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区在线播放国内精品自产拍,亚洲欧美久久夜夜综合网,亚洲福利国产精品合集在线看,香蕉亚洲一级国产欧美

  •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購物車

    首頁 > 優(yōu)秀范文 > 跨文化交際英語論文

    跨文化交際英語論文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04-03 10:01:40

    序論:速發(fā)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跨文化交際英語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跨文化交際英語論文

    篇1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當前跨地區(qū)、跨國以及跨民族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作為通用語言成為了國際交流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不僅涉及到英語語言本身的知識與理論,同時也涉及到了英語文化,因此,重視推動文化教學與英語教育的整合,是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有效途徑。教師在英語教育中來合理的選取英語文化內容并融入教學活動中,不僅可以讓英語教學本身具有更加豐富的素材,同時能夠在促進學生英語素養(yǎng)提高的基礎上為英語教育創(chuàng)設良好的分為。在此方面,教師應當注意,英語文化教學內容的選取應當以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認知水平為出發(fā)點,并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認知水平來在不同的階段開展具有不同側重的教育教學活動。如在高校大一階段,教師應當側重于語言教學,從而確保學生具有良好的英語語言基礎,而在大二以及之后的階段,教師則應當有意識的融入英語文化教學內容,從而較好的實現文化教學與英語教育的整合。

    2)在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在高校英語教育過程中,學生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參與主體,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設計,都應當以學生的英語基礎和知識接收能力為出發(fā)點。在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為重要教學任務的英語教育中,雖然教學的內容得到了擴展,但是高校英語的教學課時卻沒有響應的增加,在此背景下,教師只能夠在傳授給學生合理科學的學習策略與學習技巧的基礎上來讓學生自主的完成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因此,為了實現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有效提高,教師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承認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有必要通過了解學生的學習策略、學習風格等來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對英語文化作出體驗、對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重要性做出認識,同時推動學生英語知識的自主構建并使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英語學習觀念。

    3)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渠道來挖掘學生潛能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在社會各個領域中的廣泛應用,信息技術的價值以及優(yōu)勢已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肯定,而在高校英語教育中,通過實現英語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整合,不僅能夠讓英語教學具有更加豐富的教學素材和更加直觀、生動的教學內容呈現形式,同時能夠為學生學習英語文化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如通過在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索一些英語電影和英語歌曲對英語文化進行展現,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對英語文化進行親身體驗,并提升學生開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興趣,從而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潛能進行有效的挖掘。

    4)體驗式教學與說教式教學并重

    在英語教育過程中,相對于學生而言,教師在英語專業(yè)知識以及英語文化知識方面的素養(yǎng)優(yōu)勢更加明顯,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說教式的教學方式將自身對跨文化交際的體會講授給學生,雖然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生出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在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方面所產生的成效是不容忽視的。另外,體驗式教學也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有效路徑,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各類參觀活動或者在課堂中進行角色扮演來促使學生對英語文化進行體驗,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知識與經驗,從而讓學生對英語知識以及英語文化作出更加深刻的認知。

    5)引導教師對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進行對比

    在漢語環(huán)境中,學生本身無論是在語言知識方面還是文化認知方面都具有著一定的思維定式,并且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也很少對這種思維定式做出反思,并且也經常出現將漢語語言知識和漢語文化套用到對英語語言知識和英語文化的理解中。因此,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對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作出比對,并使學生在了解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深化對英語文化的認知并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進行比較,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構建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氛圍,并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使學生對英語語言知識以及文化知識作出更加牢固的記憶。同時通過這種比較,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文化是多元化的,并且文化之間并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有在承認每一種文化的合理性基礎上,才能夠與更好的開展跨文化交際,這不僅有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同時能夠培養(yǎng)學生開放且包容的文化觀。

    6)在認識學生差異的基礎上因材施教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在內的所有教學活動都應當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并對學生差異性做出了解的基礎上進行人才視角。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學習歷程的不同,所以無論是在文化體驗、思維方式還是價值觀方面,每個學生都會存在差異,而這些內容恰恰又是文化教學的基礎,所以在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從學生的文化體驗、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出發(fā)來對母語與英語文化作出比較,從而促進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強化。

    2重視提高教師的跨文化素養(yǎng)

    在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高校英語教師是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過程中的主要引導者,同時是連接學生與英語文化之間的橋梁,教師本身所具有的跨文化綜合素質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產生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作為高校英語教師,要具備強烈的跨文化意識,并重視對自身的英語文化知識結構進行完善,在充分了解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推動自身跨文化修養(yǎng)的提高。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如果教師與學生不能充分了解英語文化準則與英語文化模式,則將難以對英語語言專業(yè)知識作出真正的掌握。雖然當前大部分教師都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給予了高度重視,但是由于自身欠缺跨文化素養(yǎng)或者欠缺跨文化教育經驗,針對學生開展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也往往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

    所以,在高校英語開展跨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兩點內容:一是教師有必要對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進行提高。作為高校英語教師,在不斷豐富自身英語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有必要通過閱讀英語文學作品、鑒賞優(yōu)秀的英語原聲電影、欣賞高雅的英語歌曲以及結交外國朋友來對英語文化作出全面深刻的了解。另外,教師要在掌握英語文化知識和文化特點的基礎上具備較好的漢語文化認知與教學能力,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展示漢語言文化與英語文化的差異來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理解與認知,從而促使學生的文化洞察力以及文化敏感性得到提高,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在高校英語教師的跨文化素質提升過程中,高校有必要對教師的繼續(xù)教育內容作出改革,從而讓教師提高自身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在教師培訓以及繼續(xù)教學方面,培訓內容以及繼續(xù)教育內容有必要涉及到民俗學、歷史、文學以及地理等多種知識,從而讓教師深刻的理解英語文化產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礎上對英語文化作出理解與認知。另外,在教師的培訓以及繼續(xù)教學方面,有必要增加多遠文化教育以及跨文化教育內容。從而在使教師樹立開放且包容的文化館基礎上,對英語文化進行接納與吸收。

    3解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的阻礙

    篇2

    語言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交際。在英語教育的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目的是讓學生更多的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價值觀,學會運用他們的語言和思維方式交流,這一觀點如今越來越受到教育界和語言學界的支持?!霸诮虒W中既突出語言教學是第一位的,又利用英語教育進行跨文化教育,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才能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1.語言文化觀得到廣泛的支持

    語言學家胡文仲曾指出“在外語教學中,不重視文化知識顯然會落后于客觀的需要。必須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性,提高他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這一觀點已經得到了英語教育界的認可,并且在教學實踐中有了一定程度的體現。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國內語言學界對于語言和文化教學關系的研究及國外的社會語言學發(fā)展,英語教師對文化與語言、文化與交際兩者的關系也有了逐步深入的認識。外語界認為: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外語教學不僅僅包括語言知識的教學,還包括文化知識的教學。

    2.文化教學日益受到重視

    回顧歷年的《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教育大綱》,對于言語文化關系的陳述不斷深入,對文化教學的要求也逐步明確。1998年版的《大綱》指出:中等職業(yè)學校的英語教育“深化語言知識,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和自學能力”;2000年版的《大綱》明確提出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的教學目標,指出了:“英語學習過程應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的過程”,并且強調“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差異,拓展視野,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全的人生觀”;2009年版的《大綱》指出:“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課程旨在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改善學習策略,通過語言基礎知識、文化知識的學習和基本語言技能的訓練,逐步提高學生在職業(yè)和生活場景下的英語應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文化意識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滿足學生就業(yè)、職業(yè)生涯發(fā)展和終身學習的需要”。

    通過對以上三個版本的教學大綱進行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中職學校的英語教育逐漸注重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以及文化教學的作用,逐步引導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社會習慣,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并逐步明確指出:語言材料要真實、地道,貼近學生生活和未來職業(yè),同時適當地滲透英語國家文化。

    3.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

    目前,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用人單位衡量人才的標準因素是與現代化生產密切聯系的英語讀寫能力、綜合素質和實用技能等,這是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和健全的結果。中職階段的英語教育成為了應用型、綜合型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英語教育可以幫助這些具有專業(yè)的技術人員掌握英語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素養(yǎng),為他們以后的升學就業(yè)創(chuàng)造條件;另一方面,通過對國外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幫助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拓寬他們的視野,樹立愛國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文化教育在英語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可以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滿足國家建設的需要,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意義

