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3:26
序論:速發(fā)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教學語言藝術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1、謎語導入。學生喜歡猜謎活動,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歌曲內容或者題目設計有趣的謎語,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需要注意的是謎面的難易程度,太簡單,學生會感到很幼稚;如果太難,當學生猜了半天都沒有結果時,學生會泄氣并對此失去興趣。
2、故事導入。講故事是吸引兒童的最好方法之一。如:筆者在教唱一年級歌曲《小紅帽》時,先給學生講了童話故事《小紅帽》,孩子對這個故事非常感興趣,因而也對這首歌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景導入。幻燈機、VCD、DVD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可以直觀、形象的創(chuàng)設情境,是有效展示教學內容、擴大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工具。例如:筆者在教授集體舞《小牧民》時,讓學生首先觀看電視中的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駿馬奔馳的威武、膘悍的形象和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可以提前從電視中錄制),并播放《駿馬奔馳保邊僵》與《草原之夜》的音樂和畫面,讓學生仔細觀察蒙古族牧民“雙手勒馬”、“單手勒馬揮鞭”、“擠奶”等動作,并加以體會,模仿音像制品中的蒙古族兒童舞蹈。這種方法能烘托課堂氣氛,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其效果必然比枯燥乏味的注入式教學要好得多。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關于激勵、喚醒、鼓舞”。無論是哪一種導入,教師都要在自己的教學語言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為了解決學生歌曲氣息的控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用時尚的,略帶魔幻的聲音,對學生發(fā)出指令:“看,這是魔術師的手”;“現(xiàn)在你們的聲音都在我的手上”;“它可以讓聲音變大,也可以讓聲音變小”;“接下來,是見證奇跡的時刻”。恰如其分地應用了這句流行語及“魔術師的手”,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導入用時不到2分鐘,在魔術手的指揮下,慢速、弱音、漸強、漸弱……表現(xiàn)歌曲輕柔的、甜蜜遐想的意境。學生稚嫩天使般的聲音以及在教師魔術手之下認真專注的表情,音樂的美加上魔術的夢幻渲染,讓學生始終處在音樂審美的享受過程之中。從現(xiàn)場學生的反饋看,他們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梢姡陉P鍵的“導入”階段,教師充分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情緒鋪墊好以后,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能緊緊抓住學生的心,做到游刃有余。
二、以準確優(yōu)美的語言藝術,引領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因此,教學語言必須科學準確、生動形象。教師必須準確地掌握知識,并通過清晰的語言,準確地向學生傳授音樂知識;同時,注意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輕松愉快的接受音樂知識,享受愉悅的音樂課堂氣氛。
1、教學語言的準確性。所謂準確,就是用最確切、恰當?shù)脑~語和句子表述概念和判斷,使之準確無誤地反映客觀事物本身的意義(即反映所講授的內容)。教學語言中最忌諱的是概念不明,這容易引起條理混亂,學生聽后不知所云;或曲解含義,誤人子弟。教學語言中的這些毛病很可能在講課中造成邏輯混亂,使講課內容失去科學性,影響知識信息的有效傳遞。教學語言是知識信息的載體,它離不開知識性這一原則。只有飽含知識的教學語言,才能使學生獲取知識。因此它要求教師自身對知識的掌握要準確,表達更要準確,如果用詞不當,邏輯混亂,語法不規(guī)范,就會造成詞不達意、語無倫次,從而影響知識信息的有效傳遞。特別是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節(jié)拍”與“節(jié)奏”,“山歌”與“小調”,生活中的“快節(jié)奏”與音樂中的“節(jié)奏緊湊”等,教師一定要咬文嚼字,不能相差一個字。言之無物、似是而非的語言是不受學生歡迎的。
2、教學語言的生動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腦力勞動的效率。”他曾記敘在烏克蘭一所學校里發(fā)生的一件趣事:有位校長去聽一位有經驗的教師上課,在課堂上,他的思想完全被教師的講解迷住了,以至于教師向學生問道:“誰能回答這個問題”時,這位校長舉起手說:“我!”可見,課堂教學語言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利工具。因此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能牽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眼睛隨著教師轉動,大腦隨著教師的問題去思考。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對此也深有體會。在一年級節(jié)奏教學中,三拍子教學內容對很多教師來說都是很難把握的。教學中常用的“”節(jié)奏圖譜,可以準確劃出歌曲的節(jié)奏,可是由于學生年齡小很容易因為沒有變化而走神。于是,筆者再次運用這樣的語言:“聲音看不見,摸不著,今天魔術師要通過魔法的手把它畫出來,請看!”“大家千萬要看清楚了,不要慌,接下來是見證奇跡的時刻”。通過魔術師這一角色的扮演,改良傳統(tǒng)的節(jié)奏圖譜,選用與歌曲相協(xié)調的“”圖譜,并在課件中應用KTV中歌詞跟唱波浪線跟隨的動畫表現(xiàn)形式,學生有了發(fā)自內心的歡呼,也讓所有的學生和觀摩的教師都跟隨她的“魔術棒”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之中。
