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優(yōu)秀范文 > 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差異
時間:2023-12-14 14:54:40
序論:速發(fā)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差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中華民族為創(chuàng)造主體,在中國大地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影響了整個社會歷史的,較為穩(wěn)固而又具有動態(tài)特征的物質文化和精神觀念文化的總和。[1]中國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使得中華民族在區(qū)域位置上比較獨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強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備內聚性,與此同時,中國遼闊的地域又使得各種文化的構成因素有較大的回旋余地。從地理環(huán)境來看,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使得中國文化呈現出多元化和互補性;從物質生產方式來看,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業(yè)生產固有的特征,即相對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具有相對封閉性特點的文化;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中,無論戰(zhàn)亂紛爭,政權更迭,其主流仍是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性和整體性,使得中華文化具有了穩(wěn)定性和延續(xù)性。但是我們也必須意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基本上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進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會的烙印,既厚重、質樸、進取,也包含著因循守舊、安于現狀的弱點。
(二)西方文化概況
西方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為世界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頭主要有兩個:古希臘羅馬文化和古希伯來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是一種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思想、科學、藝術、歷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側目的成就。中世紀以來,以希伯來宗教理想為核心的基督教文化占據了主導地位,標志著西方社會開始從古典奴隸制向中古封建社會邁進,影響了整個西方文明的發(fā)展進程。當時宗教神學占據主導地位,控制著思想文化領域,后來,世俗精神和宗教精神相互沖突和融合,文藝復興階段形成。文藝復興后的兩百年間,世俗文化與宗教文化始終處于矛盾的沖撞之中,彼此相互撞擊和融合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結果就是形成了西方近代文化。
二、中西文化的差異
(一)儒道兩家的思想傳統(tǒng)與基督教的宗教情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道家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與中國古代傳統(tǒng)社會的歷史狀況和文化特點相適應,對國民的思想滲透非常深刻,給予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的發(fā)展以重大的影響。儒家思想經過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其核心仍是一脈相承的。先秦儒學提出了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規(guī)范的理論架構,其核心是“仁”,包含極為豐富的政治和倫理內涵。在政治上,主張實行“王道”和“仁政”,要以德治國;在自我修養(yǎng)方面,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在傳統(tǒng)教育中,德教為先,育人重德。另外,儒家的其他思想諸如重義輕利的義利觀,民本思想和君權至上的思想也對我國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老莊思想為核心的道家思想也對于中國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儒道互補,對我國文化的發(fā)展增加了豐富的內容。
多個世紀以來,作為西方文化主流的基督教一直左右著西方人的道德理念,使其成為一種人道主義精神,起到了一定的道德作用。宗教精神則是以信仰為基礎,以神人合一的人格精神為指導和召喚的道德使命。西方文化有著深厚的宗教傳統(tǒng),宗教精神滲透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各個方面,特別是與西方的倫理道德觀念有著密切聯系?;浇涛幕紫仁且环N信仰體系,代表著一種道德價值觀念,其核心是拯救意識與博愛精神。[2]這種精神境界作為宗教精神的真諦和精華滲透于西方文化的血脈中,使得宗教作為一種信念去培養(yǎng)和啟發(fā)人的感情,協(xié)調了人際關系,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營造了良好的道德風尚,在歷史上起到了積極進步的作用。但是在中世紀時期,教會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宗教禁錮了科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到處充斥著愚昧和野蠻,文化成為宗教的附屬品。文化的發(fā)展緩慢又反過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世紀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進步。
