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区在线播放国内精品自产拍,亚洲欧美久久夜夜综合网,亚洲福利国产精品合集在线看,香蕉亚洲一级国产欧美

  •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購物車

    首頁 > 優(yōu)秀范文 > 審查調查措施

    審查調查措施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08-15 09:27:50

    序論:速發(fā)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審查調查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審查調查措施

    篇1

    2011年我團對某預制砼板防滲支渠的破壞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如下。陽坡:基本無凍脹破壞問題,混凝土板基本完好,僅個別混凝土板因質量差而產生斷裂酥散,水管處已將破損板替換維修。渠底:有輕微凍脹破壞問題,渠底基本平整,局部有凍脹隆起;因混凝土板因質量差,而產生斷裂酥散的比例約30~50%陰坡:凍脹破壞問題較嚴重,現場勘察測量,有較明顯的凍脹隆起現象的渠段有5620m,局部段已影響到干渠運行穩(wěn)定,需改造重建。

    我區(qū)屬寒冷地區(qū),灌區(qū)內部渠基土又多為凍脹土,地下水含鹽量又較高。所以在對渠道進行砼面板防滲設計中,如何有效避免渠道砼板的破壞問題,成了灌區(qū)節(jié)水改造是否成功的關鍵。結合本地實際,本文將對渠道砼面板產生坡壞的類型、原因及修復措施進行分析介紹,以期對今后的渠道防滲工程建設有所幫助。

    1. 渠道砼面板破壞的類型

    通過對我團大量砼板雙防防滲渠道坡壞現象的分析,按其破壞狀態(tài)大致可分為以下兩種:一種是砼面板破裂,翹起,滑落,嚴重的渠道邊坡塌陷,在此類破壞過程中,砼本身的強度、抗凍、抗?jié)B等指標改變很小或沒有發(fā)生改變,僅是砼面板的整體結構受到破壞,這種破壞我們稱之為凍脹破壞;另一種情況是砼面板表面受到侵蝕,主要是砼與土壤水中的酸類、鹽類等發(fā)生化學反應,然后慢慢向由外向內發(fā)展,最后板局部或整個砼板產生酥松,直到砼完全失去強度,我們稱之為渠道砼面板的侵蝕破壞。兩種破壞形式雖不相同,但最后都將導致渠道節(jié)水功能的下降。另外,隨著渠道斷面輸水糙率不斷變大,渠道的過水能力也會大大降低,嚴重的會導致整個渠道喪失輸水功能。因此,在存在凍脹土的寒冷地區(qū)以及地下水對砼具有侵蝕性的地區(qū),渠道防滲如果對以上問題考慮不足,勢必會影響到整個工程效益的發(fā)揮,從而造成國家財產的損失。

    2. 渠道砼面板破壞的原因

    2.1 渠道砼面板凍脹破壞的原因。

    渠道砼面板發(fā)生凍脹破壞的原因是渠基土發(fā)生凍脹,渠基土的凍脹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寒冷地區(qū)的氣溫是否長期低于0℃。

    (2)基土中是否存在凍結的主體:水份。

    (3)基土的物理性質,主要包括土的顆粒組成等。

    以下針對這幾個因素做一論述。

    2.2 各因素間的相互關系。

    我們知道渠基土中含有土壤水,這些土壤水主要是由土粒子間填充的自由水和吸附在粒子周圍的束縛水組成,自由水的的多少與粒子間空隙的大小有關,束縛水的多少與土粒子總的表面積有關。針對渠道砼面板基土來說,因為其多為夯實土,粒子間隙小,所以其含水量的大小主要與粒子周圍束縛水有關。而束縛水的多少又與基土的性質有關,即土質組成顆粒越細,其顆粒的比面積就越大(比面積為一克土體中所有土顆粒的表面積之和),粒子所吸附的水份也就是基土的含水量就越多。這樣,當氣溫長時間處于0℃以下時,基土中水份就會結冰,根據水在結冰時體積增大0.09倍的性質,基土的體積也將增大,這將給其上的砼面板產生向上的推力,如果該力足夠大,將引起砼面板在該力方向上的位移,或使板體本身發(fā)生破裂,翹起,滑落,嚴重的將導致渠道邊坡塌陷。

    2.3 凍脹基土中的水份遷移原理。

    另外,因為在不同土顆粒表面吸附水之間存在著電位差,當氣溫長時間低于0℃時,在該電位差和毛管水表面張力的共同作用下,土顆粒表層的活躍水分子將會順著溫度梯度方向向土壤水凍結峰面遷移,如果基土水份有充足的補給源,基土凍結鋒面將會產生更為嚴重的凍脹。因為常規(guī)凍脹量一般為原來體積的10%~50%,而在水份遷移的情況下,凍結鋒面上的凍脹量可達到原來體積的數倍。在重力作用下,凍土水分垂直遷移以及毛細管水上升高度都有一定的范圍,該范圍的大小與土質有關,在此不再論述。

    理論分析和工程實踐證明,粒徑大于0.1mm的基土因其所含水分較少,在其結冰時產生的膨脹力較小,不足以對砼板產生破壞;當基土粒徑在0.1mm~0.05mm之間時,破壞較大,而當粒徑在0.05mm~0.002mm時,基土凍脹破壞最強。按照土質的分類,粘土的凍脹破壞最強,其次依次降低的是粉質土、亞粘土和亞砂土。

    3. 對于預制砼防滲層的維修措施

    3.1 現澆混凝土防滲層的裂縫修復

    當混凝土防滲層發(fā)生裂縫后,如果防滲層仍大致平整,無較大錯位,裂縫較小的情況,可以運用過氯乙烯膠液涂料粘貼玻璃絲布的方法,進行修復。而對于裂縫較大者,可采用填筑伸縮縫的方法修復。對于大型渠道裂縫又較大的,可采用填塞與粘貼相結合的方法修復。具體做法如下:

    (1)清除縫內、縫壁及縫口兩邊的泥土、雜物,保持清潔、干燥。

    (2)縫壁涂刷冷底子油。

    (3)將煤焦油填料或焦油塑料膠泥填入縫內,填壓密實,保持表面平整光滑。

    (4)填好縫1~2天后,沿縫口兩邊涂刷5cm寬的過氯乙烯涂料一層,隨即沿縫口兩邊粘貼3~4cm寬玻璃絲布一層、再涂刷涂料一層、粘貼第二層玻璃絲布,最后涂刷一層涂料。在運用此方法中,要注意涂料要涂刷均勻,玻璃絲布要粘平,不能有氣泡。

    3.2 預制混凝土防滲層的修復。

    3.2.1 混凝土防滲層砌筑縫的修復。

    預制混凝土渠道包括板和U型槽,其砌筑縫多采用水泥砂漿縫。砼板防滲渠道的砂漿填縫一般有以下缺點:砂漿強度混凝土防滲層砌筑縫的修復預制混凝土渠道包括板和U型槽,其砌筑縫多采用水泥砂漿縫。砼板防滲渠道的砂漿填縫一般有以下缺點:

    (1)砂漿強度低。

    (2)施工擠壓不實。

    (3)不能與砼板緊密結合,勾縫的砂漿容易脫落,有的從勾縫中中長出了雜草,甚至有些小型填方渠道襯砌完后,試放水發(fā)生垮渠等破壞情況,能保持完好的工程基本很少。

    造成放水垮渠原因,除了土方渠道質量不好外。本人認為襯砌部分勾縫的漏水是主要的原因。為了保證工程質量,建議對砼預制板改用方形或長方形,塊的大小應便于施工為宜,厚度8~10cm為好,板縫留10cm~15cm用高標號砼填塞,人工機械都能施工,要求搗出漿與砼板能緊密結合,使襯砌段形成整體,基本達到現澆的質量。對于舊渠防滲層砌筑縫的修復也可以這樣處理:鑿除縫內水泥砂漿塊,將縫壁、縫口沖刷干凈,用與混凝土板相同標號的水泥砂漿填塞,搗平抹平后,保濕養(yǎng)護不得少于14天。

    3.2.2 混凝土防滲層表層的修復。

    混凝土防滲層表層損壞,如剝蝕,孔洞等,可采取水泥砂漿修補,有條件時可采用噴漿法修復。

    (1)泥砂漿修復方法:首先必須全部除掉已損壞的混凝土,并對修補部位進行鑿毛處理,沖洗干凈,然后在工作面保持濕潤的狀態(tài)下,將拌和好的砂漿用木抹抹到修補部位,反復壓平,用鐵抹抹光后,保濕養(yǎng)護不少于14天。注意如果修補部位深度較大時,可在水泥砂漿中摻和適量的礫料,作用是可以減少砂漿干縮和增強砂漿強度。

    (2)噴漿修復方法: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采用此方法。方法是將水泥、砂和水的混合料用設備經高壓通過噴頭噴射到修復部位。

    3.3 混凝土防滲層的翻修。

    (1)舊板拆除,重新鋪筑:

    混凝土防滲層如若損壞嚴重,例如破碎、錯位,滑坍等的情況下,應拆除損壞部位,處理好地基土重新鋪筑。在鋪筑時要特別注意新舊混凝土的結合面處理好。方法是結合面鑿毛沖洗后,需涂一層厚2cm的水泥凈漿,才能開始鋪筑新混凝土,同樣鋪筑好的混凝土要注意保濕養(yǎng)護。

    (2)舊板不拆,加鋪新板:

    現混凝土板不拆除,在其上整平后加鋪新板。

    3.4 現澆混凝土方案。

    把舊混凝土凍脹隆起的部分壓平后,在上面鋪設保溫板(聚苯保溫板),然后鋪一層塑料薄膜,完成后在其上再鋪筑素混凝土。苯板和現澆混凝土的厚度通過計算得出。此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比較適合渠道現狀,較美觀。缺點:工期長,施工質量較難控制,不適應工程在干渠輸水間隔期施工,工期短的要求。

    3.5 預制混凝土板方案。

    把舊混凝土凍脹隆起的部分壓平后,在上面鋪設保溫板(聚苯保溫板),然后鋪一層塑料薄膜,砂漿找平后,鋪筑混凝土板。此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混凝土板可集中預制,混凝土質量易控制,集中鋪砌,適應工程在干渠輸水間隔期施工,工期短的要求。缺點:混凝土板尺寸固定,難以適合渠道現狀尺寸。

    兩種方案中的聚苯板的選擇為:

    篇2

    1996年刑事訴訟法對逮捕必要性規(guī)定為: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采取取保侯審、監(jiān)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fā)生社會危險性。該規(guī)定較為籠統、原則,到底怎樣才是有社會危險性?筆者進入檢察院兩年多來一直在偵查監(jiān)督部門工作,工作的很大部分內容就是審查逮捕,對于逮捕必要性的把握一般是從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對象、犯罪后果、犯罪手段、參與犯罪次數、犯罪所涉及的金額及有無前科等方面綜合考慮,通過以上分析得出犯罪嫌疑人是否有再犯的社會危險性,是否有有礙偵查訴訟活動可能性,最后得出結論是否有逮捕必要。在此過程中的論證免不了案件承辦人的自由心證來判定逮捕必要性,但是實踐中往往并非如此,有時在法律籠統的規(guī)定下會出于案件辦理的現實需要做出技術性逮捕意見,或者有時為追求“零”法律風險而忽視審查逮捕必要性,做出“夠罪即捕”意見。

    二、新刑訴法背景下給逮捕必要性審查帶來的挑戰(zhàn)

    如今出臺的新刑事訴訟法細化了逮捕的必要性條件,規(guī)定了判斷逮捕必要性的五種情形:(一)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二)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三)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四)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五)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這既給審查逮捕工作帶來了便利,也帶來了挑戰(zhàn)。便利便是為判斷犯罪嫌疑人是否有逮捕必要提供了具體的法律依據;挑戰(zhàn)是不能再在“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采取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尚不足以防止其社會危險性”的原則性規(guī)定下模糊評估甚至不評估犯罪嫌疑人的社會危險性。因此新刑訴法實施之后,審查逮捕不能像之前一樣走過場,“夠罪即捕”、“以捕代偵”將不再成為可能。要捕就必須客觀真實地審查逮捕必要性,是否符合新刑訴法第79條規(guī)定的五款情形。

    三、新刑訴法實施審查逮捕必要性的應對措施

    篇3

    對一般反傾銷措施的司法審查

    對一般反傾銷措施的司法審查,是指當事人和其他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對國務院主管部門作出的反傾銷終局裁決、決定或復審決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依法對被訴行為進行的司法審查。人民法院司法審查的對象是我國《反傾銷條例》第二條規(guī)定的反傾銷措施。反傾銷措施分別由外經貿部、國家經貿委、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以及海關總署等國務院主管部門實施。由于這些反傾銷措施實質上是由國務院主管部門行使國家行政權而實施的反傾銷行政行為,因此具有可訴性,是司法審查的對象。

    根據我國《反傾銷條例》第五十三條的規(guī)定:“對依照本條例第二十五條作出的終裁決定不服的,對依照本條例第四章作出的是否征收反傾銷稅的決定以及追溯征收、退稅、對新出口經營者征稅的決定不服的,或者對依照本條例第五章作出的復審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蔽覀兛蓪σ话惴磧A銷措施的司法審查分為如下三種類型:

    1.對國務院主管部門作出的反傾銷終裁決定的司法審查。根據《反傾銷條例》第二十五條“初裁決定確定傾銷、損害以及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成立的,外經貿部、國家經貿委應當對傾銷及傾銷幅度、損害及損害程度繼續(xù)進行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分別作出終裁決定,由外經貿部予以公告”的規(guī)定,反傾銷終裁決定包括分別由外經貿部、國家經貿委作出的有關傾銷和損害的終裁決定。

    2.對國務院主管部門作出的是否征收反傾銷稅的決定以及追溯征收、退稅、對新出口經營者征稅的決定的司法審查。根據《反傾銷條例》第四章的規(guī)定,此類司法審查包括:(1)對是否征收反傾銷稅的決定的司法審查。終裁決定確定傾銷成立,并由此對國內產業(yè)造成損害的,可以征收反傾銷稅。(2)對是否追溯征收反傾銷稅的決定的司法審查。終裁決定確實存在實質損害,并在此之前已經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的,反傾銷稅可以對已經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的期間追溯征收。終裁決定確定存在實質性損害威脅,在先前不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將會導致后來作出實質性損害裁定的情況下已經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的,反傾銷稅可以對已經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的期間追溯征收。下列兩種情形并存的,可以對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之前90天內進口的產品追溯征收反傾銷稅,但立案調查前進口的產品除外。兩種情形是指:第一,傾銷進口產品有對國內產業(yè)造成損害的傾銷歷史,或者該產品的進口經營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經營者實施傾銷并且傾銷對國內產業(yè)將造成損害的;第二,傾銷進口產品在短期內大量進口,并且可能會嚴重破壞即將實施的反傾銷稅的補救效果的。(3)對是否退稅的決定的司法審查。終裁決定確定的反傾銷稅,低于已付或者應付的臨時反傾銷稅或者為擔保目的而估計的金額的,差額部分應當根據具體情況予以退還或者重新計算稅額。終裁決定確定不征收反傾銷稅的,或者終裁決定未確定追溯征收反傾銷稅的,已征收的臨時反傾銷稅應當予以退還。傾銷進口產品的經營者有證據證明已經繳納的反傾銷稅稅額超過傾銷幅度的,可以向外經貿部提出退稅申請;外經貿部經審查并提出建議,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根據外經貿部的建議可以作出退稅決定,由海關執(zhí)行。(4)關于對新出口經營者征稅的決定的司法審查。進口產品被征收反傾銷稅后,在調查期間未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該產品的新出口經營者,能證明其與被征收反傾銷稅的出口經營者無關聯的,可以向外經貿部申請單獨確定其傾銷幅度。外經貿部應當迅速進行審查并作出終裁決定。在審查期間,可以采取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2)項規(guī)定的措施,但不得對該產品征收反傾銷稅。

    3.對國務院主管部門對繼續(xù)征收反傾銷稅或者履行價格承諾的必要性作出的復審決定的司法審查。根據《反傾銷條例》第五章的規(guī)定,此類司法審查包括對起訴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根據外經貿部的建議作出的保留、修改或者取消反傾銷稅的決定的司法審查以及由外經貿部商國家經貿委后作出的保留、修改或者取消價格承諾的決定的司法審查。

    對不履行反傾銷法定職責行為的司法審查

    對不履行反傾銷法定職責行為的司法審查,是指國務院主管部門不履行反傾銷立案調查的法定職責,中止或者終止反傾銷調查,申請反傾銷調查的當事人和其他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依法對被訴行為進行的司法審查。

    篇4

    作為舊際貿易領域非關稅壁壘措施之一的反傾銷,長期以來直是頗有爭議的話題。早在1947年各國協商簽訂的GATT義件中就對反傾銷措施作出了規(guī)制。以后GATF歷經多個回合的談判和修改,直列1995年成立世界貿易組織(WTO)。WTO反傾銷協議(Anti—Dumping Agreement)對各成員反傾銷行政主管部門的權限作出了進一步的規(guī)范,并要求對反傾銷行政措施沒置獨程序,進行獨立審查。

    反傾銷司法審查制度依國內立法得以確立,涉及到反傾銷管理機構測查程序巾的權利和義務、公信力等問題。不問國家或經濟組織(如歐共體)的立法規(guī)定和權限范圍并不完全相同,本文結合WTO反傾銷司法審查原則和要求,對我同反傾銷司法審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分析。

    一、建立反傾銷司法審查制度的意義和必要性

    (一)對反傾銷司法審查制度意義的理解

    反傾銷司法審杏是指法院(或其他指定機構)應反傾銷措施所涉當事人的申請,審查行政機關所采取的有關反傾銷措施的行政終局決定的合法性,并做出相應裁判.反傾銷措施本質上是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因而屬于行政法的制度范疇,該種行政權并不能對抗司法權,不能否定司法權的最后屏障功能。任何具體行政行為都應接受司法的監(jiān)督與審查,這是因為作為國家權力執(zhí)行機構的行政機關,行使具體職能時,依法擁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但這種自由裁量權如果不能依法進行并受到相應的監(jiān)督,在一國政治、經濟利益的影響和驅動下,難免違背法艦定的原則和精仲,導致行政權力的濫用,侵犯行政相對人等有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所以,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司法審查已成為各行政法的核心內容,也是現代法制閏家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賦予利害關系人對包括實施反傾銷措施在內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在英美法系行政訴訟義稱為司法審查),在司法程序上滿足了當事人對自身權益保護的最大化要求,也是最起碼的要求在反傾銷淵查中,進口國主管機關為有效抵制傾銷擁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作為對反傾銷行政權力的約束,糾正錯誤或不公平的行政裁決,建立反傾銷司法審查制度就是法理上的應有之義。

    我國1994頒布的《對外貿易法》率先對反傾銷做出規(guī)定,1997年出臺的反傾銷與反補貼條例對反傾銷予以細化,但對反傾銷司法審查制度未作規(guī)定。從行政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解釋中可以找到作為司法審查法律依據的“影子”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與反傾銷調查程序中傾銷價格、成本價格、構成價值等數據的收集和采信,以及傾銷和損害競爭意圖的認定等方面所涉及的技術復雜情形相比,可操作性明顯不足,有利于主管行政局啟動反傾銷調查機制并輕易做出征收反傾銷稅的終局決定,而使得利害關系人處于不利的訴訟地位。因此在反傾銷法中創(chuàng)設司法審查制度具有必要性和現實性。

