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優(yōu)秀范文 > 合作經營與合伙經營的區(qū)別
時間:2023-09-06 09:31:37
序論:速發(fā)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合作經營與合伙經營的區(qū)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我認為,個人合伙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1、個人合伙的合伙人為自然人。這一點區(qū)別于法人合伙,前者適用《合伙企業(yè)法》,后者適用《民法通則》。
2、合伙是以合伙協(xié)議為成立前提的?!睹穹ㄍ▌t》第31條規(guī)定:“兩個以上的公民按照協(xié)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伙經營、共同勞動的稱為個人合伙”。這樣,合伙協(xié)議被規(guī)定為合伙的首要條件。合伙人為達到共同目的而在協(xié)商、自愿基礎上達成的協(xié)議,就是合伙協(xié)議。合伙協(xié)議不僅是合伙成立的前提和基礎,而且也是合伙人權利義務的依據,并成為司法機關處理合伙債務糾紛的依據。
合伙協(xié)議一經訂立,便對各合伙人產生法律約束力,各合伙人依合伙協(xié)議而享受權利,履行義務,承擔責任。由于合伙均建立于合伙人互相了解、互相信任的基礎上,所以非經合伙人全體同意,不得隨意修改合伙協(xié)議,不得隨意退伙,不得隨意轉讓自己的出資。若合伙人需轉讓出資,則其他合伙人在同等條件下應享有優(yōu)先權。若需增加新的合伙人,也需經全體合伙人同意。合伙的這種帶有一定人身性質的信任關系,正是合伙作為自然人的聯(lián)合體本質特征的體現(xiàn)。
合伙協(xié)議一般應載明以下事項:合伙企業(yè)的名稱和主要經營場所的地點;合伙目的和合伙企業(yè)的經營范圍;合伙人的姓名及其住所;合伙人出資的方式、數(shù)額和繳付出資的期限;利潤分配和虧損分擔辦法;合伙企業(yè)事務的執(zhí)行;入伙和退伙;合伙企業(yè)的解散與清算;違約責任;等。
3、合伙人必須共同出資。合伙人的共同出資作為合伙組織的價值形態(tài)表現(xiàn),是合伙得以進行合伙經營事務的物質前提。合伙人的出資數(shù)額可以是均等的,也可以是不均等的。出資種類不限,既可以是實物形態(tài)的,如房屋、資金、設備、工具等;也可以是無形財產,如勞務、技術以至信譽。技術既可以是專利技術,也可以是未經專利登記的專有技術,還可以是一技之長的某種技藝??傊?,只要其他合伙人同意,出資方式幾乎可以說是沒有限制的。
合伙出資構成合伙財產,各合伙人對合伙財產享有平等使用權,且合伙人的經營權利不因出資多少而不同。
4、合伙必須由合伙人合伙經營、共同勞動。合伙是一種共同經營、共同勞動的關系,在共同出資的前提下,各合伙人均應直接以自己的行為參與合伙經營,這是合伙在經營方式上的重要特征。如公民之間沒有在共同需要、共同目的和共同利益之下的共同勞動與共同經營,便不構成合伙關系。
5、合伙人必須分享利益,并對合伙債務負連帶責任。合伙經營的利益是合伙人共同追求的,合伙人共同出資、共同經營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分享合伙經營而帶來的利益。合伙期間如出現(xiàn)意外事故等風險,其所受損失由合伙人共同負擔。合伙的對外債務由合伙人連帶承擔,即對合伙經營所欠之債,債權人可向任一合伙人追償,而受追償?shù)暮匣锶瞬荒芫芙^,包括不得以自己的份額為由進行抗辯。關于這一點,筆者將在個人合伙的對外民事責任中作詳細說明。
二、個人合伙的民事責任
個人合伙的民事責任指個人合伙違反民事義務或侵犯他人民事權利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它分為兩部分:一是對內民事責任,一是對外民事責任。
(一)個人合伙的對內民事責任
