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0:39
序論:速發(fā)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中東問題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二、盡心上課,保證安全運動
老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全方位做好學生運動安全教育,保證高質量地完成體育課堂教學任務。體育課是一門以運動為主的特殊課程,老師需要防止和盡可能減少運動中出現受傷等意外事件。老師應當傳授給學生體育運動安全知識和簡單科學施救方法,并且做到易懂詳盡,以防為主。首先,全面了解所教授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狀況,為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做好充分準備。其次,開學時的第一堂體育課就應當全面地講解體育課中可能發(fā)生的安全隱患和簡單處理方式方法,主要內容包括摔倒、扭腳、磕碰、出血、刮擦、碰撞、器械傷害及過度疲勞等意外現象。再次,嚴格組織課堂,檢查學生穿戴特別是鞋子是否符合體育課要求等安全狀況。每一堂課前要講解在練習和訓練過程中出現的由于專項運動不規(guī)范造成的不適,如籃球是許多學生的愛好,但是籃球課中運球之手臂動作有運球時五指要張開,用手指及指根以上部位與手掌的外緣觸球,掌心不觸球的要求,如果不規(guī)范如整個手掌都觸球則易造成運球堅持時間不長且易勞累,跑步中岔氣等問題。還有,在體育課中分組對抗或比賽中出現的由于身體過度接觸造成的意外更需要老師及時化解和制止,否則會出現如打架等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后果;有女生的班級更需要老師注意有特殊情況的學生,不要一概而論強制要求去練習或訓練;在上課前要有充分的準備活動,讓學生做到肌肉放松及心理放松;同時在練習和訓練過程中老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身體狀況,如是否有不適應和病痛等現象。最后,教育學生學會自我保護,具有自我保護意識。這是老師必須做好的一點,如哪些運動或動作可以獨立做、可以協(xié)作運動或保護運動等。老師不僅要告訴學生知曉一些體育運動不安全事項,還要教會學生有自我保護意識、懂得簡單、科學合理的救護知識,告訴學生不科學、不規(guī)范的動作和方法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出現一些意外時理智科學處理的方法和技巧,不要人為地造成二次傷害,留下遺憾。同時及時表揚嚴格規(guī)范、有效防范、合理運用安全知識的同學??傊?,體育課上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防不勝防,這就要求老師一定要做一個有心人,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在讓學生體驗到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時,對體育運動愈加有興趣。但這必須以保證學生的運動安全為前提。
1文獻綜述
對于“斯密問題”,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大體來講,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斯密問題并不存在,利己和利他是人的兩個方面。陳三三,朱振元就是持這樣的觀點,在他們看來,人是自利和利他的統(tǒng)一體,即“經濟人”和“道德人”是統(tǒng)一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幸福,人一方面更關心的是自己,自利自愛,但是人也有利他的方面,有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和自我節(jié)制的能力。武經偉,方盛舉認為斯密本身也是持這種觀點的,在他們看來,兩部著作之間并不矛盾,是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將“道德人”和“經濟人”統(tǒng)一了起來。[1]而蔣自強等教授也認為“斯密難題”不存在,《道德情操論》中所描述的就是利己主義本性的個人怎樣控制他的感情或行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或行為,以及怎樣建立一個有確定行為準則的社會。[2]但是,很多經濟學家則認為“斯密問題”是由于亞當?斯密自身的局限性所產生的一個悖論,利己動機和利他動機到底是對立的還是統(tǒng)一的。在本文看來,利己動機和利他動機是對立統(tǒng)一的,并且也在不斷的轉換著,究竟如何轉換取決于經濟環(huán)境。
2不同的經濟時代產生不同類型的人
2.1自然經濟時代的“道德人”
在自然經濟時代,人要生存就必須依賴他人,因為憑借一人之力來對抗自然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生產力水平的極度低下使得人與人只能緊密的相互依附,個人與集體直接同一,[3]集體的存在是個人生存的前提,也就是說必須保證他人的存在,這樣的事實就要求個人必須關心他人,具有利他之心,為他人付出自己的努力,成為“道德人”。[4]所以正如陳其人所說的“道德人”產生在剩余產品出現之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不存在物質基礎,相反,正是大家共同獲取物質資料來達到生存目標的事實,使得人人都是純粹的利他主義者,所以 “道德人”的出現是由物質基礎所決定的。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摩爾根在精心研究古代印第安人的原始經濟生活后也得出同樣的結論,即在很大程度上生活中的共產制是印第安部落的生活條件的必然結果。”[5]
2.2商品經濟產生的“經濟人”
分工和私有制導致了商品經濟的出現,人們從對他人的依賴轉向了對物的依賴,獲得盡可能大的物質利益成為人們普遍的追求,對財富的無盡追求使得“經濟人”出現了。此外,經濟人如果想實現最大的利益,就必須生產別人所需要的產品,為別人生產使用價值,這樣才能獲得價值,所以必須以利他為手段來達到利己的目的。正如《國富論》中所說的“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面包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我們自己需要”。[6]亞當?斯密生活的時代正是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商品經濟有所發(fā)展但物質財富并非十分充足的時期,所以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只會使人們客觀上關心別人的需要,但卻并非出自主觀動機。在這一階段,人們參與交換的程度不深,交換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換取自己所需要的產品,這樣的交換會導致人們的眼光不夠長遠,思慮不夠周全,或者說交易雙方的博弈更多的是短期的、暫時的,所以這種狀況下的經濟生活中以自利而損人的事件就會層出不窮,這一階段是商品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無法避免的,這主要是因為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不充分,人們的認識不可能深入,只是明白通過交換可以獲得貨幣,有了貨幣就可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產品,并不會對如何獲取更多更長遠的利益進行決策。在英國的經濟轉型時期,即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的過程中,就曾因人們的極度自利而發(fā)生過“羊吃人”的悲慘事件,當時這一現象震驚了世界,同樣也引起了英國的極大反響,經濟發(fā)展使得人們付出了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巨大代價,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目的就是獲得最大的利潤,絲毫不會顧慮自己的行為可能對別人造成的危害。[7]
當商品經濟取代了自然經濟并且有所發(fā)展的時代,人們脫離了自然經濟時代對他人的依賴,獲得了一定的獨立,但是卻擺脫不了對物的依賴,擁有商品就意味著擁有了財富,商品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財富的多少,這就容易導致財富誘惑下的人的“異化”,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事件自然就會屢見不鮮。[3]由此可見,在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初期階段,由群體本位轉向個體本位時,物質的極為稀缺使得人們追求物質的動機極為強烈,自利性也就表現得更為突出。
2.3高度發(fā)展的市場經濟下的“道德人”
隨著商品經濟不斷的發(fā)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人們參與交易的頻率不斷的增加,物質滿足的程度也隨之不斷的增加,在此基礎上,人們的自利觀也漸漸的發(fā)生改變,在獲得物質滿足的基礎上也會更多的追求精神的滿足,比如獲得別人的尊重與認可,獲得心靈的安寧,這些會促使人們開始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所以為更好地滿足自己利他不是客觀需要而成為一種主觀動機,成為更高程度上的“道德人”,這種“道德人”區(qū)別于自然經濟時代的“道德人”的地方在于為別人考慮不是出于生存而是為了生活。這一現象在“后工業(yè)國家”,例如西歐、北歐和北美的一些國家表現得相當的明顯,當人們擁有了足夠多的物質財富之后,更多的財富所帶來的邊際效應微不足道,精神的滿足變得更加重要,在這種情況下助人所帶來的快樂和滿足遠遠大于獲得更多的財富所帶來的滿足。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人們甚至愿意犧牲一定的經濟效益作為尋求精神滿足的代價。[8]的確,當物質資源相當匱乏時,一個人很難產生出非經濟偏好;反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物質資源越豐裕,一個人的非經濟偏好,比如道德偏好、情感偏好、審美偏好等就越豐富、越強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學說支持這一結論。
商品經濟并不是永恒的經濟形態(tài),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按照馬克思的看法,商品經濟最終會被產品經濟所取代,在產品經濟時代,人們將擺脫物的束縛,實現真正的自由,這時的人們精神境界將隨著實踐的發(fā)展達到無與倫比的高度,就會成為完全意義上的“道德人”。
3結論
利他究竟是一種客觀需要,還是出于主觀動機是由經濟發(fā)展程度決定的,當經濟發(fā)展程度較低時,物質財富的追求會導致人客觀上考慮別人的需要,利他是一種生存需要;而當經濟發(fā)展水平足夠高時,利他就會成為一種主觀動機,利他主義或者對別人的愛就會成為一種生活需要。在現階段的物質發(fā)展水平下,主流經濟學所采納的“經濟人”假設遵從了斯密的自利假設,即在一定的資源約束下獲得物質利益最大化,這種假設是合理的,因為總體上來講人們的生理需求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這種假設就不再合理,在那種情況下,自利是一種開明的,是一種廣義的,即不僅要實現物質滿足,還要實現精神滿足,利他不再是客觀的,并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利他動機會逐漸取代自利動機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
參考文獻:
[1]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229-230.
[2]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1-2.
[3]武經偉,方盛舉.經濟人?道德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7.
[4]陳其人.論“經濟人”和利己與利他[J].北京:當代經濟研究,2003(1).