三、以贊美尊重的評價,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有一位心理學家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賞識?!辟p識是激發(fā)學生內在動力的最好方法。賞識學生、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鼓勵學生,可以幫助學生揚長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樹立自信心。在教學過程中,適當?shù)倪\用贊美尊重的評價,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贊美的語言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卡耐基曾說:“使一個人發(fā)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美和鼓勵。”的確,情緒和情感是一種內動力,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參與熱情,教師在課堂評價中應該運用恰當?shù)拇朐~、熱情的語言給予學生鼓勵。教師應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對學生的語言要有情感投入,要愛護、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可用“請”、“讓我們一起來”、“你能行”、“你唱得跟小鳥一樣動聽”等親切的語言,鼓勵學生參加音樂活動,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用真誠、和藹的語言與學生交流,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友好、認同的親切情感,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這樣,既能營造寬松而又自信的氛圍,又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激發(fā)他們進一步探索新知識的欲望。
新課程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評價理念,強調建立多元主題、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重視評價的激勵與改進功能。教師的課堂評價除了肯定學生的表現(xiàn)之外,更多的應該是要在肯定的基礎上提出改進的方向、方法。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家斯塔弗所言:“評價的目標不是在于證明,而是在于改進?!币簿褪钦f,教師的評價是使學生感受到自己被肯定的同時,又明白自己哪方面還存在不足,怎樣改進會更好。如:“某某表現(xiàn)的真不錯,如果再自信點就更好了!”“某某的歌聲真讓老師感動,如果加上表情會更加感人!”這樣的評價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幫助點燃學生的創(chuàng)新火花。
在舞蹈教學中教師應具有專業(yè)的口語表達??谡Z表達表現(xiàn)在說話的內容、態(tài)度、語氣以及語調等多個方面。舞蹈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會運用特定的專用名詞和術語以及概念。舞蹈教師通過口語表達讓學生明白舞蹈教學的最基本的目的,明白應該掌握的動作是什么,舞蹈的感情基調如何,并且通過教師的闡述使學生清楚舞蹈動作應該達到的效果。
由于口頭語言貫穿于每節(jié)課的始終,在舞蹈教學中要求教師的口頭語言要準確。在講授舞蹈動作時,教師的語言必須嚴謹、準確,比如動作如何做、動作要領及舞蹈的風格特點,必須清楚地講授給學生。在教授一個新的舞蹈動作時,應該清楚地講解這一動作的做法及其表現(xiàn)的特定內容以及感情基調??陬^語言還要生動形象,語言的生動性在舞蹈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舞蹈教師應盡可能用形象的語言,將動作描繪得盡可能生動些,使學生能夠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加深對動作的理解和印象,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感染學生。當然,教師在授課前還應該做好充分的備課準備,做好進行口頭語言闡述的準備。在教授舞蹈動作和技巧的時候,教師要運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法進行授課,力求做到條理更加清晰、邏輯更加合理。
二、教師應具有的肢體語言藝術
肢體語言也可以叫做身體語言,是指由身體完成的各種動作,從而代替口頭語言而達到表達感情的溝通目的。在這里肢體語言只包括運用身體和四肢所表達的意義,不包括面部感情方面。學習舞蹈和學習文化課知識有比較大區(qū)別,必須親自實踐也就是需要親自做動作。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只用口頭語言來表達意思,要求學生做怎樣的動作以及動作達到的某種程度,卻沒有任何示范,學生常常不能比較好地領悟動作要領。舞蹈教學必須通過教師的肢體示范,讓學生親眼觀察并感受每一個動作以及動作之間如何銜接。肢體語言能夠提供給學生最直觀的舞蹈的感覺,只有找到了舞蹈的感覺,一支舞才會可能演繹的精彩。舞蹈是肢體語言,它能直接地、強烈地表達人們的情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肢體示范,不僅僅要求學生動作如何做到位,還要求學生把舞蹈的情感通過動作的銜接進而流暢的展現(xiàn)出來。