    司法審查制度目前已是反傾銷困際法律的重要內容,亦是WTO法律化的重要標志。根據WTO反傾銷協議的要求,現行反傾銷同內法應規(guī)定或增加規(guī)定司法審查方面的內容。WTO一攬子協議除反傾銷協議、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豐義協定(TRIPS),以及海父估價協、義外,均很少規(guī)定司法審查的內容,當事人無法直接依據WTO的規(guī)定對相關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

    作為WTO的成員方,遵循WTO法律化原則,按照反傾銷協議的要求,建立與完善反傾銷罔內法司法審查制度無疑是一項圈際義務,對規(guī)范和完善我同反傾銷調查程序、保障罔際進出口貨物貿易大系的穩(wěn)定發(fā)展具有長遠而深刻的意義。

    (二)建立反傾銷司法審查制度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在反傾銷行政程序中,由于各規(guī)則的詳盡程度不一,留給了各同反傾銷主管機構不同程度的自由度,存立案調查標準、凋查期限、各當事方權限、傾銷和損害的認定等方面享有較大的行政斟酌權同時,對傾銷事實包括出口價格等的認定存存諸多模糊和不確定的因素,致使反傾銷容易成為各國政府實施不公平貿易保護措施的借口,違背國際自南貿易原則,擾亂WTO競爭秩序。岡而對各國反傾銷措施采取適當的限制措施,包括增設司法審查制度等,是確保反傾銷行政行為合法性和適性所必需的。

    1.各國反傾銷立法屬于行政法的范疇

    從實行權分立制度的國家來看,行政權不應成為最終的決策權,一項行政決定措施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應由司法部門根據立法規(guī)定進行審查和確認。反傾銷法在同內法體系中屬于行政法的范疇,而在世界貿易組織體系內,它是WTO的貨物貿易法有關貨物貿易的非關稅壁壘協定之一。反傾銷法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它是反對不公平貿易的一種措施,另一方面又是推行貿易保護政策、維護現行貿易秩序的一種手段反傾銷行政決定涉及到進出口商、國內消費群體等公共利益,岡而應當接受獨立審查。

    2.防止反傾銷被濫用

    建立反傾銷司法審查制度,防范反傾銷機構濫用反傾銷措施,其目的是顯而易見的。這是因為在當前反傾銷立法和司法環(huán)境下,由于立法標準趨向于保護國家利益和國家幼稚產業(yè),反傾銷法的管理和實施在貿易保護的政治壓力下,具有較大的隨意性。以美同為例,美國早期的反傾銷立法本源于法律救濟,具有刑法的部分屬性。在對反傾銷法進行解釋時,法院要參照反托拉斯法的相關義木和規(guī)定。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美國1916年反傾銷法將是否“損害競爭”作為主要的標準和原則來對待。

    然而,這種以反托拉斯法的相關原則作為反傾銷立法參照標準的趨勢卻走得不遠。到1921年,美國反傾銷法完全完成了從競爭標準到國內幼稚產業(yè)保護主義標準的轉化。任此期間和之后的反傾銷立法,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兩蘭、日本等,都采取了保護主義者的態(tài)度立法原則從法定的客觀標準到行政斟酌權的轉化,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它不僅擴大了對進[|產品采取防范行動的類別和范圍,而且使得采取反傾銷措施的行動標準更具有自南度和隨意性。在松泛的解釋和舉證標準下,反傾銷法的管理和實施在各同尋求貿易保護的政治壓力下發(fā)生了根木性變化,其變化幅度和速度遠遠超嚴格的法治原則標準所能允許的范。經過近半個多紀談判和協商,WTO制定了新的反傾銷和反補貼平貿易規(guī)則,迫使各成員圈對本田的反傾銷法作出較大的修改,包括對采用反傾銷措施的條件和要求加以嚴格的限制和規(guī)范,強化反傾銷司法審查力度等。

    3.協調國際公共利益與國家利益關系、限制經濟主權

    在國際政治經濟活動中,對外貿易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是一國參與世界經濟大交流、大循環(huán)的重要途徑。同家作為同際社會的組成單位,力圖通過擁有包括經濟主權在內的較大權力來實現本國利益的最大化,其立足點和涉及范同與際公共利益具有沖突和矛盾,同時也具有協凋一致的方面。在經濟利益的實現方面,各同除依靠國家權力外,還不得不利用市場力量。對外貿易構建一罔經濟活動的內涵和外延,也必然受市場規(guī)律的影響,國內閃競爭、地區(qū)差距、供求關系等所出現的差價銷售現象在進口貿易中也存所難免,有其存在的客觀性和合理性問題的關鍵是,差價銷售的目的和動機是否應當受到譴責,其影響或所造成的損害是否應當予以必要的控制。國家經濟立法及執(zhí)法通過國際貿易跨越國境,進入國際市場,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對他國產生影響,形成矛盾沖突,因而不得不在國際法框架內尋求解決辦法。其中之一就是相互達成妥協,以條約形式約束各自的經濟主權。盡管有主動限制,有被動限制,制約主權的岡素也很多,但最終起作用的恰恰是主權者自是。而由主權國家承擔反傾銷行政斟酌權司法審查職責,在程序上是限制一國經濟主權盲目擴張的有效保障。

    二、WTO反傾銷審查標準

    根據WTO《反傾銷協議》,采取任何一項反傾銷措施之前,必須經過成員國特別指定的主管機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調查程序。各成員國反傾銷主管當局對調查事實所作的評估具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包括證據事實的收集和采信,以及對事實的獨立分析等。其中,第17.6 (i)條款對采取反傾銷措施的事實依據規(guī)定了特別的審查標準,17.6(ii)規(guī)定了解釋性事務(條約、規(guī)定的理解和適用)的特別審查標準,前者包括事實認定和事實評價兩個標準。

    其一,“事實認定”的審查標準。審查人員對調查機關以適當方式收集證據所確認的事實,應予以尊重。這一標準有利于防止因審查人員的偏好而作出不同的發(fā)現或認定。審查人員甚至不能對新發(fā)現的證據作出評判,對基于反傾銷調查日后新近或公開的統計數據而獲得的所謂新證據,不應作為認定事實構成的證明材料。該項標準審查的重點不是事實本身,而是獲取證據事實的程序是否適當。

    其二,“事實評價”的審查標準。審查人員對調查機關就事實部分作出的評價是否存在客觀性進行審定和評析,防止或避免反傾銷調查人員作出偏袒或不公正的結論。審查人員同樣不得對事實部分獨立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只是針對調查機關作出事實評估的方式和方法進行審查,也即事實結論本身是否基于客觀公正的記錄分析,調查機關是否基于全局考慮,沒有偏心,也不存在岡受局部利益的影響而做fn偏袒或不公正評估結論的情形。

    WTO試圖將認定事實和做出反傾銷措施法律決定兩者之問的審查做出區(qū)分(Article17.6oftheWTO Anti—Dumping Agreement),由此確立了事實審查和法律審查的獨立標準。而在實踐中這兩類標準難于截然做出區(qū)分。比如,根據WTO反傾銷協議第3條規(guī)定,對損害決定做出審查時,審杏人員首先要對事實依據,即相關的經濟數據做出評判,其次還必須對涉及“損害”的條約規(guī)則的理解和適用做出解釋。但各國反傾銷調查機關做出的損害決定內容還包括構成損害狀態(tài)的特定事實情節(jié),這就不僅僅是評定所有經濟數據的問題。獨立地對經濟數據做出簡單的審查,并不足以表明構成損害,不能抽象地對損害條款做出解釋便可認定應當采取反傾銷措施。實際上,審查人員必須基于對(傾銷)事實的認知并結合法律解釋標準做出綜合分析和判斷。

    三、我國反傾銷司法審查規(guī)定之不足

    如上所述,基于反傾銷調查程序涉及到復雜的經濟數據(事實)問題,而對傾銷和損害構成的認定和評判則涉及到法律規(guī)范的解釋和適用問題,WTO對國內反傾銷主管機關采取反傾銷措施設立了必要的獨立審查程序。反傾銷協議第13條規(guī)定了“司法審查”,即“國內立法含有反傾銷措施規(guī)定的各成員國,應當設有司法的、仲裁的或者行政的裁決機構或者程序,以特別用于迅速審查與最終裁決,以及屬于第11條規(guī)定范圍的裁決復審有關的行政行為,此種裁決機構或者程序應當獨立于負責所涉裁決或者復審的主管機關。”按照WTO反傾銷審查程序的這一獨立性要求,可以另行設立機構、配置人員建立獨立的行政復議機關或仲裁機構,可以通過法院訴訟的方式進行審查。

    考慮到我國法院體系的相對獨立性,設立反傾銷行政訴訟制度與行政審查方式相比更能體現公正性,并可避免外國企業(yè)和政府在對反傾銷行政裁決不服時直接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為此,我國對反傾銷調查程序的審查采取了司法審查(行政訴訟)的形式。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了《關于審理反傾銷行政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反傾銷規(guī)定”),以司法解釋的形式正式確立了反傾銷司法審查程序。自此,依法審理反傾銷(包括反補貼)行政案件,已成為我國加入WTO以后人民法院承擔的主要職責。

    近年來,人民法院如何審理反傾銷、反補貼行政案件,逐漸受到國外媒體等有關方面的關注。最高人民法院反傾銷規(guī)定是我國設立反傾銷司法審查制度的依據,南于準備倉促方面的原岡,該司法解釋與WTO的相關要求和原則尚有差距,與國內上位法的相關規(guī)定也存在相互銜接的問題。

    (一)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證據規(guī)定”)的關系問題

    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明了,“反傾銷規(guī)定”中沒有任何條款提及“證據規(guī)定”。從邏輯關系上可以推定,“證據規(guī)定”規(guī)則適用于審理包括反傾銷行政案件在內的所有行政案件,因為“證據規(guī)定”的宗旨是公正、及時地審理行政案件。由此,審判法官存處理反傾銷行政案件時應同時以該兩個規(guī)定為“準繩”。但該兩個規(guī)定之間不一致時,如何選擇適用的問題卻十分突出。比如“證據規(guī)定”第一條第2款規(guī)定,被訴行政機關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觀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當事由,不能在十日期限內提供證據的,應當在收到起訴狀之日起七日內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舉證的書面申請。否則,被訴行政行為視同沒有相應證據。但“反傾銷規(guī)定”沒有對被訴反傾銷主管機關的舉證責任作出此種限制,只是簡單規(guī)定被告負有提供作出反傾銷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guī)范性文件的舉證責任。

    如果參照我國立法法的規(guī)定,“反傾銷規(guī)定”作為新的特別規(guī)定,應予以優(yōu)先適用。將導致違背“證據規(guī)定”第一條所確立的基本價值原則,即確保原告有必要的對證據質證的準備時問,防止被告遲延提交持有證據直到開庭時刻,致使原告及其律師準備答辯困難,處于不利的訴訟地位。

    (二)對證據進行司法審查的公信力問題

    根據“反傾銷規(guī)定”第七條第2款規(guī)定,人民法院在審查被訴反傾銷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問題時,依賴于被告(反傾銷調查機關)提供的案卷記錄,對作出被訴反傾銷行政行為時未包括在案卷記錄中的任何事實材料不得作為證明該行為具有合法性的證據。但根據WTO反傾銷實施審查標準,對合法性問題的審查要結合反傾銷規(guī)則的具體規(guī)定和釋義,而非單純的“事實材料”。

    另外,由于反傾銷主管機關制作的案卷記錄缺乏公開監(jiān)督機制,致使人民法院無法確信或保證反傾銷主管機關在實施被訴反傾銷行政行為之后,沒有在案卷記錄巾加入新的“事實材料”。這使得人民法院對被告所提供證據的采信缺乏公信力。

    (三)“反傾銷規(guī)定”的解釋性問題

    篇5

    刑事訴訟中的立案在偵查程序之前作為一個獨立的訴訟程序有其內在的運作機制。由于刑事訴訟法沒有對立案審查的行為內容、工作方式、手段、性質作出具體規(guī)定,因而對于偵查機關在立案審查中的行為內容及其法律屬性、偵查機關審查中的權限等問題,不僅在理論界未能達成較為一致的認識,而且在實踐中因其運行失范偶有侵犯公民合法權利現象的發(fā)生。

    對立案審查行為的方式和內容,尤其是在立案審查中能否采取法律規(guī)定的偵查程序中的一些偵查行為以及強制措施行為如勘驗、檢查、鑒定、拘留等,學界有不同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立案審查“是通過調查、詢問甚至拘留、勘驗、檢查、扣押物證、書證等,審查控告、檢舉、自首的材料?!痹撚^點進一步說明:公安司法人員在立案階段對于立案材料的審查,一般是通過對材料本身的審查,然后針對不夠清楚、不明確或無證據的事實進行一般的調查,如補充材料、進行訪問等,在如暴力犯罪等案件性質比較特殊情況下,或者如交通肇事案等因情況緊急非用偵查措施不可的情況下,應當允許采用某些偵查措施。這種操作符合我國刑事訴訟法關于立案部分規(guī)定中的“采取緊急措施”,有助于立案任務的完成和為偵查或審判活動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符合司法實際工作的需要。

    該觀點還認為,只要依法進行,在立案審查階段對人身進行搜查也不違法。這是因為,在立案階段的一般調查、審查中,發(fā)現嫌疑人身帶兇器、可能隱藏危險物品、可能毀滅或轉移犯罪證據時對嫌疑人進行搜查,并非違背立法本意,只是因情況緊急來不及辦理立案手續(xù),將立案后偵查中必須采用的搜查手段根據案件特殊需要提前進行。同樣,立案審查階段對現行犯、重大嫌疑人實行拘留也不屬于違法行為。在立案審查中即在立案決定作出之前,是否可以采取某些偵查措施,要具體案件具體分析。[1]

    從上可以看出,該觀點所持的立案審查既包括對立案材料的靜態(tài)、被動式審查,也包括對線索的動態(tài)、主動性的調查、偵查,甚至還可以采取強制措施。雖然該觀點主要從司法實踐的現實需要出發(fā),論證了立案審查包含可以采取一些偵查行為甚至強制措施的合理性,但是,如果我們是絕對程序主張者,從中又可以體味出法定立案程序可有可無或者補一個立案決定書即可的意思,因為法律未將立案程序中緊急措施的種類予以明示。偵查人員對在特殊情況下搜查、拘留的采取以及情況緊急的自行判斷,使得偵查人員在此情況下偵查權啟動的程序依據以及合目的性會遭受任何對偵查權行使保持警惕的人的合理懷疑。這種觀點中的立案審查實際上和立案后偵查行為的內容沒有任何本質區(qū)別。立案程序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其審查行為方式、性質的遮蔽,還具有什么樣的價值呢?是否依照偵查程序啟動的固有規(guī)律,立案程序本身有改造或廢除的必要呢?

    第二種觀點認為,由于立案程序是刑事訴訟的第一道程序,因此,基于立案程序的這一本質特征,“決定立案前不應也不能采取偵查措施”,但“并不排除公、檢、法三機關對立案材料的審查活動,而且,根據司法實踐經驗,這種審查活動往往需要借助于某些與偵查措施相類似的方法如現場勘查、尸體檢驗、緊急情況下的拘留及搜查等。但是,需要采用某些與偵查措施相類似的方法,與偵查程序中的偵查活動有質的區(qū)別。決定立案前采取的上述方法,其性質也只能是對立案材料的審查活動。”[2]

    這種觀點一開始注意到了因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立案審查手段的合法性依據問題,明確了決定立案前的審查不應也不能采取偵查措施,但隨后的論述實質上是一種因制度設計缺陷與實際操作需要的矛盾所導致的欲要兼顧圓滿但其論證又使人難以信服的一種文字游戲。立案審查除了對材料本身的審查,還可以采取與偵查程序中的偵查活動有質的區(qū)別但類似于偵查措施的方法,這種說法是為了迎合合法性的委曲求全呢?還是更好地為司法實踐的操作辯護呢?如果方法類似而性質不同,那么立案審查中通過類似偵查措施方法所獲得的證據材料效力就不能及于偵查程序,這與刑事訴訟追求效率的目的不符,會導致偵查程序仍然重復立案階段的工作。實踐中,立案以后的偵查程序中,偵查機關往往不再進行立案前已經進行的相應的勘驗、檢查等活動,而是直接將立案前通過勘驗、檢查等活動獲得的材料,不僅作為證明完成立案任務的材料使用,而且作為證明犯罪事實清楚的材料使用,已經使其具有了訴訟證據的屬性。以立案前通過現場勘查、尸體檢驗、緊急情況下的拘留及搜查等活動獲得的材料所承載的雙重功能看,立案審查活動采取的某些與偵查措施相類似的方法如現場勘查、尸體檢驗、緊急情況下的拘留及搜查等與偵查程序中的偵查活動又有多大程度上的質的區(qū)別呢?