[5]摩爾根.印第安人的房屋建筑與家庭生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1.介紹
在移動通信中,提供給用戶和無線網絡基站之間通信的頻帶寬度是有限的。因此,隨著手機用戶的普及,這個有限的資源成為移動通信系統(tǒng)發(fā)展的瓶頸。為滿足信噪比要求,本文從以下三種基本的干擾:同信道干擾,同區(qū)域干擾,鄰道干擾考慮來設計網絡。
無線頻率傳播和預期的通信量作為某些信道分配給某個區(qū)域時是否會產生干擾的決定因素。通信量也可以用來預測每個區(qū)域內所需要的信道數目。信道分配問題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在滿足整個系統(tǒng)無干擾的情況下,最小化所需的信道數,以節(jié)約有效的頻率資源。這就是參考[1]中提到的信道分配問題1(CAP1).第二類:在大多數實際應用中,無法提供足夠可用的信道確保無干擾的信道分配,只能最小化整個系統(tǒng)內的干擾,滿足各區(qū)域對信道數量上的需求。這就是參考[1]中提到的信道分配問題2(CAP2)。近幾年來,一些啟發(fā)式算法(HeuristicApproach)([2],[3],[4])等多種算法被用來解決信道分配問題。但由于算法的一些局限,往往結果并不理想。
基因算法GA的本質:全局性概率搜索算法,是可行的搜索技術,用定長的線性串對問題的解進行編碼,通過復制、交叉和變異等遺傳操作改變個體的結構。個體作為搜索對象。根據適應度進行選擇,決定個體是否參加復制、交叉等遺傳操作,得到的返回值后,代入適應度函數求出子染色體樹的適應度(適應度:表示了個體產生的效益,是個體優(yōu)秀程度的度量)。取適應度最大的作為最優(yōu)子個體。
已經有大量的例子使用基因算法GA來解決信道分配問題.例如,參考文獻[12],[19],[20],[21],[22]使用基因算法來解決信道分配問題1(CAP1)。[23]和[24]用公式描述了CAP2,但是它們只對無干擾的情況感興趣。參考文獻[16]中依據基因算法給出了解決信道分配問題2的獨特的公式,在本論文中,就依據這個公式,將無干擾條件作為軟限制條件(Softconstraint),而將各個小區(qū)所需要的信道數作為硬限制條件。我們用十個基準(benchmark)問題來進行模擬仿真,并將結果與其它算法獲取的結果相比較。
2.信道分配問題
假設一個無線通信網絡,它有N個小區(qū)和M個通信信道。小區(qū)i的信道需求(由預期的通信量求出)為Di個信道。電磁波的傳播方式可以決定在頻域中兩個信道之間能保證沒有干擾的最小距離。這些最小的距離存儲在的對稱矩陣C中。我們回顧一下Smith和Palaniswami[4]提出CAP2的數學模型:
其中;.如果,就是說小區(qū)j和i分別分配到信道k和信道l。分配所引起的干擾程度可以由張量中的一個元素進行計算,其中是信道k和信道l在頻域中的絕對距離。當時,干擾的程度最大。干擾隨著兩信道間距的增大而減小。減小整個網絡中的干擾程度的問題就可簡化,即:
最小化:
(1)
限制條件:
(2)
(3)上述提到鄰近因子張量P是一個三維矩陣。立方體正前平面對角線被置0的矩陣C。張量的第三向線成線性減少,因此張量的有效深度為矩陣C的最大對角線值,它由遞歸方法生成:
(4)
3仿真結果
在我們的仿真試驗中,采用了參考文獻[16]推薦的方法,初始化一組滿足限制條件的個體。每個個體是一個的矩陣的解。每一行代表一個小區(qū)內的分配方案。每一行內的1的數量代表了分配給該小區(qū)的信道數目。根據前面介紹的基因算法,進行行間交叉,行內變異的算法。這樣,每次生成的新解都可滿足限制條件。我們用等式(1)來評估每個個體的適應度,并根據適應度來選擇用于生成下一個族群的個體。
果”0”代表無干擾分配。我們可以看出對于HEX2和KUNZ1我們獲得了比其帶爬坡的Hopfield神經網絡算法(thehill-climbingHopfieldnetwork(HCHN))[8]中更好的數據.在仿真過程中,一些參數,例如交叉操作機率,變異操作機率和族群大小都需要去設定.我們是通過反復試驗來設定這些參數的.
到目前為止,許多研究者已經研究了在保證無干擾情況下最小化所需信道數的問題。而本論文則是針對那些實際可用信道數少于無干擾所需信道數的實際問題,研究在有限的信道的條件下來最小化生成干擾的的可行性方案,這將會很有實際應用價值.
基因算法是一個有趣的方法,它是從點到點的全局搜索,在解決優(yōu)化組和問題時,可快速獲取更優(yōu)的解?;鶞蕟栴}的仿真結果表明基因算法可得到比其它方法更理想的結果,即在滿足需求限制的條件下,使得信道分配帶來更少的干擾的解決方案.
更高級的基因算法諸如并行基因算法(parallelGA)和微基因算法(microGA)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信道分配問題2,得到更好的結果.基因算法(GA)特別適合于在高速并行計算機上運算.目標函數和限制條件可同時執(zhí)行,對整個族群操作運算,通過交叉和變異操作生成選取新一代適應度更高的子族群參數。因此對硬件性能要求高,直接關系到運行時間長短,效率問題.
在一臺高速并行機上,基因算法預計能以幾K倍的速度處理很多問題,K是入口尺寸大小。即使要并行的評估的個別問題功能有效性,也可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佳解決辦法。REFERENCES
參考文獻
1K.Smith,“Solvingcombinatorialoptimizationproblemsusingneuralnetworks,”Ph.D.dimerfation,UniversityofMelboume,Australi41996.
2D.Kunz,‘‘SuboptidsolutibniobtainedbytheHopfield-Tankneuralnetworkalgorithm”,BiologicnlCybernetics,vol.65,pp.l29-133,1991.
3F.BOX,~‘‘Aheuristictechniqueforissigningfrequenciestomobile:radionets,”IEEETrans.Veh.Techno/.,vol.VT-27,no.2,pp..57-64,1978.-~
4M.:Duque&to&D.KunzandB.Ruber,“Staticanddynamicchannelassignmentusingsimulatedannealing,”NeuralNehvorkrinTelecommunications.B.YuhasandN.&sari,E&.Boston,MA:Kluwer,1994.
5M.Sengokq“Telephonetrafficinamobileradiocomunicationsystemusingdynamicfrequencyassignments,’’IEEETrans.Veh.Technol..vo1.29,no.2,pp.270-278,1980.
6A.Camst,“Homogeneousdistributionoffrequenciesinaregularhexagonalcellsystem,”IEEETrans.Veh.Technol.,vol.31.no.3,pp.132-144,1982.
7A.Gamst,“Somelowerboundsforaclassoffrequencyassignmentproblems,’’IEEETrans.Veh.Technol.,vo1.35,no.I,pp.8-14,1986.
8K.SmithandM.Palaniswami,“StaticindDynamicChannelAssignmentusingNeuralNetworks”,IEEEJoumlonSelectedAreasinCommunications,vol.15,no.2,pp.238-249,1997.
9E.Falkenauer,Geneticalgorithmsandgroupingproblems.Chichester,England:Wiley,1998.
10R.Matbarand1.Mattfeldt,”Channelassignmentincellularradionetworks”,IEEETrans.Veh.Technoi.,Vo1.42,pp.1421,Feb1993.
11.S.KitqS.H.Park,P.W.Dowd,andN.M.Nasrabadi,“Channelassignmentincellularradiousinggeneticalgorithm”,WirelessPersona:Commun,vo1.3,110.3,pp.273-286,Aug.1996.
12D.BeckmannandU.Killat,“Anewstrategyfortheapplicationofgeneticalgorithmstothechannelassignmentproblem”,IEEETrans.Veh.Technol.,vol.48,no.4,pp.1261-1269,July,1999.
13E.DavidGoldberg,Geneticalgorithmsinsearch.optimization,andmachinelearning.Reading,Mass.:Addison-WesleyPub.Co.,1989.
14K.Deb,“Multi-objectiveOptimizationUsingEvolutionaryAlgorithms”,JohnWiley&Sons,2001.
15LawrenceDavis,HandbookofGeneticAlgorithms.NewYorkVanNosbandReinhold,1991.
16K.A.Smith,“Ageneticalgorithmforthechannelassignmentproblem.”IEEEGlobalTechnohaConference,vol.4,1998.
17DonaldE.Knuth,TheArtofcomputerprogramming:FundnmentalAlgorithms.nirdEdition.Reading,Mass:Addison-WelseyPub.Co.,1997
I8T.Kohonen,“Self-organizedformationoftopologicallycorrectfeaturemaps,”Biol.Cybern.,vol.43,pp.59-69,1982.
19A.ThavarajahandW.H.Lam,“Heuristicapproachforoptimalchannelassignmentincellularmobilesystems,”IEEProceedingsCommunications,vol.1463,pp.196-200,June,1999.
20G.ChahbortyandB.ChaLborty,“Ageneticalgorithmapproachtosolvechannelassignmentproblem~incellularradionetworks,”Proc.I999IEEEMidnight-SunWorkshoponSoftComputingMethodsinIndustrialApplications,pp.3439,1999.
21M.Williams,“Makingthebestuseoftheairways:animportantrequirementformilitatycommunications,”Electronics&CommunicationEngineeringJoumal.v01.12,no.2,pp.75-83,April,2000.
22F.J.Jaimes-Romero,D.Munoz-Rodriguez,andS.Tekinay,“Channelassignmentincellularsystemsusinggeneticalgorithms,”IEEE46thVehicularTechnologyConference,vol.2,pp.741-745,1996.