    1.有助于學生自身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

    不同的民族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產生不同的文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習語,都可能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容,它體現著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職校學生的英語教育與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有密切的聯系,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的文化進行正確的比較,了解外來文化,汲取多種文化的精髓,形成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思維方式和道德觀念,再有,就是進行現實文化形態(tài),在潛移默化下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認知理念,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和綜合素質。

    2.有助于英語教育方式的變革

    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欠缺,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低下,是傳統(tǒng)的英語教育只注重詞匯和語法教學的結果,從而忽視了英語作為語言的文化傳播功能?,F代的英語教育已經開始注重對學生的英語交際功能的培養(yǎng),跨文化的交際行為已經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逐漸突出,教學大綱中對文化教學目標也已經做了明確的說明。因此,在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的教學實踐中,要做到規(guī)范化的教育教學,就必須以國民素質的構建為方向,以學校的素質教育為基礎,以社會教育為輔助,從跨文化知識的傳授、意識的養(yǎng)成以及能力的提高等層面展開,并協(xié)同道德教育、學科教育及社會教育共同進行。

    3.有助于適應經濟全球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快速發(fā)展,經濟全球化的迅速推進,社會的需求也從專業(yè)型轉變?yōu)榫C合型。人類社會的每個角落包括人們的生活、思考、行為方式也伴隨著全球化的浪潮發(fā)生著變化,這就對教育尤其是外語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教育過程中不僅喲教會學生的語言技能,還需要從跨文化的實際交際能力的層面著手,要深刻理解外國文化,視野面向全世界,提升綜合能力,符合全球化浪潮下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對策

    1.注重文化教學的內涵

    基于對文化教學的新目標新要求,在英語教育重要特別注重對文化教學的內涵挖掘。例如單詞的文化內涵,單詞作為英語語言的最基本要素,是學習英語的基礎,必須特別注重,單詞的文化內涵包括其指代范疇,聯想意義,情感色彩和文化背景。例如:“individualism”,個人主義,這個詞對中國人和美國人的意義就不同,由于國情和教育不同,在中國,這是一個帶有貶性意義的詞語,因為它與中國人心中的“集體主義”相反,而在美國的個人思想中,強調個人奮斗和不斷進取的價值觀,這就是一個褒性意義的詞語。因此,在學習不同語言的時候,要深入了解其所在的文化背景和包含的深刻意義,避免造成誤解。

    篇3

    談起英語教學,人們認為英語教學只和讀寫譯等幾項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培養(yǎng)有關。無可置疑,這樣的認識是不全面的。因此我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應該適當的融入跨文化交際?!翱缥幕浑H”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在任何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社會、宗教等背景的不同,因而各自的環(huán)境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在跨文化交際中,如交際的雙方不能融入同一個文化背景中,交際雙方就容易產生誤解。

    一、為什么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跨文化交際

    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另一方面,文化又制約語言,所以語言教學特別是英語教學與文化學習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會導致語言各個方面,例如:語法、詞匯、習語等差異。把跨文化交際意識融入到英語教學中意義非淺。

    (1)把文化意識融入英語教學中有助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對英語的運用與理解。按照H•Ned Seelye的觀點,他認為文化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C文化,即文學、藝術、、哲學及科技,另一個層次指的是“人們的生活”,即風俗習慣、傳統(tǒng)和社會組織。 文化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它是語言教學的組成部分。語言與文化相依存。因此,把文化意識地融入到英語教學中,有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

    (2)在交際中,杜絕語言使用上的錯誤。語言使用錯誤有兩種:一是語法錯誤,一是文化錯誤。在英語學習中,教師不僅要教學生正確地語法,更要向學生講解語言的文化背景。這樣,當學生和外國人交流時,才不會因不懂得語言的文化背景用錯了詞而鬧出笑話。沃爾夫森陽說“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往往比較寬容:與此相反,違反了說話規(guī)則,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大可能認識到社會語言的相對性?!?所以在英語學習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

    二、如何把跨文化交際應用到英語教學中

    在英語教學中應該時時刻刻都要注意文化的滲入與融入,了解語言與語言之間的文化的異同,只有這樣才能把英語學好。英語學習注重詞匯,習語,語法等方面的學習,所以就要從以下的幾個方面把文化融入到英語教學中。

    1.從詞匯方面。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形成了豐富的內涵。學生們在學習和使用英語單詞時,經常由于不懂得某個單詞的文化意思而使用錯誤,造成笑話。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要注意把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介紹給學生。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總結有文化背景的單詞然后講解給學生。例如:總結關于動物的詞匯。在中國,dragon“龍”被認為是神圣的,是帝王的象征,但在西方,人們則認為龍是邪惡的象征。在中國,dog“狗”多被用在一些貶義詞中,例如:“狗腿子”“走狗”等。但在西方,人們把狗看成是朋友,所以狗經常被用在褒義詞組中,例如:“l(fā)ove me love my dog”“l(fā)ucky dog”等等。

    2.從習語、俚語方面。習語和俚語是人們在經過長期的社會活動和生活經歷,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被總結掌握的詞語。習語和俚語充分地體現了語言的文化環(huán)境,在英語學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在講解英語習語和俚語時,要格外地注意他們的文化內涵,要把跨文化交際融入到對習語和俚語的講解中。如:當教師講解“From that day on, we were always together, Lucy and me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這句話時,如果只從字面意思理解,意思為“從那天開始,我們就在一起,露西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蘿卜?!边@么翻譯是錯誤的,如果學生知道西方飲食文化就不會只知道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了。在西方烹飪中,胡蘿卜經常被切成丁和豌豆搭配在一起,有圓有方,有紅用綠。顏色鮮美,這樣就可以作為配菜來裝點主菜,使主菜顯得更加鮮美。這兩種蔬菜,有營養(yǎng)但味道一般所以不會搶了主菜的“風頭”所以這里的豌豆和胡蘿卜被引申為“形影不離”。如果不把跨文化交際應用到英語教學中,學生如何才能學到地道的英語呢?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3.從語法方面。教師應把跨文化交際應用到語法教授中,只有教師生動形象地講解英語語法的文化背景,學生對語法的使用才能揮灑自如。例如:“It is important to talk with my teacher how to review the book.”這個句子的結構是it作形式主語,不定式作真正主語并后置。為什么由it來充當主語呢?如果學生們了解說英語國家人們使用語言的特點,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在英語中,人們習慣把冗長的內容放在句子的后面,用間接的詞語代替冗長的內容,就能使語言生動形象,朗朗上口。由此可見,在英語的語法教授過程中,教師應把說英語國家人們使用語言的特點,及文化背景介紹給學生們是非常有必要的。

    跨文化交際與英語教學息息相關,在英語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傊?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把英語學好,才能真正地做到學有所用。

    參考文獻:

    [1]楊平澤.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J].國外外語教學,1995,(1).

    篇4

    在國際間交流與合作不斷密切的背景之下,不同文化相互的交流與碰撞也更加頻繁。語言作為文化交流與溝通的重要載體,必須在國際化、全球化的趨勢下,對教學手段與方法做出適當的改進及調整。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當中,必須結合學生專業(yè)的特點,創(chuàng)設各種有利的條件,讓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當中盡量多的接觸不同的文化,培養(yǎng)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跨文化交際能夠順利有效的展開。

    1、跨文化交際論的內涵

    大學英語教學區(qū)別于其他階段英語教學最顯著的一項特點就是英語教學從詞匯、語法等角度上來說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專業(yè)性特征,與學生的專業(yè)方向相契合。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的教學方法必須以學生作為教學(也就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則作為課堂的組織者,重點調動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積極性與潛能,通過對交際活動以及交際情景進行設計的方式,將學生融入實際的交際活動當中,培養(yǎng)學生應用英語語言進行社會交際溝通的能力,從而達到大學階段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

    有關交際能力內涵的闡釋雖然有非常多的類型,但歸納起來仍然有一些共同之處。具體來說,語言的交際能力主要側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語言形式是否符合語法要求;其次是語言形式是否能夠被交際雙方所接受;再次是語言形式的使用是否得體妥當;最后是語言形式在交際運用中是否存在現實性問題。從現代語言功能學的角度上來說,認為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交際、交流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語言的構成包括了詞匯系統(tǒng)、語義系統(tǒng)、語法系統(tǒng)、以及音位系統(tǒng)這幾個方面。從這一角度上來說,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當中,引入跨文化交際論對學生語言交際能力進行培養(yǎng)的重點就在于:以扎實的語法基礎為前提,全面提高學生語言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并且在特殊語言環(huán)境下,能夠根據交際雙方的社會地位、身份角色的得體的進行跨文化交流。