    第三種觀點認為,在立案審查過程中,公安司法機關可以自行調查、收集證據,必要時可以采取勘驗、檢查、查詢、鑒定、詢問知情人等一般調查方法。公安司法機關在此時適用的一般調查方法正如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128條所規(guī)定那樣,是不限制被查對象人身、財產權利的措施,并且不得對被查對象采取強制措施,不得查封、扣押、凍結被查對象的財產。但通常情況下,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案件的偵查活動以及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判活動均應在立案以后進行。[3](p.278)

    這種觀點謹遵立案是刑事訴訟(偵查程序)的啟動基礎,偵查應位于立案之后的立法意圖,認為立案審查行為不僅包括對立案材料的靜態(tài)、被動式審查,也包括對線索的動態(tài)、主動性的一般調查,但不能采取強制性偵查活動,或者說其主張立案審查行為的內容只應限于一種類似于日本刑事訴訟法中的任意偵查行為,而不能是一種強制偵查行為。但是,這種一般調查行為所獲得的證據材料效力能否直接及于偵查程序,該觀點并未給出答案或者說不宜給出答案。

    同時,“但通常情況下”的表述并未完全否定在特殊情況下偵查機關可以在立案審查中采取某些偵查措施的可能。實際上,該觀點的學者在同一著作中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即“在緊急情況下,法律允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在審查決定立案的同時,采取某些諸如拘留犯罪嫌疑人,勘驗、檢查、搜查、鑒定等強制措施或偵查方法?!敝徊贿^“這些訴訟活動的開展,仍然是為了完成立案的任務,即查明犯罪事實是否發(fā)生和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并且事先必須經過有關主管領導的批準,事后必須迅速補辦立案手續(xù)?!盵3](p.269)

    在此,筆者追問的是:學界提出的這些觀點是否僅僅由于司法現實在立案程序中審查之客觀需要?實際上,在公訴案件中,立案的決定權雖由法律賦予了偵查機關,但因其權力的具體行使依托于追訴人員,人性弱點加上我國現實司法狀況,意欲通過立案程序控制偵查權的行使以及偵查措施的擴張適用幾乎不具有現實的可能性。偵查手段可以用作立案審查手段適用的現實以及立案程序、偵查程序由同一機關負責的制度設計,已足以表明若想區(qū)分這兩個程序中適用的調查手段是多么地困難。

    是否所有的刑事案件僅憑一般的調查方法就能夠解決立案審查中除了管轄權這一程序性審查之外的實質審查條件呢?情況并非如此,由于部分刑事案件往往具有突發(fā)性、緊迫性和不確定性特點,尤其是公安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更是如此。因此在現實中,公安機關在接到報案、控告以后,必須立即趕赴現場進行相應的現場勘驗、物證檢驗、尸體檢驗、搜查扣押、調查訪問(詢問知情人)、圍追堵截犯罪嫌疑人等一系列活動,否則稍有懈怠,就可能喪失搜集重要證據材料的機會,如有些痕跡物證因時間的推移所導致的可能喪失等等。固守本來就不合理的制度規(guī)范而忽視司法實踐中符合偵查程序啟動規(guī)律的操作現實的理論解說,是一種似乎具有合法性但已經偏離理論指導價值的自我循環(huán)。立案程序中審查方法的法律缺失,足以導致偵查機關決定立案前行為的各行其是,在司法實踐中表現出的立案程序被虛置的事實,時時在拷問法定立案程序的設計缺陷。最為突出的就是一些機關往往通過制定有關系統內文件、司法解釋的方式,變相降低偵查程序啟動的標準。

    二、對初查模式的考察

    從我國1979年以及1996年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條文表述,是否作出立案決定是公、檢、法機關對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的材料依照管轄范圍進行審查的結果,在立案程序中均沒有初查的規(guī)定。簡單地考察我國檢察機關載有“初查”一詞的一些主要的文件可以看出,現在的初查不僅承載了一般的立案審查功能,而且在實踐中已經彰顯積極主動型的調查,甚至具備某些偵查措施屬性的功能。

    1995年10月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要案線索備案、初查的規(guī)定》第3條規(guī)定:“本規(guī)定所稱初查,是指人民檢察院在立案前對要案線索材料進行審查的司法活動?!笨梢?,此種初查即為審查。1996年9月4日的《人民檢察院舉報工作規(guī)定》第5條規(guī)定:“舉報中心的主要職責是:……受理、管理、審查舉報材料;初步調查(即初查)部分舉報材料;……”這里的初查,似乎已經有獨立于審查之端倪,即為初步調查。到了1997年1月30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的《人民檢察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則(試行)》開始施行,這一試行規(guī)則的第6章將立案程序分為受案、初查、立案三部分,規(guī)定舉報中心對于所收到的舉報,應當及時審查,對于屬于本院管轄的,根據不同情況移送偵查部門初查或自行初查;在初查過程中,不得對被查對象采取強制措施;初查后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提請批準立案偵查。由此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初查已進一步顯現出脫離一般審查而成為其后的進一步查證手段的趨勢,但該司法解釋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初查可以采取的一些措施。

    1998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九屆檢察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修訂自1999年1月18日起施行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6章仍然規(guī)定了立案程序包括受案、初查、立案三部分,但規(guī)定的內容有了很大的變化?!俺醪椤辈糠值牡?27條、第128條、第129條規(guī)定:“偵查部門對舉報中心移交舉報的線索進行審查后,認為需要初查的,應當報檢察長或者檢察委員會決定?!薄霸谂e報線索的初查過程中,可以進行詢問、查詢、勘驗、鑒定、調取證據材料等不限制被查對象人身、財產權利的措施。不得對被查對象采取強制措施,不得查封、扣押、凍結被查對象的財產?!薄皞刹椴块T對舉報線索初查后,應當制作審查結論報告,……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提請批準立案偵查……”可以看出,這是關于“初查”的最為系統的解釋,不僅承繼了初查為審查后的進一步查證手段的規(guī)定,而且初查可以采取許多和偵查程序中方式相一致的措施,使得其作為查處大要案的制勝法寶上升到了準《刑事訴訟法》的高度。[4]

    但是,到了1999年11月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的《關于檢察機關反貪污賄賂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中規(guī)定,“初查是檢察機關對案件線索在立案前依法進行的審查,包括必要的調查。初查可以審查報案、控告、舉報、自首材料,接談舉報人或者其他知情人,進行必要的調查和收集涉案信息等。”可以看出,這時的初查已經完全取代了審查,也就是說,因為現行刑事訴訟法未對立案程序中審查方法予以明確,使得其已經蛻變成為是對立案材料本身的審查,而且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以及客觀上追訴犯罪的需要,檢察機關不僅開始以初查來承載一般的立案審查功能,同時也可以進行詢問、查詢、勘驗、鑒定、調取證據材料等不限制被查對象人身、財產權利的措施。雖然這里的初查僅針對貪污賄賂案件,但對檢察機關其他自偵案件在司法實踐立案程序中的初查理解和運作也莫不如此。(注:目前,公安機關也廣泛適用初查。根據1998年5月14日公安部令施行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第8章的規(guī)定,立案程序分為“受案”、“立案”以及“破案、銷案”三個階段,其中將受案和審查合并在第1節(jié)“受案”中,并且沒有初查的任何規(guī)定。但是,在《規(guī)定》之前,1997年4月15日公安部紀律檢察委員會《關于加強對辦理詐騙案件的監(jiān)督堅決糾正非法干預經濟糾紛的意見》中寫道:“要把好立案初核關。公安機關接到反映詐騙的報案后,應先行初查,取得證據,經刑偵、法制部門審核確屬詐騙行為,構成詐騙罪的,才予以報批立案?!痹凇兑?guī)定》以后,1998年8月5日公安部《關于公安派出所受理刑事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中規(guī)定:“派出所對受理和發(fā)現的犯罪線索,應迅速進行審查,或者按照刑偵部門的要求開展初步調查工作?!保┰诖斯P者疑慮的是:如果按照目前學界對立案程序中審查的較為通行的認識觀點,(注:即對立案材料的審查方法,通常是對立案材料本身的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存在,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迅速作出立案決定;對于經過審查認為證據不足,不能判明犯罪事實是否發(fā)生的,或對立案材料尚有疑問的,可以要求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補充材料或進一步說明情況;可以委托發(fā)案單位進行調查或者公安、檢察機關與發(fā)案單位或它的上級主管部門等有關單位或部門共同進行調查;公安、檢察機關也可以派人直接調查,可以采取勘驗、檢查、查詢、鑒定、詢問知情人等一般調查方法;除性質特殊如暴力性犯罪、情配緊急外,立案前不能采取具有人身強制性的偵查手段。)檢察機關此時的初查規(guī)定有何必要性?以初查來替換審查的合法性根據是什么?

    1999年7月26日至28日在大連召開的由中國政法大學刑事法律研究中心主辦的刑事訴訟法實施問題座談會上與會代表提出:“對于初查的法律性質,以及初查所采用的詢問、查詢、勘驗、鑒定、調取證據材料等措施是非訴訟行為還是訴訟行為,應當加以明確?!盵5]這一方面反映了學者已經對檢察機關在立案程序中的初查適用可能侵犯人權引起了警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對其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懷疑,由于法律對立案前的初查未作明確規(guī)定,雖然最高人民檢察院在《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中將初查的方法限制在“詢問、查詢、勘驗、鑒定、調取證據材料等不限制被查對象人身、財產權利的措施。不得對被查對象采取強制措施,不得查封、扣押、凍結被查對象的財產。”但是,“由于立案階段的調查手段與偵查手段非常接近,容易造成手段的混淆和竄位在我國偵查制度沒有較大改變的前提下,此種方案將不利于公民權利的保障?!盵6]

    的確,在《人民檢察院偵查協作的暫行規(guī)定》中已顯現初查手段偵查化的傾向,其第16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初查案件需要協作的,參照本規(guī)定的有關規(guī)定辦理。”而在司法實踐中,有關檢察機關也經常把初查混同于偵查,在初查中行使偵查權。如在初查中傳喚、關押嫌疑人,進行搜查、凍結、扣押、查詢等偵查活動。由于初查活動不慎密,還導致自殺、傷殘、逃跑等事件的發(fā)生。[7]

    從上可以看出,雖然初查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實際辦案的需要,檢察機關可以僅僅根據舉報線索而隨機發(fā)動,但從其日趨擴張逐漸被浸染偵查因素的趨勢來看,反而給檢察機關違法操作提供了更為便利的理由,因為這使檢察機關可以繞過立案程序,隨機性地啟動偵查程序,使得立案的屏蔽功能極大減弱,不但不能有效地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反而會成為危及公民人權的潛在根據。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狀況的呢?筆者以為,初查的提出以及時下的存廢之爭根源于我國刑事訴訟啟動程序的制度設計不科學,應當合理地建構立案與偵查程序之間的關系。

    三、偵查程序啟動的合理重構

    在我國,由于偵查程序啟動是以立案為前置程序,不僅立案程序的任何變革都與偵查息息相關,而且偵查程序的設計也應當將立案內容納入自己的視域。由于我國偵查行為性質的行政色彩較為濃厚,偵查權配置的不合理,偵查權力的行使缺乏足夠的制約機制,偵查人員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偵查活動技術含量不足以及裝備落后等諸多因素導致的刑訊逼供、超期羈押、隨意搜查等侵犯人權的普遍性,使現行偵查程序之弊端在整個刑事訴訟構造中顯得尤為突出。由此也引起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這一領域。有學者建議應當重新設計“公檢法三機關”的關系,建議在我國實行“檢偵(警)一體化”,檢察機關享有立案、撤案的最終決定權以及偵查指揮權;審查法官介入審前程序,對檢偵(警)機關限制、剝奪嫌疑人人身自由、財產權利的強制偵查方法行使審查權與決定權,以徹底改變直線型的訴訟構造。[8]

    筆者認為,無論偵查程序今后如何重構,立案作為一個獨立的并且作為偵查程序啟動的必經的訴訟程序,都應當進行改革,以期構建一個合理的偵查程序的啟動模式。改革的方案有兩種:

    一種是改良的方案,即在維持目前立案獨立地位的立法體例基礎上,立法機關應當明確規(guī)定目前立案程序中審查的手段及其性質。

    在此筆者同意有學者提出的“將審查理解為靜態(tài)、被動式核查,甚至完全理解為書面審查的觀點是有失偏頗的”看法,并認同該學者提出應當將立案中的“審查”與《刑事訴訟法》第66條的批捕審查、第136條的審查、第150條的庭審前審查等作同一理解,并且結合立法本意、刑訴活動特點以及特殊語境理解其內容。[9]但是《刑事訴訟法》第86條在審查手段上的不明確,確實產生了認識的不同而導致適用上的困難和變異,應當予以明確規(guī)定。其實,《刑事訴訟法》第139條“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應當訊問犯罪嫌疑人,聽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人的意見”以及第140條第2款“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對于需要補充偵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也可以自行偵查”,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審查的較好范例,因為這里的審查明確了一定的審查手段,可以訊問、詢問甚至采取偵查措施。

    同時,《俄羅斯聯邦刑事訴訟法典》的有關規(guī)定也為可以考慮借鑒的制度資源,該法典第146條第4款規(guī)定“偵查員、調查人員關于提起刑事案件的決定應立即送交檢察長。決定應附上審查犯罪舉報的材料,而如果進行了某些固定犯罪痕跡和確定犯罪人的偵查行為(勘驗出事地點、進行檢驗、確定司法鑒定),則還要附上相應的筆錄和決定。檢察長在收到決定后,應立即對提起刑事案件表示同意或者作出拒絕提起刑事案件或將材料發(fā)還進行補充審查的決定。補充審查應該在5日期限內進行。”在檢察長同意或拒絕提起刑事案件進行調查或偵查之前,法律明確偵查員、調查人員可以“進行某些固定犯罪痕跡和確定犯罪人的偵查行為”。第176條第2款明確規(guī)定:“在刻不容緩的情況下,現場勘驗可以在提起刑事案件之前進行?!币虼?,出于偵查程序啟動應當及時以及保障人權的需要,可以在維持現有立法體例的基礎上明確立案審查訴訟性質以及行為方式,具體可以參照目前檢察院關于初查規(guī)定的內容。

    因為,如果說立案是一個過程,那么,由于其所具有的訴訟行為性質,在立案審查過程中所獲得的證據就自然可以進入訴訟證據體系,但這樣需要解釋立案這一過程從哪里開始;如果說立案不是一個過程,而是一個短暫性動作,如偵查機關的負責人簽名或蓋章的那一個時間點,在此之后的行為稱偵查,那么在此之前的行為就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因此,偵查的啟動應當是基于一種事實加偵查機關在接到犯罪消息之后采取的行動,而不應是一種制度??焖俜磻乾F代社會打擊犯罪、控制社會治安形勢的重要指導方針,它要求偵查(警察)機關的迅速行動有切實的法律依據,而不要在不必要的制度中浪費寶貴的偵查資源。

    另外一種方案是改革的方案,即徹底否定立案程序的獨立性,在保留原立法的基本內容前題下,重構立案與偵查的關系。

    早在1995年,有關專家在研究我國刑事訴訟法的修改時,就在修改建議稿中提出不將立案作為一個與偵查程序并列的獨立程序,認為應將立案作為偵查中的一個程序予以規(guī)定,認為在法典的條文結構上設計為“偵查篇”,第1章是“立案”,第2章是“偵查行為的實施”,第3章是“偵查終結”,[10]這既是對西方大多數國家刑事訴訟法體例設計上的借鑒,也是基于對司法實踐中立案制度存在價值甚微認識的結果,但在最后修改時并未采納專家的這一意見。雖然如此,刑事訴訟法學界仍然就這一立法的缺陷問題進行著不懈探討,并隨著對刑事偵查制度的研究而進一步深入。

    目前,對立案程序的改革方案,根據有關學者的論證,基本上有兩種做法。

    一是建立犯罪消息登記制度、初步調查制度和立案報告制度。犯罪消息登記制度是犯罪控制和刑事司法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在此基礎上建立初步調查制度。取消立案作為一個獨立的訴訟程序,將其納入偵查程序作為偵查機關在進行初步調查后啟動偵查程序的一個步驟。即偵查機關對報案、舉報、控告、群眾扭送、自首以及自行搜集的犯罪消息,按照一定的程式在犯罪消息登記簿上進行登記;偵查機關對登記的犯罪消息應當審查,對可能需要偵查的,應當進行初步調查,必要時采取證據保全措施;進行初步調查后,對于存在犯罪嫌疑,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決定立案偵查,制作立案決定書并且在立案登記簿上登記。這可以有效地解決司法實踐中某些案件在犯罪事實是否存在尚不確定的情況下需要進行初步調查以及在緊急情況下需要在立案前采取證據保全措施的法律依據問題。此外,根據檢警一體化的基本精神,還要求偵查機關決定立案偵查的,應當及時報告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認為偵查機關的立案決定不適當的,應當撤銷偵查機關的立案決定。[11]

    二是取消立案作為一個獨立的訴訟程序,建立初步偵查和正式偵查制度,建立案件登記制度并報檢察機關備案。具體是:偵查機關在接到報案、舉報、控告、自首或其他案件線索后,如認為確有必要就可以進行初步偵查,包括進行勘驗、尸檢、詢問、搜查等偵查措施,必要時可以對現行犯或重大嫌疑人進行拘傳或拘留。初步偵查后,只要能夠認定有犯罪事實存在,無論是否應對行為人追究刑事責任,均應進行刑事案件立案登記,并報檢察機關備案,轉入正式偵查。偵查程序啟動的這種設計,明確了案件登記之前的行為是偵查行為,使得偵查機關采取偵查手段和強制措施有了法律依據。加強了偵查機關對案件進行偵查的靈活性,因為有了初步與正式偵查的區(qū)別,使得初步偵查不再被看作是以啟動訴訟為惟一目的的活動;以案件登記制代替立案程序,能更客觀地對刑事案件進行統計。[12]

    上述改革方案都具有一定的價值,但權衡兩種方案,筆者認為,應當借鑒國外大多數國家關于刑事偵查程序啟動的模式,取消立案作為獨立的訴訟程序,構建刑事偵查程序隨機性啟動模式。

    從我國立案程序本身來看,其所肩負的案件過濾功能以及由此產生的保障公民不受不適當追訴的價值應當逐漸淡化。同時,在我國偵查制度改革不斷深入的情境下,偵查程序中自由價值與秩序價值的平衡應當尋求的是一種動態(tài)平衡,而非靜態(tài)平衡,它并非要求在偵查程序的每一階段、環(huán)節(jié),都要求對自由和秩序予以同等關注,這不僅不必要也不現實,而是在有位序前后前提下的總體上平衡。就偵查程序的啟動而言,由于犯罪本身的隱秘性和突發(fā)性,應當優(yōu)先考慮秩序價值,否則,許多犯罪行為將難以受到及時的司法追究。為此,不應當簡單地借助立法設置靜態(tài)壁壘即立案程序來武斷地界分偵查權的適用空間,不應當對偵查程序的啟動附加不必要的程序限制,而應充分保持其啟動上的主動性和隨機性。在偵查程序的運行和終結階段,則應更多地關注自由價值的實現,注意通過相應的程序機制來制約偵查機關的權力行使,也就是通過建立強制偵查的司法審查機制,如通過建立司法授權與審查、律師在場權、非法證據排除等制度以動態(tài)的方式監(jiān)督偵查權的適用,使涉訟公民的基本人權得到尊重和保障。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免受侵犯并不一律避免其被納入刑事訴訟程序,而是指公民一旦被納入了刑事訴訟程序,他就應當得到正當程序的保障。

    當然,神化司法往往也會走向事物的反面,會導致司法權的濫用,更嚴重地侵犯人權,但司法權對偵查權的控制和偵查權的自我控制、監(jiān)督相比,是現代刑事訴訟的合理選擇。因此,筆者認為,應當根據偵查程序本身的特點建構啟動程序,就當前而言,在充分借鑒英、美、德、法、意、日等國家關于偵查程序啟動的模式并結合本土資源的基礎上,應當逐漸淡化立案程序的過濾功能,取消其作為刑事訴訟獨立階段的地位。

    筆者認為,我國刑事訴訟立法應當建立初步偵查和正式偵查制度,建立案件登記并報檢察機關備案制度。具體是:偵查機關在接到報案、舉報、控告、群眾扭送、自首以及自行搜集等犯罪消息后,在犯罪消息登記簿上進行登記,對犯罪消息經審查如認為可能需要偵查的進行初步偵查,包括實施勘驗、尸檢、詢問等偵查措施,必要時可以對現行犯或重大嫌疑人實行拘留,并盡量遵循任意偵查原則。在進行初步偵查后,能夠認定有犯罪事實存在,不管應否對行為人追究刑事責任,均應進行刑事案件立案登記,并報檢察機關備案,轉入正式偵查。對于經過初步偵查認為不存在犯罪事實或者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進行不立案登記并備案后,移交治安行政部門或有關部門處理,同時明確相應的法律救濟措施和途徑。

    篇6

    一、審前羈押必要性審查概述

    (一)審前羈押的基本概念、意義

    所謂審前羈押是指,在未經法院正式宣判定罪前,為了保障隨后訴訟的順利進行,而對犯罪嫌疑人所施加的、臨時性的剝奪其人身自由的措施。包括了從犯罪嫌疑人被批準逮捕起,到法院依法判決確定有罪前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

    從司法實踐來看,審前羈押起到的作用主要有:第一,保障訴訟的順利進行,保證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按時到庭,減少不必要的訴訟風險;第二,保障訴訟參與人的人身安全,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羈押在嚴格控制的羈押場所,不僅能有效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畏罪自殺,更能保護其它訴訟參與人,如被害人、證人等的人身安全,防止殺人滅口;第三,保全證據,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毀滅證據,串供等;第四,方便偵查,有獲取口供的功能,被羈押人在偵查機關嚴密的控制下,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壓力,容易做出關于認罪的自白,同時也更方便偵查機關隨時獲取口供。

    (二)審前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法律定位、意義

    《刑事訴訟法》第93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xù)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有關機關應當在十日以內將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 這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次提出羈押必要性審查,對規(guī)范審前羈押,明確監(jiān)督主體和監(jiān)督時間都有著十分重要且積極的意義。