隨著高新技術的發(fā)展和信息技術的迅速傳播與廣泛采用,人類步人新的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變成經濟發(fā)展的首要資源,成為對經濟發(fā)展起決定性作用的要素,科技知識(以下簡稱知識要素)不僅使生產力的發(fā)展速度大大加快,使社會財富急劇增加,而且對傳統(tǒng)經濟理論形成很大沖擊,引發(fā)出了對勞動價值論的深化認識問題。面對生產力構成中的知識要素對經濟的突出貢獻,有學者提出知識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的觀點。他們認為,知識可以復制,能重復使用,有再生性、創(chuàng)新性特點,它有特殊的使用價值,可以突破物的要素的有限性,極大滿足人的需求,對經濟作出的貢獻是其它諸要素無法比擬的,它在價值生產中貢獻巨大,所以,他們認為知識能夠創(chuàng)造巨大的價值與財富。這就是所謂的知識價值論。
由于知識創(chuàng)造價值觀點的提出,這在價值理論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它引發(fā)了多元價值論對勞動價值論(一元價值論)的挑戰(zhàn),從而引起勞動價值論大爭論。爭論中產生了一些觀點與勞動價值論存在根本的分歧,而且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它促使人們去思索探究這些問題的真?zhèn)?,為深化發(fā)展對勞動價值論認識提供了基本素材和條件,并能對之產生深遠影響和歷史性意義,但首先則要求勞動價值論能夠根據時展的新現象,對那些問題作出正面而科學的回答。在諸多問題中,存在著最明顯的三大新議題:一、科技知識能否創(chuàng)造價值?這是價值論之爭的契機與前提,必須從理論上深人分析才能說服人。二、既然新科技的發(fā)展,使先進機器設備得以運用,企業(yè)內直接勞動的人數減少,那么價值創(chuàng)造的主體是誰呢?它有何轉變?這是社會發(fā)展的新傾向,并與第一個問題直接相關、相輔相成,它也是勞動價值論應予以豐富發(fā)展的內容。三、這次爭論呈現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要發(fā)展深化勞動價值論,另一種是要用價值多元論取代勞動價值論。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如何科學地對待勞動價值論問題呢?這三個問題認識清楚了,才能更好地推動勞動價值論的深化與發(fā)展。
對此三大議題,我們的回答是:第一、科技知識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第二、知識勞動者是價值創(chuàng)造的主體;第三、深化發(fā)展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與研究。這是研究勞動價值論之中面臨的最基本的問題,對此必須認識清楚,不可回避。
一、科技知識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
科技知識運用于生產,為社會創(chuàng)造了許多財富,因此造成一種假象:似乎科技知識就能創(chuàng)造價值??萍贾R能否創(chuàng)造價值?理論界對此爭論得很激烈,而勞動價值論的回答是否定的。
1、從科學技術知識與勞動生產力的關系來看,科技知識是勞動生產力的因素,但不是決定價值的因素。
決定勞動生產力的因素有: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fā)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guī)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在這些因素中,科學的發(fā)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居于重要地位。因此,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財富的創(chuàng)造較多地取決于生產所運用的動因力量,即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它在生產上的應用。
新科技知識通過作用于生產力中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來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它的應用使勞動資料中的動力系統(tǒng)、機具系統(tǒng)、運輸系統(tǒng)和信息系統(tǒng)更為先進,使勞動對象的范圍擴大,性能質量更好,并可武裝勞動者的大腦,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造就高素質的工人、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這些因素的結合,形成新的生產力??萍贾R通過作用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進人勞動過程,參與使用價值的創(chuàng)造,但不進人價值形成過程,只有人的勞動是決定價值的因素。因此科技知識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
2、從勞動的二重性學說來看,經過科技知識物化的勞動對象和先進的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通過具體勞動改變自己的使用價值形態(tài),將自身的價值轉移到新的產品中去,而抽象勞動則在產品中加進了新的價值。
在勞動過程中,勞動者通過具有特定目的和方法的具體勞動,使用先進的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最終生產出新的產品出來。這個過程中,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形態(tài)被消耗掉,通過具體勞動,原來的使用價值已造就了新的使用價值(新的產品)。由于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各不相同的使用價值,它們無法在量上進行比較,就只有靠產品的有用性(使用價值)來保存生產資料的價值,生產資料轉移到新產品的價值,只能是它先前失掉的價值。因此,具體勞動無法使價值增大。而抽象勞動就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是價值的源泉,它的耗費能在產品中形成追加的新價值。正因為勞動的二重性,使得加進新價值和保留舊價值在同一勞動時間內共同完成。因此,先進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只能轉移價值,不增加價值。科技知識及經過它物化的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
3、從勞動生產率與價值量成反比例的關系來看,經過科技知識改造的先進生產工具或機器,通過勞動者使用,可以提高勞動效率,生產出更多的產品,但單位產品耗費的勞動時間減少,其個別價值降低了。按馬克思的觀點,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前提下,無論個別勞動生產率如何變化,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里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相等的,這說明先進機器的使用,雖提高了勞動效率,造就了更多的產品,但卻未使價值量增加。雖然在市場競爭中,通過商品交換,勞動效率高的生產者可實現較多的社會價值,但機器的使用不會增加價值總量。可見,經科技知識改造的先進機器或工具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
4、從高素質的勞動者與低素質的勞動者創(chuàng)造價值量的比較來看,前者在單位時間里創(chuàng)造的價值要大。也許有人會說,由此不可以說明勞動與科技知識都創(chuàng)造價值嗎?我們的回答是:科技知識不可能增值,仍然只有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
這里,高素質的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價值量大,他的勞動效率也比低素質的高,但這增加的價值量不是因為科技知識帶來的,而是由于高素質的勞動者,其勞動復雜程度要高、勞動的強度要大,在單位時間里,他耗費的體力、精力、智力比低素質的人要多、要快,他的勞動多倍于簡單勞動。因此,高素質的勞動者比低素質的勞動者在同一時間里創(chuàng)造的價值要大,這個增加值仍是復雜勞動帶來的,科技知識并未能參與價值創(chuàng)造。
綜合以上四點,說明科技知識及經過知識物化的知識產品、機器設備等都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
二、知識勞動者成為價值創(chuàng)造的主體
隨著高科技的應用,企業(yè)內直接勞動人數減少,出現了“無人車間”、“無人工廠”,人們會疑惑:價值創(chuàng)造的主體是誰呢?它發(fā)生了怎樣的轉變?是轉向科技知識嗎?
我們知道,勞動是人在生產使用價值時運用的體力與智力的總和。勞動除了包含體力勞動外,還包括腦力勞動,腦力勞動是總體勞動的組成部分,從屬于創(chuàng)造價值的生產勞動。
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fā)展,使社會勞動發(fā)生了變化,勞動出現了知識化、智能化、復雜化特點,復雜勞動在價值創(chuàng)造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而體力勞動的比重日益下降,繁重的重復的體力勞動,正被各種自動化機械和計算機所取代,社會勞動結構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腦力勞動日益成為勞動的普遍形態(tài),勞動者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學文化素質在經濟發(fā)展中起主要作用,那么創(chuàng)造商品價值的勞動也由過去的主要依靠體力勞動創(chuàng)造轉變?yōu)橹饕揽磕X力勞動創(chuàng)造。因此,價值創(chuàng)造主體不是轉向科技知識,而是轉向知識勞動者、腦力勞動者。
比如:19世紀中葉,馬克思時代,當時經濟發(fā)達的英國在工業(yè)和農業(yè)領域就業(yè)的勞動力大約占了英國當時全部就業(yè)人數的64%(1840年),當時的價值是主要依靠體力勞動創(chuàng)造的。到1980年,英國在工業(yè)和農業(yè)領域就業(yè)人數在全部就業(yè)的人數中所占的比例已下降到了大約20%,與此同時,從事服務業(yè)的人數卻由36%上升到了63%,67.8%、大約80%;與此同時,英國創(chuàng)造的GDP卻不是在減少,而是在不斷增加,1885年為13.16億英磅,到1980年達2312.1億英磅,1987年4141.8億英磅,2000年10425.9億英磅。而這些服務業(yè)中發(fā)揮著重大的創(chuàng)造價值作用的人員大多是知識生產者、知識分配者、技術工作者、管理者、信息服務人員以及具有現代科學文化素質和一定技能的人員,而且這些人員在全社會正日益增加,他們創(chuàng)造的價值在服務業(yè)中占絕對比重。目前信息產業(yè)已成為發(fā)展最快的領頭羊,全球GDP中,已有三分之二的產值與信息產業(yè)有關。信息業(yè)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支柱產業(yè)。19%年,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的年度報告指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即知識經濟在OECD的主要成員國中,“已占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0%以上”。這些數據已表明,知識智力勞動者已取代體力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價值主要由他們創(chuàng)造帶來。知識勞動者成為勞動的主體,他們是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專業(yè)技術人員、操作工人、服務人員,其它從事精神文化生產的人員等等。其中科技工作者、管理者是知識勞動者的典型代表,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核心主體。