(二)天人合一與駕馭自然
中國文化相對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內容十分豐富,總體上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包括人的道德觀念與自然理性的一致,人的行為和自然運行的統(tǒng)一兩個方面,體現人與自然界萬物的息息相通、和諧交融,強調天、地、人、物各安其位, 融洽相處。[3]盡管不同的思想家和哲學流派對天人關系的理解和追求不甚相同, 但它們在相對互補、融合與發(fā)展中所呈現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主導傾向是清楚的, 其終極觀點都是一致的,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
作為海洋文化的西方文化形成了一種謀求駕馭自然、征服社會的精神。西方文化也認為人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但認為自人類出現以后, 人不僅應當獨立于神,而且獨立于自然,人與自然分為兩極并且被嚴格地區(qū)分開來,主要從人與自然對立的立場來考慮人與自然的關系,把人看成是主體,把自然世界看成是客體,認為提倡認識自然世界,并改造、征服自然,從而發(fā)展出科學理性精神。即使是宗教與神學統(tǒng)治下的歐洲中世紀黑暗時代,也遏制不住伽里略、布魯諾等科學家對大自然、對知識和真理的探索。
(三)家族本位與個人本位
與中國傳統(tǒng)的自然經濟相適應,產生了家族本位意識,強調個人的存在與發(fā)展必須同整個社會、整個家庭的存在與發(fā)展統(tǒng)一起來。從家族本位出發(fā),中國文化強調群體和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該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個體的欲望和價值以群體的欲望和價值為轉移,個體的利益和需求通過整體的發(fā)展來滿足。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視倫理本位和道德至上具有兩重性。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制度,對于我國的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tài)產生了很大影響,使人們認識到家庭是社會關系的紐帶,由家而國、家國一體,進而重視個人對家庭的職責和對社會的義務,這對于家庭和睦和社會穩(wěn)定有積極的作用。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泯滅了人性,束縛了人們民主思想的發(fā)展,壓抑了個人的自我意識,忽視了個人的權益,萎縮
了民族的進取精神。
西方文化則奉行個人本位,以個體的人作為社會的核心,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注重人的人格和尊嚴。這種個性開始于古希臘時代,經過文藝復興時期得到比較充分的發(fā)展,成為西方國家一種典型的文化形式。其個人本位思想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個人本位的價值觀,在西方文化中有著具體表現,正如美國的《獨立宣言》所講的,人生而平等,上帝賦予他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以及對幸福的追求。[4]
三、中西文化的交融
(一) 中國文化的西傳及影響
中國文化基本上是一種開放型的文化,不是保守的、封閉的,其發(fā)展過程本身就證明了它的開放性。中國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不僅僅是中華民族各族文化融合的過程,也是與異質文化交流的過程。它對域外文化具有強大的兼容力,以漢族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境內各少數民族文化,又兼容了外來的文化。中國文化自它產生之日起,就不斷向四周擴散。中國文化向西方傳播最早的是物質文化。從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正式開辟通往西方的道路,經過東漢時期班超班固父子的苦心經營,絲綢之路成為連接中西方的陸路通道。大量的物品沿著絲綢之道,經過安息、埃及等地,源源不斷流向西方,直至羅馬。隨著中國絲貨等物品長期大量的流入,中國的養(yǎng)蠶、絲織技術也開始向西方傳播。唐宋時期和元代,由于中西方海路的開辟和蒙古軍對西方的軍事征服,中西人員往來頻繁,中西關系更加緊密,形成中西文化的交匯。[5]這個時期西傳的中國文化,除了物質文化外,主要是中國的科學技術,特別是中國的“四大發(fā)明”傳入了西方。馬克思就曾經說過:“在歐洲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fā)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開辟的歷史性的航行對中西海路交通產生了突破性作用,使中西文化交流又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個時期傳入西方的中國文化主要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理論觀念。中國文化的西傳,使許多歐洲人認識到西方文化并非世界上唯一最早的文化,特別是中國哲學思想傳入西方,成為西方某些啟蒙思想者同基督教文化進行斗爭的思想武器。
(二) 西方文化的東漸及其影響
婚姻是人類社會共有的制度之一。從古至今,婚姻對于任何人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幾乎在每一種社會文化中,都有舉辦婚禮的習俗。但是,婚禮的形式卻隨著人類社會的進展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不過萬變不離其宗,本文將試從四個方面來比較中西婚俗差異,同時進行婚俗差異原因的深層探究,使我們也對中西文化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人們可以透過紛繁絢麗的婚俗,更清楚地認識人類社會歷史,探索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一.中西傳統(tǒng)婚俗禮儀的差異
(一) 傳統(tǒng)婚禮儀式 (traditional wedding ceremony)