    2、大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論的關系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需要將所掌握的豐富的語言材料知識正確應用于語言交際環(huán)節(jié)當中。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語言教學側重于語言形式,無法提高學生在真正交際環(huán)境下的語言運用能力。而在語言運用的過程當中,學生常常會忽略交際雙方所處的社會文化以及語言交際環(huán)境的特殊性,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語言應用不得體的問題。而以交際為目的的跨文化交際論則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其通過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式,以滿足不同文化背景人們的交流。在語言交際的學習與訓練過程當中,必然會涉及到兩種不同的文化形式。大學英語教學中除了需要向學生傳授英語用語國家在民族文化方面的特點,掌握其在價值觀、生產方式、生活、風俗、宗教、以及禮儀等多個方面的知識,同時還需要將本民族的文化內涵通過交際的方式傳輸出去。受到這一因素的影響,使得英語教學自然而然地涉及到的跨文化的影響與制約。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除了需要吸收西方文化中優(yōu)越的素質因素(如創(chuàng)造性思維,明確的目標,突出的個性,以及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等),還應當盡全力擺脫只重視語言結構形式,學習目標空洞,語言交際能力差的問題,從而促進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不斷提升。

    3、大學英語中跨文化交際論的教學策略

    1)課堂融入: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融入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相關文化知識。教師可以利用課前五至十分鐘的時間進行練習,練習的主要內容是與英美國家相關的文化知識,特別是注意對文化差異知識的傳授,然后引導學生們通過討論的方式來比較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異性。

    2)專門講解:教師可以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當中結合教材教學內容,對涉及到文化知識的部分進行專門注釋,在語言知識的教授過程當中同步進行文化知識的分析與引導,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跨文化交際更加的靈活與有效。例如,在涉及到與英美國家歷史知識相關的內容時,教師除了需要向學生介紹相關的語法語句外,還可以利用一定的時間介紹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以及歷史背景,使學生能夠加深認識。以新聞專業(yè)的學生英語教學為例,不同國家由于國情不同,因此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常常會出現冉的專業(yè)詞匯。政治報道方面,西方國家常見單詞有“Parliament(議會)”,“Congress(國會)”、“senator(議員)”等。而在對中國國內事務的報道中,常見的詞匯與短語則有:“invigorate China through science end education(科教興國)”,“place equal emphasis on materie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s(兩個文明一起抓)”等等。學生在學習中必須了解這些專用詞匯所代表的含義,更需要通過教師專門的講解,了解其所對應的機構構成以及作用,以便在腦海中形成聯系,加強對上下文的理解。

    3)系統(tǒng)介紹: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當中,往往會根據專業(yè)領域的不同,開設一些與西方國家文化相關的課程。這些課程的學習能夠使語言學習的中心自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語言結構方向向語言功能方向轉變,避免學生對語言形式的掌握過于孤立,而能夠在社會環(huán)境中掌握語言形式的具體使用方法。

    4)對比講解: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為了能夠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思想,還可以對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差異進行對比,通過對比比較的方式引入文化特點。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同時了解本民族與其他國家在風俗習慣或其他方面的差異。例如,在《冰河世紀》中,有原文為“Burn,Double burn”,如果采取直譯的方式,則譯為“燃燒,加倍燃燒”。但結合英語用語習慣,該俚語可以解釋為“糗,太糗了”,所表達的是對某人的不尊重。這種翻譯上的差異是學生必須通過跨文化交際學習而掌握的。再以新聞專業(yè)英語教學為例,英文中在表達數字概念時可以采取的表達方式非常多,而中文則以直接的方式進行表述。即中文中所表達的數字概念“75%”在英文中可以表達為“three quarters”,也可以表達為)“seventy-five percent”。除此以外,英文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現的某些特殊句型也是影響英文語音轉換為漢語語義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是在所用詞語在兩種文化中有對應物時,也會由于思維局限性使意義的傳達產生偏差。例如: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在該句中,“straw”一詞與漢語中的“稻草”一詞相對應,而在英文中所指的則是”會使人超出承受能力的最后的事情或事物“。兩者之間的聯系“稻草”能聯想至“最后的希望”,如“救命稻草”。

    4、結束語

    在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進一步突出了交際作為語言本質功能,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意義,認為學生需要通過對所學語言知識的綜合應用來表達自身思想,同時進行情感上的交流。為了能夠增加學生對不同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就需要積極改進大學英語的教學方法,采取多種教學策略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有步驟,有重點,有計劃的對本國以及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綜合學習,促進自身知識面的擴展,使跨文化交際能夠更好的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并開展。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黎土旺.跨文化交際與英語教學[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24(12):276-277.

    篇5

    語言學家薩費爾指出:“語言有一個環(huán),使用語言講話的人們屬于一個種族……再者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币虼藢φZ言的學習也就是對文化的學習,而就我國英語教學的現狀而言,重語言輕文化的現象普遍存在,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由來已久。而且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限制與束縛,以及英語教師本身在跨文化交際知識方面存在很多缺陷,而在英語教學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際活動,必須以跨文化知識有意識地組織教學這兩個問題上,還遠沒達成一致的認識,全然不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所以這種英語教學模式培訓的結果常常是大多數學生不能較熟練地閱讀外文原版書籍,尤其聽不懂、講不出,難以與外國人直接交流,即“啞巴”英語。這樣的交際能力遠遠不能適應我國對外交流的需要,所以英語教師一定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民族和國家之間差異的了解。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策略能力,即學會在一定的場合、一定的環(huán)境中得體地使用語言。

    一、文化與交際文化

    文化,作為一個專門術語,富有彈性。有人把文化說成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作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交際的過程是人們運用語言知識和社會文化知識傳遞信息的過程,所以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識是分不開的。了解英語文化知識,有助于交際暢通并有效地進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必然導致交際障礙、沖突和誤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語用失誤”。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方化現象。語言和文化之間是什么關系呢?這歷來是人類學家、社會學家、語言學家,也是語言教學家關注的問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存在的標志符號,沒有語言,便沒有文化。因而人們就把語言稱作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交際文化是指不同群體的人,在交際當中,由于對語言(包括非語言)交際所隱含的不同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而容易產生誤會與偏差的這一部分文化,也就是指暗含在語言內的文化因素。不了解交際文化就會直接影響交際,因而它應是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際文化確實是一個民族在以語言為主要媒介的交際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民族文化精神和行為模式,它折射出一個民族的習俗觀念、價值觀念、人際心理、社交禮儀及思維傾向等。交際文化本身是個系統(tǒng),它包含的研究內容也十分豐富。在英語教學中,在搞好語言教學的同時,進行有關目的語的交際文化內容的教學――叫它文化融入也好、文化導入也好,滲透一些交際文化的內容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二、跨文化交際與英語教學

    在語言教學中開展文化教學,可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尤其應當把相應的文化知識貫穿于課堂語言教學之中,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針對這一問題,語言學家胡文仲推薦了以下方法:(1)在教材里加入有關西方社會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模式的內容;(2)就我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的文化習俗的區(qū)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3)利用英語錄像和電影進行教學,然后組織討論;(4)鼓勵學生與外國人進行交流;(5)讓學生讀一些短篇故事或劇本,同時要求他們記下其中有意義的文化細節(jié);(6)讓學生多讀一些有關跨文化交際方面的書籍;(7)舉辦有關文化習俗方面的講座,同時,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對比中國和其他國家不同的風俗習慣。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途徑。通過借鑒以上的方法,教師應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注意以下幾點。

    1.在課前預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查閱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的良好習慣。在課堂做陳述(Presentation)的時候,鼓勵那些語言功底較差、性格比較內向而不敢發(fā)言的學生,讓他們做到有準備地發(fā)言,從而克服羞于開口的缺點;通過收集資料可以增進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了解。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多讀英語報紙雜志,增加閱讀量。多閱讀一些介紹英美國家風土人情、文化方面的材料,既能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又能更好地了解外國文化,在有趣的閱讀中學到相關的文化知識,從而使學生對文化更加感興趣,更加容易地掌握這一知識。

    2.運用圖片、幻燈片、電影、電視等直觀教具讓學生了解外語國家的社會背景。影視內容可以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文化、科技、藝術、體育、教育等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可謂是包羅萬象。通過觀看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內涵的英文影片,學生更能直觀地感受相應的英語文化。此外,在英文影視片里,學生還可以通過學習英語習語來了解外語國家的文化知識,鍛煉英語聽力,學到一些現成的地道簡潔的表達方式。