但是,為什么科技工作者、管理者的勞動能創(chuàng)造巨大的價值和財富呢?在這里,我們需要對兩者的勞動作用問題進行深層分析。
當年馬克思就十分重視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他指出:“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xié)作性質的發(fā)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勞動者的概念也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勞動者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職能就夠了?!痹谡w勞動者中,除了體力勞動者之外,還包括經理等管理人員、工程師等科技人員,馬克思又具體地說:“有的人多用手工作,有的人多用腦工作,有的人當經理、工程師、工藝師等等,有的人當監(jiān)工,有的人當直接的體力勞動者或者做十分簡單的粗工,于是勞動的越來越多的職能被列在生產勞動的直接概念下?!睆鸟R克思的敘述中可知,科技人員、管理人員是屬于生產勞動者,他們是在勞動“概念擴大”之后,其勞動能力的“職能被列在生產勞動的直接概念下”的勞動者,其從事科技工作和經營管理的勞動,都是生產勞動的重要形式,在現代生產中,其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1、對科技工作者勞動作用問題的分析
對科技工作者的勞動,有些學者稱其為“科學勞動”、“科技勞動”、“科技創(chuàng)新勞動”或“創(chuàng)造性勞動”等概念,都一致認為它是以高科技為基礎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能創(chuàng)造巨大價值。20世紀末以來,人類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創(chuàng)新,如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核動力技術、納米技術、宇航技術等都是當代科技創(chuàng)新勞動的成果。勞動是以擁有科學知識高積累和高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科技人才來進行的生產勞動。它有兩大功能:一是提高勞動生產力和創(chuàng)造高知識含量使用價值的功能。首先以科學發(fā)明為基礎創(chuàng)造出與生產直接相連的科技成果,如新技術構思、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以及各種技術數據等,其知識含量高,富有使用價值,而以之為生產手段,使生產產品的能力較之傳統(tǒng)工業(yè)生產工具高出千百倍,是國民財富高速增長國力迅速增強的有力杠桿。二是創(chuàng)造高價值的功能??萍紕?chuàng)新勞動是層次最高的高度復雜勞動,這種勞動具有高價值創(chuàng)造能力,是當前科技進步和勞動方式現代化以及發(fā)達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新情況、新特征。創(chuàng)造性是科技創(chuàng)新勞動的特點。比如:在形成半導體芯片的價值中,85%以上的價值來自于專門設計和工程服務以及相關的專利版權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
根據科技工作者對經濟作出的巨大貢獻,理應給予豐厚的報酬,一方面是對科技人員從事高度艱辛的復雜勞動、付出了巨大勞動代價之后所給予的經濟回報,同時也是鼓勵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在本職崗位上作出更大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出來,為社會經濟服務,以充分體現知識的作用。
2、對管理者勞動作用問題的分析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經營管理的作用日益重要。馬克思肯定了生產管理的必要性,對之反復使用了“監(jiān)督勞動”、“指揮勞動”、“管理勞動”、“指揮和監(jiān)督勞動”等概念??隙藦S長經理等的管理勞動是指揮勞動,也是生產勞動。其勞動表現在對產品的設計、工藝改進、內部機制的創(chuàng)新等方面做出預先決策,對生產內部的各種資源進行合理的組織、配置,使之協(xié)調優(yōu)化,這種工作需要有專業(yè)知識、生產經營能力與豐富的經驗才能作出恰當的判斷、合理的估計、英明的抉擇,這屬于知識勞動。生產過程中,管理者要使員工能夠進行協(xié)作勞動、互相配合、不斷創(chuàng)新,對生產要予以監(jiān)督、指揮,承擔創(chuàng)造價值的任務;他們?yōu)閷崿F產品的價值,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展開營銷活動,開拓新的活動領域,不斷沖破常規(guī)、捕捉新的機遇,開辟新的市場,而在產品價值的實現過程中,會面臨激烈的競爭、對手的排擠、市場的變化等,這就需要他們運用智慧、膽略和創(chuàng)造性,善于駕馭局勢變化,善于抓住機遇,以使產品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顯然,經營者的勞動是一種復雜的腦力勞動。能創(chuàng)造巨大的價值。
在當今經濟發(fā)展的新形勢下,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世界經濟的一體化,經營、管理會變得更為復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一個優(yōu)秀的管理人員在組織生產中的作用和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要遠勝于一個普通職工,同時他在實現商品的價值方面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鑒于管理者的勞動也是一種高智力的知識勞動,他在創(chuàng)造價值與價值實現中作出了巨大貢獻,也應獲得更多報酬,這才是對其管理勞動的復雜性、創(chuàng)造性的肯定。
總的說來,價值創(chuàng)造不僅僅局限于狹義的物質生產領域,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者也不只限于直接從事物質產品生產的勞動者。如今,實踐已證明科技工作者、管理者正日益成為價值創(chuàng)造的主體,他們的勞動是知識勞動,是能夠創(chuàng)造巨量價值的高級的復雜勞動。
三、深化發(fā)展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 A
Analyses on Ethical Problems Arose by Interacting Between the Mass Medium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n Di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AbstractThe mass medium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develop together. But the conflict between temporality and objectivity makes the mass media arises some ethical problems when it interacts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se problems may engender a series of bad influences. So the scientists and the media should combine together and try their best to avoid and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media mass medium spread of science eth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teract
科學技術的成果要以一定的方式傳播出去。這樣的傳播方式既包括在科學期刊上發(fā)表研究成果以獲得同行承認,也包括通過大眾傳媒傳播信息讓公眾知曉。在大科學時代,科技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科學研究、特別是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對公眾的影響直接而深刻,因此,媒體在科學傳播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覷。由于科學期刊主要面向科學共同體,有比較完善的審查制度和嚴格的審查程序,對公眾影響較小,因此,本文主要探討大眾傳媒與科技的關系及二者互動引發(fā)的倫理問題。
一、大眾傳媒與科技的關系
大眾傳媒與科技不是陌生的伙伴,二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并有越來越密切的趨勢。
第一,大眾傳媒需要科技。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科技信息是大眾傳媒的重要內容。隨著科技成果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的增大,公眾了解科技的愿望越來越強烈,而過于專業(yè)化的科學期刊因難以理解,無法滿足公眾這一方面的需要。大眾傳媒比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作為公眾主要使用的媒體,它能及時將最新的、與公眾關系密切的科技成果和信息傳達給公眾,在科技與公眾之間搭建了一個橋梁,科技信息已成為大眾傳媒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新浪、雅虎等主要門戶網站都有專門的科技頻道,介紹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科學界發(fā)生的大事;美國discovery探索頻道的紀實節(jié)目包含了大量科技方面的信息,通過收看這些節(jié)目,受眾可以了解到很多天文學、物理學、生命科學等等學科的知識和最新進展。其次,大眾傳媒的發(fā)展需要科技的支持。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大眾傳媒的信息來源更加廣泛,傳播速度更加迅捷,手段也越來越多樣化,從報紙、廣播到電視和網絡,如今,手機成為新的大眾傳播媒介;同時,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和大眾傳媒的管理方式等都相應地發(fā)生了變化??萍嫉倪M步帶動了大眾傳媒的發(fā)展。