個人合伙的對內民事責任即由合伙事務而產生的各合伙人之間、合伙人與合伙企業(yè)之間及合伙企業(yè)聘用的經營管理人員或職工與合伙企業(yè)之間的民事責任。
1、出資違約責任?!逗匣锲髽I(yè)法》第12條規(guī)定:“合伙人應當按照合伙協(xié)議約定的出資方式、數(shù)額和繳付出資的期限,履行出資義務”。如果合伙人沒有如期如數(shù)按約定的出資方式繳付自己的出資,即違反出資協(xié)議,就應當依法向其他履行出資義務的合伙人承擔出資違約責任。若給其造成損失還應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2、擅自將自己在合伙企業(yè)中的財產份額出質的賠償責任?!逗匣锲髽I(yè)法》第4條規(guī)定:“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業(yè)中的財產份額出質的,須經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未經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業(yè)中的財產份額出質的,其行為無效,或者作為退伙處理;由此給其他合伙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3、不具有事務執(zhí)行權的合伙人擅自執(zhí)行合伙企業(yè)事務的賠償責任。按《合伙企業(yè)法》第26條的規(guī)定“委托一名或數(shù)名合伙人執(zhí)行合伙企業(yè)事務,其他合伙人不再執(zhí)行合伙企業(yè)事務。”如果不具有事務執(zhí)行權的合伙人,擅自執(zhí)行合伙企業(yè)的事務,給合伙企業(yè)或其他合伙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4、違反競業(yè)禁止義務及不得與本合伙企業(yè)進行交易義務的賠償責任?!逗匣锲髽I(yè)法》第30條規(guī)定:“合伙人不得自營或者同他人合作經營與本合伙企業(yè)相競爭的業(yè)務”。除合伙協(xié)議另有約定或者經全體合伙人同意外,合伙人不得同本合伙企業(yè)進行交易,給合伙企業(yè)或者其他合伙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5、執(zhí)行合伙事務中損害合伙企業(yè)利益的賠償責任?!逗匣锲髽I(yè)法》第19條規(guī)定:“合伙企業(yè)存續(xù)期間,合伙人的出資和所有以合伙企業(yè)的名義取得的收益均為合伙企業(yè)的財產。合伙企業(yè)的財產由全體合伙人依照本法共同管理和使用。”該法第30條規(guī)定:“合伙人不得從事?lián)p害本合伙企業(yè)利益的活動。”如果合伙人執(zhí)行合伙企業(yè)事務中,將應當歸合伙企業(yè)的利益據為己有,或者采取其他手段侵占合伙企業(yè)財產的,應將該利益或財產退還合伙企業(yè);若給合伙企業(yè)或者其他合伙人造成損失的,應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6、擅自處理必須全體合伙人同意才能執(zhí)行的合伙事務的賠償責任。《合伙企業(yè)法》第32條規(guī)定:“合伙企業(yè)的下列事務必須經全體合伙人同意:(一)處分合伙企業(yè)的不動產;(二)改變合伙企業(yè)的名稱;(三)轉讓或處分合伙企業(yè)的知識產權或其他財產權;(四)向企業(yè)登記機關申請辦理變更登記手續(xù);(五)以合伙企業(yè)名義為他人提供擔保;(六)聘任合伙人以外的人擔任合伙企業(yè)的經營管理人員;(七)依照合伙協(xié)議約定的有關事項。”如果合伙人違反該條的規(guī)定,擅自處理合伙企業(yè)事務,給合伙企業(yè)或其他合伙人造成損失的,應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7、入伙的民事責任?!逗匣锲髽I(yè)法》第44條規(guī)定:“新合伙人入伙時,應當經全體合伙人同意,并依法訂立書面入伙協(xié)議。”