    雖然法條只指出“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們檢察院仍應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沒有明確指出在申請逮捕的時候是否需要進行必要性審查。但聯系我國原有的檢察院審查批準逮捕的制度來看,不論是審查批準逮捕,亦或者逮捕后對于羈押必要性的審查,它們都是由檢察院完成,它們都是檢察院行使訴訟監(jiān)督職能的體現。并且在批準逮捕后,檢察院依照羈押必要性的審查結果,對強制措施的使用做出決定,相同的,在審查批準逮捕時檢察院也必須依照羈押必要性的審查結果決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證,在強制措施適用程序前后,我們所做出的決定,依據的標準是同一個,標準是穩(wěn)定和可預知的,而非主觀的臆斷和想象。并且從邏輯上也不難看出,羈押必要性的審查,不僅僅是體現在逮捕后,更是要體現在批準逮捕的時候,否則法條中的“仍”字將得不到解釋。

    綜上所述,羈押必要性的審查,是檢察機關訴訟監(jiān)督職能的具體體現,不僅要體現在逮捕后的審查中,更要體現在批準逮捕的審查中,只有在兩個環(huán)節(jié)中都得到充分的實施和落實,才能起到嚴格規(guī)范強制措施的積極作用。

    二、目前我國的司法實踐及其問題

    (一)超高的羈押率

    前文闡述過,在我國“逮捕”就意味著“羈押”的開始,在此意義上,審前羈押(亦即逮捕),是規(guī)定在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強制措施”章節(jié)內的,是為了保障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而對犯罪嫌疑人所施加的、“臨時性”的剝奪其人身自由的措施。從法律條文的邏輯中,我們不難推斷出,相較于“逮捕”或“審前羈押”,“取保候審”才是在第一選擇順位的,只有當“取保候審”不足以防止發(fā)生法律規(guī)定的社會危險的時候,我們才可以選擇“羈押”。

    然而我國的司法實踐所反映出來的超高羈押率,卻是于此大相徑庭,在我國羈押是普遍情況,而取保候審和監(jiān)視居住則是例外。

    (二)“必要性審查”的行政化傾向嚴重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來看,對于這樣一種剝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訴訟法本身只規(guī)定了檢察院通過查閱案卷材料和證據的方式來進行審查和控制。 雖然逮捕決定的批準與否,涉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體的人身權利,但不是法官能做決定的,不是辯護人能參加審查的,更不是社會機構所能參與的。這樣的批準逮捕,更像是行政審批,而忽略了其訴訟活動的司法屬性。況且出于對偵查的需要,和為公訴服務的偏向,不利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批捕的決定,相對容易且順理成章的就做出來了,不利于公正、公開。

    (三)風險評估及社會調查報告之困境

    作為審前羈押必要性審查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風險評估報告和社會調查報告為我們審查“必要性”提供了客觀的依據和可操作性。然而,這兩份報告在司法實踐中依舊存在著諸多的不足。第一,報告多采用文字敘述的方式表達,多是主觀化的表述,無法核對信息的準確和真實,在后期評估中也無法科學的判斷和分析。第二,報告的制作主體多是檢察機關,基于偵破案件的需要和公訴的壓力,并且沒有有效的監(jiān)督手段,報告很難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于此同時,中立的社會機構和辯護方卻很少制作、提出風險評估報告和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第三,風險評估報告和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沒有在每一個個案中得到確實的適用,案件多依案情、罪名和罪刑的輕重來確定是否羈押,報告的審查流于形式。

    (四)司法實踐中的其他困境

    1.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偵查、公訴機關除了逮捕羈押,沒有其他完善的配套保障措施,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按時到庭。

    2.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在被逮捕之后很難再放出來,呈現“一押到底”的形態(tài)。新《刑事訴訟法》第93條規(guī)定,從法律上明確了羈押必要性的審查不光是在批準逮捕時要進行,在被逮捕后還應當要繼續(xù)進行。但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到,法律的規(guī)定沒有明確,在逮捕后,對于羈押必要性的審查方式是什么,從何時開始,延續(xù)到什么時候,由誰來主導。

    三、相關制度、體系完善的探索

    (一)有關風險評估、社會調查報告的探索

    1.報告制作主體的探索?,F如今我們的風險評估報告和社會調查報告多是由檢察機關主導的,基于偵破案件的需要,以及公訴的壓力,導致其主觀上會傾向于做出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決定,從而導致報告的中立、公正受到懷疑。關于主體的探索,我們應努力從單一到多元,實現從公權力到被告方和中立第三方的轉變。

    2.報告內容數據話、客觀化的探索。我們現在已經開始了關于風險評估報告和社會調查報告的司法實踐,總的來看,報告的內容形式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是用敘述報告的形式反映所調查的內容,其優(yōu)點在于內容比較詳盡,但參雜了太多報告制作人的主觀想法;第二類是用填寫表格的方式呈現,其優(yōu)點在于內容相較第一類比較客觀,但內容多表現的空洞、無說服力。

    可以嘗試著將具體的評價內容細化、數據化,通過科學的分析和調研,聯系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創(chuàng)立一套科學、完整的項目分類,以打分的方式,對每一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評估、打分,以分數的高低決定羈押之必要性大小,讓“必要性”審查做到客觀化,也便于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評價標準。

    3.報告調查對象、內容的探索。司法實踐中的風險評估和社會調查報告多限于直接關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身。但一個人行為習慣,性格特征的養(yǎng)成是與其家庭成員、社會關系等分不開的,特別是未成年人父母等。

    報告內容應盡可能涉及更廣的方面,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包括有:家庭情況、成長經歷、性格特點、平時表現、社會交往、犯罪原因、悔罪態(tài)度、是否具備監(jiān)護條件等多方面的內容。

    4.報告調查方式的探索。在如今的司法實踐中,社會調查報告和風險評估報告的調查方式多采用走訪、郵寄函件等。采用的方法多為:居委會、村委會等社區(qū)基層組織證明;犯罪嫌疑人自書之情況說明;未成年人父母字書的監(jiān)管保證書等。其存在的問題也十分突出。第一,客觀性、真實性無法保證;第二,其反映的情況很難發(fā)揮作用,內容多空洞、無價值;其三,其公信力嚴重缺乏。

    關于報告的調查方式的探索,筆者考慮可否將部分證明內容,交到征信部門去完成。在我國努力構建誠信社會的大背景下,征信部門掌握了大量個人誠信狀況的資料,包括有資金、財產狀況,個人信用,犯罪紀錄等等方面的內容,它們都對判斷羈押“必要性”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二)審查批準逮捕環(huán)節(jié)中引入聽證的探索

    聽證程序的引入十分必要,也是有可能的。在決定逮捕的時候,我們的法律也規(guī)定辯護方發(fā)表意見的必須。但事實上,在批捕之前,犯罪嫌疑人了解案情的唯一途徑只有拘留決定,或者從訊問方向中猜測。犯罪嫌疑人的辯護律師情況略好,可以向偵查機關了解案件進程和基本事實,可是非常有限,偵查機關基本不會向律師透露太多的案情和證據。這就造成了十分大的障礙,當檢察院決定逮捕時,辯方很少有證據去辯護,因此形成關于必要性的討辯論制十分必要。

    (三)有關強制措施期間表現的探索

    我們的司法實踐有這樣一種看法,仿佛只有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羈押控制起來,才能達到教育被告人,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目的,但事實并非如此。首先,看守所就像一個犯罪的大學校,形形的犯罪嫌疑人都羈押于此,他們之間的交流并不是都是積極的,很有可能在交流中,產生新的犯意和犯罪技術,因此,簡單、粗放的羈押是不利于犯罪的預防和懲戒的;其次,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羈押控制住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個手段,更重要的是對被羈押人的教育和改造。

    篇7

    一、反傾銷中公共利益審查的評估因素研究的目的

    1.合理使用反傾銷措施。在反傾銷措施實施前,我們要積極引入公平利益原則,充分審查各方面的評估因素,以“公平貿易”原則、“救濟適度”原則、“低稅”原則和“公共利益”原則來合理使用反傾銷措施。

    2.為期中復審和日落復審提供依據。進口產品的反傾銷對于公共利益的觸及和損害往往是在反傾銷措施實施以后有較大程度的體現。鑒于此,除了在調查階段或反傾銷措施實施前對公共利益的各因素進行評估,還需要在反傾銷措施實施階段對各因素進行監(jiān)控和評估,特別是在“期中復審”和“日落復審”中,更應當引入公共利益各評估因素的平衡機制,為“期中復審”和“日落復審”提供參考和依據。

    3.加強對反傾銷措施的立法控制。不管是在國際立法中“擴大、強化公共利益條款”的效力,還是在國內立法中建立和完善公共利益審查評估機制,都是為了加強對反傾銷措施的立法控制,縮小反傾銷主管機關的自由裁量范圍,同時保證最基本的可預見性。

    4.協調國內各利益沖突方。反傾銷措施作為一種貿易救濟手段,是以保護國內產業(yè)為己任的。但反傾銷措施,同其他行政行為一樣,是要與一國的公共利益相符合的。這就要求在進行貿易救濟的同時,考慮包括消費者和下游企業(yè)在內各方面評估因素的利益,建立一種協調機制,以防止反傾銷變成“反消費者”、“反下游企業(yè)”等。

    5.增強我國反傾銷措施在國際上的可接受性和權威性。雖然一國的反傾銷立法屬于本國國內法范疇,但反傾銷措施畢竟是國外傾銷商品作出的。不符合國際規(guī)則及慣例的反傾銷措施通常會遭到他國對我國反傾銷措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質疑和挑戰(zhàn)。而公共利益審查制度為反傾銷措施設置了又一道程序,通過對各方評估因素的協調,以增強措施在國際上的合理性、可接受性和權威性。

    反傾銷措施作為一種對外貿易政策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進口國家或地區(qū)的公共利益,而不應局限于國內產業(yè)利益。國內產業(yè)利益與公共利益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將國內產業(yè)利益完全視同公共利益,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立不住的。因此,在實施反傾銷措施前,有必要對公共利益的評估因素作出確定和反傾銷措施對公共利益的影響做出評估,真正體現出反傾銷措施的經濟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WTO成員針對公共利益審查評估因素的立法和實踐

    1.歐盟。歐盟現行基本反傾銷法,理事會規(guī)則第384/96號法令,對公共利益做出了較為明確、詳細的規(guī)定,其第21條第1款規(guī)定,“關于是否應歐盟公共利益要求進行干預的裁定,應當建立在對所有的不同利益,包括國內產業(yè)的、用戶的和消費者的利益,作為一個整體評價的基礎上。只有當所有當事人根據第2條都有機會發(fā)表他們的意見,才應根據本條做出裁定?!惫怖嬖瓌t也是歐盟反傾銷法的核心原則。根據本條規(guī)定,歐盟公共利益的評估因素主要包括國內產業(yè)、進口商、下游用戶和消費者。但歐盟反傾銷法沒有明確所有的評估因素、沒有說明這些因素與國內產業(yè)誰輕誰重,究竟應如何權衡。

    2.美國。美國反傾銷法雖然沒有關于在進行反傾銷調查中要考慮公共利益評估因素的明確規(guī)定,但美國反傾銷法第八條第1款關于徹底停止低于外國市場價值的銷售或停止出口的協議,和第八條第2款關于消除侵害性后果的協議中規(guī)定都涉及到了公共利益。此外,針對中美蜂蜜反傾銷案件,美國養(yǎng)蜂協會和美國蜂蜜生產商在提出反傾銷前,要求政府用“406條款”阻止從中國進口蜂蜜。由于“406條款”要求政府要考慮美國消費者的利益,因此中方聘用律師成功爭取到了美國消費者的支持,讓消費者給政府施加壓力,結果“406條款”下的調查中止。從美國反傾銷法的立法和實踐可以看出,美國反傾法中提到的公共利益考量是將其作為中止與終止反傾銷措施的前提條件,而不是作為采取反傾銷措施的條件。美國這種中止協議的安排可以看作是考慮了部分公共利益因素而采取的折中方案。

    3.加拿大。在加拿大反傾銷法中,公共利益問題在許多方面得到了反映,如反傾銷調查的條件、利害關系人的陳述機會、輕微傾銷不征稅、聽證程序、復審程序等規(guī)定中,但明確規(guī)定公共利益問題的則是《特別進口措施法》(special Import Measures Act,以下簡稱“SIMA”)第45條和41條的規(guī)定,以及2000年4月15日公布的《國際貿易裁判庭公共利益調查指南》。在1999年自美國進口含碘造影劑反傾銷案中,國際貿易法院認為有證據顯示加拿大經銷商可以從歐洲獲得相關產品,但在價格以及供給能力上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全額征收反傾銷稅不符合公共利益。加拿大反傾銷公共利益審查評估因素主要包括國內產業(yè)、上游供應商、下游用戶、消費者和市場競爭程度。

    4.印度。作為世界上目前發(fā)起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印度擁有相對完備的反傾銷法律制度。印度1999年《海關關稅規(guī)則》第6條第(5)款規(guī)定關于相關工業(yè)用戶與消費者應獲得信息提供機會的規(guī)定與WTO《反傾銷協議》保持一致。1999年《海關關稅規(guī)則》第2條(C)將利害關系方界定為:“(1)傾銷產品的出口商、國外生產者或因在印度傾銷被調查的進口商;或多數成員是由產品的出口商和進口商組成的同業(yè)協會:(2)出口國政府:和(3)印度同類產品的生產商或多數成員是由印度生產商構成的同業(yè)協會?!痹诜磧A銷的調查與裁定中,主管當局也將公共利益作為一項必要的因素加以考慮。例如,在2032年7月12日印度調查當局做出最終裁決的“印度對中國出口TMP反傾銷案”中,就對競爭環(huán)境、消費者和工業(yè)用戶的利益予以了考慮。

    5.中國。反傾銷作為一種貿

    易救濟措施,必須依法實施。我國在2004年修訂的《反傾銷條例》中提出實施反傾銷措施須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但條例本身和其他法規(guī)并未對公共利益審查中評估因素的確定做出具體規(guī)定。這種狀況導致反傾銷主管機關在反傾銷調查中考慮公共利益時難免會帶有某種隨意性。由于相關法律沒有確立固定的評估因素和評估標準,我國反傾銷調查當局在不同案件調查過程中對公共利益問題的關注程度不一,處理方式和效果也不一致。在大多數案件中調查機關都會聽取下游產業(yè)的意見,但有的案件中對下游產業(yè)的利益關注不夠??偟膩碚f我國反傾銷公共利益審查中的評估因素比較單一。

    另外,一些國家盡管在反傾銷法律中沒有專門的針對公共利益問題的規(guī)定,但在具體實踐中,卻不得不或多或少地考慮一些涉及本國政治、經濟利益的因素,包括一項反傾銷措施可能引起的報復行為等,這不同程度地兼顧了公共利益原則。

    三、反傾銷中公共利益審查的評估因素

    從WTO成員反傾銷立法和實踐來看,公共利益審查的評估因素可以大致理解為國內生產商、進口商、工業(yè)用戶、消費者等利害關系方。但評估因素不能以這五個主體的利益為限。在此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歐盟和加拿大在公共利益審查規(guī)則中對評估因素的設置各有特點。通過對各國規(guī)定和實踐的總結,以及結合我國的反傾銷實踐和具體國情,本文認為公共利益的評估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十個方面:

    1.與進口國其他法律規(guī)定或政策的協調一致。反傾銷措施的采取要與進口國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和國家政策相協調,比如國家的投資政策、產業(yè)政策和貿易政策。

    2.對競爭政策的考慮。反傾銷規(guī)制的理論基礎根植于競爭法的基本理論中。實施反傾銷措施就是為了恢復健康的競爭環(huán)境,但有時也會產生扭曲競爭的效果,比如幫助國內產業(yè)排擠競爭對手,對通過相同貿易途徑交易的相同產品的不公平對待。這里所討論的競爭應該包括兩種:一種是國內生產者之間的競爭;一種是申訴主體與國外出口商之間的競爭。在中國的反傾銷制度中,在公共利益評估時引入競爭政策也具有法律依據。

    3.國內產業(yè)的利益。在反傾銷調查中,國內產業(yè)主體不僅包括申訴主體和他們的支持者,而且也包括反對申訴的此產業(yè)領域的企業(yè),除非他們的利益已經作為其他主體的利益在公共利益調查中加以了考慮,比如進口商的利益。此外,由于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每個企業(yè)可能處在國際商品鏈多個部分,所以應避免在考慮國內產業(yè)時忽視部分產業(yè)主體。

    4.進口商的利益。進口商是反傾銷措施實施中受影響較大的另一主體。實施反傾銷措施容易導致進口商成本增加、利潤空間被壓縮、產品競爭力下降和銷量下降等。即使在尚未確定采取反傾銷措施前的調查過程,進口商的利益都會受到很大影響。同時,進口商還面臨國內銷售商不能完全履行或不能按時履行合同的法律風險。以上情況,學者們通常稱之為反傾銷調查的“煩擾效應”。

    5.申訴方上游企業(yè)的利益。上游企業(yè)多為申訴企業(yè)的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供應商。由于他們的經濟發(fā)展多依賴于這些申訴企業(yè),所以不采取反傾銷措施對他們是不利的,上游企業(yè)與申訴企業(yè)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如果上游企業(yè)對申訴企業(yè)的依賴較小,那么在考慮公共利益時就可以忽略。

    6.申訴方下游企業(yè)的利益。政府機關在實施反傾銷措施時,要解決好對申訴企業(yè)的支持和對下游企業(yè)的保護這一矛盾。反傾銷措施對上游產品的保護加大了將上游產品作為投入品的下游產業(yè)的生產成本,從而降低了下游產業(yè)的競爭力。特別是當下游產業(yè)的產品價格調整空間較小,或者下游產業(yè)也受到進口產品沖擊時,下游企業(yè)的生產、經營將有可能出現困難。此時,就容易產生反傾銷的“繼發(fā)性保護效應”。

    7.消費者的利益。相對于國內產業(yè)、上下游用戶等而言,消費者具有分散性、個體性、人數多的特點,因此他們受反傾銷措施的影響較為深遠。對消費者利益的考慮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價格上漲給他們帶來的負擔:二是由于征稅可能迫使出口商退出國內市場,限制消費者的選擇。

    8.對就業(yè)狀況的考慮。采取反傾銷措施是否會使進口國部分工廠或產業(yè)的工人喪失工作,這里的工人既包括申訴方上游企業(yè)的工人,也包括下游企業(yè)的工人。同時也要考慮地區(qū)就業(yè)差別問題,如城市與農村就業(yè)差別,發(fā)達地區(qū)與不發(fā)達地區(qū)就業(yè)差別,最終是要考慮社會穩(wěn)定問題。