第二,科技需要大眾傳媒,這主要表現在科技成果需要通過大眾傳媒進行傳播。近年來,“科學家通過召開記者招待會或新聞會、尋求媒體報道自己研究成果的事已經屢見不鮮”,①克隆研究、火星生命探索、器官移植、試管嬰兒等科學事件也成為主要的新聞事件,所有主要的電視網、報紙和網站都有報道。科學家如此做主要出于以下幾個原因。其一,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有時候科學家的發(fā)現或結論很重要,對社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科學家有責任盡快向公眾傳達這一重要信息,這一點在非常時期尤為明顯,例如,非典時期關于SARS病毒的研究結果就要第一時間報道出來讓公眾知曉。其二,科學家希望通過大眾傳媒對研究成果的展示,強化公眾對其研究的印象,爭取資助機構進一步的資助和社會對該項研究的支持。例如,雖然機器人技術還不能廣泛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但大眾傳媒對一些階段性成果的報道卻使人們對該技術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其三,一些科學家通過大眾傳媒確立優(yōu)先權。通過同行評議系統(tǒng)發(fā)表研究結果需要一定的時間,在等待的過程中可能失去優(yōu)先權,所以少數科學家選擇通過大眾傳媒把結果直接公布于眾。
二、大眾傳媒在與科技的互動中引發(fā)的倫理問題
雖然大眾傳媒和科技互相需要、互相促進,但由于二者在標準、目標和資金來源等方面有所不同,所以它們的互動有時會對社會產生沒有預料到的、不利的影響。
大眾傳媒最重要的特點之一是時新性,它要求媒體要以最快的速度報道最新的科學發(fā)現和技術發(fā)明,以滿足受眾的需求;而另一方面,科學研究卻以客觀性為重,一個科學實驗的結果很有可能是初步的、亟待改進的,一項技術發(fā)明很可能是不成熟的、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它們需要科學共同體在重復實驗中不斷地驗證與發(fā)展,而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這一矛盾決定了大眾傳媒與科技的互動不會一帆風順,媒體在處理時新性與客觀性的過程中如果有所偏頗,就會引發(fā)一系列的倫理問題。
第一,少數科學家可能為了爭奪優(yōu)先權,通過大眾傳媒不成熟的研究結果。科學研究是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的事業(yè),因此,科學家們對優(yōu)先權的爭奪非常激烈,“實際上它們成了科學家之間社會關系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②正常的科學檢驗制度是重復實驗和論文審查,這要求科學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交給同行嚴格評議,以此確保其客觀性。有時候,科學家只是得到了一個初步的結論,如果通過正常的審查程序,提供詳細的數據信息和實驗步驟供同行檢驗,很有可能被其他科學家趕超,喪失科學發(fā)現的優(yōu)先權。因此,有些科學家選擇了大眾傳媒這一途徑,繞過科學檢驗的程序,直接公布實驗結果。如此公布的實驗結果因為沒有受到其他科學家的檢驗,其客觀性是沒有保障的。在科學與社會的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如此草率的作為很可能帶來不利的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危害公眾安全。關于冷核聚變的爭論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案例。美國猶他大學化學系主任斯坦利?龐斯和南安普頓大學教授馬丁?弗雷斯曼1989年3月23日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他們發(fā)現了在室溫下用簡單的儀器制造核聚變的方法。但他們并沒有詳細描述這個實驗,基本上沒有公布任何重復實驗的技術信息。很多實驗室開始重復這個實驗,但得到相同結論的卻很少,一些實驗室得到了不確定的結果,還有一些干脆得到了相反的結論。大部分聚變科學家和物理學家開始懷疑龐斯和弗雷斯曼的特別聲明,但媒體并不如此。雜志為這項偉大的發(fā)現歡呼,它們的宣傳引發(fā)了政府和公眾對冷核聚變的進一步展望。時至今日,冷核聚變仍然是一種假設,沒有被完全證實。不管冷核聚變是否存在,龐斯和弗雷德曼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是對科學客觀性的違背;而大眾傳媒在這一事件中雖然是被動的,卻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這種不道德的科學傳播行為,體現出其在新聞價值標準方面存在的問題。
第二,大眾傳媒在報道科學發(fā)現和技術成果時可能會斷章取義、失實報道??茖W的專業(yè)性很強,其概念術語都有特殊、復雜的含義,其結果表達方式也是高度抽象化的,沒有受過專業(yè)訓練的外行很難理解?,F在,記者收集科學信息的方法很多,包括出席記者招待會和新聞會、對科學家進行訪談、參加科學會議、對期刊文章、著作或電子出版物進行摘要、利用搜索引擎和索引系統(tǒng)等。但是由于他們大多沒有受過專業(yè)的訓練,或不夠認真,草率對待科技信息,所以在報道的過程中可能會斷章取義,不實地反應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例如,有時科學家在科學會議上報道初步結果,他們并沒有準備把這個結果公布給更廣泛的受眾;有時科學家在科學會議上討論高度爭議性的問題,他們的本意是想讓科學同行檢驗,但缺乏專業(yè)知識的記者可能直接把這些問題報道出來。記者常犯的此類錯誤包括報道內容失實,混淆關鍵概念,夸大程度,解釋說明不夠,以訛傳訛等。按照李普曼的觀點:受眾不可能對所有的新聞事件都親歷親為,媒體報道構建了一種“擬態(tài)環(huán)境”,受眾主要通過接收媒體報道來了解外界環(huán)境。作為受眾的公眾通過大眾傳媒建構式再現的信息了解科技的進展,如果信息不實,公眾很容易被誤導。在關于食品安全的問題上,這樣的報道比較突出。很多報道都有意或無意地把國外科學研究的結果進行了“加工”,夸大其詞,在社會上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例如,啤酒甲醛風波,高露潔致癌牙膏等等。
第三,個別情況下,一些大眾傳媒帶著明確的政治、哲學或宗教任務報道科技新聞,“人們看不見的情感支配著人們看得見的事件的發(fā)展”。③例如,為了國防安全,媒體可能失實報道某項軍事發(fā)明,以便誤導敵對國家,產生威懾作用。有時,媒體的歪曲報道會干涉科學的自主性,對科學的進步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甚至會在一段時間內扭曲科學發(fā)展的方向,例如,前蘇聯的李森科借用政治力量推廣自己的理論,在政治的壓力下,全國的媒體一面倒的批判孟德爾遺傳學,鼓吹李森科的“春化處理”,使得前蘇聯的遺傳學大大落后于西方。這樣有傾向性的媒體報道雖然比較少見,但它對科學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因此也不容忽視。
上述倫理問題對公眾、科學和社會都帶來了不利的影響。首先,對于公眾來說,失實的報道會引發(fā)不必要的恐慌,嚴重地甚至危害公眾安全;其次,對于科學自身來說,這些問題會引導公眾誤解科學,減少公眾對科學的支持,不利于科學的發(fā)展;最后,對于社會來說,在關于科學信息的問題上,無知不是福,斷章取義的報道會導致政府和公眾在公共健康、環(huán)境、產品安全等重要的社會問題上作出錯誤的政策和決策。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解決大眾傳媒在與科技的互動中引發(fā)的倫理問題。
三、對解決大眾傳媒在與科技的互動中引發(fā)的倫理問題的建議
大眾傳媒在與科技的互動中引發(fā)的倫理問題并不是單方面的,它涉及到科學共同體和新聞工作者兩個群體,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也必須兩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對于科學家來說,首先,要遵守科學共同體的規(guī)則,除非有危害公眾安全的特殊情況發(fā)生,否則都應通過正常的審查程序發(fā)表研究成果??茖W的元規(guī)范之一就是追求真理,④客觀性是保障科學順利發(fā)展的充要條件,對名譽和利益的追求不應該掩蓋這一原則??茖W家必須認識到:規(guī)避科學審查程序、通過大眾傳媒直接研究成果是不負責任的行為,這樣做有可能使不成熟或有爭議的成果過早為人所知,產生不必要的消極影響。其次,科學家有責任通過大眾傳媒教育公眾,向公眾灌輸科學知識,克服無知??茖W家的社會責任要求他們在把結果報告給媒體和與記者的互動中,盡力使傷害最小化、社會利益最大化。教育是克服大眾傳媒和公眾對科學誤解的關鍵。科學家應盡量準確地向媒體和公眾傳播科學理論、科學方法和科學發(fā)現,盡可能避免科學研究被誤解,促進社會對科學的理解和正確評價。一些科學家已成為公眾教育的典范,如斯蒂芬?霍金、珍妮?古道爾、羅伯特?巴克等,他們通過科普讀物、電視節(jié)目和撰文等方式加深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強化科學的形象??茖W家只有擔負起教育的責任,才能盡量避免大眾傳媒對科學發(fā)現和技術發(fā)明的失實報道,減少公眾對科學的誤解。
第二,對于大眾傳媒來說,要充分發(fā)揮客觀性原則,盡量客觀、準確、全面、深入地報道科學發(fā)現和技術發(fā)明,不能想當然地斷章取義、夸大其詞,造成失實報道。大眾傳媒是溝通科學和公眾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媒介,這一特殊的位置決定其必須客觀準確地報道科學信息。一方面,記者要具有相關的科學背景知識,能夠很好地理解科學概念,熟悉科學方法,在報道時要沒有傾向性,不犯統(tǒng)計學錯誤,不使用不可靠的原始資料,不過分渲染或歪曲報道,不犯推理方面,深度報道重要發(fā)現,跟蹤正在進行的研究,確保公眾得到準確、全面、深入的信息;另一方面,雖然審查科學成果的客觀性不是大眾傳媒的責任,但確保報道的科技信息的客觀性卻是無法推卸的。大眾傳媒不能為了滿足時新性而犧牲客觀性,對所報道的信息不加考察,草率報道。
第三,科學家與記者要互相溝通,共同促進大眾傳媒對科學的良性傳播作用?!皬陌乩瓐D的‘洞穴理論’到李普曼的‘擬態(tài)環(huán)境’都揭示出:大眾傳媒的信息產品所構建的世界與人們生活其中的那個世界,二者之間并非完全一致、完全吻合,而是有偏差的,甚至有比較大的偏差?!雹轂榱伺まD這個偏差,單靠科學家和大眾傳媒單方面的努力效果是不顯著的,兩方面必須互相溝通??茖W家要盡量簡單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成果,記者要盡量準確全面地理解科學家的理論,媒體在發(fā)表科技信息前最好能與科學家溝通,得到科學家的肯定,這樣才能避免大眾傳媒在與科學的互動中產生的倫理問題,促進其對科學的良性傳播作用,達到大眾傳媒與科技共同發(fā)展的目的。