如果新入伙人未經全體合伙人同意,并且沒有依法訂立書面協(xié)議,其入伙無效。按該法第45條規(guī)定,入伙的新合伙人與原合伙人享有同等權利,承擔同等責任。但入伙協(xié)議另有約定的除外。入伙的新合伙人對入伙前合伙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8、擅自退伙的賠償責任?!逗匣锲髽I(yè)法》第46條規(guī)定:“合伙協(xié)議約定合伙企業(yè)的經營期限的,有下列情形之一時,合伙人可以退伙:(一)合伙協(xié)議約定的退伙事由出現(xiàn);(二)經全體合伙人同意退伙;(三)發(fā)生合伙人難于繼續(xù)參加合伙企業(yè)的事由;(四)其他合伙人嚴重違反合伙協(xié)議約定的義務。”該法第47條規(guī)定:“合伙協(xié)議未約定合伙企業(yè)的經營期限的,合伙人在不給合伙企業(yè)事務造成不利影響的情況下,可以退伙,但應當提前三十日通知其他合伙人?!比绻匣锶诉`反規(guī)定,擅自退伙的,應當賠償由此給其他合伙人造成的損失。
9、拒絕承擔合伙人內部求償權的民事責任?!逗匣锲髽I(yè)法》第39條規(guī)定:“合伙企業(yè)財產不足清償?shù)狡趥鶆盏?,各合伙人應當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痹摲ǖ?0條規(guī)定:“合伙人由于承擔連帶責任,所清償數(shù)額超過其應當承擔的數(shù)額時,有權向其他合伙人追償?!比绻匣锶舜嫫渌匣锶饲鍍斄顺^自己應承擔數(shù)額的債務的,其他合伙人有義務向該合伙人清償,其他合伙人拒絕清償?shù)?,應依法承擔違約責任,若給該合伙人造成損失的,應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10、被聘任的合伙企業(yè)的經營管理人員的賠償責任?!逗匣锲髽I(yè)法》第35條規(guī)定:“被聘任的合伙企業(yè)的經營管理人員應當在合伙企業(yè)授權范圍內履行職務?!比绻黄溉蔚暮匣锲髽I(yè)的經營管理人員超過合伙企業(yè)授權范圍從事經營活動,或因故意或重大過失給合伙企業(yè)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這是基于委托關系所產生的民事責任。
11、合伙企業(yè)招用的職工的民事責任。如果合伙企業(yè)招用的職工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合伙企業(yè)的財物非法占為己有或者挪用合伙企業(yè)資金歸個人使用,應依法承擔返還或賠償?shù)拿袷仑熑巍?/p>
12、清算人應依法承擔的民事責任。合伙人擔任清算人在執(zhí)行清算事務時,謀取非法收入或侵占合伙企業(yè)財產的,應將該收入或侵占的財產返還給合伙企業(yè),并應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清算人違反合伙企業(yè)解散后清償順序的規(guī)定,隱匿、轉移合伙企業(yè)財產,對資產負債表或財產清單作虛假記載,或者在未清償前分配財產而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應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二)個人合伙的對外民事責任
個人合伙的對外民事責任指全體合伙人就合伙債務所承擔的無限連帶責任,也就是合伙企業(yè)對第三人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合伙企業(yè)法》第39條規(guī)定:“合伙企業(yè)對其債務負責,應先以其全部財產進行清償。合伙企業(yè)財產不足清償?shù)狡趥鶆盏?各合伙人應當承擔無限連帶責任?!边@一規(guī)定表明合伙人的責任是補充性無限連帶責任。
1、合伙人責任的性質是補充性責任。合伙人承擔合伙債務的順序,決定了合伙人首先是以合伙的共有財產向債權人承擔共同債務,然后再以個人財產承擔連帶責任。如果合伙的共有財產足以清償合伙債務,則不發(fā)生合伙人的連帶責任。