    3.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客體作用,訓練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技能。學生要懂得對文化的差異性與多樣性的了解是在跨文化實踐中獲得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動態(tài)的能力系統(tǒng),跨文化交際實踐是推動這一能力系統(tǒng)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因此,學生要通過具體的實踐,如聽、說、讀、寫等訓練來學習和理解外國文化知識。此外,學生也可以自己編排一些有關跨文化交際的場景,通過親自參與到相似的交際場景中,在實踐中體會跨文化交際中存在的困難,并通過化解,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際??傊?學生應該不斷豐富擴大社會文化知識和積極參與跨文化實踐活動,從而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4.營造學習外語的氛圍,提高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針對大部分英語學習者是在母語國學習英語這一現實情況,有必要營造學習英語即跨文化交際的學習氛圍,這樣有助于學生轉變長期形成的“英語+本國文化”的思維方式,在多元文化交流和溝通中進行自覺的文化移情和文化認同。總而言之,創(chuàng)造語境和情境能使學生在一種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語言,并直接感受到語言在交際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使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5.英語教師要具有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改進教學方法。英語教師要認識到以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內容的英語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教學方法要從以教師為中心、應試教育為主轉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為主;從以傳統(tǒng)的基于課本的聽、說、讀、寫為主轉變?yōu)橐阅軌驈氖聦嶋H的跨文化交際的聽說、全面提高綜合應用能力為主;從以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轉變?yōu)榫W絡課件教學、外語課外活動、學生主動式學習的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能與外國人順利交流,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綜合型實用人才。

    總之,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還應導入相應國家的文化,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美國外語教學專家WinstoBrembeck說:“采用只教語言不教文化的教學法,只能培養(yǎng)出語言流利的大傻瓜?!庇⒄Z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文化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在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學好英語,享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并且在交際中正確使用英語。

    參考文獻:

    [1]Scollon,R.&S.Scollon.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Ltd,1995.

    [2]曹文.英語文化教學的兩個層次.外語教學及研究,1998,(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篇6

    一、引言

    語言與文化有密切的關系:語言既塑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塑造;語言既反映社會現實,又對社會產生影響??缥幕浑H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群體之間的思想、信息等的交流,是不同文化背景群體之間的文化接觸。目前,在中學英語教學中,不少教師對交際教學法、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有一些模糊的認識,其一是:認為中學階段英語教學主要目的應當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語言的準確性、語法的擴充、語法與句型知識等);其二是認為目前中學教學內容相對簡單,文化教學無法進行。這種模糊認識已經對中學生的日常交際產生了不良影響。

    那么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從哪些方面著手,對學生進行交際中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而學習外語,又通過了解語言背景去理解其文化,使二者互相貫通,互為表里,相互促進呢?我們認為有如下幾點值得注意:

    二、文化背景知識教學要貫穿于交際性語言教學的始終

    1.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特定的語言表達方式。

    語言產生各具特色,其交流方式就有很大差異。即使在同一種語言中,不同場合也要用不同的語言而表達。如:在英語里要表達歉意,可以說“Excuse me.”,也可以說“I’m sorry.”,但使用范圍不同。如果無意中傷害了某人或有約而遲到了,可以說“Excuse me for being late.”或者“I’m sorry that I’m late.”。

    在英語中,一個簡單的見面問候,也因不同的情景而異。與人初次相識彼此問候,須用正式語言“How do you do?”其答語也只能是“How do you do?”;向熟人打招呼,多用問候身體狀況的寒暄語“How are you?”;若只是一般隨便向人打招呼,通常用“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等。再如,打電話過程中簡單的用語“你是誰?”“我是……”,其表達方式與漢語就不同,須用固定句式“Who is that?”“This is...speaking.”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語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在跨文化接觸時的適應能力。初次與不同的文化接觸時,往往會受到文化沖擊(Culture shock),從而產生某種不適應。要使交際得以繼續(xù)下去,必須設法減緩沖擊、提高適應能力。

    在JEFC和SEFC教材中,上述交際語言在對話課中出現很多,在教學中隨時可遇,而這些交際語言與我們民族的語言差異很大,因而要引導學生尊重這些文化差異,以客觀、理智的態(tài)度來接受、學習,體會隱含在語言中的文化差異。

    2.文化背景不同限制著交際過程中交流的內容和行為方式。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過程中所涉及的內容不同,通常所表達的行為亦有差異。如在我國新結識一個人總習慣于拉家常,問及家庭、工作、年齡、薪水等狀況;而在英美國家人眼中,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是相當親近的朋友是不能隨便詢問的,并視為不友善的行為,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因此在英美國家中,既要避免初次見面無話可說的尷尬局面,又要展開交流,就只好談天說地、談運動、談晚會、談比賽等,以求在愛好和欣賞上產生共識。例如,在英美國家中,受人邀請做客,赴約時盡可能正點;用餐時,你可以盡可能地去享受各種食物而無需擔心會不禮貌,反而主人會因為你喜歡多食而感到高興。

    3.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際過程中,對方表達信息的反應不同。

    一個女子若長得漂亮,或某人具有某種讓人羨慕的東西或工作干得很出色等,遇上一個美國人當面就會道出些贊美之辭:“You are beautiful!”“How nice your coat is!”“What a good job/you’ve well done!”等。然而要一個普通的中國女子正面接受一個陌生人或不了解的男子對自己容顏的夸贊,那是不可能的,甚至會引起嚴重的誤解。西方文化強調自我,如果按照中國傳統(tǒng)習慣,以恭謙的方式作出反應,道出“不”“不怎么樣”“哪里”等語,那就會引起很大的誤會,甚至無意中傷害了別人。人家會覺得你認為他是一個說假話、浮夸的人。你應當對這些贊美之辭理所當然地接受,并用“Thank you”來回應他。

    三、在教學過程中,對一些詞句的教學有必要進行文化背景知識介紹

    眾所周知,英國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歷經滄桑,這無疑對其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既然英語是一種多民族的混合體,這就使它的產生背景更神秘,更復雜了。如豬、羊、?;钪鴷r被稱為pig,sheep,cow或ox,而宰殺后上了餐桌就成了pork,mutton,beef。這是因為英國本地人Saxons(撒克遜人)把它們喂養(yǎng)大后上貢給Normans(諾曼人),宰殺后變成美味佳肴被法國人享用時,就變?yōu)榉ㄕZ了。英國中很多詞,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外來語不斷融進英語中,而詞匯本身也會因歷史文化的變遷發(fā)生一些或進或退周期性的變化,如Negro一詞,過去提到美國黑人時,用Negroes,而種族歧視主義者則稱他們?yōu)锽lacks,大約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黑人掀起了反種族歧視運動(高中英語第二冊下),開始為自己的膚色感到驕傲,于是自己改用了Black或the Black people,Negro這個詞反倒被認為含有貶義,很少使用。同時,一種語言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會吸收很多典故,形成文化經典,用以紀念古人或告誡后人。如經常遇到的Sandwich,jeep,cat’s paw等詞組或成語都各有其來源背景。再者,對一些成語更不能望文生義,以免造成笑話。例如: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無意中泄露了機密)。在這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在教學中盡可能給學生講清兩種政治文化背景在具體詞匯上的烙印,否則是不可能達到準確運用的。

    四、語言材料的教學離不開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

    文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把握學科內及跨學科之間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對理解語言尤為重要。在教學中,可以將課文背后的西方價值觀作為主線,把課本中散落的文化知識點貫串起來,也可采用“文化旁白”(胡文仲、高一虹,1995)的方法,給學生加入文化知識的介紹和討論。例如學習China Daily時,可以介紹當今世界的幾種大報,以及它們的政治傾向和讀者群等。JEFC和SEFC教材中有不少課文是文學名篇,教師可以以此幫助學生領悟文章的美感。因為文學作品是了解一個民族文化的鏡子,能生動具體地反映該民族的心理狀態(tài)、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社會關系等。高中第三冊的“The Merchant of Venice”是語言大師莎士比亞的作品,具有代表性,因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人物對話的特色,從欣賞入手,去領會人物的性格特征。

    語言學家格林說:“我們的語言就是我們的文化?!币虼?,不了解文化,想要輕松地學習、熟練地運用體現該種文化的語言幾乎是不可能的。其實,學習外語最大的障礙是由文化語言的生疏帶來的心理隔閡。外語教育專家認為:交際中的錯誤主要有兩種,語言錯誤和文化錯誤,并認為后者的性質更為嚴重。再者,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增進學生對外國,特別是英語國家的了解”(大綱語),對英語語言有更深的了解,從而更好地掌握英語語言,成為能與其他民族和文化正常交往的新一代,能為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杜瑞清,田德新.跨文化交際學.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Sandra,L.M.Nancy,H.,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Shanghai Language and Teaching Reach Press,1999.