    篇8

    中圖分類號:DF961文獻標識碼:A

    一、序 言

    根據WTO《反傾銷協定》(以下簡稱《協定》),調查主管機關如要采取反傾銷措施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即存在傾銷事實、實質損害及傾銷與實質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關于損害的確定,雖然《協定》第3.4條規(guī)定“為了審查傾銷進口產品對國內產業(yè)的影響的因素,各WTO調查主管機關在確定傾銷對國內產業(yè)的損害時,應考慮并審查該因素”,但《協定》只提到了為確定損害而進行調查時應考慮的一般經濟因素,而沒有規(guī)定為審查該經濟因素而所需的具體的方法或方針。而且《協定》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第3.4條和第3條其他條款之間的關系,從而埋下了在WTO體制下可能發(fā)生貿易爭端的隱患,也給調查主管機關提供了恣意發(fā)起反傾銷調查并采取反傾銷措施的可能性。在WTO爭端解決案例中涉及反傾銷損害確定條款作為爭論點的案例很多,其中涉及《反傾銷協定》第3.4條的爭端有10件[注:涉及《反傾銷協定》第3.4條的爭端具體如下:1Thailand-Anti-Dumping duties on Angles, Shapes and Sections of Iron or Non-alloy steel and H-beam from Poland(DS122, 1998.04.06); 2Mexico-Anti-Dumping Investigation of High-Fructose Corn Syrup(HFCS) From the United States(DS132, 1998.05.08); 3European Communities -Anti-Dumping Duties on Imports of Cotton-Type Bed Linen from India(DS141, 1998.08.03); 4Guatemala -Definitive Anti-dumping Measures on Grey Portland Cement From Mexico(DS156, 1999.01.05); 5United States -Anti-Dumping Measures on Certain Hot Rolled Steel Products from Japan(DS184, 1999.11.18); 6Egypt- Definitive Anti-dumping Measures on Steel Rebar form Turkey(DS211, 2000.11.06); 7European Communities -Anti-Dumping Duties on Malleable Cast Iron Tube or Pipe Fittings from Brazil(DS219, 2000.12.21); 8ArgentinaDefinitive AntiDumping Duties on Poultry From Brazil(DS241, 2001.11.07); 9United States -Sunset Reviews of Anti-Dumping Measures on Oil Country Tubular Goods From Argentina(DS268, 2002.10.07); 10United States-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in Softwood Lumber from Canada (DS277,2002.12.20)。]。因此,為了更為客觀地、正確地確定傾銷損害,有必要分析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中所處理過的涉及《反傾銷協定》第3.4條的爭端案件的情況。

    損害確定標準不僅適用于本審, [注:本文中的“本審”是指調查期間結束后至提交專家組報告為止的全部過程。]也適用于調查開始和復審過程中,但是因為為發(fā)起調查而適用的損害標準比本審中所適用的損害標準低[1],所以本文將只限于本審相關案例進行分析研究。

    二、反傾銷協定第3.4條的法律問題分析

    1《協定》第3.4條[注:《反傾銷協定》第3.4條規(guī)定:關于傾銷進口產品對國內產業(yè)影響的審查應包括對影響產業(yè)狀況的所有有關經濟因素和指標的評估,包括銷售、利潤、產量、市場份額、生產力、投資收益或設備利用率實際和潛在的下降;影響國內價格的因素;傾銷幅度大??;對現金流動、庫存、就業(yè)、工資、增長、籌措資金或投資能力的實際和潛在的消極影響。該清單不是詳盡無遺的,這些因素中的一個或多個均未能夠給予決定性的指導。]的性質與結構

    (1)《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因素之性質

    在第3.4條所規(guī)定的15個因素是具有強制性還是例證性(illustrative)因素的問題上,WTO成員國之間存在分歧。

    在“泰國-波蘭產H型鋼及合金鋼的反傾銷關稅案”(以下簡稱“泰國-H型鋼案”)中,泰國主張該15個審查因素為例證性的,而波蘭認為該因素是具有強制性的。對此,專家組舉出三個理由證明了這些因素具有強制性,并做出了調查主管機關在損害調查中必須審查這些因素的裁定。[注:在該案中,作為第三國參加的EC支持了泰國的主張,美國和日本支持了波蘭的主張。][2] 該三個理由是:第一,在第3.4條的規(guī)定中我們可以發(fā)現“應包括”(shall include)的用語。該用語作為法律語言是具有強制性的。第二,在烏拉圭回合規(guī)則協商中把“東京回合”時在反傾銷規(guī)約中規(guī)定的例證性語言“例如”(such as)修改為“包括”(including)的用語。專家組分析認為這顯然是在烏拉圭回合協商當時參加協商的各成員國為了給第3.4條所規(guī)定的因素賦予強制性質而改變的。第三,專家組分析認為第3.4條的第二段表示在部分案例中調查主管機關在進行損害調查時除了審查15個經濟因素以外,也應當可以考慮其他相關因素。

    泰國對專家組的分析不服,就經濟因素的“強制性”問題向上訴機構提出了上訴。對于泰國的上訴,上訴機構同意了專家組的整體分析和關于“反傾銷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因素具有強制性的分析,駁回了泰國關于“反傾銷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因素可以由各成員國自由進行解釋(permissible interpretation)的主張[2]121-128。

    關于是否具有強制性的問題,在“EC-對印度產棉制類床上用品的反傾銷措施案”(以下簡稱“EC-棉制床上用品案”)[注:在“EC-棉制床上用品案”中,如在“泰國-H型鋼案”中所主張的一樣,EC認為《反傾銷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經濟因素根據每個案件的不同情況其作用和重要程度也不同,所以調查主管機關在損害調查中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況決定審查與否。而且主張該經濟因素的評價目的是分析國內產業(yè)的負面影響,而不是分析積極影響,第3.4條的規(guī)定不要求強制性審查。但是專家組沒有采納EC的主張。][3]和“危地馬拉-對墨西哥產灰色硅酸鹽水泥反傾銷措施案”(以下簡稱“危地馬拉-水泥案”)中專家組也作出了與“泰國-H型鋼案”相同的裁定。專家組認為調查主管機關必須審查第3.4條所規(guī)定的所有因素,而且所有因素的審查結果必須體現在最終裁定報告書中,但是,在損害調查和確定損害過程中,有可能出現一些經濟因素與該案件沒有多大關系的情況。專家組認為即使調查主管機關判定某些經濟因素有可能與該糾紛案件關聯性不大、沒有關聯性或不是很重要,調查主管機關也不應恣意排除這些經濟因素,而應該在最終裁定書中分析這些經濟因素缺乏關聯性或重要性的具有說服力的理由[4],而且在最終裁定書中,調查主管機關應至少采取對照表方式(Checklist Approach)進行審查[3]161-163。這種審查方式可以向其他成員國提供調查主管機關審查了所有經濟因素的證據。

    (2)《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因素之結構

    從《協定》第3.4條字面規(guī)定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在敘述15個經濟因素時,使用了3個分號。那么這些分號是把經濟因素分為4個小組合呢?還是個別因素呢?如果這些分號把經濟因素分為4個小組合,那么調查主管機關在每個小組合中只要審查一個經濟因素就可以滿足必須審查所有因素的要求,但是如果15個經濟因素都是個別因素的話,調查主管機關必須逐個審查經濟因素,因此,區(qū)別兩者之間的差異是非常重要的。

    在“泰國-H型鋼案”中,作為當事國的波蘭主張《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經濟因素都是個別因素,在該條款中不存在任何的小組合。相反泰國則主張《協定》第3.4條中的3個分號把經濟因素分為4個小組合,因此在每個小組合中只要審查一個以上經濟因素就可以達到該條款的目的,而且調查主管機關對這些經濟因素的分析方法具有廣泛的自由裁量權[2]227-228。專家組認為《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15個經濟因素從文章結構上看不存在任何組合,這些經濟因素都是個別因素,而且調查主管機關在損害調查時有義務審查這些經濟因素[2]229-232。

    綜上所述,《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15個經濟因素的強制性審查和審查方式上的個別審查是限制調查主管機關自由裁量權的有效措施。

    2審查《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經濟因素

    (1)審查方法

    在“泰國-H型鋼案”中,波蘭主張調查主管機關在做出最終裁定時應對《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所有因素進行有意義的審查,如果遺漏部分因素,調查主管機關有必要說明被遺漏的因素與該案件缺乏關聯性及重要性的理由[2]234-235。對此,專家組分析認為,《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所有經濟因素的審查結果應反映在最終裁定書或其他相關文件中,并裁定在審查經濟因素時調查主管機關不應利用“對照表方式”(Checklist Approach)只簡單羅列相關數據,而是應根據具體的事實對國內產業(yè)的狀況進行有意義、符合邏輯的分析。同時裁定,上述分析不是為了單純地尋求每個經濟因素與損害之間的關聯性,而是應基于對國內產業(yè)相關狀況的徹底審查后確定損害[2]236-237。

    (2)審查的充分性

    在“泰國-H型鋼案”中,波蘭主張?zhí)﹪鴽]有審查部分相關因素,而且已審查的因素中國內指標也顯示上升趨勢,因此泰國國內產業(yè)沒有發(fā)生損害。對此,專家組認為即使國內指標上升,也不能作為一定不存在損害的肯定性證據。重要的是,調查主管機關應當充分說明雖然出現這樣的上升趨勢,國內產業(yè)還是遭受實質損害的原因[2]245-255。調查主管機關證明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專家組根據泰國提出的材料進行了審查,最終確認泰國調查主管機關并沒有審查一些因素(傾銷規(guī)模、工資、籌資及投資能力),并確認了泰國調查機關以“規(guī)模經濟”(economic of scale)用語代替了 “生產力”因素的事實。因此,專家組作出了“泰國調查主管機關雖然分析了部分因素,但是缺乏分析的充分性和說服力”的裁定[2]238-244。對于專家組的裁定,泰國調查主管機關向上訴機構提起了上訴。關于上訴,上訴機構分析認為泰國調查主管機關雖然在機密文件中分析了專家組認為沒有分析的經濟因素,但是沒有對那些因素進行充分的審查,因此上訴機構裁定泰國調查主管機關違反了《協定》第3.4條的規(guī)定[注:該案件的上訴機構也支持了專家組的分析和裁定。][5]。

    在根據《爭端解決諒解》第21.5條的規(guī)定,由美國提起的“墨西哥-HFCS(21.5)案”中,專家組分析認為墨西哥的重新決定(redetermination)違反了反傾銷協定。因為對于原裁定(original determination)中的原專家組(original panel)所建議(recommendation)事項,墨西哥雖然追加了關于《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因素相關信息,而且根據這些信息,推定出了將來對國內產業(yè)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但是缺乏支持該推定的證據,而且缺乏充分、具有意義的分析[6]。

    在根據《爭端解決諒解》第21.5條的規(guī)定,由印度提起的“EC-棉制床上用品(21.5)案”中,專家組分析認為對于經濟因素的評析是調查主管機關在確定實質損害時所必需的分析和判斷的過程,因此需要充分的分析,而不是單純地用對照表方法把各個經濟因素羅列出來[7]。專家組進一步分析認為,在審查反傾銷協定的經濟因素時,雖然調查主管機關可以根據每個經濟因素與該案件之間的關聯性、重要性及作用,決定對每個經濟因素的分析程度,但是不能恣意排除認為與該案件沒有或缺乏關聯性或重要性的經濟因素的分析,而應該在調查主管機關的最終裁定中說明這些經濟因素缺乏或沒有關聯性或重要性的理由。即,如果沒有對《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經濟因素缺乏關聯性或重要性的分析,就不能滿足《反傾銷協定》第3.4條的要求[7]162。

    在“埃及-對于土耳其產鋼筋反傾銷措施案”(以下簡稱“埃及-鋼筋案”)中,專家組分析認為埃及調查主管機關雖然審查了全部的經濟因素,但是在調查主管機關提供的“機密損害分析”報告書中只有羅列經濟因素的圖表,沒有對這些經濟因素作進一步的分析。專家組引用“泰國-H型鋼案”中專家組的分析作出了“只羅列經濟因素的圖表不能滿足《反傾銷協定》第3.4條所體現的審查要求”的裁定[8]。

    從上述四個案件的分析表明,為了進行客觀而明確的損害裁定,調查主管機關對于《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經濟因素的充分審查,有意義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專家組和上訴機構并沒有提供關于“充分性”的明確標準。

    3審查《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損害確定因素時所依據的信息范圍

    (1)擴大國內產業(yè)的信息范圍所進行的審查

    擴大國內產業(yè)的信息范圍進行審查的情況曾出現在“EC-棉制床上用品案”中。在該案中,EC采用了以生產同類產品的“絕大多數”生產商作為國內產業(yè)的方法,并將支持反傾銷調查的35家企業(yè)劃入到歐共體產業(yè)。之后EC認為屬于歐共體產業(yè)的企業(yè)過多,因此在35家企業(yè)中抽出17家企業(yè)作為標本企業(yè)。EC收集信息之后,按被選定為標本的企業(yè)、歐共體產業(yè)和在歐共體內生產同類產品的所有企業(yè)等予以分析。對此印度主張在審查國內產業(yè)的損害時,其信息范圍應限定在被選定為標本的17家企業(yè),適用其他信息是不恰當的[7]170-183。

    專家組對此案分兩種情況進行了分析。首先,專家組分析了是否可以使用雖然該信息屬于歐共體產業(yè),但不屬于被選定標本企業(yè)內的生產者信息的問題。專家組認為確定損害所依存的信息應該是調查所涉及的國內產業(yè)的信息,而在該案中EC把35家企業(yè)確定為歐共體產業(yè),即所謂的國內產業(yè)。在審查時,卻只審查了被選定為標本的17家企業(yè)的信息,而忽略了雖然屬于歐共體產業(yè),但不包括在標本企業(yè)名單中的企業(yè)信息,因此就不能做出對于損害確定的客觀評價。據此,專家組裁定此種做法有悖于反傾銷調查的基本原則。其次,分析了是否可以使用不屬于歐共體產業(yè)的企業(yè)信息的問題。對此,專家組作出了“被定義為歐共體產業(yè)的35家企業(yè)以外其他企業(yè)的相關信息是不能看作為‘與歐共體產業(yè)有關的信息資料’,因此在確定歐共體產業(yè)損害時不能適用”的裁定[7]179-183。

    (2)縮小國內產業(yè)信息范圍所進行的審查

    縮小國內產業(yè)的信息范圍進行審查的情況曾出現在“美國-對日本產特定熱軋鋼板反傾銷措施案”(以下簡稱“美國-熱軋鋼板案”)中。在該案中,日本主張美國的關稅法違反了《反傾銷協定》。[注:《1930年美國關稅法》771(7)(c)(iv)條。]

    因為美國的關稅法將國內產業(yè)劃分為商人市場(The Merchant Market)和受制產品市場(the captive segment of the market),并規(guī)定在滿足一定條件時,人為地將損害審查的焦點應放在前者[9]。

    在該案中,專家組作出了“美國關稅法的規(guī)定只說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以下簡稱USITC)在分析損害時將重點放在國內的商人市場,而并不說明只根據商人市場的信息確定損害”的裁定。對于專家組的裁定,日本提起了上訴。

    上訴機構分析認為,在適用《反傾銷協定》第3.4條時調查機關應根據相同的方式和要求審查所有國內市場。如果有選擇性地或者根據不同的條件進行審查,調查主管機關應當提供充分的理由。同時,該案件的專家組分析認為USITC的報告書中雖然有商人市場和全體市場的信息,但是沒有受制產品市場的信息及其對該信息的分析,因此,沒能提供受制產品市場的產品是否與傾銷進口產品進行競爭的理由和證據,而且沒有分析受制產品市場對整個國內市場的影響,也沒有對商人市場和受制產品市場進行比較分析。據此,上訴機構裁定USITC因其只分析了對商人市場的影響,而沒有分析對受制產品市場的影響,所以USITC在有選擇的條件下進行的分析違反了《反傾銷協定》第3.1條、第3.4條的規(guī)定[9]188-215。

    綜上所述,在判斷國內產業(yè)的損害時,調查主管機關應將根據適當的信息審查損害確定因素。如果使用了國內產業(yè)以外的信息或部分國內產業(yè)的信息進行損害評價的話,該評價不可能成為客觀、正確的評價。

    4審查《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損害確定因素時適用同一期限內的信息

    在“美國-熱軋鋼板案”中,USITC在損害調查中收集了1996年至1998年近3年的相關國內產業(yè)的信息,并進行了分析,但是在最終報告書中只利用1997-1998年信息進行了對相關經濟因素的審查,而沒有利用1996年的信息。對此,日本主張美國沒有利用1996年的信息,違反了《反傾銷協定》第3.4條中有關“調查主管機關必須充分審查所有經濟因素”的要求[10]。專家組分析認為,“雖然USITC調查了3年的國內產業(yè)的情況,但是在最終報告書中沒有提及1996年的信息是因為以后的情況與1996年情況相比較其狀況有很大變化,由此造成1996年信息的信賴程度降低的情形。因此,USITC沒有提及1996年的信息并沒有影響USITC的客觀而公正的判決”[10]226-23。

    在“阿根廷-對于巴西產家禽類反傾銷措施案”(以下簡稱“阿根廷-家禽類案”)中,阿根廷調查主管機關審查時所利用的部分經濟因素是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間的國內產業(yè)相關信息,審查其他的經濟因素時則只利用了1999年的信息。阿根廷主張利用1999年的信息是為了確認以前的經濟因素的趨勢。對此,專家組分析認為1999年信息的利用沒能體現阿根廷所主張的目的,而且阿根廷未能證明為什么1999年的信息只適用在部分經濟因素而沒有適用在其他的經濟因素的理由。據此,專家組裁定阿根廷違反了《反傾銷協定》第3.4條的規(guī)定[11]。

    綜上所述,在審查《反傾銷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經濟因素時,調查主管機關是否必須適用同一期限內的所有經濟因素的問題上,《反傾銷協定》中并沒有任何規(guī)定,上述相關案例也不一致。因此調查主管機關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但是如果調查主管機關沒有利用調查期限內的部分信息或利用不同期限內的信息審查不同的經濟因素,應對此提供充分而又有說服力的理由。

    5確定損害時非傾銷產品的進口影響

    在“阿根廷-家禽類案”中,巴西主張在確定損害的過程中應當排除非傾銷產品的(non-dumped import)進口對國內產業(yè)的影響。在該案件中,作為第三方的EC主張傾銷調查所針對的是特定國家而不是特定生產商,因此只要將從出口國進口的產品確定為傾銷時,調查主管機關應當將從該國進口的所有相同產品認定為傾銷產品[11]226。在“EC-棉制床上用品案”中,EC提出了與“阿根廷-家禽類案”相同的主張。

    對此,專家組分析認為,如果根據“傾銷進口”的通常意思和《反傾銷協定》第3條的宗旨和目的來判斷,傾銷的確定應根據特定生產商/出口商的相關信息而決定。同時認為所謂“傾銷進口”是指傾銷幅度超過微量幅度以上的生產者/出口商的進口,而且在調查中被認定為沒有傾銷事實的生產商/出口商應排除在外[7]121-144?!鞍⒏?家禽類案”的專家組也同意了“EC-棉制床上用品案”的專家組的分析與裁定。

    該問題是關于在確定損害的過程中是否要排除沒有傾銷事實的生產商/出口商的進口的問題。在“EC-棉制床上用品案”和“EC-Pipe Fitting 案”中,專家組都裁定非傾銷產品的影響應排除在考慮的范圍之外。如果把沒有傾銷事實的生產商/出口商都納入為考慮的對象,那么這將對他們是不公平的,而且也與WTO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的宗旨是不相符合的。

    6審查《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損害確定因素時含蓄評價的認可

    在“EC-Pipe Fitting案”中,巴西主張EC沒有審查“產業(yè)增長”的因素。專家組分析認為EC調查主管機關在調查過程中分析了銷售、利潤、生產量、市場份額、生產力、投資回收率、設備利用率等經濟因素,而且在審查這些經濟因素的過程中,調查機關的審查反映了國內產業(yè)的相對減少或擴大的情況[12]。上訴機構分析認為《協定》第3.4條中沒有規(guī)定經濟因素的分析方法,而且“產業(yè)增長”因素的審查經常伴隨著其他經濟因素的審查,因此,這些其他經濟因素的審查中包含了“產業(yè)增長”因素的審查。據此,上訴機構支持了專家組的分析,并裁定含蓄的評價方法(implicitly address)不會減弱該條款的含義[注:在此案中所談論的含蓄的評價與在“EC-棉制床上用品案”中分析的沉默是有區(qū)別的。沉默是指某種經濟因素在最終裁定中沒有出現,但是含蓄的評價(implicitly address)是指某種因素的審查被涵蓋在其他因素的審查之中,并且雖然沒有講明,但是人們可以意識到的情況。][13]。