2、合伙人對合伙債務承擔無限責任。即合伙人應以自己的全部財產承擔合伙債務的清償責任。
合伙債務的清償責任,是合伙債務中的一個根本問題,法律對合伙債務清償責任的價值取向,直接決定合伙人如何承擔和清償合伙債務,直接關系到債權人的債權能否充分實現(xiàn)。從世界各國對合伙債務清償責任的規(guī)定看,各國均從保護債權人債權的角度出發(fā),規(guī)定合伙債務,不僅要以合伙財產,而且要以合伙人個人財產承擔清償責任,即通常所說的合伙債務清償?shù)臒o限責任。無限責任的規(guī)定,擴大了清償合伙債務的財產范圍,把合伙人個人財產作為合伙債務清償?shù)膿?,這種加重責任的規(guī)定,對債權人債權的充分實現(xiàn)是有利的。但是,我們深入考察外國立法會發(fā)現(xiàn),無限責任的規(guī)定,只是解決了合伙人個人財產對合伙債務承擔無限清償責任的問題,由于合伙人個人財產的有限性,必然會發(fā)生合伙人個人財產不足以清償自己應承擔的合伙債務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其它合伙人是否有義務以個人財產代替其他合伙人清償合伙債務,即合伙人以個人財產為其他合伙人所應承擔的合伙債務是否承擔清償責任,對這個問題,各國的規(guī)定不同,反映在立法上,就有分擔主義和連帶主義。
分擔主義,就是合伙的債權人求償債權時,對于每一個合伙人僅能按其出資比例或損益分配比例請求清償,要求其承擔無限責任。實行分擔主義的國家,主要是日本和法國,日本民法規(guī)定合伙人對合伙債務按損益分配比例分擔清償責任,同時還規(guī)定,合伙的債權人在其債權發(fā)生當時,不知合伙人損益分擔比例的,對各個合伙人得就同等部分行使其權利。
連帶主義,就是合伙的債權人,對于合伙債務,可以對合伙人中的一人或數(shù)人或其全體成員,同時或先后請求清償全部或一部,合伙人中的一人如果被請求清償全部合伙債務時,即應清償全部債務,不得以有其他合伙人為由主張按其各自分擔部分清償。規(guī)定連帶主義的國家主要是德國、瑞士、美國及我國臺灣地區(qū),德國民法典第427條規(guī)定:“數(shù)人因契約對同一可分的給付負有共同責任者,在發(fā)生疑問時,作為連帶債務人負其責任。”
分擔主義最早由英美法所確定,其優(yōu)點在于:由于合伙債權人為了使自己的債權得以充分實現(xiàn),須依照法律對全體合伙人提起訴訟,法官可對合伙債務糾紛一案處理,使每個合伙人無一例外地按照合伙合同約定的份額承擔清償責任。這會使全部責任的承擔一步到位,保護債權人的債權,同時,法官對全體合伙人的債務清償糾紛一案處理,使每個合伙人均按合伙合同約定的份額承擔清償責任,對其它合伙人所負的債務不承擔連帶責任,合伙人之間互相沒有代位求償權,這樣就不會發(fā)生連帶責任人之間的代位求償問題,合伙人間也就不會再提起代位求償?shù)淖穬斨V,因此會減少訴訟程序和不必要的訴累。另外,由于分擔主義按合伙合同約定的份額承擔債務清償責任,客觀上會促使合伙人事先把責任承擔份額劃分清楚,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預防糾紛的發(fā)生。我國立法對合伙債務的承擔雖然規(guī)定了連帶主義,但實踐中合伙債務清償糾紛卻是按分擔主義處理的原因,就是因為分擔主義具有上述優(yōu)點。但是,如果把分擔主義同連帶主義作以比較,我們會發(fā)現(xiàn)分擔主義存在著許多弊端:
首先,合伙是作為一個整體與債權人發(fā)生債權債務關系,在交易過程中,債權人所關心的,只是合伙的信譽和財產數(shù)額及履約能力,至于合伙財產的構成、合伙人的出資比例和損益分配比例,都是由合伙合同規(guī)定的。由于合伙合同所調整的是合伙內部關系,債權人不是合伙合同的當事人,他與合伙發(fā)生的是外部合同關系,因此,債權人對與己無關的合伙合同的內容包括出資比例及損益分配比例,無從知曉而且也沒有必要知曉。換言之,知道和了解合伙人的出資比例和損益分配比例,不是債權人的法定義務或約定義務。