    [4]楊平澤.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國外外語教學,1995,(1).

    篇7

    中國英語教學長期以來一直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為中心,在實踐中也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對英語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基本技能之外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中國與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這一英語教學的大環(huán)境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交際教學,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原因

    英語教學之所以要注重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因為中西文化存在著差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稱謂、問候、介紹、詢問等各個方面。具體來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1.價值觀念的差異。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不了解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就不會充分理解該民族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行為模式,很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

    2.倫理道德觀念的差異。倫理道德的差異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際失誤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人習慣透明生活,個人的行為和意志常受到周圍無數有形無形的制約,不太在意隱私權。相比之下,西方社會在價值觀念上十分重視個人的權利與自由,重視法律上的人人平等。

    3.民族習慣和思維方式的差異。民族習慣是指一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反復出現并世代相習的生活方式。民族習慣生動地體現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倫理觀念等方面的傳統(tǒng)特點,是構成民族文化歷史的主體。民族習慣一旦產生,會對該民族成員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極大的約束作用。

    可見,中西文化的差異是無處不在的。所以,如果在英語教學中不注重跨文化交際的教學,在實際交往中就會出現尷尬的局面,造成交際失誤,影響交際質量。

    二、英語教學中導入跨文化交際教學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中西文化在交往的各個領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那么在教學中進行跨文化交際教學就十分重要了。在教學中伴以文化的導入,會使英語學習多姿多彩,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缥幕浑H是發(fā)生在兩個不同文化負擔者之間的,所以雙方只有充分了解彼此的文化,了解文化的異同,才能成功地交流。因此,在實踐中,通過將語言和文化相結合,增強學生的文化差異和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十分必要。

    三、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教學也是有章可循的。如教師可以根據教科書上的內容講解與其相對應的背景知識,把文化知識的介紹自始至終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也可以用比較法,在重視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習俗的同時,引導學生學習自己的民族文化,關注不同文化的差異,從而更好地把握和運用所學的語言比較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異同,分析“同”,增強語言習得中的“正遷移”,指出“異”,防止“負遷移”,使學生充分了解母語和目標語文化的異同,在交際實踐中盡可能地避免“負遷移”。教師還可利用輔助教學設備,如錄像、電影等,使學生直觀生動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英語活動,如表演話劇、英語角、外教課等,盡量給學生提供能運用語言的環(huán)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文化知識。

    此外,因為單詞是英語語言的“細胞”,所以教師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必須從單詞、短語入手。單詞、短語的含義常因說話人的年齡、性別、社會地位、方言、說話目的等不同而有所變化,所以在遣詞造句上要注意以下情況:

    1.語域。語域指在具體條件下習慣應用的語言形式。如,在與人打招呼時,何時用“How are you?”何時用“How do you do?”或“Hello!”“Good morning!”等。再如,表示女孩漂亮用“nice”,表示男孩英俊用“handsome”,要避免用錯。

    2.搭配。英語中有些單詞搭配力強,應熟練掌握、正確理解和運用。如學到“man”就可以擴大學習policeman,postman及詞組play the man 等。

    3.同義詞和反義詞。英語單詞的意義往往可以運用同義詞和反義詞來表達。要想盡可能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就應該重視同義詞和反義詞的運用。例如,在談到“不同的”這個概念時,如果一時忘了“different”這個詞,還可用“not the same”來表達,同樣可以達到交際目的。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不斷擴大,跨文化交際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要成功地進行交流,語言是基礎,而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意識更為重要。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不僅需要我們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了解彼此文化間的差異,增強對目的語文化的領悟力,提高社會文化能力。中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因文化差異而帶來的跨文化語用失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和跨語言交際能力為基本出發(fā)點,在實際教學中注重文化的導入,切實提高學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高遠.對比分析與錯誤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2.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張公謹,丁石慶.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篇8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11(2008)11-003-03

    作者:陳建生,長沙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李楊源,長沙理工大學08級在讀碩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語言非任意性研究。湖南省教育廳(2007)

    引言

    在跨文化交際中,漢英兩個民族之差異會表現在文化背景、價值取向、社會規(guī)約等方面。一旦交際中的兩個不同民族的人們忽略了它們,或不能設身處地地理解對方在這些方面的差異,或把一己之文化準則與社會規(guī)約強加于對方的同一領域,并視其為評價與解釋對方行為之標準,語用遷移就產生了,它的產生表明雙方的交際以失敗而終。

    語用失敗的問題由來已久,目前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與關注,各路專家對此已有言在先。社會語言學家恩.沃爾遜(N.Wolson)于1989年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語用失敗最終所顯示出來的是因語用遷移所致的言語行為之施為力已蕩然無存,即不能在既定領域產生任何影響,尤其是社會影響。因此,人們謂之社會語用失敗。托馬斯(Thomas)曾經在談及社會語用規(guī)約時也持此觀點,他同時指出了語用失誤的嚴重性,認為“語法錯誤可能使人不愉快,或影響交際,但至少在規(guī)則上,它們是一清二楚的,聽話人會立即感受到它的存在;而且一旦意識到說話人的語法能力較弱,對其是容忍的。然而,語用失敗則不然,如果一個非本族語者說話流利,對方不會把其明顯的不禮貌或不友好的行為歸因為語言缺陷,而會認為是粗魯和惡意的自然流露。語法錯誤可能顯示出說話人還沒有獲得一定的語言能力,語用錯誤可能反映出說話人的人格有毛病”(Maletzke,1996)。

    誠然,各國各地區(qū)多樣的文化才使得整個世界變得豐富多彩。文化的多元性也使得因語用遷移所致的理解失誤時有發(fā)生。在此情況下,交際難以成功,或交際者不能遵循交際規(guī)約,也不能使施為之力產生作用,更不能實現既定的目標。

    漢英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遷移現象主要表現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與人打招呼

    見面打招呼是一種社會模式,而且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常人在乎它,他們將見面不打招呼視為一種無禮的行為:社會學家、語言學家也在乎它,他們認為“打招呼”能夠揭示見面時雙方的關系,并表現為言語行為的一種固定模式。見面打招呼或交談等是任何一個民族文化中都少不了的。漢英兩個民族均有自己的招呼語,而且其招呼語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點與文化特質。從形式上看,“招呼語”有兩種:命題式與非命題式。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就有明知故問式、拉家常式等。且看,一天早上路過一處時,一國人發(fā)現一熟人在修汽車,他如此地向熟人打招呼:“你在修汽車?”國人打的這種招呼是一種命題式的招呼;而英國人則會如此打招呼:“Hello,Good morning!”英國人打的這種招呼則是一種非命題式的。國人打招呼的口頭禪可謂多了,聽人說得最多的是“你去上班嗎?”“你吃飯了嗎?”有時某人士從WC出來,這時有人會沖他/她招呼道:“你從哪里來?吃飯了嗎?”真是既煞風景又傷雅氣。那么英國人會如此作為嗎?按其打招呼的模式,他們是不會這般作為的。因此,千萬不可視中國人的口頭禪為英國人的打招呼的用語。英國人認為,

    “Have you hadyour meal?”是要對方作出回答的一種正式提問。由此可推斷,如果無心邀請對方外出美餐一頓,是不可以發(fā)此問的,說了非但不能融洽彼此的關系,反而產生消極影響,同時英國人會感到對方在有意作弄他/她或拿其開心,因而感到尷尬或不開心。由于中國人很在意或重視吃,所以中國的飲食文化特別發(fā)達,當然這也必然會要反映到日常生活中來。

    二、交談話題

    因文化差異所致的不同社會言語行為規(guī)約,使得漢英民族所談及的話題內容的側重點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興趣差異也懸殊。上面已經說了中國的飲食文化特別發(fā)達,同時自古以來中國也是一個農業(yè)大國,從古時起人們就講究吃,信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之道,生活節(jié)奏相比之下慢于工商業(yè)較發(fā)達的西方國家,談吃與拉家常的機會明顯多于西方人;此外,周圍環(huán)境的差異使得中國人和英國人見面之后的問候之余,感興趣的話題各有不同。英國人喜歡談“天”、談旅游,而中國人喜歡談“吃”、“拉家?!笔降靥煅暮=鞘降亓膫€沒完沒了、無所不談。但應該注意這種閑聊是內外有別的,和英國人或其他西方人閑聊應避免談及如下話題:

    How old are you?(您多大年紀了?)

