人的知識、信息、感覺和期望,才能理解和解釋人們的行為;(3),經濟分析中的邊際主義,強調決策者所面臨的數量預期變化的重要性;(4),在市場運行上,堅持認為效用尤其是邊際效用遞減對需求和進而對市場價格有著決定性的影響;(5),機會成本理論,承認影響決策的成本是指為某一目的而使用生產要素所放棄的最為重要的選擇機會,而不是指已被放棄去選擇其他目的的機會;(6),強調消費和生產的時間結構,堅持認為人們有時間偏好,并注意生產的“迂回性”;(7),相信市場和競爭是一個學習和發(fā)現過程;(8),堅持認為個人決策是在不確定環(huán)境中的一種選擇行為,并認定有關選擇的機會也是決策的一部分。
上述8個主要觀點,部分由奧地利學派第一代傳人門格爾、龐巴維克、維塞爾所初步提出,并經由其第二代傳人米塞斯和哈耶克等學者的深入解釋而變成了奧地利學派思想家們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和理論意識。奧地利學派的這8個主要理論觀點,絕大部分目前已被當代經濟學家們所接收,從而已幾乎全部被吸納和融合到新古典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分析和學術發(fā)展中去了。由此可以認為,奧地利學派的3代經濟學家們,已對當代主流經濟分析和人類的經濟思想,做出了巨大的理論貢獻。這已是一個為世人所公認的事實。盡管奧地利學派已對人類知識存量的積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其思想方法及其理論主張卻不是沒有問題的。深入探討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思想方法論問題,對未來經濟學的成長和發(fā)展,將會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尤其是對經濟學制度分析的未來理論建設來說,可能有著根本性的理論含蘊。
(二)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已經知道,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思想方法論,可以簡單地歸結為兩點,即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和分析進路上的主觀主義。熟悉當代主流經濟學的學者會馬上意識到,奧地利經濟學派方法論的這兩個基本點,恰恰也構成了當代微觀經濟學理論分析的潛隱基礎,并且實際上也是以科斯(ronald coase)、諾思(douglass north)、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和張五常為代表的當代新制度主義(new institutionalist)經濟學理論架構的暗含前提。因此可以說,盡管新古典主流經濟學家和新制度學派的經濟學家們并沒有明言——甚至他們其中的一些學者還并沒有自我意識到——,源自于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這一思想方法論,實際上已構成了當代經濟學理論大廈的最底層的一塊基石。
要理解這一思想方法論的意義及其潛在的問題,看來還要從經濟學的選擇理論上入手。在這方面,當代一位著名政治哲學家諾齊克(robert nozick)生前已做了許多深入的思考和討論,曾發(fā)表過“紐康柏問題(newcomb’s problem)與選擇的兩條原理”(1969)、“對紐康柏問題的反思”(1973)、“論奧地利學派的方法”(1976),“經驗、理論與語言”(1986)(這幾篇論文已收入nozick, 1997)等重要論文,并在《個人選擇的規(guī)范分析》(nozick, 1990)和《理性的本質》等著作中進一步討論了相關問題。沿著諾齊克的輪辯理路,在以下的分析中,我們將從兩個方面初步討論一下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思想方法論的理論意義及潛在問題。
首先,讓我們來討論和審視一下奧地利學派的方法論個人主義。這里首先應該指出的是,經濟學界所說的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方法論個人主義,一方面非同于政治學即意識形態(tài)意義上的個人主義主張,另一方面也與文化研究中的個人主義有著實質性的差別(參韋森,2003a,第六章)。政治學和文化研究中所見的個人主義,均強調“個性解放”、“個人自由”、“個人自主”和“自我獨立”,并且均公開支持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個人對自身利益的張揚追求;而奧地利經濟學中的方法論個人主義,其基本主張是堅持要把對經濟現象的理論分析還原到對經濟當事人的個人行為的解釋中去。正如諾齊克(nozick, 1997, p.111)所見,“方法論的個人主義聲言,社會科學中所有合乎事實的理論均可以還原為(reducible to)個人行動的理論,外加一些人在其中行動的約束條件?!?/p>