“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要教授新的動作,還是要復習老的動作,舞蹈教師都必須要通過身體的各個部位的協(xié)調運作,將規(guī)范的、科學的動作用肢體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并傳授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學習和模仿,這樣就完成部分授課環(huán)節(jié)。因此,在舞蹈教學中,肢體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手段和載體,任何教學內容和環(huán)節(jié)都必須通過教師的肢體動作實施完成?!保?]舞蹈教學是一個具有動態(tài)特征的傳輸知識和技能等信息的過程,而舞蹈本身就是一種肢體語言,如果教師能夠在課堂上很好的運用肢體語言,對提高舞蹈教學水平有非常大地幫助。準確的肢體語言是舞蹈教師首要必備的條件,教師的肢體語言也應該具有啟發(fā)性和審美性。只有準確的肢體語言學生才能理解到正確的動作,才能進行正確的舞蹈,可以說準確的肢體語言是舞蹈教學的基礎和必備條件。其次,舞蹈教師優(yōu)美的肢體語言還應該達到啟發(fā)學生對舞蹈的理解,讓學生頓悟的目的。當然,舞蹈作為一門藝術具有其極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它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美的集中體現(xiàn),向人們傳遞各種美的信息,還能夠使人們的認識提升,提升理解和感悟美的品位。因此,舞蹈教師的肢體語言也應具有審美性。
三、教師應具有的表情語言藝術
舞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表情語言的運用。舞蹈演員的形體是舞蹈這門藝術的物質載體,舞蹈最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身體的動作,因此舞蹈藝術的獨特性就是通過舞蹈演員的舞蹈技巧和身體動作來展現(xiàn)出的。但只有身體方面的舞蹈動作遠遠不是舞蹈藝術,還必須要和富于感情流露的表情相結合,這樣才能產生藝術的效果。舞蹈的動作、肢體表達再到位,舞蹈技巧再高超,可如果表情呆板,那觀眾將會感覺非常乏味,觀眾也更是無法理解和領會舞蹈的感情。然而在舞蹈教學中,表情語言容易被學生忽視,但是在具體的舞蹈表演中面部表情卻更容易讓觀眾領會感受舞蹈所要表達的感情。可見充分運用面部表情,才能夠提高舞蹈的舞臺表現(xiàn)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舞蹈教學中要向學生強調表情語言的重要性,動作示范之前注意提醒學生觀察表情,并且在動作示范過程中注意表情語言的運用,從內心而發(fā)使其面部表情也在變化。
2高校思政課提高語言藝術性的措施
第一,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語言藝術需要多一點文學色彩。高校思政課的教學不應當是一板一眼的,同樣能夠富有激情。例如在講解哲學原理的主客體統(tǒng)一這一問題中,就能夠引用坡琴詩來說明在演奏優(yōu)美音樂的過程當中,不僅僅需要琴這一客體,同時需要人這一主體的動作,只有兩者實現(xiàn)相輔相成,才可以演奏出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通過加入文學元素,同泛泛而談比較而言,一方面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思政課理論的意境以及學生想象力。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強調教學語言的文學色彩需要適可而止,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學語言美學意味并營造教學氛圍。
第二,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語言藝術需要多一點人情味色彩。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往往給學生以枯燥空泛以及說教的感覺,因此對于思政課的教師而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走進學生心里而讓學生高度認同并加以接受。在高校思政課的教師形象環(huán)節(jié),思政課的教師要避免淪為僵化道德標本,其身上需要體現(xiàn)出人性的豐富內涵,兼具厚重的德性以及豐富的人性,這樣的思政課教師才更加具有魅力以及說服力。此外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需要盡量將宏觀東西微觀化,并將空洞東西生活化,從而讓思政課教學回歸生活。最后是在教學語言方面,高校思政課的對象是人格意識較為獨立的大學生,因此教師在表述的過程當中需要提高教學語言的人情味色彩,要展現(xiàn)出平等包容的心態(tài)以及人性關懷態(tài)度。
為了能夠更好地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這就必須要在課堂設計環(huán)節(jié)中,注重實踐活動的開展,在進行“談活動感受”課程中,利用下午休息時間,組織學生對校園內的雜草進行清除,并且,通過兩個小時的勞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加強自身的責任意識,或者是可以通過各種課堂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的服務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逐漸增強,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提升特教課程的教學效果。
1.2特教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語言的節(jié)奏
在課堂教學當中,特教教師運用的教學語言應當根據(jù)教學內容進行適當?shù)脑O計,采用具有韻律感的語言不僅體現(xiàn)語言的魅力,高低起伏的語言節(jié)奏會給吸引學生,跌宕起伏的語氣更能適應學生的心理需要。而蒼白的教學語言不僅不會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有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減少對學習的積極性。特教教師在講授優(yōu)美的文章的過程中,充分調整語氣,進而促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解讀文章。
1.3特教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投入豐富的情感
喜怒哀樂是人們的一種正常情緒,對于不同的事物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那么特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與情感相協(xié)調,飽滿的情感可以感染學生的心情,并且還會引人入勝。這樣一來,讓學生產生共鳴,真正感受其中的深刻內涵。