因此,在債權人不知道合伙人出資比例或損益分配比例的情況下,分擔主義卻要求債權人按合伙人出資比例或損益分配比例向合伙人分別求償債權,實際上是要求債權人承擔舉證義務,即用證據證明合伙人間的出資比例或損益分配比例,而且債權人只能按出資比例或損益分配比例向合伙人求償債權,如果債權人不能舉證,其債權將得不到法律的保護。但是,由于出資比例及損益分配比例只有合伙人知道,一旦發(fā)生合伙債務,合伙人往往互相串通,隱匿證據,債權人很難收集到這些證據,因此,這種舉證義務難以履行。由此可見,分擔主義加重了債權人的舉證責任,債權人常會因為無力舉證而無法向合伙人求償,這對債權人債權的保護是不利的,既使允許債權人在不知道合伙人出資比例和損益分配比例的情況下對各個合伙人可以以均等份額求償債權,由于合伙人出資比例和損益分配比例不相同,有的出資多,有的出資少,采取等額方法求償,那么,出資份額低于均等份額的債務人,必然會替出資份額高于均等份額的合伙人多承擔合伙債務,實際上這是出資少的合伙人替出資多的合伙人承擔連帶責任,只不過這種連帶責任是在平均份額限度以內承擔而已,這與立法上規(guī)定分擔主義相矛盾。
相反,連帶主義卻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第一、由于各國均強調合伙的人合因素,同公司相比,法律對合伙的要求相當寬松,法律并不要求合伙向公司那樣必須具備最低的資本限額以作為債務清償?shù)膿?,甚至合伙不必申報注冊資金,而且合伙盈利后,法律也不要求合伙必須提留部分盈利作為企業(yè)的儲備基金,這都導致合伙財產作為一種變量而處于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合伙承擔財產責任的程度大大降低,而且合伙人的出資,可以是有形財產,也可以是無形財產,無形財產雖然可以作價評估,作為合伙財產的出資,但卻不能用作債權的擔保,不能用來清償合伙債務。可見,合伙財產對交易的擔保是不牢靠的,法律規(guī)定合伙人以自己所有或經營管理的合伙組織以外的財產對合伙債務承擔無限責任,無疑是對債權人債權提供了履行擔保,但這種擔保是非常有限的,因為每一個合伙人所擁有財產的數(shù)量,債權人是無從知道的,而且每個合伙人個人財產的數(shù)量是有限的,并且多寡不均,擁有個人財產較少的合伙人對債務的擔保責任是十分有限的,一旦個人財產不足清償,其他合伙人不負連帶清償責任,勢必導致債權人債權不能全面實現(xiàn),有鑒于此,為了保護交易安全和債權人的合法利益,法律有必要在規(guī)定合伙無限責任的同時,還要規(guī)定連帶責任,如果說無限責任是合伙以自己的財產為合伙債務提供了履行擔保,那么連帶責任則是各個合伙人以自己的全部財產為其他合伙人的債務份額提供了擔保,這種雙重擔保加重責任,大大提高了合伙的信譽,既完全徹底地保護了債權人的債權,同時也促使合伙人精誠團結,精心經營,從而促進合伙的發(fā)展。
第二、連帶主義更符合合伙的法律性質,合伙是基于人合因素而形成的人和財產的集合,作為經濟組織,合伙本身不能從事民事活動,只能由合伙人對合伙事業(yè)共同經營、共享利益,每個合伙人以合伙名義從事的行為,都是全體合伙人的行為,其以合伙名義與債權人在經濟交往中所產生的一切債務,自然應是合伙債務,每一個合伙人為合伙取得的利益,是全體合伙人的利益,由合伙人共享,同樣,每一個合伙人因經營不善而為合伙招至的損失,應由全體合伙人共擔,基于合伙行為的共同性和經濟上的牽連,只有規(guī)定合伙人對債務承擔的連帶責任,才能加強合伙人的責任心,防止其相互推諉責任,以體現(xiàn)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切實公平地維護合伙債權人的利益,穩(wěn)定社會經濟秩序。