注 釋
1 David B. Resnik: The Ethics of Science――An Introduction[M], Routledge, London,1998,P115.
2 R.K.默頓著,魯旭東、林聚任譯:《科學社會學――理論與經驗研究》[M],商務印書館,北京,2004年,第388頁。
1. 課堂互動的重要性分析
互動學習是指在思維、想法和感知等方面兩個人或者好幾個人互相交流探討以達到雙贏的局面,大家是可以互惠互利的。對于一個英語教師來說,使用互動教學這樣一種模式是非常值得推崇的?;?,實質上是心靈的交流。所以我建議,從學生一開始接觸語言學習時就應該實行互動學習。通過互相交流,學生們可以通過聆聽教師和其他學生的對話來提升自己的英語能力。參加小組討論,將他們的所想表達給大家。通過互動交流,學生們可以充分地利用他們的所學,釋放出他們在教師那里吸收到的有關這門語言的任何知識并在生活中使用。在經過幾個學期的互動學習模式之后,互動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它的威力?;右砸环N樸素的方式將你的所知所學,在課堂這個小小的舞臺的表現出來,對學生而言這樣的成就感會帶給他激動人心的感覺。在交流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們提供了很多可以充分表現自己英語能力的機會。他們表達得越多,越受到其他人的尊重,并大大提升了自我價值。
2. 課堂上的提問技巧與類型
課堂提問讓教師能窺見到學生的頭腦內想的東西,不僅找出他們所知道的和不知道,還能找到他們之所以這樣思考的原因。Kanchak Eggen早在1989就提到,從教學的功能上看,提問可以看作一種特殊的教學技巧,以方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新的知識的同時整合舊知識。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教師的提問目的應該是幫助學生復習以前學過的材料,建立一個知識庫去吸取新的內容。同時課堂提問也具有激勵功能,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互動,鼓勵他們去深入地思考一個新問題。查爾斯和理查茲曾有過這樣的總結,課堂互動中教師的提問應具備如下特征:(1) 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2) 鼓勵學生思考授課的內容和重點。(3) 給予學生語言表達的機會。(4) 利于教師引出特定的教學內容。(5) 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6) 鼓勵學生參與課堂互動。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教師提問的類型。教師的提問有許多不同的方式,但每個都有不同的重點或目的。從語義的角度看在中學英語教學中,一個問題提出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四個類型:(1) Yes/No型問題,如Do you like dogs? (2) 選擇疑問句,如Do you like dogs or cats? (3) WH-問題(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如Where are you going? (4) 啟發(fā)式問題(教師只給一個句子的第一部分),如Today is ____ (星期二).我們把前兩種歸類為“封閉式提問”而后兩種為“開放性提問”,兩者各有利弊。顯而易見,封閉式問題有“短且固定”的答案,但開放式問題不能回答“是”或“否”,因此允許回答者不受限制,但往往因難度相對較大而無法形成有效反饋。從另一個角度看,開放性問題還能細分為“檢測型提問”和“探究型提問”。對于前者,教師已經知道答案,其提問的目的是測試回答者的知識或對這些問題的理解。而對于后者,提問教師也不知道答案,他們是在向回答者尋求信息。
3. 課堂提問的等待時間與反饋分析
所謂課堂提問的等待時間,是指教師提出問題并要求具體某個學生回答完畢之前的時間差。在這一小段時間內,教師要充分闡釋問題的內涵,指揮并調動學生思考,廣義地講甚至還包括學生給予答復后等待時間的長短。本人在多年的教學中發(fā)現,教師適當延長課堂提問的等待時間是有好處的,然而學生雖然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但是過猶不及,這個度一定要把握好。本人在分析了900例關于教師等待學生回答問題的錄像后得出結論: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等待3到5秒對學生們有10個積極的影響:(1) 學生對問題的回應增多; (2)學生發(fā)起的回答與主題的相關度增加; (3)學生語塞的現象減少; (4)學生能自信地回答問題,他們的語氣表現得更為自信; (5)學生的答案明顯具有經過仔細思索的痕跡; (6)學生間的互動作用加強而教師的主導性被削弱; (7)學生能引用各種論據支持自己的觀點; (8)學生的答案數量增加,有時不只一種; (9)那些被教師認為反應較慢的學生,其積極性明顯提高; (10)學生的回答方式更具多樣性,有時能出現反問。
勞動法頒布至今,在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國目前勞動合同制度中在建立和穩(wěn)定勞動關系方面存在許多不足,從而使這一應用最為廣泛的合同制度并未發(fā)揮其應有的效力和作用。
本文試結合勞動合同制度在如下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及其引發(fā)的問題,對完善我國勞動合同制度的提出本人拙見。
一我國勞動合同制度的不足及其在實踐中引發(fā)的問題
1.沒有規(guī)定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是用人單位的基本義務。我國《勞動法》只在第十六條第二款中規(guī)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辈]有明確規(guī)定訂立勞動合同的義務是在用人單位方還是在二者雙方。義務承擔方規(guī)定的不明確,使得用單位和勞動者尤其是用人單位缺乏簽訂勞動合同的主動性,從而造成了事實勞動關系的存在。而我國目前相關法律對于應如何處理從未有過勞動合同的事實勞動關系則缺乏必要規(guī)定。
2.對于勞動合同簽訂程序上的規(guī)定缺乏操作性?!秳趧臃ā穼τ趧趧雍贤暮炗喼辉趦热菖c原則上作了相應的規(guī)定,但在以下兩方面卻未做出規(guī)定:(1)勞動者進人用人單位工作后,用人單位應在何時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法律沒有規(guī)定,就造成了用人單位沒有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的緊迫感。(2)沒有建立起勞動合同的申報制度。沒有該制度,勞動行政部門對用人單位的用工狀況不了解,也就無法對勞動合同制度執(zhí)行貫徹狀況做出監(jiān)督和檢查。
3.目前勞動合同制度對于故意拖延或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強制力不足?!秳趧臃ā返诰攀藯l規(guī)定:用人單位“故意拖延不訂立勞動合同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改正,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1998年勞動部《關于違反有關勞動合同規(guī)定的賠償辦法》第二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故意拖延不訂立勞動合同,即招用后故意不按規(guī)定訂立勞動合同的,及勞動合同到期后故意不及時續(xù)訂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承擔賠償責任。這兩則規(guī)定具有共同的不足之處:由于法律未明確規(guī)定用人單位應在何時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所以就無法界定用人單位是否在“故意拖延”。再者是在形成事實上的勞動關系后,勞動者如被解除勞動關系,其損失范圍在實踐中也難以確定,這就使得勞動者難以獲得賠償,從而保障自己合法權益。
由于勞動合同制度在上述幾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加之其它因素的作用,從而在實踐中形成了大量雇傭而無合同的事實勞動關系,而事實勞動關系是不受法律保護的。在私營企業(yè)中這種情況尤其突出,即使有合同也多簡單,粗糙,不夠規(guī)范,甚至個別勞動合同條款中還包含了一些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內容。如個別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生死合同,即勞動過程中造成的死亡傷害雇主不負任何責任,五花/l門的風險抵押等。即使在國有企業(yè)中,也有大量不重視勞動合同的現象存在,有的用人單位至今仍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有的合同期限界滿也不簽訂新的合同,從而形成事實勞動關系;有的簽訂合同之后不執(zhí)行,只作表面文章,這些都嚴重侵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二、關于完善我國勞動合同制度的幾點建議
1,應明確規(guī)定,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是用人單位的義務。雖然我國《勞動法》規(guī)定簽訂勞動合同應遵循平等自愿,協(xié)商一致的原則,但是本人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不符合我國國情的。從勞動關系雙方實力對比來看,勞動者處于弱者地位,這本身就是不平等的。而由于我國的勞動力供求矛盾突出,這種強弱的對比則更加明顯,并且有不斷加強的趨勢。如果沒有嚴格的法律規(guī)定加以約束,利益的驅使可能使得某些用人單位,尤其是中小企業(yè)通過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而逃避其應承擔的義務,從而侵害了勞動者合法權益。本人認為勞動法規(guī)的制定其重心應向勞動者方向偏移,只有勞動者的權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勞動者才能無后顧之憂的投人工作,從而為用人單位帶來更大的效益。因此,本人建議在勞動立法中把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作為用 人單位的義務加以明確規(guī)定。
2.對于簽訂勞動合同的程序,應本著加強操作性的原則,從如下方面加以完善:(l)明確規(guī)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合同的期限,且此期限不應過長,本人認為應在一周內為宜。(2)建立起用人單位的勞動合同登記和申報工作。規(guī)定用人單位將勞動合同報送到勞動行政部門備案,制定操作性強的違規(guī)懲罰措施,以使勞動行政部門對企業(yè)用工狀況加以監(jiān)督,有法可依。(3)將事實勞動關系視為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事實勞動關系的產生,究其原因多在用人單位方,雖然勞動部年的有關解釋規(guī)定,有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期滿后,因用人單位方面的原因,未能辦理終止或續(xù)訂手續(xù)而形成事實上的勞動合同關系的,視為續(xù)訂合同,用人單位應及時與勞動者協(xié)商合同期限,辦理續(xù)訂手續(xù)。但對于從未有過勞動合同的事實勞動關系,應作如何處理則應加以進一步明確規(guī)定。(4)建議法律賦予各級工會更加廣泛的監(jiān)督權利。本文不止一次的提到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雙方的實力對比,本人認為,勞動立法是調整二者關系的手段,使勞資雙方具有統(tǒng)一的根據來達成一致。而這一過程,在某種情況下則需要由工會通過集體合同,集體談判來實現。在許多市場經濟制度比較健全的國家,工會的力量都是很大的,而我國在這一方面則較差,工會力量薄弱。所以加強工會的力度同樣重要。
勞動法頒布至今,在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國目前勞動合同制度中在建立和穩(wěn)定勞動關系方面存在許多不足,從而使這一應用最為廣泛的合同制度并未發(fā)揮其應有的效力和作用。
本文試結合勞動合同制度在如下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及其引發(fā)的問題,對完善我國勞動合同制度的提出本人拙見。
一我國勞動合同制度的不足及其在實踐中引發(fā)的問題
1.沒有規(guī)定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是用人單位的基本義務。我國《勞動法》只在第十六條第二款中規(guī)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辈]有明確規(guī)定訂立勞動合同的義務是在用人單位方還是在二者雙方。義務承擔方規(guī)定的不明確,使得用單位和勞動者尤其是用人單位缺乏簽訂勞動合同的主動性,從而造成了事實勞動關系的存在。而我國目前相關法律對于應如何處理從未有過勞動合同的事實勞動關系則缺乏必要規(guī)定。