如果把人類社會的所有事實和存在均還原為當事者(agents)個人的行為及其結果,那么,進一步的問題是,是什么決定了并支配著人們行動和選擇?在這個問題上,奧地利學派的第二代傳人——尤其是哈耶克——進一步推進了門格爾及其他奧地利學派第一代傳人的思想,并在分析進路上進一步走向了主觀主義。哈耶克堅持認為,只有通過對有關個人的知識、信息、感覺和期望的了解,才能理解和解釋人們的行為,從而,哈耶克以信息的獲取以及知識在社會中運用作為出發(fā)點,構建了他的宏大社會理論的基本框架,也從而極大地推動了人類對自身參與其中的經濟社會現象的理解。應該說,就當代社會經濟理論發(fā)展的整體進展和目前格局來看,從門格爾-米塞斯-哈耶克所一脈承傳下來的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理論思想,要比其他經濟社會理論(包括新制度經濟學派的理論學說)具有更強的現實解釋力,并且他們也提供了一個完全自恰的理論體系。對于這一點,我已經在《社會制序的經濟分析導論》第2章中專門做了介紹(見韋森,2001)。
回到個人的行動與人類社會的“生活形式”(我是在西方社會人們的實際使用中包括習慣、習俗、慣例、制度等在內的“social institutions”概念的寬泛涵義上來“等價”使用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中的這個術語的)的相互關系上,有了其方法論的個人主義,從門格爾開始,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家們就自然而然地把人類社會的種種習俗、慣例和制度視作為只是具有不完備信息和分立知識因而只具備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個人參與社會博弈的適應性演化的“非企劃的結果”(unintended result)(參menger, 1883, book 3, appdenices i-iii)。哈耶克(hayek, 1960,pp.58-60)后來進一步發(fā)展了門格爾的這一思想,并在《自由的構成》中提出了如下名言:“在各種人際關系中,一系列具有明確目的制度的生成,是極其復雜但卻又條理井然的。然而,這即不是什么設計的結果,也不是發(fā)明的結果,而是產生于諸多未明確意識到其所作所為會有此結果的人的各自行動”。為什么種種社會秩序和制度規(guī)則會得以如此自發(fā)生成和擴展?照哈耶克看來,這仍然需要從個人的行動原則及其社會后果的角度來進行解釋。譬如,在1945年在都柏林大學所做的“個人主義:真與偽”的著名講演中,哈耶克(hayek,1947,p. 8 )就明確指出:“我們在人類事務中所發(fā)現的絕大部分秩序都是個人活動的不可預見的結果,這種觀點與把所有可發(fā)現的秩序都歸結為刻意設計的觀點的區(qū)別,可以從18世紀的英國思想家的真正個人主義和笛卡爾學派的所謂的‘個人主義’的鮮明對比中看出來?!睆墓说倪@些評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只有理解了自門格爾以來的奧地利學派的個人主義方法論傳統,方能對哈耶克的自發(fā)社會秩序理論有一個真正到位并脈絡清晰的理解。
概言之,奧地利學派的重大理論貢獻之一是較清晰和“客觀”地展示了人類的種種社會生活形式的生成與演化機制,而這一重要理論貢獻一方面與其方法論的個人主義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與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家們對其社會理論解釋對象的把握和理解有關。具體說來,基于其個人主義的方法論,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家們一般把包括人們的習慣、習俗、慣例和制度在內的社會生活形式(institutions)看成是人們“行動表征”(act tokens——諾齊克語)的總和(sums),而哈耶克本人則進一步精確地把其中的社會秩序(social orders)視作為人們社會活動與交往中的常規(guī)性(regularities)的整合(configuration)。由于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們一般都把人們的社會生活形式視作為人們社會博弈的非個人設計并往往是意想不到的自發(fā)生成結果,這就為未來博弈論制度分析預留了巨大的發(fā)展空間,并為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國際上才開始出現的演化博弈論(evolutionary game theory)制度分析在研究方向上預標了分析路徑(參韋森,2003b)。從這個視角來展望,在世界未來的經濟學發(fā)展中,奧地利學派的思想方法和理論洞識,還將會為學術界進一步挖掘,并將會得到進一步張揚和重新進行理論詮釋。
(三)
盡管從某種程度上說奧地利學派的方法論個人主義已為現代微觀經濟分析奠定了思想基礎,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們的理論洞識也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人們對社會經濟現象的認識和理解,然而,從經濟學——尤其是中國經濟學——進一步發(fā)展的角度來審視,奧地利學派的思想方法論不是沒有問題的?,F在看來,其問題之一是,如果把種種社會秩序和制度規(guī)則都還原為個人行動的結果,那么,進一步的問題是什么決定了人們的社會選擇和人們個人行動的原則?是否能像新古典主流經濟學、現代博弈論以及新制度經濟學那樣僅僅把市場參與者一律視作為一臺臺追求著個人利益(或自我效用)最大化的“超級”計算機?