其次,采用分擔主義,不可避免地對債權人產生不利的法律后果。實踐中,債權人通常是采用訴訟的方式向合伙人求償債權,由于并不是全部合伙都具有民事訴訟主體資格,因此,對于不具備民事訴訟主體資格的合伙,債權人起訴時,只能把全體合伙人作為共同被告起訴,法院審理這類案件,也必須傳齊全體合伙人,一并作出判決,而且只有在全體合伙人都到庭應訴且都具有與自己承擔的債務數(shù)額相適應的償還能力的條件下,債權人的債權才能得以滿足,一旦有的被告失蹤、躲債藏匿,債權人的這部分債權將得不到實現(xiàn),這是因為,根據合伙規(guī)則,任何一個合伙人都可以對其它合伙人的民事行為享有異議權,沒有參加合伙糾紛共同訴訟的合伙人有權不承認判決的效力,而且法院判決的效力,只及于參加訴訟的當事人,除非缺席判決,法院不能對因故不參加訴訟的當事人作出判決。因此,這種判決的效力不能及于未參加訴訟的合伙人。此外,按照分擔主義,合伙人間相互不負有以個人財產代替他人償還債務的責任,債權人債權失去了合伙人以個人財產互相為他人債務負清償責任的擔保,合伙人中一旦有人資不抵債無力償還其對債權人所承擔的這部分債務,債權人的債權將無法實現(xiàn)。尤為重要的是,實行分擔主義,還會為合伙人惡意串通、逃避債務提供便利條件。實行分擔主義,一旦合伙事業(yè)虧損,合伙人為逃避債務,可能互相惡意串通,修改合伙出資比例或損益分配比例,約定由無力償還債務的合伙人承擔比較大的合伙出資比例或損益分配比例而由有能力償還債務的合伙人承擔比較小的出資比例或損益分配比例,通過合伙出資比例或損益分配比例的修改,合伙人可以將合伙債務轉嫁給無力償還債務的合伙人,從而逃避合伙債務。例如:甲、乙、丙三人合伙經營,按7∶2∶1的比例出資,盈虧均按出資比例分配,后因經營不善,發(fā)生虧損,用合伙財產清償后尚有10000元債務,如果按分擔主義規(guī)定,甲、乙、丙應分別用個人財產承擔7000元、2000元、1000元的債務。但是,三個合伙人中,丙沒有個人財產,無力還債,于是甲、乙、丙合謀,修改合伙協(xié)議,約定出資比例為1∶1∶8,出資比例修改后,債權人將向甲、乙、丙分別求償1000元、1000元、8000元,因丙無償還能力,按分擔主義,甲、乙對丙的債務沒有代償義務,導致債權人的8000元債權無法實現(xiàn),而甲、乙、丙卻達到了逃避債務的目的。
采用連帶主義,則可以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
依據連帶主義,在合伙財產不足清償合伙債務時,債權人可以選擇合伙人中的一人或數(shù)人甚至全體起訴,被起訴的合伙人須作為被告應訴,而且不得以尚有其他債務人或有出資比例為由作為不履行全部清償義務的抗辯,債務人中的一人清償全部債務,就免除了其他債務人的債務,減少了債權人的訴累,即使債務人中有人無力還債或失蹤、躲債藏匿,由于有其他合伙人的個人財產作擔保,債權人的債權仍然可以實現(xiàn),況且,連帶主義規(guī)定每個合伙人都負有清償全部債務的義務,合伙合同中關于責任承擔份額的約定對債權人不發(fā)生法律效力。因此,合伙人已無修改合同約定的責任承擔份額的必要,而由于合同約定的責任承擔份額在合伙人內部仍然有效,并且同合伙人的個人利益緊密相關,修改責任承擔份額,無疑是加重自己的責任,這也使責任承擔份額的修改成為不可能。
分擔主義弊多利少,最大弊端是對債權人的債權保護不利,市場經濟要求法律側重保護債權人利益以維護交易秩序的穩(wěn)定,連帶主義最能保護債權人的債權,因此,我國立法采用連帶主義是完全必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民法通則第35條規(guī)定了合伙債務的清償責任,正確理解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合伙債務清償責任的性質,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民法通則第35條第1款規(guī)定:“合伙的債務,由合伙人按照出資比例或者協(xié)議的約定,以各自的財產承擔清償責任;”第35條第2款規(guī)定:“合伙人對合伙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償還合伙債務超過自己應當承擔數(shù)額的合伙人,有權向其他合伙人追償?!睂τ诿穹ㄍ▌t第35條第2款的規(guī)定,理論界認識較統(tǒng)一,實踐中也無異議。但是,對于第1款所規(guī)定的責任的性質,爭論極大,有的學者認為這里規(guī)定的是有限責任,因為是按出資比例承擔責任,按照出資比例,就是有限責任:有的學者認為這里規(guī)定的是無限責任,因為是以各自的財產承擔責任,凡是以各自的財產承擔就是無限責任;還有的學者認為這里規(guī)定的是有限責任和無限責任的混合。[①b]上述爭論產生的原因,在于民法通則第35條第1款表述得不科學、不明確。筆者認為,民法通則第35條第1款規(guī)定了兩種性質不同的責任;有限責任和無限責任。