    在該案件中所談論的含蓄評價和“EC-棉制床上用品案”中的沉默是相區(qū)別的。沉默是指某種經濟因素在最終裁定中沒有出現,而含蓄的評價(implicitly address)所指的是某種因素的審查涵蓋在其他因素的審查之中,并且雖然沒有講明,但是人們可以意識到的情況。但是筆者認為,各成員國應謹慎適用含蓄的評價方法。如果成員國的調查機關采取含蓄的評價方法時,應保障含蓄評價的因素可通過其它因素的評價而得以充分說明。

    7審查《協定》第3.4條以外其他相關因素

    在“埃及-鋼筋案”和“EC-Pipe Fittings案”中,提訟的當事國要求專家組審查《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以外的其他相關因素。在“埃及-鋼筋案”中,土耳其要求埃及調查主管機關在判斷國內產業(yè)的損害時審查與國內產業(yè)的損害有關聯的因素,即生產力的大幅增加、生產力的增加對市場的影響、競爭的激化、原材料價格的降低、需求的下降等反傾銷協定第3.4條中沒有規(guī)定的五大因素[8]54-66。在“EC-Pipe Fittings案”中,巴西主張EC應審查可以了解國內產業(yè)狀況的出口情況、外部籌措、國內產業(yè)的費用結構等因素[12]345。針對這些主張,“埃及-鋼筋案”的專家組分析認為土耳其未能向埃及調查主管機關提供審查這些因素,并且按照土耳其主張的方式進行審查的具有說服力的理由[8]54-66。“EC-Pipe Fittings案”的專家組認為經濟因素在其特征上不是影響國內產業(yè)的因素(factors having an effect),而是可表示國內產業(yè)狀況或國內產業(yè)影響的(indicative of the state of the industry, or the effect on the industry)因素。據此,專家組裁定巴西所主張的因素不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12]345。

    《協定》第3.4條第二段中有“該清單不是詳盡無遺的,這些因素中的一個或多個均未能給予決定性的指導”的規(guī)定。即,在審查傾銷進口產品對國內產業(yè)的影響時,在第3.4條第一段中規(guī)定的15個經濟因素以外,調查主管機關可以根據需要審查其他相關因素。但是上面兩個案件中的專家組以當事國提出的因素未能表示傾銷進口產品對國內產業(yè)的影響或損害為由駁回了當事國的主張。但是筆者認為像競爭的激化等因素在判斷是否存在損害的過程中是有必要考慮的因素。

    8確定損害威脅時對《協定》第3.4條的考慮

    在“墨西哥-HFCS案”中,美國引用了《反傾銷協定》腳注9的關于“損害”的定義,即“除非另有規(guī)定,損害應理解為指對一國內產業(yè)的實質損害、對一國內產業(yè)的實質損害威脅或對此類產業(yè)建立的實質阻礙,并應依照本條的規(guī)定予以解釋。”根據該定義,美國主張雖然《反傾銷協定》第3.4條只規(guī)定了實質損害,但是應包括實質損害的威脅。同時主張因為《反傾銷協定》第3.7條要求審查將來發(fā)生實質損害的可能性或可以確定實質損害的緊急狀況,因此在審查國內產業(yè)的實質損害威脅的時候應該根據情況適當審查《反傾銷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經濟因素[1]111-112。對此,墨西哥則主張,在分析損害威脅時,調查主管機關可以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審查第3.2條、第3.4條及第3.7條所規(guī)定的因素,并且主張對于沒有審查的經濟因素調查主管機關沒必要說明其理由,認為這是調查主管機關的自由裁量權[1]120-122。

    對于雙方當事國的對立立場,專家組從明確分析傾銷進口產品的影響的必要性及性質等兩個方面給予了解釋。

    首先,關于明確分析傾銷進口產品的影響方面,專家組認為雖然在確定損害威脅時需要審查《協定》第3.7條所規(guī)定的因素,但是如果只審查這些因素,那么就不能證明“如果不征收反傾銷稅或不采取價格承諾,損害的發(fā)生將會迫近”的事實?!斗磧A銷協定》第3.7條要求分析將來表明進口實質增加的可能性、進口對價格的影響、對于進口產品的需求趨勢及庫存的情況。專家組分析認為這些因素對確定實質損害威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些因素不能證明連續(xù)性的傾銷進口最終對國內產業(yè)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因此在確定實質損害威脅中,對于進口的最終影響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1]126。

    其次,關于分析的性質問題,即在確定實質損害威脅時,是否要審查《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所有經濟因素的問題。對此,“墨西哥-HFCS案”的專家根據以下理由裁定調查主管機關在確定實質損害威脅時應當審查所有的經濟因素[1]127-142。

    第一,《協定》第3.4條規(guī)定了審查傾銷進口產品對國內產業(yè)的影響時所必需的經濟因素,《反傾銷協定》第3.7條要求調查主管機關在沒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確定發(fā)生實質損害威脅的可能性,因此在確定實質損害威脅時,調查主管機關應當審查第3.4條所規(guī)定的經濟因素。

    第二,《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經濟因素在特定的案件中有可能缺乏重要性及關聯性,但是這些因素必須在所有的反傾銷案件中得以審查。

    第三,根據《紡織品與服裝協定》及《保障措施協定》有關在確定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威脅時“應當審查”的相關經濟因素的規(guī)定,專家組在“United States-Shirts and Blouses案”和“Korea-Dairy Safeguard案”中裁定,在確定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威脅時調查主管機關應當審查所有的經濟因素。“墨西哥-HFCS案”的專家組將此裁定作為論據來引用。

    第四,《協定》第3.7條所規(guī)定的應當審查的因素并不排除根據第3.4條規(guī)定所要審查的傾銷產品對國內產業(yè)造成的影響之義務。

    第五,在確定實質損害威脅時,如果缺少對《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經濟因素之審查,就不可能對事實進行公正、客觀的分析。

    最后,該問題實質上就是《反傾銷協定》第3.4條與第3條內的其他條款的相互關系的問題。在《反傾銷協定》第3.4條和第3.7條中并沒有規(guī)定在確定實質損害威脅時調查主管機關必須考慮第3.4條的經濟因素。但是實際上經濟因素的審查將會對確定實質損害威脅提供所依據的事實根據。因此,筆者認為,在確定實質損害威脅時,因為第3.4條各經濟因素有強制性及各經濟因素之間存在相互關聯性,所以調查主管機關應當審查全部經濟因素。

    9日落復審時《協定》第3.4條的適用

    在“美國-對阿根廷產油國管狀產品反傾銷措施日落復審案”(以下簡稱“美國-油井管日落復審案”)中,阿根廷主張調查主管機關應當審查所有的經濟因素,但是美國則主張在日落復審中不適用《反傾銷協定》第3條的規(guī)定[14]。

    在該案中,專家組裁定《反傾銷協定》第3條的所有規(guī)定不適用于日落復審中,其原因在于“原審調查中,調查主管機關必須在調查期間內確定傾銷的存在,但是在日落復審中不要求證明是否存在傾銷事實,所以在通常情況下不適用《反傾銷協定》第3條的規(guī)定。[14]276” 在該案中,上訴機構就日落復審是否適用《反傾銷協定》第3.4條規(guī)定支持了專家組的裁定。

    關于日落復審,在《反傾銷協定》第11條中有具體的規(guī)定。原則上反傾銷稅從征收之日起經過5年應終止征收。但是經調查主管機關調查認為,如果撤銷反傾銷措施將導致實質損害將繼續(xù)存在下去或存在再度發(fā)生的可能性時,調查主管機關可以繼續(xù)采取反傾銷措施。因此,調查主管機關根據自己國家的需要,通過日落復審可以無休止地征收反傾銷稅。但是如果繼續(xù)征收反傾銷稅,調查主管機關應當證明若不繼續(xù)征收反傾銷稅,國內產業(yè)將會繼續(xù)遭受實質損害或再度發(fā)生實質損害。那么,如果不經過跟原審一樣的確定損害的程序,如何確定這樣的實質損害呢?筆者認為這是在日落復審中應解決的問題。

    三、結論

    WTO《反傾銷協定》對防止在國際貿易中發(fā)生的不公平貿易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因其規(guī)定的模糊性和具體內容的非完整性,所以給各成員國提供了利用反傾銷措施限制商品自由流通方,形成非關稅壁壘的可能性。

    為了消除這些妨礙自由貿易的非關稅壁壘,有必要明確反傾銷措施的相關規(guī)定,特別要明確《反傾銷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經濟因素的審查方法和審查指南。本文通過對WTO爭端解決案例的分析,歸納了專家組和上訴機構報告普遍確立《反傾銷協定》第3.4條所規(guī)定的經濟因素審查具有強制性、充分審查原則、經濟因素具有個別性、經濟因素的分析結果必須都要出現在最終報告書中等通用原則,并且分析并提出含蓄評價、實質損害威脅和日落復審中是否適用《反傾銷協定》第3.4條規(guī)定等問題。

    筆者認為這些問題只有通過包括我國在內的所有成員國在新的回合中的共同努力和協定的修改談判,才能夠得到最終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各成員國應當通過明確、完善和修改各國的反傾銷協定中有關損害確定因素的相關規(guī)定,從而防止恣意濫用反傾銷措施,最終建立公平的反傾銷制度,為全世界自由貿易體制提供更堅實的法律基石。

    參考文獻:

    [1] Mexico - Anti-Dumping Investigation of High-Fructose Corn Syrup (HFC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WT/DS132/R, at paras 7.73-7.74.

    [2] Thailand-Anti-dumping Duties on Angles, Shapes and Sections of Iron or Non-Alloy Steel and H-Beams from Poland, WT/DS122/R, at para 7.225.

    [3] European Communities - Anti-dumping Duties on Imports of Cotton-Type Bed Linen from India, WT/DS141/R, at paras 6.145-6.152.

    [4] Guatemala - Definitive Anti-dumping Measures on Grey Portland Cement from Mexico, WT/DS156/R, at para 8.283.

    [5] Thailand-Anti-Dumping Duties on Angles, Shapes and Sections of Iron or Non-Alloy Steel and H-Beams from Poland, WT/DS122/AB/R, at paras 98-120.

    [6] Mexico-Anti-dumping Investigation of High Fructose Corn Syrup(HFCS) from the United States-Recourse to Article 21.5 of the DSU by the United States, WT/DS132/RW, at paras 6.27-6.37.

    [7] European Communities-Anti-dumping Duties on Imports of Cotton-Types Bed Linen from India-Recourse to Article 21.5 of the DSU by India, WT/DS141/RW, at para 6.162.

    [8] Egypt-Definitive Anti-dumping Measures on Steel Rebar from Turkey, WT/DS211/R, at paras 7.36-7.53.

    [9] United State-Anti-dumping Measures on Certain Hot-Rolled Steel Products from Japan, WT/DS184/AB/R, at para 182.

    [10] United State-Anti-dumping Measures on Certain Hot-Rolled Steel Products from Japan, WT/DS184/R, at paras 7.217-219.

    [11] Argentina-Definitive Anti-dumping Duties on Poultry from Brazil, WT/DS241/R, at paras 7.284-7.288.

    篇9

    逮捕的含義在我國刑事訴訟法和西方國家中存在差異。西方國家的逮捕僅指逮捕行為,不必然引起羈押,而我國刑事訴訟中的逮捕,既包括了逮捕行為又包括逮捕以后的羈押狀態(tài)。羈押是對個人基本權利影響最深遠、最嚴重的一種強制措施,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辨別能力、自控能力、承受能力都發(fā)育不夠,明顯處于弱勢群體,對未成年人進行特別保護,慎用羈押性強制措施是我國和多數國家地區(qū)司法實踐中達成的共識,多年來,我國針對未成年人非羈押措施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積極的改革和探索,此次刑事訴訟法修改后,更明確了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遵循“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犯罪的未成年人采取輕緩的刑事政策,多樣化的處置方式,注意疏導、懲教結合,使未成年人真正認罪服法,重新回歸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在今后的實踐中,就如何嚴格限制逮捕措施的適用,加大其他強制措施對逮捕措施的替代功能,筆者提出一點自己的看法和探討。

    一、對未成年人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的規(guī)定和意義

    從立法精神上看,刑事訴訟法對逮捕措施的適用本身就有嚴格的限制,本次修法對強制措施方面做了重大修改,其中為嚴格限制逮捕的適用,減少審前羈押的比例也做了有針對性的修改,而對未成年人適用逮捕措施,其限制規(guī)定更為嚴格。這些修改進一步完善了逮捕制度,主要表現在:(1)新刑事訴訟法第79條對逮捕條件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將“社會危險性”細化為五種具體情形,完善了逮捕的條件,既增加了“應當逮捕”的適用情形,又將逮捕的適用區(qū)分為“應當逮捕”與“可以逮捕”兩種。該規(guī)定為檢察人員作出逮捕決定與否提供了具體可操作性的依據,有利于防止辦案機關濫用羈押決定權,也有利于進一步統一法律適用,減少個案差異和干擾,維護司法統一。除此之外,新刑事訴訟法第269條規(guī)定,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新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以下簡稱《規(guī)則》)還中除了原則性規(guī)定,還做出了有針對性的修改,第487條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審查逮捕案件,應當根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事實、主觀惡性、有無監(jiān)護與社會幫教條件等,綜合考量其社會危害性,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488條還具體規(guī)定了應當不批準逮捕和可以不批準逮捕的情形,這些規(guī)定充分體現了刑事訴訟法關于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的精神。(2)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91條第2款,增加了逮捕后立即將被逮捕人送看守所羈押的規(guī)定,對刑事拘留也有做出相關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有利于對偵查機關訊問過程的監(jiān)督,從而有利于保護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3)完善了審查逮捕程序, 新刑事訴訟法第86條,增加了審查逮捕時訊問犯罪嫌疑人、詢問訴訟參與人和聽取律師意見的規(guī)定,第268條規(guī)定了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過程中,不僅要調查未成年犯罪的事實,還要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jiān)護教育等情況進行社會調查, 這些規(guī)定有利于檢察機關加強證據審查,更加全面的了解案情,全面客觀的做出逮捕與否的決定,同時也為教育改造未成年人確定有針對性的改造方案和方法,真正落實和保障人權。(4)增加了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刑事訴訟法第93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于不需要繼續(xù)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有關機關應當在十日以內將處理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這一制度加大了司法機關對未決羈押的審查力度,將限制人身自由強制措施的審查從逮捕這一起點延伸到捕后羈押全過程,在保障訴訟的同時控制和減少羈押,打破“一捕了之”的實踐困局。而對已批捕羈押但認罪態(tài)度好的輕罪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開展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盡可能地適用非羈押強制措施,有利于減少長時間羈押給他們帶來的心理傷害和監(jiān)管場所可能存在的交叉感染。(5)充分保障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訴訟權利,賦予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些特殊的訴訟權利:一是新刑訴法第267條的規(guī)定保證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獲得辯護人辯護的權利;二是新刑訴法第83條,完善了拘留后通知家屬和第270條未成年人訊問時必須應當通知法定人或其他人員到場的規(guī)定,同時規(guī)定訊問女性未成年人應當有女工作人員在場,《規(guī)則》第490條對上述規(guī)定進行了細化,彌補了未成年人訴訟能力的不足,有利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人及時了解未成年人的羈押狀態(tài)和涉嫌的罪名,便于其及時行使訴訟權利;三是《規(guī)則》第491條基于未成年人身心特點規(guī)定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般不得使用械具。

    二、取保候審和監(jiān)視居住規(guī)定的變化及對未成年人慎捕的意義

    (一)新刑訴法對取保候審方面的修改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64條至第71條規(guī)定了取保候審制度,和舊法相比,主要完善了以下幾個方面:(1)增加了取保候審的適用情形,擴大了取保候審的適用范圍。一是對取保候審和監(jiān)視居住分別作出規(guī)定。此次修法對這兩種強制措施分別加以完善是立法上的進步,也是我國對司法實踐中強制措施認識重大轉變。二是對取保候審適用范圍的調整,取消了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133條規(guī)定的人民檢察院對需要逮捕而證據不充足的可以取保候審的規(guī)定,并集中在新法第65條規(guī)定取保候審的適用范圍,特別是增加了第三項和第四項規(guī)定包括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采取取保候審不至于發(fā)生社會危險性,以及對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采取取保候審措施的。這兩項調整確定了適用取保候審的法定獨立情形,使之不再附屬于逮捕,有利于解決實踐中司法機關不敢大膽使用取保候審措施的問題,有利于進一步發(fā)揮取保候審作為羈押替代措施的作用。(2)保證人保證義務的規(guī)定更加周延,新法將舊法中保證人“未及時報告”的違法行為修改為“未履行保證義務”,以促使保證人及時履行保證義務,增強取保候審的約束力與可執(zhí)行性。(3)增加了司法機關可以根據案件情況要求被取保候審人遵守一項或者多項特殊規(guī)定,使得被取保候審人的義務多樣化、個別化。該項修改,強化對犯罪分子的有效監(jiān)管,特別是對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更有利于促進其教育矯正,防止其再次危害社會。(4)對保證金的規(guī)定進行了進一步擴充,一是明確了確定保證金數額時應當綜合考慮的各種因素。二是增加規(guī)定了保證金的交納與退還程序。三是肯定部分沒收,保證金沒收更加規(guī)范。除此之外,《規(guī)則》第90條更考慮到未成年人案件的特殊性,為更好的保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對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保證金數額進行了分別規(guī)定。(5)修改了違反取保候審規(guī)定的行為及處罰方式,同時增加規(guī)定了取保候審變更為逮捕前的先行拘留,進一步完善對違反取保候審義務的處理程序,保證訴訟的順利進行。

    (二)新刑事訴訟法對監(jiān)視居住方面的修改

    監(jiān)視居住措施在司法實踐中因存在諸多操作上的障礙,多年來適用率一直較低,即便適用也往往誒詬病為一種變相的羈押。此次刑事訴訟法修改過程中,對于監(jiān)視居住做了重大調整,從條文上作出了較大完善,有利于提高監(jiān)視居住措施在今后的擴大適用。其修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調整了監(jiān)視居住在強制措施體系中的地位,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確立了監(jiān)視居住羈押替代性措施的地位;其次增加規(guī)定了監(jiān)視居住獨立的適用情形,使其與取保候審區(qū)別開來;(2)明確規(guī)定了監(jiān)視居住的場所;(3)規(guī)定了指定居所監(jiān)視居住中執(zhí)行機關的告知義務;(4)明確指定居所監(jiān)視居住的檢察監(jiān)督;(5)增加規(guī)定指定居所監(jiān)視居住期限的折抵;(6)完善了被監(jiān)視居住人監(jiān)視居住期間應遵守的規(guī)定;(7)增加規(guī)定了監(jiān)視居住的執(zhí)行措施。[1]