對于這類問題,應該說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家們只是以含糊其辭(盡管哈耶克從信息的獲取與知識的利用論及了這一問題并與新古典主流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觀點和主張鮮明地區(qū)別開來了)而處之,或者至少可以說他們沒有試圖給予明確的回答。當然,對于以建立精美數學模型為導向的主流經濟學來說,現在似乎還沒有必要回答和深究這兩個問題,但是,對于以認識和理解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的種種秩序和制度的生成機制為主要理論任務的奧地利學派自身來說,這類問題就無論如何也是躲不過去的了。現在看來,要對這類深層問題有一些真正到位的認識,僅僅依靠經濟學的理論推理以及直觀觀察和判斷顯然是無濟于事的。由于這些問題與倫理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和認知)心理學甚至演化生物學密切關聯著,只有經過一些基于經濟學理論分析但又超越純經濟學理論推理的跨學科思考和研究,才有可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只是把種種社會生活形式視作為個人行動的結果,而不去進一步深究是什么決定了人們的社會選擇和行動的原則,這自然會給奧地利學派思想家們的理論話語詮釋帶來許多尚待解釋的空間和問題?,F在看來,僅從個人行動和的選擇決策與人類社會的生活形式的關系來看,問題也似乎絕非如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家——尤其是哈耶克——的做法那樣假定存在一種先驗的人類行動模式(priori pattern of human action),而人類的社會生活形式只是這種先驗個人行動模式的無企劃的結果。如果是這樣的話,奧地利學派與新制度經濟學以及與經濟學一樣,最終都會走向歷史決定論。事實上,在社會生活博弈中,個人的行動和選擇一方面會導致社會秩序和制度規(guī)則的自發(fā)生成和演化變遷,另一方面,既存的社會秩序和制度安排也會反過來影響人們的行動選擇,——甚至如諾齊克(nozick, 1997, pp. 115-118)所見的那樣會型塑(shape)人們的效用函數(或言選擇中的“偏好”)。如果是這樣的話,個人行動與社會生活形式之間的關系,顯然就不盡如奧地利學派所見的那樣只是一種單方向的因果作用關系鏈條,而可能存在一種動態(tài)的、復雜的相互作用和關聯機制。由于一方面任何社會生活形式(包括種種習慣、習俗、慣例和制度安排)都是人們行動的結果,而另一方面在任何社會的任何歷史時點上人們的行動原則與選擇表征(choice token)又為人們的社會生活形式所型塑和影響——嚴格說來是制度地、社會地、文化地、生物地和歷史地決定了的,那么,這種復雜的雙向作用一方面與與制度變遷中的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密切關聯,另一方面又生發(fā)和產生著社會變遷到的巨大張力(strains)。并且,如果把個人的社會行動和博弈選擇視作為是生物地、文化地、制度地、社會地以及歷史地決定著的,而不是像奧地利經濟學派和新古典主流經濟學家們所假定的那樣存有一種先驗的人類個人行動模式,我們也就自然不會僅僅相信人類社會只有一種演化路徑、且只存在一種惟一的最優(yōu)制度安排了。
當然,我們這里必須認識到——且也必須承認,任何放松經濟學現有理論中個人選擇和行動原則上的一些先驗假定的做法,都會給未來的經濟分析和理論建模帶來巨大的困難和問題。但是,要對人類社會經濟現象——尤其是想要對人類種種社會生活形式的的生成和演化路徑——有一些進一步切近現實的理解,我們還不得不把研究的“集中意識”(focus awareness)聚焦到人類個人行動的原則和社會選擇的決定因素及其形成機制這一根本性問題上來。經濟學理論200余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數十年——的積累性發(fā)展,已把這個問題重新提到了走向21世紀的經濟學家們面前?,F在,是要回復經濟學的亞當·斯密傳統——即從多維視角思考人的選擇和行動的原則——的時候了。
參考文獻:
hayek, f. a., 1949,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中本譯,哈耶克,
《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賈湛等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
hayek, f. a., 1960,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中本譯, 哈耶克,《自
由秩序原理》,鄧正來譯 ,北京:三聯出版社1997年版。
hayek, f. a., 1967, studies in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中譯本:哈耶克,《經濟、科學與政治——哈耶克論文講演集》,馮克利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kirzner, i. m., 1991, “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ol. 1,
london: macmillan.
machlup, f., 1982, “austrian economics”, in douglas, greenwald (ed.),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new york:
mcgraw-hill.
menger, c., 1883, problems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urbana, il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3).
nozick, r., 1990,the normative theory of individual choice,new york: garland
nozick, r., 1993, the nature of rationalit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ozick, r., 1997, socratic puzzl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