1.4特教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教學語言必須準確精煉
特殊需要的學生接受能力本來就是不強,復雜的教學語言不能適應學生的學習。因此特教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jù)教學目標,制定相應的教學重點,為了幫助特殊學生理解和學習,他們應當采用簡潔的話語,將教學重點給學生進行講解。同時特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準確的詞語,沒有邏輯錯誤,運用標準的普通話才是保障教學質量的關鍵。
1.5特教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的去學,也會更加樂意去學,這比任何的教學方法都好,但是要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特教教師應當要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比方說,學生基本上都比較喜歡動畫,那么特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加入學生感興趣的動漫,激發(fā)學生的熱情。與此同時,特教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采用啟發(fā)性較強的教學語言,逐漸帶領學生走入學習的海洋,感受學習的快樂,從而學生促使對學習知識產生好奇心。
政治理論課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tǒng)一,首先要做到嚴謹準確。這就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一定要符合語言的邏輯規(guī)律和邏輯結構,把具有內在層次性和條理性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在授課時,無論是闡述講解還是分析論證,每句話都要進行推敲,每個概念和原理都要做到嚴謹準確,先講什么,后講什么,主講什么,次講什么都需要環(huán)環(huán)入扣子,井然有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式地進行教學。同時,應該明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教師的教學語言要符合客觀規(guī)律,符合思維規(guī)律,進而準確地使用概念,恰當?shù)剡M行判斷,嚴密地進行推理,把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才能提高學生理論思維的邏輯水平。
2.教學語言流暢明晰
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有許多理論熱點、疑難點等問題需要教師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應在理論思考中廓清迷霧,明辨是非,進而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明晰流暢且富有節(jié)奏變化的語言,能夠有效激活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如果教師語速過快,就不能留給學生思考時間,就容易造成聽課疲勞,難以實現(xiàn)啟發(fā)學生思考問題的目的;如果教師語速低緩,沒有抑揚頓挫的高低起伏,則容易削減學生的聽課興趣,昏昏欲睡。這就要求教師課前依據(jù)教學內容的不同設計教學語言,課上根據(jù)學生的情緒反應調整節(jié)奏,運用簡潔明快的語言,恰如其分地傳情達意,力求創(chuàng)造聲情并茂、悅耳感人的語言情境。
3.教學語言生動形象
傳統(tǒng)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往往把課堂作為理論灌輸?shù)年嚨?,把學生作為說教的對象,語調常??贪鍐我唬虒W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政治理論教學內容抽象枯燥,學生不想聽、不愿聽的情緒一經產生,就會與教師形成隔膜,師生關系變得冷漠。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用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抽象的知識表達出來,把社會時事熱點問題引入課堂,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用學生熟悉的語言說話,營造平等、自由、開放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讓學生想聽、愿聽、樂聽,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4.教學語言飽含激情
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理論講授常常占據(jù)了課堂教學中大部分的時間,要讓理論感染學生,就先要用理論感染教師自己。正如馬克思曾說的,“在形式上,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fā)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lián)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后,現(xiàn)實的運動才能適當?shù)財⑹龀鰜怼薄=處熢诮虒W活動中,課堂語言的表達應該富有邏輯和激情,而不是蒼白無力、平鋪直敘,應保持一種高昂的激情狀態(tài),以點燃學生的心靈之火,實現(xiàn)師生間思想的深度交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言為心聲。”要想語言美,基礎在于心靈、人格美。因此,教師能否很好地運用語言藝術,首先在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修養(yǎng)。教師只有熱愛,才能教會學生熱愛;只有善良,才能教會學生善良;只有誠信,才能教會學生誠信;只有感恩,才能教會學生感恩;只有奉獻,才能教會學生奉獻……古語說:“什么樣的先生教什么樣的學生?!敝挥挟斀處熢谛牡撞亮琳?、善、美的火花時,學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總之,教師只有擁有了最美的人格,才能擁有美好的語言藝術,才能擁有美好的課堂。而新時期的語文教學,就是要發(fā)揮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師自身的人格去滋潤、去涵養(yǎng)、去提升學生的品位和素質。