    (三)非羈押強制措施的修改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嚴格適用逮捕措施的意義

    新刑事訴訟法的修改,有利于司法機關依據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對其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大量的適用非羈押性替代措施,修改后的理論上總結的標準是,釋放為原則,羈押為例外。[2](1)非羈押性強制措施符合青少年犯罪的特點。由于青少年正處在心理和生理發(fā)育成長階段,人格尚未完全塑造成型,其實施犯罪具有一定的突發(fā)性與偶然性,尤其在初實施犯罪行為后情緒比較緊張,無論是從保護未成年人身體健康,還是從實現教育、感化、挽救青少年的目的,貫徹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出發(fā)都應以不逮捕為原則。 (2)非羈押性強制措施更有利于“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對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的最終目的是使未成年人重新適應和回歸社會,而這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家庭教育的支持與幫助。筆者認為,對未成年人采取取保候審和監(jiān)視居住(住處執(zhí)行)有利于監(jiān)護人履行監(jiān)護義務,家庭教育功能的重新塑造。 (3)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廣泛適用取保候審和監(jiān)視居住符合我國人權法制建設的需要。《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guī)則》要求各國的少年司法政策應努力減少司法干預和影響,因此我國擴大對未成年人適用取保候審和監(jiān)視居住措施,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有利于更好的維護未成年人的基本權利。 (4)對未成年人適用取保候審和監(jiān)視居住的風險較低,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不至于發(fā)生嚴重的后果。一是因為大部分未成年人罪行較輕,又具備法定從輕或減輕的情節(jié),逃避審判的可能性較小。二是未成年人社會閱歷較淺,主觀惡性小,容易教育感化,接受司法機關的訊問后在很大程度上已能反省自己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繼續(xù)作惡的可能性很小。三是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對家庭教育的失敗也有深刻的體驗,心理上有迫切重新塑造家庭教育功能的需求,在實際行動中也會嚴密的監(jiān)控未成年人,防止未成年人潛逃或者重新犯罪,以爭取一個有利的處理結果。四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能夠有效消除或減少社會危害性。社會危險性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繼續(xù)危害社會或他人、妨害刑事訴訟程序正常進行的一種或然性,它屬于一種對尚未發(fā)生事實的預測。[3]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具備有效監(jiān)護和社會幫教措施,沒有社會危害性或社會危害性小,不逮捕不至于妨害訴訟正常進行。

    三、未成年人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制度的延伸

    (一)加強檢察機關對于未成年人羈押必要性的審查機制

    新刑訴法修改后,增加了開展審查逮捕階段聽取律師意見和捕后逮捕羈押必要性審查的規(guī)定,進一步提高了羈押審查的全面性和科學性,特別對于嚴格限制對未成年人適用逮捕措施具有重要意義。在貫徹這些規(guī)定的過程中,筆者認為應當做到:一是準確理解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有逮捕必要”的條件。對于涉嫌故意犯罪,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般認為有逮捕必要,同時要求公安機關隨案移送證明有逮捕必要的證據材料。需要強調的是根據新刑訴法第79條“…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予以逮捕”的規(guī)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曾經實施故意犯罪而再犯或者身份不明的,應當予以逮捕。二是準確理解“無逮捕必要”的條件。認為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具備訴訟保障條件、有效監(jiān)護條件或者社會幫教措施的,不具有社會社會危險性或者社會危險性不大的,一般認為無逮捕必要。三是切實開展捕后繼續(xù)羈押必要性評估審查工作。根據新刑訴法第93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未成年人被適用逮捕措施的,檢察機關要從人權保障出發(fā),開展繼續(xù)羈押必要性審查,對不需要羈押的,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羈押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帶來的不利后果。

    (二)建立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的社會調查機制

    在審查逮捕程序中,注重對未成年人犯罪事實、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jiān)護教育等情況的全面調查,對于為教育改造未成年人,慎用逮捕措施具有重要意義。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點來完善社會調查機制在審查逮捕中的作用:一是建立未成年人羈押必要性社會評估機制。根據未成年人個人、學校、家庭、社區(qū)多方面的情況進行全面、綜合的評估,必要時檢察機關可以提前介入的形式將羈押必要性評估提前到偵查階段,引導偵查人員調取羈押必要性證據。二是強化偵查機關和律師的調查取證機制。推動公安機關全面收集未成年人羈押必要性的證據材料,也可以發(fā)揮律師的調查取證作用。三是完善委托調查取證機制。雖然新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八條將社會調查主體確定為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法院,但中央綜治委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領導小組等“六機關”《關于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體系的若干意見》規(guī)定:“社會調查由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戶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司法行政機關社區(qū)矯正工作部門負責。”結合新刑事訴訟法和“六機關”的規(guī)定,筆者認為,為提高證據的公信力,在進行社會調查時,司法機關可以委托調查的方式開展此項工作,并通過對社會調查報告的審查復核來體現主體職能。

    (三)積極開展未成年人輕微刑事案件和解機制

    近年來,刑事和解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探索可謂是遍地開花,很多省、市、地方的刑事司法實踐中均有開展。而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工作歷來是刑事司法改革的試驗田,刑訴法修改后,規(guī)定了公訴案件刑事和解程序,但并未區(qū)分成年人案件和未成年人案件,因此未成年人公訴案件的刑事和解也必須遵循新刑訴法的規(guī)定:一是未成年人案件刑事和解適用的案件范圍應當嚴格遵循新刑訴法第277條的規(guī)定。同時對于法定范圍外的未成年人案件,雖然不能依法適用刑事和解程序,但對于確給被害人造成損失的案件,也應當積極開展促賠工作,敦促加害人退贓、退賠,以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更好的化解社會矛盾。二是未成年人刑事和解也應嚴格適用的條件,即①案件事實已經查明,證據確實充分,能夠證實加害人構成犯罪。②加害人做有罪答辯,認罪態(tài)度良好,確有悔改表現。③雙方當事人自愿。三是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的結案方式。在偵查階段達成刑事和解協議的,公安機關可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采取非羈押措施,并在移送審查時提出從輕處理的建議,對不適宜采取非羈押措施的,應盡快移送審查逮捕或審查;審查逮捕階段達成和解協議的,人民檢察院可依法作出不予批準逮捕決定,對不符合不予批準逮捕條件的,應當建議公安機關盡快移送審查;在審查階段達成和解協議的,人民檢察院可依法作出附條件不或相對不決定,對必須移送的案件,應當提出從輕處理的量刑建議;人民法院對已經達成刑事和解的未成年人應當從輕處罰,盡可能適用非監(jiān)禁刑。

    實行未成年人輕微刑事案件和解,有利于對未成年人嚴格限制逮捕的適用,司法機關應當積極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促使案件雙方當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化解矛盾、達成和解協議。在雙方真誠和解的前提下,檢察機關對情節(jié)比較輕微、主觀惡性較小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實施輕緩的刑事政策,可捕可不捕的堅決不捕、可訴可不訴的堅決不訴,以最大限度地挽救教育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注釋:

    [1]摘自《法制日報》2012年3月21日“刑訴法修改中強制措施的變動與爭議”。

    [2]宋英輝、甄貞:《未成年人犯罪訴訟程序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07頁。

    [3]林兆波、王硯圖《取保候審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出路》,陳衛(wèi)東主編《保釋制度與取保候審》第352頁。

    參考文獻:

    [1]宋英輝、甄貞:《未成年人犯罪訴訟程序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上海市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檢察處課題組:《未成年人審前羈押審查制度研究》,載《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前沿理論研究》。

    [3]陳巖:《刑訴法修改中強制措施的變動與爭議》,載《法制日報》2012年3月21日版。

    [4]林兆波、王硯圖《取保候審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出路》,陳衛(wèi)東主編《保釋制度與取保候審》。

    [5]孫洪坤、汪振林:《西方國家審前司法審查制度比較研究》,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3 年2月第1 期。

    篇10

    反傾銷,是指一國(進口國)針對他國(出口國)對本國的傾銷行為所采取的對抗措施。針對由于低價傾銷而對國內產業(yè)造成實質損害的進口產品實施反傾銷措施,是WTO允許各成員方使用的保護國內產業(yè)安全、維護公平競爭的貿易救濟手段之一。隨著世界經濟貿易關系的不斷發(fā)展、國際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以及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反傾銷成為大多數國家保護本國產業(yè)的一種主要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第二條規(guī)定,進口產品以傾銷方式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市場,并對已經建立的國內產業(yè)造成實質損害或者產生實質損害,或者產生實質損害威脅,或者對建立國內產業(yè)造成實質阻礙的,依照本條例的規(guī)定進行調查,采取反傾銷措施。

    自1997年12月10日對自美國、加拿大和韓國進口的新聞紙發(fā)起我國歷史上的首例反傾銷調查,截至2007年底,應國內產業(yè)申請,我國對進口產品發(fā)起反傾銷調查案件共48起(按WTO“被調查產品所涉國別數量”進行統計,立案數量為150例),覆蓋全國26個省區(qū)市的136家申請企業(yè)。實踐表明,通過依法、公正、合理地實施反傾銷措施,遏制了境外傾銷產品對國內產業(yè)的沖擊,維護了公平競爭的貿易秩序,大部分受損害產業(yè)生產經營狀況明顯好轉,產業(yè)競爭力迅速提升。反傾銷作為貿易自由化的安全閥,起著積極的作用,但它同時也為貿易保護主義在多邊貿易體制中獲得合法的外衣提供了可能。

    一、反傾銷的經濟效益分析

    從對整體利益的影響來看,傾銷并不會給進口國帶來凈損失,但是,任何進口的增加,都會給國內進口競爭企業(yè)帶來壓力和損失。因此,反傾銷政策的實施主要是為保護國內產業(yè),實質是一種貿易保護政策,但與進口關稅、進口配額等貿易保護政策不同的是,反傾銷似乎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實施的自我保護,是一種反對不公平競爭的手段,顯得更“理直氣壯”一些。

    WTO《反傾銷協議》規(guī)定,當進口產品傾銷及國內產業(yè)損害確實存在且二者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時,進口方可以通過臨時反傾銷措施、最終反傾銷措施、價格承諾這三種方式,實現對國內產業(yè)的救濟,而最終反傾銷措施應采取征收反傾銷稅的方式。本文借鑒經濟學分析來說明征收反傾銷稅對進口國產生的經濟效益。

    以圖1為例,假設對國外出口商征收反傾銷稅前,進口國某產品在P1的價格水平,此時國內生產量為S1,進口量為Q1-S1。由于進口國政府指控出口商傾銷并征收每銷售單位t元的反傾銷稅,對于出口企業(yè)來說,相當于每單位商品的邊際成本增加了t元,在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效益的條件下,出口商必然削減出口量同時提高出口價格。由于進口價格提高,進口國對進口商品的需求量自然減少,部分消費者(包括常被稱為“下游企業(yè)”的工業(yè)用戶)轉向國內產品,從而刺激了國內產品的生產,一些原來因為生產成本較高無法與進口商品競爭而停產的廠商也開始恢復生產。較高的國內生產成本導致較高的國產商品價格,當國產商品的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都等于進口商品的稅后價格時(P2),國內生產的擴張才會停止。從圖中可以看出,在新的均衡點(e')時,國內生產量增加到S2,進口量減少到Q2-S2。此時,進口國政府得到的利益為稅收(Q2-S2)×t,即c+d(矩形)的部分;進口國生產者增加的生產者盈余為梯形a的部分;進口國消費者(包括工業(yè)用戶)則損失了部分的消費者盈余a+b+d+f (b和f為三角形部分)。反傾銷稅對進口國的總效益為(a+c+d)-(a+b+d+f)=c-b-f。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進口國是否能通過反傾銷稅增加整體經濟收益取決于c部分面積和b+f的面積的比較,如果c部分面積大于b+f的面積,則進口國整體經濟效益增加,反之,則進口國整體經濟效益反而減少??梢钥隙ǖ氖牵魇辗磧A銷稅能給進口國政府及生產者帶來收益,比如增加財政收入、國內同類產業(yè)產出增加、生產者福利改善、就業(yè)增長,這些可稱之為“反傾銷的收益”;給進口國消費者(包括工業(yè)用戶)帶來收益的減少,具體表現為反傾銷目標產品價格提高、消費者支出增加、消費數量減少、消費者福利惡化,這些可稱之為“反傾銷的成本”。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發(fā)展,保護國內產業(yè)免受傾銷損害成為反傾銷的最直接目的,且隨著其使用頻率的提高、范圍的擴大,反傾銷的合理性也越來越受到質疑,因為其在保護國內相關產業(yè)的同時,卻損害了社會的整體利益。鑒于此,有些國家或地區(qū)已經或正在考慮將公共利益原則引入反傾銷立法中。關于反傾銷國家內的公共利益,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可以大致理解為包括國內生產商、進口商、工業(yè)用戶、消費者等利害關系方利益在內的國家(或地區(qū))整體利益,是從全局的高度客觀審視一國乃至更大經濟體的整體利益,以追求社會整體福利的最優(yōu)化。如上所述,反傾銷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在于反傾銷成本與收益的比較。如果反傾銷收益大于其成本,實施反傾銷措施就符合公共利益;反之則不符合公共利益。

    二、公共利益審查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反傾銷措施作為一種貿易救濟手段,是一把“雙刃劍”,有可能損害國家公共利益。這就要求在進行貿易救濟的同時,考慮到其他各方如消費者和下游企業(yè)的利益,建立一種協調機制。公共利益審查由此而生。反傾銷法中的公共利益條款的基本含義是,即使反傾銷調查結果認定了傾銷事實,如果征收反傾銷稅不符合公共利益,就不能采取該制裁措施。這意味著當裁定是否采取反傾銷措施時,可以利用這道“安全閥”來避免或降低反傾銷這把雙刃劍的負面影響。根據WTO反傾銷協定,當征稅的所有要求已全部滿足時,是否決定征稅,以及征稅的稅款是全額或低于傾銷幅度,應由進口國的主管機關做出。協定還規(guī)定,主管機關應向被調查產品的工業(yè)用戶,或者如果是零售產品應向有代表性的消費者組織提供機會,使其能夠對調查傾銷、損害和因果關系提供有關材料。隨著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加快,反傾銷案件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進口商和消費者對不顧及他們利益的反傾銷征稅表示不滿。各國當局在反傾銷中逐漸開始關注消費者和工業(yè)用戶的利益,并反映在反傾銷立法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歐盟和加拿大。

    不管是在國際立法中“擴大、強化公共利益條款”的效力,還是在國內立法中建立和完善公共利益審查機制,都是為了加強對反傾銷措施的立法控制,縮小反傾銷主管機關的自由裁量范圍,同時保證最基本的可預見性。反傾銷是為了保護本國產業(yè)利益,從而可能限制市場的開放,所以在采取反傾銷調查和措施的同時,要保證對國內重新建立有效競爭給以充分的考慮。這就需要建立公共利益審查制度,對反傾銷措施的扭曲競爭秩序的因素以充分的考慮。否則,反傾銷措施就會成為本國生產者排擠競爭對手的工具。低價進口也可以作為刺激進口國產業(yè)更新其生產技術,或減低其生產成本之媒介,甚至于應將資源移轉作為生產其他產品的警鐘。

    三、我國公共利益審查制度的現狀和建設

    1、現狀

    《反傾銷條例》第2節(jié)第33條規(guī)定:“商務部認為出口經營者做出的價格承諾能夠接受并符合公共利益的,可以決定中止或者終止反傾銷調查,不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或者征收反傾銷稅?!钡?7條規(guī)定:“終裁決定確定傾銷成立,并由此對國內產業(yè)造成損害的,可以征收反傾銷稅。征收反傾銷稅應當符合公共利益原則”?!斗磧A銷調查公開信息查閱暫行規(guī)則》規(guī)定與反傾銷案件的利害關系方到商務部指定的地點查閱、抄錄并復制其他利害關系方就案件所提交的非保密信息和材料,以保證利害關系方的知情權?!斗磧A銷產業(yè)損害調查暫行規(guī)定》規(guī)定商務部如何認定傾銷損害,該規(guī)定確認了下游用戶以及消費者在反傾銷損害調查中的法律地位。比如第十七條規(guī)定:“商務部在進行產業(yè)損害調查時,應當為傾銷進口產品的使用者、消費者等提供陳述意見、提交證據的機會?!钡诙l規(guī)定:“商務部反傾銷產業(yè)損害調查的對象包括國內生產者、國內進口經營者、國內購買者、國內最終消費者、國外出口經營者、國外生產者等。”《反傾銷產品范圍調整程序的暫行規(guī)定》規(guī)定商務部按照反傾銷公告產品范圍的調整程序,其中涉及到了國外生產商、出口商、進口商及下游用戶。這些規(guī)定都是對公共利益的原則規(guī)定,缺乏公共利益審查的程序規(guī)定,在條款的使用上存在不確定性。

    2、建設情況

    從各國法律實踐看,完善公共利益條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反傾銷措施的可接受性,加強貿易談判過程中的融合,另一方面公共利益審查也會使反傾銷這種貿易救濟措施變得更為合理。歐盟和加拿大在反傾銷方面運用公共利益原則較為成熟。2000年歐盟共立案31起(包括反傾銷和反補貼),但同年無稅結案的卻有20起,雖然裁決書中明確表明是因為不符合公共利益而無稅結案的極少,但不能排除是公共利益條款在起作用。加拿大自1984年來共發(fā)起了131起反傾銷案件,其中提起公共利益審查問題的有12起,約占所有反傾銷案件的9.2%,其中裁判庭在調查后向財政部長建議減征反傾銷稅的有兩起,約占所有反傾銷調查案件的1.53%。隨著國際貿易的自由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以歐盟、加拿大和其他國家的立法和實踐為借鑒,逐步形成比較完善的公共利益審查制度,有利于提高認識,更利于必要時充分運用以維護和實現本國整體利益和長遠目標。當然,我國的實際情況與歐盟和加拿大有很大區(qū)別,所以公共利益條款的制定應符合中國的國情,既要考慮國家整體利益,又要兼顧國內生產商、上下游企業(yè)、進口商、消費者等各方利益;既要考慮長遠目標,也需兼顧眼前利益。如對于幼稚而且有發(fā)展的產業(yè)就應利用反傾銷規(guī)則予以保護,這樣也符合這種情況下的“公共利益”;而對于落后且沒有發(fā)展的產業(yè)則可以不予保護,以便改善競爭環(huán)境,獲得長遠利益。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競爭因素、就業(yè)情況、對雙邊經貿關系的影響及與本國其他法律規(guī)定或者政策的一致等。

    【參考文獻】

    [1] 商務部公平貿易局:中國反傾銷立法與實踐十周年專題背景[EB/OL].http://gpj.mofcom.省略/subject/fqx/index.shtml,2008-4-16.

    [2] 海聞:國際貿易:理論 實踐 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智慧出版有限公司,1993.

    [3] 劉重:試論國際反傾銷中的規(guī)避與反規(guī)避[J].現代財經,2006(10).

    [4] 彭熙海、肖偉志:反傾銷公共利益審查目的論[J].河北法學,2005(23).