民法通則第35條第1款的規(guī)定,究其立法原意,包括二層含義:一、合伙債務未超出資額的,按照出資比例或者協(xié)議的約定承擔債務,就是說,民法通則第35條第1款前面一句話規(guī)定的,是按出資比例承擔清償責任,即有限責任。例如:甲、乙、丙三人以500元、300元和200元出資合伙經營,負債500元,債務如何承擔?因為負債數(shù)額未超出出資范圍,那么,甲、乙、丙三人應當按照民法通則第35條第1款前面一句話的規(guī)定,按照出資比例承擔債務責任,甲承擔250元,乙承擔150元,丙承擔100元,甲、乙、丙實際上是按份承擔了有限責任,而不是無限責任;二、合伙債務超過出資額的,由各個合伙人以各自財產承擔無限清償責任,這就是民法通則第35條第1款后面一句話的含義,同樣是上例,如果虧損3000元,對于超過出資額以外的2000元,甲、乙、丙就要以各自的財產承擔清償責任,各自的財產,是指投入合伙的財產以外的合伙人個人所有財產,以各自的財產承擔責任的規(guī)定表明,這種債務的承擔,沒有數(shù)額的限制,每一個合伙人都有以各自的全部財產清償2000元債務的責任,因而這種責任的承擔是無限責任而不是有限責任。如果弄清民法通則第35條第1款規(guī)定的真正含義,合伙責任的性質就不難理解了。
前面談及,合伙債務從最終表現(xiàn)形態(tài)上可分為經營債務和清算債務,由于經營債務不超過合伙財產總額,而且合伙組織清償合伙債務時,又總是先用合伙財產來清償,因此,經營債務,合伙財產就足夠清償,不需要用合伙人個人財產清償,也不發(fā)生無限連帶責任的問題,這正是民法通則第35條第1款前面一句話規(guī)定有限責任的原因;而清算債務是合伙解散或資不抵債時所負的債務,這一債務,用合伙財產已不足以全部清償,合伙財產清償后尚余的虧損額,只能用合伙人個人財產清償。因此,只有在合伙出現(xiàn)清算債務的情況下,才會發(fā)生用合伙人個人財產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問題,這就是民法通則第35條第1款后面一句話規(guī)定無限責任的原因。實踐中,合伙經營債務由于用合伙財產即可清償,所以發(fā)生糾紛的很少,經常發(fā)生的是清算債務,人們常把這兩種債務混為一談,導致了對民法通則第35條第1款理解的不一致。事實上,通常所說的合伙人對合伙債務負無限連帶責任,是針對合伙清算債務而言,總體上講,民法通則第35條第1款規(guī)定了有限責任和無限責任,只是二者適用的范圍不同,前者適用于經營債務的清償,后者適用于清算債務的清償。
二、合伙財產和合伙人個人財產清償債務的順序
民法通則第35條規(guī)定合伙人對合伙債務應當承擔無限連帶責任,但是,對合伙財產和合伙人個人財產清償合伙債務的先后順序卻沒有規(guī)定,各國法律對這一問題規(guī)定了兩種不同的原則:并存主義和補充連帶主義。
并存主義,就是對合伙債務,由合伙財產和合伙人個人財產負擔連帶清償責任,債權人可就合伙財產和合伙人個人財產選擇請求清償。采取并存主義的國家,主要有瑞士和德國,[①c]德國民法典第427條規(guī)定:“數(shù)人因契約對同一可分的給付負有共同責任者,在發(fā)生疑問時,作為連帶債務人負其責任?!毖a充連帶主義,就是對合伙債務,債權人應首先要求以合伙財產作為清償,合伙財產不足清償時,各個合伙人就不足之額連帶負其責任,即合伙人個人對合伙債務僅負補充責任。[②c]世界上規(guī)定補充連帶主義的國家和地區(qū),僅有巴西和我國臺灣,臺灣民法第681條規(guī)定:“合伙財產不足清償合伙之債務時,各合伙人對于不足之額,連帶負其責任?!?/p>