二、要有積極的情感投入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是學生智力的催化劑和學習的原動力。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土壤里。捷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痹囅?,如果語文教師都缺乏情感,缺乏情感投入的言語傳遞,他又如何去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鳴,去感染、征服受教育者的心靈?他又如何去激勵、喚醒、鼓舞受教育者?
三、要有相應的語言風格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格”指特定的教學任務、體裁內容、教學對象、教學過程等,都有與之相適應的語言風格。語文課堂教學,應根據(jù)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及認知規(guī)律,對不同內容、不同情感、不同時段的課文教學,導以相應風格的言語?;蚋星楸挤牛蛏钋榭羁睿蛑笔阈匾?,或委腕含蓄,或華麗典雅,或樸實無華。這樣才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授之以趣,導之以法。另外,還應注重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語調變速,對重要內容的表達有意重復,以引起學生注意;當學生被無意注意分散時,音量可驟然提高或略作停頓,用以排除外界干擾,還可借用具體的言語,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回來,而不是一味斥責。
四、要有機智的臨場發(fā)揮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尤其是教學過程中,有許多不可預見的情況發(fā)生。面對課堂上出現(xiàn)的意外情況,教師可靈活機智地調動語言要素,完成教學步驟的牽引、過渡。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術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中不知不覺地做出相應的變化?!痹趯W習文言文單元時,老師點一學生答題,學生半天不吐一字兒,老師責備道:“嗯?可不能這樣沉默不語呀?!庇袑W生冷不丁冒出一句:“沉默是金!”教室里立時炸開了鍋。批評學生嗎?效果不一定好。老師靈機一動,用他們學過的《記念劉和珍君》中的句子予以反擊:“可是,‘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呀!”一言既出,學生笑,頃刻又被震住,不得不佩服老師的機敏諧趣。且這句話一經化用,不僅緩解了課堂氣氛,而且避免了板起面孔的說教,委腕地指出了不積極答題的弊處。
教學語言是師生雙方傳遞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載體,親切、感人的教學語言最能使學生保持積極舒暢的學習心境,最能喚起學生的熱情,從而產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講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在教學中,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對待學生,語言都應親切,富有情感。特別是對待差生,更應做到這一點,以此維護他們的自尊心,激勵他們的上進心,應細心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從而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感到自己的進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即使錯了,也用委婉的話語指出其不足。當然,表揚、激勵、鼓舞都必須有的放矢,不失分寸。相反,教師如果對學生的錯誤過多地批評、指責、甚至諷刺、挖苦,那就會使學生失掉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由厭惡數(shù)學老師到厭惡數(shù)學學科,這不能不說是教學的失敗。著名數(shù)學教育家波利亞非常注意這一點,有時他一眼就看出學生的計算是錯誤的,但卻還是喜歡以溫和的態(tài)度、親切的語調、慈樣的目光和學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學生回答問題時,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別人差”、“你也許課前忘了復習,若課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夠回答的”等,這樣做到了多鼓勵,少指責;多進行正面指導,少板起面孔訓人,讓學生在學習上有信心、,有奔頭,有積極性,使他們能“親其師而信其道。”
二、語言精練,提高效率
所謂語言精煉,就是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少說廢話”,用最少的語句表達更豐富的內客。
有的教師唯恐學生“消化不良”,講課語言繁瑣羅嗦,面面俱到,其實這種做法法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重點和理解知識間的聯(lián)系,更不利于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能力。
須知,語言精練并不是單純地削減語言的數(shù)量,而是要提高語言的質量,這就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分化難點。如在講解垂徑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時,教師只需講清扇形與等腰三角形之間的聯(lián)系,任何一個扇形都對應著一個等腰三角形,這個等腰三角形的頂點是圓心,頂角是扇形的圓心角,底邊是扇形的圓心角所對的弦,兩腰是扇形的半徑,至于垂徑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就可以讓學生根據(jù)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性質自己去導出。