2.對于勞動合同簽訂程序上的規(guī)定缺乏操作性。《勞動法》對于勞動合同的簽訂只在內容與原則上作了相應的規(guī)定,但在以下兩方面卻未做出規(guī)定:(1)勞動者進人用人單位工作后,用人單位應在何時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法律沒有規(guī)定,就造成了用人單位沒有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的緊迫感。(2)沒有建立起勞動合同的申報制度。沒有該制度,勞動行政部門對用人單位的用工狀況不了解,也就無法對勞動合同制度執(zhí)行貫徹狀況做出監(jiān)督和檢查。
3.目前勞動合同制度對于故意拖延或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強制力不足?!秳趧臃ā返诰攀藯l規(guī)定:用人單位“故意拖延不訂立勞動合同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改正,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1998年勞動部《關于違反有關勞動合同規(guī)定的賠償辦法》第二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故意拖延不訂立勞動合同,即招用后故意不按規(guī)定訂立勞動合同的,及勞動合同到期后故意不及時續(xù)訂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承擔賠償責任。這兩則規(guī)定具有共同的不足之處:由于法律未明確規(guī)定用人單位應在何時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所以就無法界定用人單位是否在“故意拖延”。再者是在形成事實上的勞動關系后,勞動者如被解除勞動關系,其損失范圍在實踐中也難以確定,這就使得勞動者難以獲得賠償,從而保障自己合法權益。
孟子曰:無恒產者無恒心。這句話現代法律學者大多將其與財產私有聯系在一起,認為只有法律將人們所擁有的財產權利進行確認并予以保護,“使得物有其主,并有排除他人對自己財產的侵犯或者奪取,財產所有者才會有信心和動力投入財產創(chuàng)造財富” 。此處的財產體現物權法上,主要是指不動產。不動產對個人而言屬于安身立命之本,對社會而言屬于社會財富的基礎和積淀,對個人及社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按照我國物權法的規(guī)定,不動產物權變動和交易均以物權登記作為公示方法。我國《物權法》將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進行了分離,即“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但我國物權法等法律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了不動產的登記部門,但法律上并未將不動產公證制度引入物權登記制度中。
一、我國不動產登記的主要問題
(一)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概述
物權登記分為實質審查與形式審查兩種審查方式。實質性審查相較于形式審查的差別在于,是否對引起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進行合法性和真實性審查,其可以有效的證明登記權利與真實權利是否一致,提高物權登記的公信力,穩(wěn)定社會秩序和保護交易安全。我國《物權法》與《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明確了房產及土地物權登記部門及相關問題,初步建立起了不動產登記制度,但兩部法律均未將公證制度引入登記制度。
(二)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的主要缺陷
1.不動產物權登記形式審查模式的弊端
我國不動產登記審查方式屬于形式還是實質性審查,學界及實務界的看法均莫衷一是。主要原因是《物權法》第12條規(guī)定,一般情況下不動產登記采取窗口審查即根據當事人申請時提交的材料進行形式審查,只有在必要時可以實地查看。但在實踐中看我國不動產登記審查方式為形式審查,因為不動產登記機關若對每一個物權變動都進行實地查看,保證登記簿與實際權利一致,顯然不可能。也無疑增加了時間和成本,影響登記的效率,進而影響商品交易的迅捷和流轉。因此,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主要是形式性審查方式,但這樣的做法容易產生登記錯誤,進而降低不動產登記的公信力,影響交易安全。
2.登記錯誤責任認定及救濟機制不完善
《物權法》第21條規(guī)定了因登記機構登記錯誤導致他人損害的,登記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是這條規(guī)定太籠統(tǒng),“對登記機構的賠償責任性質、原則、責任范圍等均未作明確規(guī)定,而且缺乏統(tǒng)一的司法救濟制度” 。當事人因善良信賴登記機構公示的錯誤信息,造成財產損失不可避免,如何救濟?現有的救濟方式為外乎兩種:第一國家賠償。當事人提起行政訴訟,但因法律依據、法律程序以及證據運用等缺失,當事人若想勝訴困難極大。第二民事賠償。因為登記機構屬于國家行政機關,不屬于民事主體,因此于法無據。不動產物權登記錯誤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責任認定及救濟機制是不動產物權登記制度飽受部分學者及實務者非議,并呼吁引入公證制度的一個重要原因。
3.物權變動的真空地帶
物權變動登記的原則在大陸法系主要有:一是登記對抗主義,二是登記要件主義。登記對抗主義是指物權登記不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登記僅是為了對抗第三人。“登記要件主義是指物權登記是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不登記不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我國《物權法》采取登記生效主義,即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相分離,不動產交易合同自債權合同成立時成效(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或合同另有約定外),不登記不影響合同成立并生效,只是不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 那么債權合同成立并生效后,在不動產物權登記之前存在真空地帶。大多持引入公證制度的學者認為,此階段可以引入公證制度,由公證機構對不動產交易進行實質性的審查,確保物權登記與實際權利相一致,保證交易安全。
二、國外不動產登記中公證制度的立法例考察
(一)德國不動產物權登記中公證的規(guī)定
作為典型的大陸法系國家,德國不動產物權登記采取形式主義的物權立法模式,即物權變動時必須具備有效的債權合同、物權變動合意及登記形式要件。而公證制度貫穿于上述三個階段,即公證機構發(fā)揮著履行實質性審查的關鍵作用。德國《土地登記條例》規(guī)定:“只有通過公開文書或者公開公證文書證明同意登記或者其他用于登記所必須的表示的,才為登記?!?《德國民法典》第313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以轉讓或者受讓土地所有權為義務的合同,須經過公證。 公證機構考察當事人之間是否具有真實有效的物權變動合意,處分人處分的權利與事實是否相符,由公證機構來核實實體法律行為和實體權利的對應性。
(二)法國不動產登記中公證的規(guī)定
法國不動產物權登記效力采取登記對抗主義的立法例,即不動產物權的變動自債權合同成立生效時變動,登記僅產生對抗第三人效力,不登記不影響物權變動的效果。登記機構無權對當事人之間申請登記的行為效力進行審查,只有例外情形時,才可依據相關法律審查當事人之間的行為效力。如果物權的變動僅依靠債權行為就可以實現,那么如何保護不動產交易安全?實際上公證機構早已介入,即《法國民法典》第1582條規(guī)定買賣得以公證文書為之,或者以私署文書為之;各地區(qū)不動產的買賣、分割、轉讓、抵押、拍賣等行為必須公證。只有經過公證登記機關才給予公示,公證機構的作用顯而易見 ,其構筑了一道防火墻,過濾了不動產交易的風險,保證了登記權利與事實權利一致,確保了交易安全。
德法兩國不動產物權登記引入公證的主要原因是,公證機構作為非國家行政機構依法獨立行使國家證明權,以其行使公權力調整私權行為并對私權產生準司法效果的特性,契合了不動產物權變動過程中的內在需要。
三、我國不動產登記中引入公證制度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我國不動產登記中引入公證制度的必要性
1.預防和減少糾紛,促進社會穩(wěn)定及不動產交易安全
公證機構行使的證明權屬于國家公權力范疇,其以擁有的證明、監(jiān)督、預防等價值功能調控不動產交易行為,考察當事人之間是否具有真實的物權變動原因。不動產登記制度中引入公證,將會有效防止申請人提供虛假權屬證明等虛假材料,欺詐登記機構騙取登記的行為發(fā)生,降低錯誤登記的幾率。從而提高登記信息的可靠性,增強公示信息的公信力,保護不動產交易安全。
2.合理分配并強化各方責任,化解登記機關的風險
物權具有絕對排他性的效力,因此物權信息必須以一種可以被外界了解其現狀及變動狀態(tài)的方式,解決信息不對稱,使第三人產生物權交易的信賴。不動產物權登記是以登記作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這種公示方法使得第三人可以通過外部了解不動產物權的現狀,保護善意信賴公示信息而為不動產物權交易的第三人的利益。公證制度介入的價值在于,公證機構依法對當事人之間的不動產交易進行實質性審查,保證公示的權利與事實權利一致。同時,還對當人進行不動產交易起到警示作用,使其對交易行為采取審慎的態(tài)度。對登記機構而言,降低了風險,轉移了登記機構的賠償責任負擔。同時還可以彌補物權變動規(guī)則的不足,填補空白。
(二)我國不動產登記中引入公證制度的可行性
1.德法兩國立法例的理論啟示
德法兩國不動產登記引入公證的立法例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特別是德國的立法模式。德國將不動產交易分為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法律賦予公證機構審查債權行為,登記機構審查物權行為。登記機構辦理登記時要求申請人必須提供公證書,否則不予辦理。物權行為理論為不動產物權登記引入公證程序,并將公證設置為前置程序提供了前提和基礎。
2.我國公證制度本身優(yōu)勢契合了不動產登記的內在需求
(1)公證機構依法相對獨立,機構設置比較合理。作為公權力社會化的一種表現,公證機構行使的證明權屬于國家證明權,屬于社會公權力的范疇。但公證機構屬于非國家機關,因此,公證機關與行政脫鉤,在體制上保證了公證機關免受非法或者不當的行政干預,依法獨立行使國家證明權。同時,公證體制本身的發(fā)展思路將是公證的社會化,使得公證機構更具鮮明的社會服務性質。
(2)監(jiān)督機制較為完善,賠償責任確定。相較于登記體制,我國《公證法》規(guī)定的比較完善,在公證的性質、公證業(yè)務的管轄、公證范圍以及法律責任等方面規(guī)定的較為完善。既確保了公證行為順利進行,又使公證得到全方位的監(jiān)控。有權利必有救濟,公證制度相較登記制度在賠償制度上設置的比較完善。首先,公證法明確規(guī)定了公證行為本身具有有責性,即建立有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因公證錯誤造成的當事人的損失,由公證機構或者公證員擔任賠償責任。其次,按照公證法第15條的規(guī)定,公證行為參加公證執(zhí)業(yè)責任保險,將執(zhí)業(yè)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最后,公證賠償后備金等公證補償制度的設立,為公證執(zhí)業(yè)行為的賠償責任再加一道防線。上述公證賠償責任制度將為公證執(zhí)業(yè)責任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使其可以完全承擔執(zhí)業(yè)行為的社會法律責任。而不動產物權登記制度尚未設立比較完善的賠償制度等,若因登記機構及工作人員造成當事人損失的,很難得到賠償。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經濟形態(tài)的日益轉變,人才成為新的稀缺資源,而人力資源成為生產關系中最積極、最活躍的要素,“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理念已深受企業(yè)的關注。管理工作中如何通過人的動機激勵來有效的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從而提高工作績效,為企業(yè)增加更多的利潤,是企業(yè)在管理中非常注重的問題。
1 企業(yè)管理中為什么要引入激勵?