就并存主義而言,由于有合伙財產和合伙人個人財產作為合伙債務的雙重擔保,而且就合伙財產還是就合伙人個人財產償還債務的請求權由債權人選擇行使,這無疑對債權人債權的實現(xiàn)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并存主義的規(guī)定,對債務人的要求過嚴,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應采取補充連帶主義,其理由是:1.合伙經營是共同經營,合伙財產是共同共有財產,其對外所負的債務,自然是合伙共同債務,它與各個合伙人固有的單純的個人債務自然不同,合伙債務不應當成為合伙人個人的當然債務,對于共同債務,應當先用合伙共同財產清償,同時,合伙債務的承擔責任與個人經營的責任也應當有所區(qū)別,只有在合伙財產不足以清償合伙債務時,各個合伙人對于尚未清償?shù)牟糠?,才能承擔連帶清償責任,[①d]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債權人才有權對合伙人中的任何一人請求全部清償,如果合伙財產足夠清償合伙債務,債權人只能請求用合伙財產清償。[②d]2.在合伙債務的清償中,并非所有合伙債務的清償都會涉及到合伙人個人財產,合伙債務中的營業(yè)債務,常不超出合伙財產的范圍,用合伙財產完全可以清償,無需用個人財產清償,如果債權人在合伙財產足以清償債務的情況下,僅要求合伙人以其個人財產單獨承擔全部合伙債務,將發(fā)生下列后果:首先,雖然合伙人個人對合伙債務須以個人財產承擔無限連帶責任,但是,這種責任對于合伙債務具有相對性,由于合伙人擁有的個人財產的數(shù)量有限,且常常少于合伙債務,因此,單個合伙人個人財產對合伙債務的擔保就具有有限性,如果債權人指定某合伙人單獨承擔合伙債務的清償責任,一旦被指定的合伙人個人財產不足清償全部合伙債務,該合伙人一時又無法籌集足夠的資金履行給付義務,會導致債務履行的遲延。其次,合伙債務是設有擔保連帶之債,連帶之債消滅而在合伙人內部轉變?yōu)榘捶葜畟统闪藷o擔保之債,某個合伙人單獨履行了結付義務之后只能分別向其他合伙人求償,而不能要求其他合伙人對他承擔連帶責任,他能否及時得到補償取決于許多因素,他的債權遠不如合伙的債權人來得可靠,這樣有可能發(fā)生一系列權利、義務關系的爭議[③d]。因此,合伙人的連帶責任,只是對不足額即虧損承擔連帶責任,并存主義導致合伙人對全部合伙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這與合伙是合伙人的共同事業(yè),合伙財產是合伙人共同財產的團體性不符。
3.補充連帶主義同樣可以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補充連帶主義與并存主義,就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而言,只是債權人求償次序不同,就債權擔保而言,二者的效力和后果完全相同。補充連帶主義的規(guī)定,強調了合伙事業(yè)的團體性,界定了合伙財產與合伙人個人財產的范圍,既保護了債權人的債權,又公平合理地解決了合伙人的債務承擔,從理論上講,我國法律規(guī)定補充連帶主義是科學的。
我國規(guī)定補充連帶主義,理論上是必要的,實踐上是可行的。我國對該問題的處理,實際上已經采用了補充連帶主義,1983年國務院《關于城鎮(zhèn)勞動者合作經營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9條規(guī)定:“合作經營組織如有虧損,由合作成員共同負擔,并負有連帶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47條規(guī)定:“全體合伙人對合伙經營虧損額,對外應當負連帶責任”,這里,“虧損”和“虧損額”,都是指合作組織或合伙財產總額以外的損失。由此看出,我國實踐中的作法正是先以合伙財產清償合伙債務,不足部分由合伙人承擔連帶責任,這完全符合補充連帶主義的特征。
三、清償合伙債務與合伙人個人債務的先后順序
在合伙債務中,如果同時存在合伙債務和合伙人個人債務,當合伙人與合伙都處于資不抵債的困境時,如何確定清償這兩種債務的先后順序,這是一個我國法律并沒有規(guī)定但司法實踐中必然面臨的問題,探討國外立法對這一問題的規(guī)定,會對我國未來立法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