語言精練必須服從于教學規(guī)律,采用最優(yōu)教學方法,放心大膽地讓學生思考、討論、猜想、總結,教師的語言只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
三、語言生動,確保通俗
數(shù)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高度抽象的數(shù)學內容又可以憑借十分生動具體的材料作原型、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尚處于“開放期”,他們純真、活躍,表現(xiàn)出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教學中善于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簡明扼要的口訣、膾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滿時代氣息的語言,把教學內容講得生動、通俗,學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識。
追求語言的生動、通俗,但不要出現(xiàn)粗俚的語言,而應該是文明、規(guī)范、高雅,蘊含著豐富知識乳汁的語言。
四、語言幽默,增加趣味性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數(shù)學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幽默,可使教師的講課變得風趣、詼諧、睿智,具有一定的藝術魅力;有助于學生去理解,接受和記憶新知識。如講有理數(shù)的運算,學生往往不注意先確定符號。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幽默他說:“有理數(shù)的運算,先問一問你的得數(shù),有沒有姓?若有,它是姓‘正’,還是姓‘負’?”
二、語言要風趣幽默
如果教師總是板起面孔、一本正經地講,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壓抑感,時間一長,便會對這門課失去興趣。相反,教師如果適度、適時地使用一些風趣的語言,便會打破沉悶的局面,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當然,必須注意將幽默與耍貧嘴區(qū)別開來,要讓學生在笑聲中領悟知識的豐富,不能為幽默而幽默,更不能用幽默去挖苦學生,如果有意或無意地貶損了學生人格,那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首先,注重普通語言與數(shù)學語言的互譯
普通語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語言,這是學生熟悉的,用它來表達的事物,學生感到親切,也容易理解。其他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都必須以普通語言為解釋系統(tǒng)。數(shù)學語言也是如此,通過兩種語言的互譯,就可以使抽象的數(shù)學語言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借鑒,從而能透徹理解,運用自如。
“互譯”含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將普通語言譯為數(shù)學符號語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數(shù)學化”,例如方程是把文字表達的條件改用數(shù)學符號,這是利用數(shù)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必要程序。二是將數(shù)學語言譯為普通語言。數(shù)學實踐告訴我們,凡是學生能用普通語言復述概念的定義和解釋概念所揭示的本質屬性,那么他們對概念的理解就深刻。由于數(shù)學語言是一種抽象的人工符號系統(tǒng),不適于口頭表達,因此也只有翻譯成普通語言使之“通俗化”才便于交流。
其次,注重數(shù)學語言學習的過程,合理安排教學
數(shù)學概念和數(shù)學符號的形成一般包括邏輯過程、心理過程和教學過程三個環(huán)節(jié)。邏輯過程能夠揭示概念之間的各種邏輯關系,便于對數(shù)學結構從整體上理解,有助于學生對數(shù)學本質的理解與認識。心理過程是指學生從學習數(shù)學語言到掌握數(shù)學語言的過程,這種過程往往是因人而異。數(shù)學符號和規(guī)則從現(xiàn)實世界得到其意義,又在更大的范圍內作用于現(xiàn)實。學生只有在理解數(shù)學語言的來龍去脈及意義,而且熟練地掌握他們的各種用法,從而得到理性的認識之后,在數(shù)學學習中才能靈活地對它們進行各種等價敘述,并在一個抽象的符號系統(tǒng)中正確應用,從而達到對數(shù)學符號語言學習的最高水平。教學過程則是教師具體對某個數(shù)學符號進行講解、分析、舉例、考查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駕馭數(shù)學語言。
1.善于推敲敘述語言的關鍵詞句。
敘述語言是介紹數(shù)學概念的最基本的表達形式,其中每一個關鍵的字和詞都有確切的意義,須仔細推敲,明確關鍵詞句之間的依存和制約關系。例如平行線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中的關鍵詞句有:“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兩條直線”。教學時要著重說明平行線是反映直線之間的相互位置關系的,不能孤立地說某一條直線是平行線;要強調“在同一平面內”這個前提,可讓學生觀察不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也不相交;通過延長直線使學生理解“不相交”的正確含義。這樣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推敲、變更、刪簡,使學生認識到“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這些關鍵詞句不可欠缺,從而加深對平行線的理解。
2.深入探究符號語言的數(shù)學意義。
符號語言是敘述語言的符號化,在引進一個新的數(shù)學符號時,首先要向學生介紹各種有代表性的具體模型,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然后再根據(jù)定義,離開具體的模型對符號的實質進行理性的分析,使學生在抽象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概念(內涵和外延);最后又重新回到具體的模型,這里具體的模型在數(shù)學符號的教學中具有雙重意義:一是作為一般化的起點,為引進抽象符號作準備,二是作為特殊化的途徑,便于符號的應用。