    Are you married?(你結婚了嗎?)

    Do you have any children?(您有孩子嗎?)

    How much d0 you earn per month?(您每個月掙多少錢?)

    Do you haye a happy home life?(你的家庭生活幸福嗎?)

    上述問題均是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寒暄時要問及的,而且使用頻率極高,在中國文化的范圍內使用它們,自然是無可指責的。但在跨文化交際中,這些用作寒暄的問題是應該避免的,因為英國等西方人視其一種打聽對方隱私的行為,在他們看來這是不妥、不可取的;這只有在法庭或警察那里才有可能發(fā)生。因此,在一般和諧的交際中,不可隨意地向英國人問及婚姻、家庭、子女情況、年齡、工資收入、夫妻生活等,特別是被問及者在相關方面有難言之隱或遭不幸:年老了;離婚了;孩子夭折了;遭人搶劫了;夫妻生活不和諧或吵吵鬧鬧;甚至身體發(fā)胖了、考試未過、挨了別人的打,即凡是觸及他人痛處的方面都要盡量避免談及。

    筆者曾耳聞目睹一位學生在與一英國老太太交談時,提了這個問題:How old are you?老太太剎那間臉上現出苦苦的樣子,說“Ah,it is a secret!”一方面,從文化上講,如上所述英國文化主張交談時(尤其是與關系一般的人或陌生人或老年人交談時),雙方應盡量避免談及年齡,否則被視為侵犯他人隱私或對他人不尊重,另一方面,現在人人盡享因科技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所帶來的美好生活,從心理上說誰都想青春永駐,長生不老,也不想讓年齡給自己帶來精神壓力。據筆者調查,如今不論是中國人還是英國人或其他西方人,在涉及年齡的問題上,彼此都很謹慎,特別是過上了好日子的人,都盡可能地避談它,因此可以說經濟的發(fā)展促使文化發(fā)生變化,而調查發(fā)現過苦日子的人根本就不在乎問年齡,甚至他們中有不少的人還抱怨 自己為何不早點死,活著受苦有啥意思,認為自己不配做人,給他人給社會添麻煩,是社會的累贅。

    文化也隨一個民族的社會觀念的變化而變化,舊社會,侵略者就不把中國人或說中華民族當人看,侵略者肆無忌憚地侮辱中國人,而那時的中國人看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就只得咬緊牙關無聲地氣?,F在時代不同了,中國人也不是好欺負的了,我們的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內的學者、外語培訓師們也應該教教外國人:他們在來中國之前,也應該好好學習并了解中國文化,以便消除過去的霸道作風,知道隨時隨地在與中國人交談時應談什么、什么應該避談;筆者發(fā)現西方學者、教師在著述、施教時常常教導外國人怎樣尊重他們的文化,怎樣避免冒犯他們??晌覀儑鴥鹊膶W者們在談跨文化交際時,總是片面地強調交際雙方應該避免和英國人或西方人發(fā)生因文化差異產生的碰撞或矛盾沖突,但從來沒有教導過外國人怎樣注意尊重中國文化、尊重中國人,這樣就不可避免地會使外國人尤其是西方人誤以為中華民族是一個生來就很“賤”的民族,無尊嚴可言,任何人都可以在中國人面前犯忌、胡說八道,任何西方人都可以冒犯、都可以詆毀這個民族中的任何人。

    現在的中國人也有與西方文化相同的禁忌,如人發(fā)胖了,過去人們認為中國人不忌諱它?,F引包惠南老師在《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中的一段話為證:

    一見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說我“胖了”,說我“胖了”之后即大罵其新黨。(魯迅《祝?!?

    When we met,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 iteremarks he said I was fatter,and after sayingthat immediately sarted a violent attack on therevolutionaries,(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2)

    譯文將“胖了”直譯為“fatter”這容易引起西方讀者的誤解。中國人對于“說我胖了”,容易理解,這是中國人重逢時常用的寒暄語之一,“胖了”的意思是“發(fā)福了”;然而英美人不僅無此禮儀習慣,更忌諱肥胖,很容易把“說我胖了”誤解成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提醒或告誡,因此譯文中宜增譯解釋性詞語,以準確傳達原句語義:

    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ite remarks whenwe met,he observed that I looked“fat”,and having made that complimentary remark he started aviolent attack on the revolutionaries,(包惠南,2001:21)

    從包老師所言來看,說“胖了”是中國人重逢時常用的寒暄語之一,意思是說它是中國人能接受的寒暄語、是一種禮儀,只有英美人無此禮儀習慣,更忌諱之。筆者認為說“胖了”如今并非是中國人見面時常用的寒喧語,也不是什么禮儀習慣,相反越來越多的人忌諱他人說自己“胖了”。因此,也要開始教導西方人在中國同樣不可隨便對一個中國人說“你胖了”。

    還有其他一些源自傳統(tǒng)文化的禁忌,在這些方面西方人是不可以冒犯的。比如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無后”即所謂的“斷子絕孫”為最大的不幸與恥辱,這與西方文化差異很大,在此方面告誡西方人是十分必要的。以下引包惠南老師在《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中的一段話為證:

    “這斷子絕孫的阿Q”,遠遠地聽到小尼姑的帶哭的聲音。(魯迅《阿Q正傳》)

    “Ah Q,may you die sonless!”sounded the lit-tle nun’s voice tearfully in the distance,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是中國的封建傳統(tǒng)道德觀念,一個家庭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幸,不生兒育女是對祖宗的最大不孝,時至今日這種傳統(tǒng)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這是數千年來形成的一種民族心理;在中國人的觀念中,罵人“斷子絕孫”是最刻薄的咒語。而在西方社會,這種觀念要淡薄得多,尤其在追求享樂的現代年輕人中,獨身主義蔚然成風,斷子絕孫對個人和家庭而言無足輕重,因此英美讀者不可能譯文中“sonless”文化含義,因而譯文中必須加上一條注釋:――a curseintolerable to ear in China,才能使譯語讀者確切理解全句的語用含義。

    以上例證表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交際雙方在話題的選擇上是不一致或不盡一致的,不可用熱情或寒暄來替代各自文化的規(guī)約性,不要以為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是相通的。

    三、觀念與風格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中最大的一國,也是古文化豐富多彩、文物最多、民族傳統(tǒng)與風俗習慣受國家保護的如今人人享有人權的大國。中華民族具有獨特人文傳統(tǒng),她與歐美人之間的差異比較大,在對待某些事務方面觀念常有差異,歐美人對與他人見面,提倡提前預約,否則會遭遇拒絕。中國人多數情況下則認為提前預約實在沒有必要,只要你想來你就來吧,講那么規(guī)矩干什么。但是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工作的日益繁忙及各種壓力對人的影響,部分城里的中國人也開始有了點西方式的預約色彩,但不是主流。預約對堅持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人則會產生負遷移。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沉默是金”即當有人向你發(fā)問時,在沉默與作答之間你可以選擇沉默,但對方在心理上可能會有些不快,不過很快就會得到諒解。這與實際交往中的芬蘭文化有相似之處,即芬蘭文化允許交際雙方相對而坐并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沉默不語:可西方人對所提問題的要求是必須作答,即使是文不對題或答非所問也無妨,你就是必須說。舊的中國習俗把家里來了客人看得很重,和客人一起用餐時,女性與小孩皆回避,即他們都不得和客人在同一餐桌上吃飯,而多半是呆在廚房里吃飯,而且被要求席間笑莫露齒話莫高聲。有的家長如果只有一個小孩――寶貝兒子,家長有時會把他叫來和客人一起進餐。但這只是極個別現象(據筆者考察有相當一部分距城鎮(zhèn)較遠的農村地區(qū)仍保留著這種被稱為不合時宜的文化)。比較而言,俄羅斯文化卻不但允許小孩說話,而且鼓勵他們這樣做;而在美國文化中恰恰不同。言談貫穿于整個交往之中。中國人對有人在問及某某何時能回家或何時能辦成某事時,往往會如此回答說“三兩天”,“三兩天”是什么呢?起碼,這不是一個確切的時間。我們知道國內譯界多將它譯為“a couple of days”這種譯法是精確的還是模糊的,筆者想把它交給大家去討論?!癕oney is every-thing”所傳遞的西方人的觀念,就是“金錢萬能”,“有錢就有一切”。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傳達的“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有錢不等于擁有一切”、“有錢不等于擁有幸?!笨梢哉f格格不入。因此,學習英語的人就得知道在跨文化交際中應該怎樣消除這些負面的影響因素。