    篇11

    作者簡介:張蹇,浙江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法學博士(后),研究方向:國際經濟法;錢清,浙江財經大學法學院2017級國際法專業(yè)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71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236

    2017年4月19日和4月27日,美國商務部遵照特朗普總統的指令,依照《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節(jié)的規(guī)定(Section232oftheTradeExpansionActof1962)對輸美鋼鐵和鋁產品開展是否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的調查(本文簡稱“232調查”)。根據商務部的調查結果,美國總統特朗普于2018年3月8日和5月31日簽署總統聲明:自2018年3月23日開始,對除加拿大、墨西哥以外的國家和地區(qū)向美出口的鋼鐵產品征收25%附加關稅;自2018年3月23日、5月1日和6月1日起,分批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輸美鋁產品征收10%的附加關稅。美國的這種單邊貿易保護主義做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受到了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一致反對。歐盟認為,美國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無助于解決美國國內的產能過剩問題,反而會加劇歐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歐盟將采取相應的反制措施,并強調應在WTO機制內解決該問題。中國商務部認為,美方措施是以國家安全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中方堅決反對。

    就232調查而言,美國一直認為進口的鋼鐵和鋁產品威脅到了其國家安全,可以援引GATT第21條的安全例外條款采取措施,對于中國向WTO提起的訴訟(DS544案),美國也提出了國家安全問題不能由WTO裁決的主張。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在以往爭端解決實踐的基礎上闡明安全例外條款的確切含義,并應當解決美國是否可以援引安全例外條款作為232調查抗辯的問題。

    一、WTO安全例外規(guī)則及國際實踐

    (一)安全例外條款的設置

    建立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目的,在于建立多邊貿易規(guī)范,減少成員方之間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為成員方提供穩(wěn)定和自由的國際貿易環(huán)境,并通過國際貿易和投資,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并增進全球經濟的成長與發(fā)展。WTO各協定也由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等條款來實施,確保國際貿易與競爭的公平性。盡管世貿組織旨在消除不必要的貿易壁壘,并以促進貿易自由化為主要目的,但為了平衡貿易保護與其他同等重要的社會利益,世貿組織協定允許成員方在一定條件下實施限制性貿易措施,以保護其他重要公共利益。

    在關貿總協定(以下簡稱GATT協定)下的例外條款有二種類型,其一是第20條規(guī)定的一般性例外,其二則是第21條的安全例外,也是本文分析的重點。

    其中,建立安全例外條款有兩個目的:一方面,允許世貿組織成員在某些情況下采取適當的貿易限制,有效保障成員的國家安全;另一方面,防止成員以維護國家安全的名義進行事實上的貿易保護,從而歪曲安全例外條款的設立初衷。當初在GATT的籌委會上,安全例外條款的起草者們曾表達過這一意愿,“安全例外條款的規(guī)定是一個需要平衡的問題。我們不能設置得太嚴格,因為我們不能禁止國家安全真正需要的措施。但是相反,我們不能規(guī)定得太寬泛,以使成員可以在國家安全的幌子下采取實現商業(yè)目的的措施?!?/p>

    此外,國家安全是一個具有政治性質的敏感問題,該規(guī)定比一般例外條款更為原則和含蓄。根據GATT第20條的規(guī)定,成員方可以基于各種理由對國際貿易施加限制,例如維護公共道德,保護人類、動植物的生命和健康、文物、考古和歷史遺跡。第20條也是在先前的WTO爭端中最常被引用的例外條款。WTO爭端解決爭端不論在日本酒水案、歐共體荷爾蒙案、巴西翻新輪胎案、美國金槍魚案以及美國蝦案等案件中,均曾對第20條規(guī)定的適用作出過解釋,并積累了許多可供參考的裁定經驗。相比之下,盡管美國過去曾對尼加拉瓜和古巴實施貿易制裁,也曾將GAT第21條之安全例外作為合法理由,瑞典也提倡根據安全例外條款對進口鞋類實施進口關稅等貿易限制。但是,由于GATT第21條缺少像一般性例外條款中的序言性規(guī)定,以及“其認為”這樣的表達,又給成員方在援引該條款時留有很大的解釋空間。因此,世貿組織成員對援引第21條持謹慎態(tài)度,不愿輕易援引該條款破壞自由貿易與國家主權之間的價值平衡。

    (二)安全例外條款的國際實踐

    1.關貿總協定時期

    在關貿總協定期間,發(fā)生了兩起涉及關貿總協定第21條的爭端。第一個是“美國對尼加拉瓜實行貿易限制案”(“尼加拉瓜案”)。1979年,在尼加拉瓜境內發(fā)生政治動亂,導致親美的索摩查政府被推翻。1985年5月,里根總統行政命令,宣布對尼加拉瓜實施全面的貿易禁運:(1)禁止對尼加拉瓜的所有商品和服務進出口貿易;(2)禁止從尼加拉瓜的飛機往返美國進行航空運輸;(3)禁止尼加拉瓜的船只??吭诿绹劭诘?,并于9日通知GATT。尼加拉瓜認為,美國的貿易禁運措施嚴重違反了關貿總協定的義務,采取的經濟制裁已對本國構成政治壓力,并要求關貿總協定成立一個審查團,以審查美國的行為。美國強烈反對GATT成立小組對美國行動進行實質調查,并稱美國政府對尼加拉瓜采取的措施符合GATT第21條b款第三項的規(guī)定,認為該規(guī)定允許締約方決定采取必要的行動和措施來維護其基本安全利益,并且調查小組無權判斷美國援引該規(guī)定的適當性和動機。

    盡管美國后來同意組成審查小組,但被要求設立的審查小組無權審查美國援引關貿總協定第21條的合法性。美國提出這一要求的原因與關貿總協定爭端解決機制的特點有關。與世貿組織(WTO)解決機制不同的是,GATT爭端機制的案件受理與審理權限以爭端雙方的協商一致決定。因此,審查小組只能避開對GATT第21條的審判,并把它當作一種“非違約訴訟”。盡管最后裁定認可美國貿易禁令對尼加拉瓜的經濟造成了重大損失,但審查團授權尼加拉瓜采取貿易報復措施毫無意義,因為兩國之間在當時已沒有任何貿易往來。

    另一個是“歐洲共同體與前南斯拉夫經濟制裁案”(“前南斯拉夫案”)。1991年11月,由于前南斯拉夫內發(fā)生人道主義危機,歐共體通知關貿總協定,表示它已援引安全例外第21條,以取消在維持共同體基本安全利益的基礎上給予前南斯拉夫的貿易優(yōu)惠。包括:根據《南斯拉夫-歐洲共同體雙邊協定》中止給予南斯拉夫的貿易優(yōu)惠,和對從南斯拉夫進口的紡織品采取一定限制,以及對前南斯拉夫采取經濟制裁。前南斯拉夫要求GATT理事會成立評審團,審理歐共體的行為。在評審團審理此案時,前南斯拉夫分裂,歐洲共同體立即質疑前南斯拉夫的申訴資格,并認為前南斯拉夫已無資格申訴。

    基于此,GATT理事會同意解散原來的評審團,導致失去一次解釋第21條安全例外規(guī)定的機會。

    在關貿總協定時期,發(fā)生的這兩起案件,被訴方都聲稱援引GATT第21條的決定權在己方,爭端解決機構無權裁定其適用。盡管被訴方的援引理由沒有遭到其他成員的反駁,但是也沒有證據能夠證明,成員方已對GATT第21條的適用問題達成了一致。

    2.世貿組織時期

    自WTO成立至2016年,有兩起涉及援引GATT第21條的案件。第一起是由美國通過的《赫爾姆斯-伯頓法案》與歐共體之間爆發(fā)的一起案件。1996年,古巴打下了被認為侵入古巴領空的兩架美國民用飛機,該行為違反了《芝加哥國際航空協定》不攻擊民用飛機的規(guī)定,促使美國于3月通過《古巴自由民主團結法》,該法案主要包括下列四項:(1)增強對古巴的國際制裁;(2)保護美國人民在古巴的資產;(3)把在美國非法擁有或出售美國人民在古巴資產的外國人驅逐出境。該法案的目的是對古巴施加經濟封鎖和制裁,并且由于該法案是由參議員杰西·赫爾姆斯和眾議員丹·伯頓推動的,因此也被稱為《赫爾姆斯-伯頓法案》。因為該法案的第三部分涉及“美國人民可以在古巴不要求賠償而索取其資產,即古巴政府用于第三國人民使用或經營的資產”這一條款,引起了歐共體的反對。歐共體認為,美國法律違反了美國在關貿總協定中所作的承諾,并要求世貿組織成立一個評審團來審查該法案。美國強調,對古巴的封鎖措施旨在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并涉及國家主權。

    因此,與歐共體的爭端不在WTO爭端解決機制的管轄范圍之內,無權審理美國援引GATT第21條的合法性問題。雖然有美國的強烈反對,但WTO爭端機制還是成立了評審團,但就在評審團對該案件進行實質審查時,美國與歐共體之間達成了諒解協議,導致了WTO爭端機制再次失去了一次審理GATT第21條的機會。

    第二起爭端是2016年烏克蘭提起,WTO爭端解決機制在2019年裁定的一個案件,即“俄羅斯-烏克蘭過境運輸案”(以下簡稱“俄-烏案”)。這也是世貿組織爭端解決實踐中對GATT第21條進行的唯一法律解釋。2013年底,烏克蘭發(fā)生了嚴重的政治動亂,導致“親俄羅斯”政權被“親歐洲”政權取代。次年,克里米亞地區(qū)被俄羅斯吞并的事件,導致了兩國之間直接發(fā)生對抗和部分軍事沖突。俄烏沖突后,俄羅斯立即一系列法規(guī),限制和禁止烏克蘭產品通過或使用俄羅斯的公路或鐵路進入中亞國家。面對俄羅斯對國內產品的過境限制,烏克蘭聲稱俄羅斯采取的措施侵犯了GATT第5條和第10條所保障的過境運輸權;相對的,俄羅斯援引關貿總協定第21條(b)款的第三項規(guī)定,認為對烏克蘭產品的運輸施加限制是合理的,以便在國際緊急情況下維護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利益。面對俄烏兩國之間的沖突,烏克蘭于2016年正式向WTO爭端解決機制提訴請求裁決,而爭端小組也在2019年4月5日對本案做出裁決。

    在俄羅斯與烏克蘭貿易爭端案之前,不管是GATT時期還是WTO爭端解決實務都沒有對GATT第21條作出過任何實質性法律裁決。在“俄-烏案”中,專家組不僅認為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有權決定審查GATT第21條,而且為成員方援引該條款建立了相對清晰和嚴格的標準。這也對美國232調查產生了深遠影響,該調查還試圖援引安全例外條款并對鋼鐵和鋁征收關稅。

    二、安全例外條款的爭議焦點

    GATT協定第21條列有(a)-(c)三款正當事由。在(a)款下,世貿組織成員可基于維護安全利益而拒絕披露信息,從而可將成員排除在透明性和告知世貿組織及其他成員的義務之外;在同條(c)款中,鑒于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安全理事會,應會議的要求,聯合國會員國可以通過實施經濟和貿易制裁來維護國際社會的和平與安全。如果成員為了遵守《聯合國》規(guī)定的義務而違反了關貿總協定,則可以通過援引關貿總協定第21條來證明其合理性。至于在同條(b)款下,條文更是細分了三種與維護安全有關,可作為正當性實施貿易限制措施的事由。從文義的角度來看,《關貿總協定》第21條(a)、(c)款以及(b)款第一及第二項所述的理由,主要是基于維護國家安全或履行國家義務而違反協定所規(guī)定的通報或信息披露義務,以及對核和軍事物資的運輸和販運的限制,在其適用方面沒有引起爭議;然而,對于GATT協定第21條(b)款第三項所列的“戰(zhàn)時或國際關系中的其他緊急情況”應如何理解和適用,以及又因“其認為”“必要的”“基本安全利益”的文義欠缺明確性,導致各國對此具有不同的看法。國際上認為的爭議具有以下幾點:

    (一)“其認為”(itconsiders)是否意味著成員擁有充分的自決權

    對于第21條(b)款文字中的“其認為”,似乎授權世貿組織成員擁有完全的自決權,以有權決定采取什么措施,并有權評判采取該措施的正當性。當然,這也是觸發(fā)成員認為審查爭端解決機制是否有權,在援引安全例外條款時審查成員采取措施的必要性,還是僅由成員自行認定而不受爭端機制審查的主要原因。對世貿組織成員擁有自決權的理解,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認為,條約賦予成員的自決權是完全的自決權,爭端解決機制無權進行審查,美國堅決支持這一觀點。

    第二種觀點是,世貿組織成員具有一定的自決權,但其行為必須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并應由爭端解決機制進行審查。

    第三種是成員可以在國家安全的基礎上采取行動,但是爭端解決機制有權審查其行動的合法性,這也是對威脅是否存在以及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實際上保護基本安全利益的審查。

    (二)“必要的”(necessary)判定

    針對援引方所采取的行動是否必要一直存有爭議,并逐漸形成了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必要的”具有必然和必不可少的含義,即不可避免地要采取措施以保護國家安全。如果不采取行動,國家安全將遭受重大損害;另一種為“必要的”行動能否有別的行動可替代,如果存有替代方案,則有必要審查替代方案的可行性,例如是否可以在當前水平上實現該技術或成本是否很高,如果無法滿足上述條件,就意味著替代措施不可行。

    (三)“戰(zhàn)時和其他緊急情況”(warorotheremergency)的界定

    傳統國際法對戰(zhàn)爭的定義是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武裝沖突。但是從現代意義上講,它還包括國家與非政府組織之間,甚至包括非政府與非政府之間發(fā)生的武裝沖突。此外,在解釋所謂的“其他緊急情況”時,則會因解釋者采取文義解釋或體系解釋而產生不同的回答。擁護體系解釋的學者認為,由于GATT第21條(b)款的第三項先列明了“戰(zhàn)爭”這一用語,才在后面用“其他緊急情況”來概括總結除戰(zhàn)爭以外的其他可能發(fā)生的國際緊急情況。因此,在解釋“其他緊急情況”的含義時,自然應限于“發(fā)生相當于戰(zhàn)爭的其他造成國際關系動蕩的情形”,甚至“即將發(fā)生的戰(zhàn)爭情形”;但是,文義解釋者認為,由于“其他緊急情況”的字面含義豐富,它并不限于與戰(zhàn)爭有關或類似于戰(zhàn)爭的情形。因此,依據文義解釋,自然應該包括具有不可預測性或突發(fā)性特征的危機情況,例如自然災害或金融危機。

    (四)“基本安全利益”(essentialsecurityinterest)的界定

    世貿組織沒有對“基本安全利益”這樣的表達,規(guī)定統一的標準和定義,使其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國家的經濟安全是否可以成為基本安全利益,已經成為爭議焦點,尤其是在“其認為”這樣的背景下,世貿組織成員認為,在自決權的允許下,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對“基本安全利益”有不同的理解。尤其是隨著全球自由貿易進程的進一步深入,不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越來越重視國家的經濟利益,并且也都把經濟安全列入國家安全范圍中。因此,概念的含糊不清導致一些國家經常使用安全例外條款對其他國家實行貿易限制,以維持其國內的工業(yè)安全并引發(fā)貿易沖突。

    三、232調查不符合安全例外條款的法律適用

    雖然中美鋼鋁貿易爭端仍在審理中,但WTO爭端解決機制于2019年4月對“俄-烏案”的裁定為安全例外條款的法律適用作出了里程碑式的意義。盡管WTO不遵行判例法,但是專家組對“俄-烏案”的裁決仍然對目前評判美國232調查的抗辯理由起到一定阻卻作用。

    (一)自決權的規(guī)范

    關于“其認為”的確定,爭端解決小組在“俄-烏案”中首次做出回應。在審查GATT第21條(b)款的適用情況時,爭端解決小組首先申明,爭端解決機制對本條的適用具有管轄權。其次,爭端小組認為,只有在客觀真實地發(fā)生了“戰(zhàn)爭或國際關系緊急情況”時,WTO成員才能“主觀地”確定其基本安全利益,并在遵守誠實信用原則的前提下由成員“主觀地”確定采取什么措施來維護其基本安全利益。因此,專家組駁回了俄羅斯關于“國家安全問題不受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管轄”的主張,并且認為對援引安全例外條款采取的措施具有可審查性。而美國在232調查中提出的主張與俄羅斯一致,也認為爭端解決機制無權審查國家安全問題。

    可以看出,WTO爭端機制的這一判決直接規(guī)定了在安全例外條款下,援引者的自決權是有限的,而不是完全的自決權。

    (二)不符合“戰(zhàn)時和其他緊急情況”的要求

    “戰(zhàn)時”是國際公法中的一個概念,它通常是指國家之間的武裝沖突或戰(zhàn)爭狀態(tài),試圖通過武力相互擊敗來實現某個目的。當然,并非所有的武裝沖突都被稱為“戰(zhàn)爭”,但它們是由諸如沖突的規(guī)模、交戰(zhàn)各方對沖突的態(tài)度以及敵對程度等因素來判斷的?!皣H關系中的其他緊急情況”則是作為僅次于“戰(zhàn)時”的國際關系嚴重情況。關于這兩個術語的解釋規(guī)定,WTO爭端解決機制也在“俄-烏案”中作出了裁決。關于爭端雙方是否存在“戰(zhàn)時或國際關系中其他緊急情況”的客觀標準,爭端小組指出,當事方之間至少應存在武裝沖突、潛在武裝沖突、高度緊張的關系以及國家出現動蕩等情況,如果從客觀上講,沖突只是成員方之間由于政治或經濟差異造成的摩擦,那么這還不足以構成“國際關系中的其他緊急情況”。

    而反觀美國在依據232調查結果對全球課征鋼鋁關稅時,并沒有與鋼鋁征稅國處于上述列明的任何一種情況,甚至在中美貿易戰(zhàn)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兩國的外交關系仍然正常進行著。此外,美國商務部在進行232調查時,采用戰(zhàn)爭場景構建的調查方式,表明美國商務部在評估國家安全時并不局限于目前的風險水平,主要考慮的是進口是否對未來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比如在未來的戰(zhàn)爭狀態(tài)下,國內鋼鋁行業(yè)的生產量是否滿足國防需求或者在國際關系緊急情況下,國外的鋼鋁供應商是否具安全可靠。顯然,美國發(fā)起鋼鋁232調查,并非真正基于當前實際存在的國家安全威脅,可能是設想的,甚至可能是虛構的,不符合爭端解決機構對“戰(zhàn)爭和其他緊急情況”作出的客觀標準。

    (三)不符合“基本安全利益”的要求

    雖然WTO爭端解決機制在“俄-烏案”中沒有對“基本安全利益”進行明確解釋。但是針對這一術語,我們還是能確定一項標準,根據上述GATT第21條起草者的描述,起草者認為,實際上是出于“經濟目的”而偽裝在“基本安全利益”之下的措施,沒有援引該條款以得到豁免權的可能。

    可以看出,“基本安全利益”顯然比“國家安全利益”要窄,可以粗略地理解為:基本安全利益與國家的典型職能有關,也就是說,保護其領土和人民不受外部威脅并維護內部法律和公共秩序。這一解釋或許能夠為衡量“純粹的貿易保護”和實際上的“基本安全利益”提供一個標準。

    眾所周知,美國232調查涉及對全球的鋼鐵和鋁產品,但在對產品屬性進行分析時,發(fā)現鋼鋁產品存在軍事和民用間的交叉問題。因此,在定義其特定屬性時,就必須考慮進口產品的實際使用和實際類型。事實上,從美國進口的大多數鋼材和鋁產品都是民用的低端產品。在“瑞典鞋”案中,瑞典政府對進口鞋類品采取配額主張,是因為消費者偏好較便宜的進口鞋,將會破壞其國內相關產業(yè),進而影響軍事戰(zhàn)力。但是,爭端解決機構在審查鞋類品的特定用途時認為,鞋類品不應在戰(zhàn)爭中起到關鍵作用,因此否決了“民用進口與軍事”之間的關系,并得出結論認為民用產品與基本安全利益沒有實質性的聯系。在公布的鋼鋁報告中,美國政府雖然強調鋼鐵、鋁產品對美國軍事國防的重要性,但卻沒有對其鋼鐵、鋁產品的用途作出說明和認定。而實際情況也恰巧證明了美國進口的大多是民用低端鋼鋁產品。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認為美國232調查的法律依據不符合“安全例外”條款中關于“基本安全利益”的適用范圍。

    (四)不符合善意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