數(shù)學符號語言,由于其高度的集約性、抽象性、內涵的豐富性,往往難以讀懂。這就要求學生對符號語言具有相當?shù)睦斫饽芰?,善于將簡約的符號語言譯成一般的數(shù)學語言,從而有利于問題的轉化與處理。
在數(shù)學教學中起動力的作用。以情感人,充滿情感的教學,能使學生樂學不倦。課堂上數(shù)學教師的激勵行為指教師的語言、面部表情和體態(tài),對學生有激勵作用。教師除善于使用激勵的語言之外,還要富有激勵的情感,通過贊許的點頭,期望、稱贊的目光、眼神,贊美的手勢,會心的微笑,增強情感的感染力,使學生愉快地學習數(shù)學。如,教“約數(shù)與倍數(shù)”的概念之后,設計聯(lián)想訓練。教師講一句話,學生說出意思相同的另一句話。教師說:“24能被2整除。”一個學生說:“24是2的倍數(shù)。”此時教師用贊許的點頭,會心的微笑,作出認知與情感上的反潰“還可以怎么說?”另一個學生搶著發(fā)言:“還可以說‘2是24的約數(shù)’”,教師又給學生一個贊許的點頭。課堂上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形成良好的教風與學風。
二、恰當運用非語言因素,輔助教學語言表達的效果
非語言因素一般不能單獨構成意義表達,教學非語言因素伴隨輔助于教學語言,語言藝術在非語言藝術的輔助下,可以收到“言語不多道理深”的教學效果。
數(shù)學教學常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從具體形象入手,再引導學生進行抽象概括,經歷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機地把表情、動作、姿態(tài)與語言表達結合起來,可以增強教學效果。下面是一位教師上《年、月、日》的教學片斷紀實:師:怎樣才能記住大、小月呢?你能想出好辦法嗎?(評析:激勵的表情、姿態(tài)與巧妙的設問有機結合。)師:大家觀察,7前面的大月都是什么數(shù)(單數(shù))?而7后面的大月都是什么數(shù)(雙數(shù))?我們就說7前單月大,7后雙月大。(評析:在教鞭動作的引導下,學生的思路展開,獲得科學記憶大、小月的一種方法。)師: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記住大、小月呢?同學們看課本第65頁,握起左拳頭,像圖中那樣,在左拳頭上從一月數(shù)到七月,再從八月數(shù)到十二月,拳頭凸起來的地方表示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2月外)表示小月。我找個小朋友帶大家數(shù)。
(評析:教師動作示范,引導學生觀察,輔以教學語言,又讓學生學會科學記憶大、小月的另一種方法。)數(shù)學教學中的非語言表達是在真實自然的現(xiàn)實情境中進行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非語言因素,引導學生觀察數(shù)學現(xiàn)象,思考數(shù)學問題,透徹領悟數(shù)學知識。如,《圓柱體側面積的計算》中底面周長和側面展開的長方形的長的關系是學習中的難點,為突破難點,課前師生都準備一張較厚的長方形紙板:長15厘米,寬10厘米。學生在教師的示范下做以下動作(操作):(1)把這一紙板卷成一個高10厘米的圓筒,把它握在左手,掌心向上;右手指在圓筒底劃圈。(啞語:這是圓柱底面周長)(2)手慢慢放松,認真觀察這個底面圓的形狀變化,右手指著正在變化的曲線。(啞語:這是圓柱的底面周長)(3)把這張紙完全展開成為一個平面,右手指在這個長方形的長邊上劃一劃。(啞語:這是展開后的圓柱的底面周長)這一片斷,由于教師充分運用非語言藝術,創(chuàng)設教學中非語言情景,化靜為動,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形成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氣氛。
三、恰當運用非語言因素,促進學生內部言語的發(fā)展
著名的教育家布魯納指出:“一旦兒童能使言語內化為認識工具,就比以前更能以有效而靈活的方式將經驗的規(guī)律表現(xiàn)出來,并加以系統(tǒng)的轉換?!眱炔垦哉Z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盲語活動,是人們在思維活動中所伴隨的一種不出產的言語。
內部言語的形成是學生頭腦里認知同化的過程,是實現(xiàn)知識內化的思維方式。數(shù)學教學恰當?shù)剡\用非語言因素給學生以適時的暗示、啟發(fā),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維納入合乎邏輯的軌道。
1.簡潔化的語言。
與其他文體相比,小說的語言更要求簡潔化,讓讀者能夠讀懂,所以在進行具體的闡述詞語及句子意思和語言表達的時候,簡潔化的語言可以強化語言的藝術效果。而且《家》這部作品是一部話劇,更要求語言的簡潔、簡短化,這樣不僅能夠節(jié)省時間,還能夠去除很多的細節(jié)性的陳詞濫調及“零碎”的詞語,讓語言的組織更為精致、簡練,通俗易懂。比如覺新和瑞鈺在新婚之夜發(fā)現(xiàn)床底下的孩子時的對話,在進行翻譯時巧妙的運用“sorry”這個單詞簡潔的表達出人物話語的言外之意。
2.易懂化的語言。
《家》作為一部話劇,講求的是人物的對話要呈現(xiàn)出藝術的最佳效果,因此,必須在文學表達上需要讓人物的對話讓觀眾能夠聽懂、理解的了,實現(xiàn)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的語言特點,因此需要將英語口語的易懂口語化的直觀表達效果體現(xiàn)出來,這是英譯本小說的一個尤為突出的特點,對于話劇劇本在翻譯時要把漢語有的短句、諺語用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
3.個性化的語言。
小說中的每個人物都有他們個性化的特點,在對一個人或是一件事進行表達時,需要研究每個情節(jié)的展現(xiàn)特點和每個人物獨特的一面,認識不同層次階級人物的語言特點,《家》的英譯本就特別注意把握這一點,對每個人物的對話和心理活動都進行了研究,然后用幽默恰當?shù)恼Z言和英語中的不同時態(tài)將其翻譯出來,利用不同的單詞展示了每個人物及每個場景的特點。
4.形象化的語言。