    篇9

    計算機網絡文化是當今信息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現象。隨著社會文明的向前發(fā)展,它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漸漸成為大眾的“寵兒”。隨之而來的影響力也大大的增強,并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一、網絡文化

    所謂網絡文化是指通過因特網把人類的各種文化信息傳輸給世界各地人們,以便其互動交流、學習瀏覽、娛樂游戲、教學競賽等等所產生的文化現象和文化活動??梢?,網絡文化讓人們更加方便、快捷、豐富多彩地接受文化信息,提高了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質量和效率。

    網絡文化是這個時代的特征和一種新的文化現象。任何一種文化在走向社會的同時,都會對人特別是大中小學生帶來正、負兩方面的影響。我認為對高校大學生負面的影響主要表現如下:

    1、垃圾信息和不健康的網絡文化產品充訴文化市場死角,污染了廣大青年人的心靈。

    2、青年學生把很多的寶貴時間花在了網上聊天、網上約會、網上購物上,致使輕者學習成績下降,重者荒廢了學業(yè),甚者崇拜黑客而制作病毒最終身不由己地滑向犯罪的深淵。

    面對網絡文化的負面影響,首先要及時構筑一道有效的網絡文化“防火墻”,積極傳播“無公害”、“無污染”的網絡文化信息產品。其次,開發(fā)校園道德網站,研發(fā)、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美德等一切有益于人類健康、科技、智力、教育等多層次、多形式的網絡文化軟件產品,使未成年人免遭有害網絡文化的影響,讓青年人在健康的網絡文化“防火墻”中茁壯成長。最后,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與遵紀守法及網絡自護的教育,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避免學生登錄不良網站,以免受到網絡侵害或引發(fā)違法犯罪。

    但是,網絡文化畢竟是時代進步的標志物,他不僅給人們帶來一種全新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同時也在積極深刻地影響并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認知、情感、思維與心理。

    首先,網絡是包羅萬象的信息寶庫。因為它信息量大,可實現全球信息共享,是一個濃縮了的百科全書式的世界。大學生在網上瀏覽世界,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聞信息、科技動態(tài),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給學習、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和樂趣。

    其次是快捷方便,可“足不出戶盡知天下事”,亦可足不出戶辦事情。大學生在網上可以方便、迅速地獲得自己的需求,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強。對于大學生來說,網絡是不可回避的東西,我們不必因噎廢食,要科學引導青年人合理合法上網,并用現代科學的發(fā)展觀來指導網絡文化建設。

    二、網絡文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

    如今,網絡文化已經成為大學校園各種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形式。網絡媒體技術既給大學英語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帶來巨大的沖擊與挑戰(zhàn),也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一直以來以教材為主,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知識傳授為主,以應試為目的的。那是一種教學模式單一、手段有限、內容單調的教學方式。英語網絡多媒體的出現,推動和優(yōu)化了外語教學環(huán)境,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圖文并茂的多感官綜合刺激,使學生真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1、教學就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面的互動關系。傳統(tǒng)的教學以教師為主,在現代多媒體教學中學生和教師都是教學的信息源,從而可以改變以往教師為中心和單向灌輸的封閉式教學模式,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的育人新理念。但我認為,教師永遠是課堂教學的主導,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以教師為主導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都必須讓學生開動腦筋,提出意見,主動學習。而多媒體技術的采用,雖然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效率,但是否能達到這個目的,取決于教師,多媒體永遠處在被支配的地位,是教師教學活動的工具。所以作為一種輔助手段的網絡媒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將傳統(tǒng)教學手段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結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

    2、交際能力是人的素質之一。網絡多媒體英語教學是一種由網絡環(huán)境支持的多媒體教學,它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時空限制,使師生在虛擬的空間里進行廣泛而豐富的交流,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

    3、網路是由若干臺電腦和使用者在不同地方無數的LAN和WAN共同組成。在Internet上面是沒有國界種族之分的,只要連上去在地球另一邊的電腦和您室友的電腦其實沒有什么兩樣的。所以多媒體網絡英語教學的靈活性可以使學生選擇他們方便的時間和地點,利用網絡課件或光盤達到學習的目的。這種運用多媒體網絡模式的英語教學在教師合適模式的教學管理范圍內,形成了師生、人機互動的多樣化,使師生間的關系處于和諧狀態(tài),同時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現代素質教育觀。

    4、英語多媒體網絡教學對英語教師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在新的形勢下,要求教師必須改變以往的舊方法,熟練掌握網絡程序和語言,合理利用每一種媒體,使媒體之間相互配合,達到優(yōu)化的目的。

    三、通過網絡,增強外語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是由美國社會語言學家Hymes 針對Chomsky 的“語言能力”提出來的。從一般意義上說,交際能力是一個人整體素質,是人運用各種可能的語言和非語言手段來達到某種交際目的的能力。

    我們說要培養(yǎng)學生英語的交際能力,實際上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就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來看不容樂觀。我國以前的英語教學以應付考試為主,在具體教學中重視語法和閱讀,忽略了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一旦要與人交流時就發(fā)現無法交流,聽不懂說不出,“啞巴英語”、“費時多,收效低”的現象十分普遍。究其原因,筆者覺得原因有很多,如文化差異、心理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其中文化差異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因此,加強文化修養(yǎng),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跨文化意識,及時更新知識,樹立信心,才能更好地提高外語交際能力。 轉貼于 1、在網絡外語教學中注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跨文化意識是指對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和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外語學習不但要學習外族語言,更要學習外族文化,因此,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顯得尤其重要。

    語言是人類的祖先世代積累起來的極寶貴的財富。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可以說是共生的。語言是文化產生和發(fā)展的關鍵,文化的發(fā)展也使語言更加豐富和細密。語言的學習與交際能力培養(yǎng)實際上是獲得進一步的文化知識的必要前提。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要想提高外語交際能力,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顯得十分重要。在外語教學中,作為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外語交際能力,就首先必須在外語教學中注重文化的導入。

    著名專家McMeniman和 Evans都曾指出“外語教學是一種文化最明顯的表現”。因此,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文化導入十分講究,并不是簡單的介紹背景文化知識就可以了。在文化導入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選擇的學習內容必須與學生的興趣密切相關,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要循序漸進。由于學生的語言水平和基礎能力不同,選擇外國語言文化內容一定要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到深程序進行,逐步幫助學生開拓視野,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意識。我認為在注重這兩點的基礎上,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課后利用網絡等現代學習工具自主查找相關知識,自主閱讀和實踐,以積累文化知識,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識。

    大學英語教學既不能拋開文化進行純語言技巧訓練,也不可固守傳統(tǒng),將文化只看做是語言學習的背景知識。而應從英語語言環(huán)境入手,引領學生理解英語語言的文化內涵。比如:教師在講到與圣誕節(jié)有關的內容時,可結合詞匯詳細把圣誕節(jié)的文化色彩傳授給學生,并自始至終地將文化的理解和語言的傳授貫穿在課堂當中,那樣學生在潛移默化的氛圍里感悟到英語學習的過程正是感受其文化的過程。

    此外,教師要做好跨文化交際的表率。教師的一舉一動,言談舉止,無不影響著學生,因此,在課堂中,教師盡量體現出自己的跨文化意識,起表率作用。

    2、著重培養(yǎng)聽說意識,提高外語交際能力。

    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但英語是國際通用的語言,也許以后我國公民亦可通過英語獲取信息和與世界各國進行文化藝術等方面的交流,為此必須提高人們的外語交際能力。而我國學生外語交際能力是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加強這個環(huán)節(jié)是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和內容。而聽說方面的訓練和培養(yǎng),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運用現代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如看錄像,電影,欣賞外文歌曲等等都是很好提高外語交際能力的方式。課外,教學有關部門可利用周末或課余時間組織學生觀看經典影片,讓學生在欣賞影片后復述影片內容,發(fā)表自己的一些看法,鍛煉口才。在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積累相當的跨文化意識,從而提高青年人的外語交際能力。

    總之,教師若能從平時的教學各個方面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則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網絡文化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對提高大學生英語水平的作用不可忽視,網絡多媒體可以充分發(fā)揮聲、電、光、影、色等多元素的功能,把抽象枯燥的單詞、短語、語法知識轉化成活潑的文字、圖像、視頻,讓學生的聽覺、視覺同時得到刺激,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在遵循教學原則的基礎上,優(yōu)化網絡多媒體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揚長避短,使之為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李頻華,網絡語言背后的文化心理特質,寧德師專學報,2004年第4期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篇10