人需要激勵。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無不伴隨激勵。在幼兒時期,孩子做對了父母就對他笑,做錯了就對他使臉色。這種簡單的獎對罰錯的激勵方式使孩子從小建立起對錯觀念。成年后,人們總希望過得越來越好,總是給自己設定一些理想目標,并朝著這些目標努力、奮斗,一旦這些目標實現后,他們又設定新的目標……在這不斷設置目標,實現目標,再設目標的過程中,他人的激勵和自我激勵是不可少的。而在企業(yè)管理中為什么要引入激勵呢?
1.1 激勵可以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提高企業(yè)績效
企業(yè)最關心的是什么?是利潤!而利潤是靠績效來完成的,企業(yè)有了好的績效才能生存。企業(yè)要有較高的績效水平就要求員工有較高的個人績效水平。以往我國的企業(yè)過分強調員工的個人能力,認為企業(yè)效益完全由員工素質決定。其實,這個觀點是非常片面的。個人績效還與激勵水平、工作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系。激勵水平也是工作行為表現的決定性因素。員工能力再高,如果沒有工作積極性,也是不可能有良好的行為表現的。
1.2 激勵可以吸引組織所需的人才,并保持組織人員的穩(wěn)定性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智力勞動的作用日益顯著,組織內所擁有的各種專門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對組織作用的發(fā)揮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企業(yè)都在進行生產經營的同時,運用各種有效的激勵方法來吸引人才,如榮譽和提升,提供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給予繼續(xù)學習提高的機會等等。同時,管理者有效地運用各種激勵方法,也可以消除職工的不滿情緒,滿足其工作的需要,增加其安全感、滿意度,增強組織的吸引力,保持組織內人員的穩(wěn)定性。
1.3 激勵可以鼓勵先進,鞭策后進
任何一個員工的表現都有好、中、差之分,對不同的人運用不同的激勵方法,可以使先進的人受到鼓勵,繼續(xù)保持其積極行為,也可以使表現一般和較差的人受到鞭策,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主動改變自己的行為。
1.4 激勵可以使員工的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協(xié)調一致
個人目標是由個人需要所決定的,它有時與組織的目標和要求相矛盾。運用激勵方法進行目標管理,讓員工參與自身目標和組織目標的制定,在設置組織目標的時候盡可能地考慮個人目標,并把組織目標具體分解為個人目標,可以使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很好地結合起來。同時,運用激勵方法,滿足員工的合理需求,減弱或者消除其不合理要求,也可以調節(jié)員工的行為,使其更好地實現組織目標。
1.5 激勵可以挖掘人的潛力,提高人力資源質量
激勵就是創(chuàng)設滿足職工各種需要的條件,激發(fā)員工的動機,使之產生實現組織目標的行為的過程。企業(yè)是人的集合體,其生產經營活動是靠人來進行的,企業(yè)經營的各種要素是在人的利用下才發(fā)揮作用的。因此,只有員工始終保持旺盛的士氣、高昂的熱情,企業(yè)經營才能實現較好的績效。管理人員對下屬進行激勵,就是使下屬的需求和愿望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并引導下屬以積極地方式行動。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發(fā)現,在缺乏激勵的環(huán)境中,人的潛力只能發(fā)揮出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勵,他們的能力可發(fā)揮80%——90%。由此可見,激勵是挖掘潛力的重要途徑。
由此可見,人的動機激勵是人力資源開發(fā)和管理的基本途徑和重要手段。企業(yè)管理中引入激勵機制不僅是企業(yè)現代化管理的表現,更是迎接挑戰(zhàn)的一劑良方。
2 企業(yè)管理中有效激勵員工的方法
激勵是為了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穩(wěn)定人才、吸引人才,實現薪酬資源與員工貢獻的最佳配置,從而促成組織目標的達成。要想順利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發(fā)揮人的動機激勵效果,保持激勵的長期性和有效性。具體做法如下:
2.1 選擇合理的激勵方式
組織對員工進行行為塑造時,可以采用四種方法,即正面強化、反面強化、懲罰、消退。強化的手段有連續(xù)強化和間歇強化兩種不同的時間組合模式。連續(xù)強化對于初期的、不穩(wěn)定的、不常出現的行為有很好的強化效果,但這種強化會很快導致飽足感,對獎勵麻木,失去獎勵效果。相比之下,間歇激勵適用于穩(wěn)定的、經常出現的行為。間歇激勵比連續(xù)激勵的效果好,能夠有效克服激勵的惰性,長久地發(fā)揮作用。所以,企業(yè)在設計薪酬系統(tǒng)時,要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激勵方式。
2.2 建立靈活、多樣的激勵機制,切實避免激勵項目“固化”
在現代企業(yè)管理中,關鍵要建立動態(tài)的激勵機制,使所設計的項目“活”起來,盡量避免項目的“固化”。如,為調動某類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企業(yè)可以采取適當提高獎金系數,結合企業(yè)效益浮動的辦法。同時,還應該設置更為靈活的獎勵項目,前者側重調節(jié)不同類別人員的分配檔次,后者側重間歇激勵。當員工某項工作或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時,企業(yè)給予一次性獎勵;當員工提供正常勞動時,不予獎勵也不予處罰;當員工完不成工作、出現重大失誤或績效差時,則給予一定的經濟處罰。這樣,就能夠保持薪酬激勵的公平性,激勵效力才能更加持久。
2.3 激勵必須遵守效益原則
中圖分類號:J21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0-0138-01
從媒介角度討論,動畫本身是一種內部混合包含多種媒介內容的媒介載體,數字技術的應用與及數字媒介的出現實際上豐富了動畫創(chuàng)作的媒介形式并且與傳統(tǒng)動畫制作媒介相結合增加了動畫片種與內部信息的組合模式。那么在這樣的背景下分析中國動畫目前的發(fā)展狀況和未來所面臨的挑戰(zhàn)。
一、綜合媒介時代動畫多媒介發(fā)展的必要性
近年來中國動畫發(fā)展缺乏精品,在制作中媒介形式單一,缺乏多媒介混合應用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反觀世界動畫近幾年優(yōu)秀的動畫作品,不僅僅加載了數字技術于作品的應用,更是將動畫多媒介的創(chuàng)作模式廣泛的應用。以2009年美國圣丹斯電影節(jié)開幕影片《瑪麗與馬克思》為例,這是一部由澳大利亞本土動畫人亞當·艾略特制作的粘土動畫,動畫敘事由主觀視角的敘述與及第三視角的再現兩部分組成,我們可以發(fā)現在這兩部分的敘事中,作者利用了粘土材料與繪制動畫兩種不同的媒介表現形式,使得整部動畫在媒介的混合應用與搭配上相得益彰,并且很好地保持了敘事的連貫性。
2007年多倫多世界短片電影節(jié)最佳動畫短片《坐火車的女人》,該影片采用木偶定格的方式拍攝而成,別出心裁的是動畫中木偶的眼睛全部由訓練演員的眼睛配合木偶身體動作拍攝完成,最后利用后期技術進行合成,最終表現出一部栩栩如生的木偶動畫片。動畫短片《老人與?!纷髡吲逄亓_夫利用玻璃的不同層面繪制人物和背景,通過燈光逐層透過玻璃而拍攝一幀畫面,然后再對玻璃上的濕水彩進行修改繪制以拍攝下一幀畫面。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了傳統(tǒng)油彩于紙張繪制動畫的難題,使得油畫色彩鮮艷、濃重的視覺效果得以在動畫影像中得到完美的詮釋。
回顧中國動畫發(fā)展歷史,其實也不乏一些值得我們學習思考的優(yōu)秀動畫。如色彩明快、帶有濃郁民間剪紙風格的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如繪制于宣紙、分層渲染著色的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等。反觀中國動畫現狀,我們并沒有繼承老一輩動畫人的寶貴財富,而在很大程度上一直處于被動追趕模仿世界動畫的泥潭中,尤其近些年來中國動畫對于數字三維動畫的盲目學習與發(fā)展更是值得我們反思。
二、盲目發(fā)展數字三維動畫,忽視對數字媒介特性的把握
自上個世紀90年代數字三維動畫出現發(fā)展至今,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一陣以美國商業(yè)動畫發(fā)展為主導的數字動畫發(fā)展的熱潮。數字媒介既可以隱形的存在,也可以顯性的呈現,對于動畫片來說,隱形生存的數字媒介混同于一般動畫,在偶動畫領域,數字媒介分別在造型和運動這兩個方面彰顯自身,它將偶動畫和手繪動畫的長處粘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動畫品種”,簡而言之數字媒介具有寄生、模擬與再生的特性。
回顧中國數字三維動畫發(fā)展現狀,不論是在技術水平、制作效率方面,還是在形象設置與藝術風格方面都與世界領先水平相差甚遠,少有的如《魔比斯環(huán)》一類的動畫電影也是處于難堪重任的境地。在另一方面,我們基本上忽視了對于利用數字技術模擬傳統(tǒng)媒介動畫的開發(fā)與研究。
利用數字媒介寄生與模擬特性發(fā)展的“數字化”傳統(tǒng)媒介動畫在影像呈現形態(tài)上擁有自然媒介材質的特性,同時在動畫運動控制與合成方面采用了數字化技術,這樣便輕松縮減了傳統(tǒng)動畫中如追求透視、比例、運動規(guī)律準確性等所需的龐大工作量與復雜性,使得影像效果在不丟失傳統(tǒng)動畫媒介表現力的同時又進一步增加了電影語言的表達,并且極大地提高了制片效率。動畫片《惡童》為了逼真細膩的完成場景設定而采用了實物復制的制作手段,同時運用細微的廣角變形表達夸張變形的手繪風格,在色彩的設定上強烈的對比色塊與涂鴉裝飾的運用很好地烘托了故事背景和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