話劇的劇本需要用語言、動作、表情、場景氛圍將每個人物和場景形象化的表示出來,在漢語中有各種不同的詞語可以形象表示出這些特點,在英譯本中已經注意了這一點,通過運用一些語氣詞來表現(xiàn)出這些特點。比如在翻譯馮樂山對新房布置的看法時,通過運用“Imustsay”這種語氣詞來形象表現(xiàn)“atrueaesthete”展示出這個人物的反面特點。
二、巧妙運用的文化詞語
1.習語的翻譯。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的行為、語言有不同的行為特點,所以,在文學作品中,需要將這些不同人物的行為、語言特點通過文字表現(xiàn)出來,小說中的漢語習語就是為了突出人物的特點,但是漢語文化博大精深,而且英語與漢語在使用時有很大的不同,在用英語對漢語作品進行翻譯時,必須要讓英語國家的讀者能夠理解這些不同,才能理解作品中的人物語境及特點。比如英譯本中對習語“赴湯蹈火”的翻譯是“togothroughfireandwater”,這兩個習語在表達效果上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的,但是英語國家的讀者對這句話的理解也和我國讀者的理解不一樣,所以,英語國家的讀者不僅要理解這個習語的表面意思,還要加深理解,從而讓讀者對作品的理解更全面。
2.俗語的翻譯。
在成功的文學作品中俗語的運用是一大亮點,但是將漢語俗語進行英文翻譯卻很難,因為英語詞匯、句子和中文語句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語氣的表現(xiàn)上也不一樣,所以在英譯本中俗語的翻譯很難。比如“一連武裝的兵居然連幾個徒手的丘八也捉不到,哪個舅子才信!”這句話中“哪個舅子”是一句罵人的話,表達出來的語氣很強烈,用英語進行翻譯時要將這種強烈的語氣表現(xiàn)出來,在英譯本中,利用“whatfool”這種感嘆的詞匯將這種強烈的語調表現(xiàn)了出來,而且還有很大的強化作用,讓讀者能更好的理解這段話傳達出的意思。
3.委婉詞語的翻譯。
巴金《家》中通過很多的委婉詞語將一些比較枯燥的語句生動化,生動的表現(xiàn)出人物特點,而且巴金先生還對這些委婉語進行了精細化的處理,讓作品更加生動,但是這卻使作品翻譯成英語有很大的難度。在英譯本中翻譯者通過對詞匯的轉移帶動來將這種委婉生動的詞語表現(xiàn)出來,讓讀者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比如對“污眼睛”的翻譯,在漢語中本意是指一些東西不堪入目,但是作者為了加強作品的口語化和易懂化,故意用了這個詞語來表現(xiàn)中國舊時代的婦女對一些不好的東西比較含蓄的表達方式,如果將其翻譯成“弄臟眼睛”是錯誤的,而英譯本中用了“dirty”這個單詞雖然能夠表現(xiàn)出一些正確的意思,但不能將整個句子的本意表現(xiàn)出來,所以會誤導讀者對作品的理解,不能將中國文學的語言之美呈現(xiàn)給作者。
4.宗教詞語的翻譯。
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人對宗教的理解是一個包含多方面內容的具有混合性的文化體系,中國人的神既包含本國的也有從其他文化中借鑒過來的外國的神。而在對《家》作品中的一些宗教詞語的翻譯,英譯本中做得并不是很突出,不能很好的表現(xiàn)出作品要傳達的那種情感,有些都直接忽略掉了或是直接不翻譯,有些的翻譯在中國讀者看來翻譯的卻很牽強。比如“兩扇大門在里面,門上各站了一個手持大刀的頂天立地的彩色門神。”中對“門神”的翻譯直接忽略了,沒有進行翻譯,這就讓這句話翻譯成英語就很不完整,讓很多讀者都理解不了這一場景。在對“拜菩薩”這個宗教詞語進行翻譯時,英譯本中只是按照字面意思將其譯成“pray”,中國讀者看到時會很難理解這句話,譯文沒有將作品原文中的意思完整的表達出來,會影響讀者對這句話場景及氛圍的理解。
三、形象生動的語音詞匯
1.擬聲詞的翻譯。
用來描繪自然界中的不同聲響特色的詞語就是擬聲詞,它可以讓文章更生動,而且能增強語言的魅力及美感。但是英語中的擬聲詞與漢語有很大的差異,所以要想把漢語中的擬聲詞完全翻譯成英語是有難度的。比如對作品中的“打喳喳”的翻譯,英譯本中是“playingroughandtumble”,這種翻譯很形象生動,將新婚之夜新娘與新郎親熱的場景完美的表現(xiàn)出來,展現(xiàn)了不同語言的魅力。
2.頭韻的翻譯。
在短語或是句子中,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單詞的首字母輔音的重復就是頭韻,它可以讓句子更有節(jié)奏感,更富有詩意,增強句子、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在英譯本中將這種頭韻的美感翻譯的很完美。比如將“哭哭啼啼”翻譯成了“wailingandweeping”,用這種動名詞來將沈氏當時的悲慘狀況完美的表現(xiàn)了出來,極富語言美感。
四、多樣的句法修辭
1.比喻的翻譯。
比喻是文學作品中比較常用的修辭手法,包括明喻和暗喻,能夠增強語言的藝術美。比較明顯的連接詞就是“像”、“似”、“變成”,英譯本中將其譯為“like”,渲染了氣氛,也展現(xiàn)了英語的簡潔之美。比如,“我們就像隔開的兩個墳墓里的蟲一樣,誰生誰死,誰也不知道,永遠見不著天日,永遠出不了頭”譯成“Wearelikewormsintwoseparatetombs,notknowingwhethertheotherislivingordead,neverseeingthelightofday,neveremergingfromthedark.”,“likewormsintwoseparatetombs”形象的表現(xiàn)出了覺新和梅芬永遠不能在一起的那種痛苦之情,雖然英語中沒有比喻這個修辭手法,但卻并不能阻止通過詞語的靈活運用來展現(xiàn)出這些修辭手法,展現(xiàn)出了英語詞匯的強大力量,一個單詞能夠很好的闡釋一種修辭手法所傳達的情境和人物性格特點。
2.排比的翻譯。
將一些結構上相同或者是相似的、語氣一致的一些詞語或句子組合到一起的修辭手法就是排比,它能夠增強句子的語氣,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比如,“我結婚那一天,我托覺慧帶給你一封信,在那信里,我喊,我叫,我要你聽,聽著我———可你當天就走了,一聲不響就走了”,這句話中的“我喊,我叫,我要你聽”有同樣的結構,表現(xiàn)出了覺新的憤怒之情。在英譯本中,翻譯人員通過認真綜合全面的分析,把原文中的三個并列結構翻譯成了兩句,“Ibeseechedyou,imploredyoutolistentome”,從表面上看這三句變成兩句,省略了一句,但是并沒有降低原句的表達效果,甚至譯文的表達效果要比原文強烈很多,更能讓讀者感受到覺新當時的憤怒之情,這就是英文中省略句的強大力量,雖然與漢語句子相比,看起來句子少了或者是句子成分不完整了,但是卻能將漢語想要表達的那種情感更加強烈的表現(xiàn)出來,這就是語言的藝術,語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