    一、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圓滿落幕和上海2010年世博會的成功申辦,中國的知名度日益提升,其古老而神奇的東方文化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據國家旅游局統(tǒng)計,2000年到2008年我國入境游客平均增長率是12.89%,以該平均增長速度和2008年為基數,預計2020年,我國入境外國游客將達到6181.25萬人,中國成為一個旅游接待大國是一個必然趨勢,我國經濟的騰飛使更多國人走出國門的夢想得以實現。由于出入境游客的增加,對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中職旅游服務專業(yè)是培養(yǎng)旅游、飯店行業(yè)第一線勞動者,具備良好的交際能力可以使他們?yōu)榭腿颂峁└行?、周到的服務。因此,提高旅游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中職旅游英語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就目前情況而言,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論著大多從大學生層面進行研究,本文擬從中等職業(yè)旅游專業(yè)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角度進行探討。

    二、培養(yǎng)中職旅游英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1.語言文化與旅游緊密關聯。

    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旅游是一種文化活動,旅游的過程就是文化體驗的過程,語言文化與旅游緊密相連。社會語言學家認為:語言通過語音、詞匯與語法等有形的東西構成語言的物質外殼,其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民族文化背景知識。語言反映文化,文化影響語言的使用和發(fā)展?!拔幕瘍群钦Z言交際的具體內容,文化意識是語言交際的思維基礎”。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整體,文化通過語言起作用。社會語言學家D. Hymes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提出了交際能力的四個參數——語法性、可行性、得體性和現實性,其中得體性和現實性就是語言使用者的社會文化能力。毋庸置疑,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統(tǒng)一體,旅游是一種人們對不同地理空間的選擇、經歷和體驗的過程。旅行者對不同文化的好奇和追求使旅游具有“跨文化”屬性,因此,旅游從本質上看是一種無形的文化活動。對游客而言,旅游從業(yè)人員是跨文化交際中重要的角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是文化的傳播者,好的旅游服務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看來,語言文化與旅游密切關聯,隨著出入境游客的增加,作為導游及飯店服務人員的后備軍,中職旅游英語專業(yè)學生既要具備英語語言能力,又要了解本國及來訪者國家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擔負起傳承文化、服務賓客的重任。

    2.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有利于提高交際能力。

    中職旅游英語專業(yè)學生未來的工作崗位是涉外導游或飯店服務人員,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利于提高其交際能力,從而更好地為中外賓客服務。旅游英語是專門用途英語,是涉外旅游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語言,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橋梁,作為其中的一部分,中職英語教學內容“滲透”了相關的文化內涵。從以往使用的教材來看,其文化因素體現在問候、寒暄、介紹、姓名、稱謂、節(jié)慶、告別、聚會、交友、宗教、感謝、飲食及風俗習慣等方面。然而從實習單位和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看來,學生常在對外賓服務的過程中習慣性地套用漢語言文化和思維方式,主動扶老攜幼,打聽他人年齡、婚姻、收入、等這類西方人視為個人隱私問題,從而冒犯對方,造成交際失敗。由此看來,教師應當根據中職生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加強英語課程的文化導入,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從而提高其交際能力。

    3.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助于學生未來發(fā)展。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涉外交際成功的基礎,具備這一能力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旅游專業(yè)中職生的未來職業(yè)特點決定了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其擇業(yè)、就業(yè)及未來發(fā)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目前,大多數中職生初中畢業(yè)后就讀于職業(yè)學校,文化水平較為薄弱,畢業(yè)后學歷不占優(yōu)勢,就業(yè)面臨巨大壓力。在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下,如果具備較好的語言水平和交際能力,學生在擇業(yè)面試中就會有足夠的信心去應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從而占據先機,在眾多的求職者中脫穎而出,率先找到自己的崗位。在工作中,良好的跨文化交際和溝通能力也會使學生在服務客人時從容不迫,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因此,中職旅游專業(yè)學生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有益于其自信心的培養(yǎng)和服務能力的提高,從而促進其事業(yè)發(fā)展。

    三、培養(yǎng)旅游中職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

    1.轉變觀念,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

    觀念決定意識,只有在思想上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教師才能自覺地將文化教育貫徹教學過程的始終。與過去比較,我國英語教學已經邁出了“啞巴”英語的誤區(qū),比較重視英語口語訓練,這一做法為旅游英語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根據實習和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中職學生在服務過程中因對文化知識的缺失而使交際失敗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因此,教師應該把教學思想從“語言本位”轉變?yōu)椤罢Z言應用本位”,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注重文化知識的攝入,因為教師思想上的重視是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保證。

    篇11

     

    問候語作為人類社會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其主要功能就是運用禮貌的語言行為來維護社會秩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避免交際中不必要的誤會與沖突,實現成功交流的目的。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習俗影響問候的不同表達形式。 

    一、中英問候語差異對比 

    (一)分類及內容差異 

    1.祝愿式問候。這類問候表達的是說話人一種良好祝愿,在中英兩種語言中都有其表現形式。例如我們所熟悉的“您好”“新年好”、“merry christmas”等。但由于語言不同、文化習俗不同,不同語言中問候語也會有不同的表達形式。英文中有“good morning”(早上好) 適用于早上起床后至午飯間這段時間,在正式、非正式場合均可使用,但它與中文的“您早”并不對應,“您早”在中國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飯前這一短暫時間,“早睡早起”是中國人的養(yǎng)生之道,行為準則之一,因此“您早”在漢語中還蘊含有贊揚之意,如上午10 點見人還說“您早”,則多有挪揄之意了。 

    2.關心式問候。關心式問候一般體現說話人對對方身體或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關心。受文化差異的影響,關心式問候在不同語言中表達形式大不相同。我們常以中國普通老百姓日常問候語“吃了嗎”、“去哪兒”、“忙不忙”為例,這是極為普通而又隨便的問候語,問與答的雙方都不把它當成正式的問題,純打招呼而已。對外國人來說不是這樣的,在英語中這兩個問題都涉及個人的隱私,是不能這樣發(fā)問的。 

    3.交談式問候。有時候人們打招呼是以對方正在干著的事情為話題,通過提問的方式來進行的,這類問候形式在漢語中非常普通。我們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的“出去啊?”,“上班去?”“散步啊?”,諸如此類的問候話非常的多,一天中我們不知道會說多少次、聽到多少次這樣的話。同樣的問題在英語中則不宜發(fā)問,這跟語言發(fā)展的傳統(tǒng)密切相關的,中國人人情味濃,較關注他人的生活或工作狀況,而西方人多把生活或工作的某些情況視為個人隱私,他們的習俗是避開這類話題?!∮⒄Z和漢語問候語內容上的差異說明這兩種語言的人在禮貌語言策略選擇上的差異。人們習慣上認為,英語民族的人比較矜持,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不喜歡相互表現得很親昵。而且,對他們大多數人來說,“where are you going ?”或“ what are you doing?”這類聽起來有干涉意味的話是不合適的,因此不能作為問候語接受。這一點也許可以說明為什么英語問候語內容具有中性特點,例如談論天氣或其他與個人沒有直接關系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國人一般高度重視社會關系,在相互問候的時候往往表現出對他人的關心。“你在忙什么?”這類詢問用作問候語,英語民族的人聽起來可能覺得奇怪,但在漢語中已經成為常規(guī)禮貌用語。 

    (二)句子結構上的差異 

    英語和漢語的問候語在句子結構上也有差別。例如,在問候過程中談論天氣時,說漢語的人往往使用“天氣真好! ”和“天氣真糟!”這類感嘆句來表達對好天氣的喜悅和對壞天氣的詛咒,而說英語的人則比較喜歡用“fine day,isn’tit?”這類附加問句。說漢語的人在問候的時候經常使用重復來增強親切感,例如“ 你好你好”和“ 再見再見”,而說英語的人則喜歡在問候語中使用緩沖詞語來減輕言外之力,例如“ can i help you at all ?” 

    (三)人稱代詞使用上的差異 

    英語和漢語問候語的差異也可見于人稱代詞的使用。首先,漢語第二人稱代詞有兩種形式,即“ 你”和“您”,后者更為禮貌,而英語只有一種形式,即“you”。不過,在英語問候語中,人稱代詞比漢語用得廣泛。試比較第二人稱代詞在這兩種語言中的使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