古代中國,婚禮的準備過程是極其復雜的,有特定的步驟,稱之為“三書六禮”。 所謂“三書”,就是指聘書、禮書、迎親書。(聘書:訂親之書,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納吉(過文定)時用。禮書:過禮之書,即禮物清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納征(過大禮)時用。迎親書: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用。)而“六禮”是指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采:古時婚禮之首,屬意女方時,延請媒人作謀,謂之納彩,今稱「提親。問名:男方探問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時辰,以卜吉兆,謂之問名,今稱「合八字。納吉:問名若屬吉兆,遣媒人致贈薄禮,謂之納吉,今稱「過文定或「小定。納征:奉送禮金、禮餅、禮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禮,謂納征,今稱「過大禮。請期:由男家請算命先生擇日,謂之請期,又稱「乞日、今稱 「擇日。親迎:新郎乘禮車,赴女家迎接新娘,謂之親迎。)通過“三書六禮”我們可以略窺一斑,中國古代婚禮的準備過程非常復雜、繁瑣,十分注重禮節(jié),每一步都有具體的要求。在整個過程中,從“納彩”到“親迎”,都由雙方父母安排,最后也由父母決定是否能夠結婚。同時,在婚禮進行時也有一定的順序,按一般的情況,在整個婚禮過程中有:祭祖、出發(fā)、燃炮、等待新郎、討喜、拜別、出門、禮車、擲扇、燃炮、摸橘子、牽新娘、喜宴、送客、鬧洞房、三朝回門。
在古代的西方社會,結婚儀式的步驟是固定的、不能更改。如,新郎新娘及其父母、親朋好友、男女儐相要按時到達教堂。新郎和男儐相站在教堂的前部、神父左側的位置等。整個婚禮過程嚴肅、莊重。送交新娘是宗教婚禮本文由收集整理儀式上的一個重要項目。新娘的父親護送女兒走向教堂圣壇的臺階,在送交儀式上,新娘父親將女兒的右手遞給牧師,牧師再將新娘的手遞給新郎。如果新娘的父親已去世,就由一位男性親屬來代替,在牧師的見證下許下愛的誓言。相比而言,傳統(tǒng)的西方婚禮的準備就簡單的多,也更為浪漫,通常由四個步驟來完成。雙方面見家長然后到政府登記,通知親友,以及準備婚禮的有關事宜。當然,這四步驟并不像傳統(tǒng)的中國婚禮要求的那樣嚴格,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二)婚禮地點(wedding location)
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婚禮要辦的隆重熱鬧,邀請眾多的親戚朋友,所以婚禮舉行的地點一般都選在交通方便、空間寬敞的院落或酒店。
西方婚禮突出莊重和圣潔,婚禮一般都是在教堂(church)或其他較為安靜的地方舉行,婚禮井井有條,但是相對來說就不如中國婚禮那么熱鬧。
(三)婚禮服飾(wedding dress)
在中國,紅色象征著喜慶、幸福,因此在中國傳統(tǒng)的婚禮儀式上,新娘一般都穿紅色的禮服。家里到處都貼有紅色的喜字,新人身上佩戴紅花,新房里的物品也大都是紅色。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婚禮服飾為鳳冠霞帔(a chaplet and official robes )、狀元服 ?,F在由于受到西方婚禮習俗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接受了白色婚紗(wedding veil )。但是新娘一般都是在迎娶的時候和婚宴開始的時候穿白色的婚紗,之后就會換上紅色或是其他比較喜慶的顏色的禮服。
西方的婚禮的主色調是白色。在西方婚禮中,新娘一般都會一直穿著白色的婚紗,代表圣潔和忠貞。新娘的捧花、周圍環(huán)境的裝飾都是以白色為基調的。在西方傳統(tǒng)的婚禮服飾中,白色是最常用的顏色。從羅馬時代起,白色就象征著快樂、喜慶。如:美國人的婚禮可概括為“舊、新、借、藍”(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and something blue)。“舊”指新娘頭上的白紗必須是母親用過的舊紗,表示不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新”指新娘的白色婚禮服必須是新的,它是純潔童貞的象征,也標志新娘將開始新的生活。“借”指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須是從女朋友那兒借來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誼之情。“藍”指新娘身上披的緞帶必須是藍色的,表示新娘對愛情的忠貞之情。
(四)婚宴(wedding banquet)
中西方的婚宴也有很大不同。在中國,一般都在婚宴所在地舉辦結婚典禮。傳統(tǒng)的婚宴的酒席是一場非常盛大、隆重的宴席,通常在中午舉行,持續(xù)三天。另外還設有一些余興節(jié)目。對于新郎的父母而言,更是要宴請其所有的親朋。宴席上,人們只是吃、喝、聊天,飯后各自回家。
在西方國家,婚宴通常是在教堂的結婚典禮結束之后舉行?;檠缰型ǔ0殡S著舞會,婚宴舞會可能會有一些特別的模式。宴會會在互相敬酒與慶祝中進行,一直到新人們坐上車子離去為止。新人會在家人朋友的歡送下開始蜜月旅程。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西方的婚俗更為開放、浪漫、自由,而中國的婚俗更為嚴謹、莊重、繁瑣。但是,中西方的婚俗也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國古代有拋繡球(throw an embroidered ball)迎親的習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舉行婚禮后,會把手中的鮮花拋向空中,如果有人接到的話就預示著他將很快結婚。中西方婚禮上都有一位主持,西方國家的通常是神父或牧師,而中國則是專門的婚慶司儀,其主要任務就是使婚禮更加熱鬧,親戚朋友更加開心。
轉貼于
二.中西文化差異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種種的差異,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維上的差異有直接的聯系,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風俗方面的折射和反映。主要不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存環(huán)境不同
從地理環(huán)境上看,古代中國地處半封建狀態(tài)的大陸地域,與西方地中海沿岸的多民族有很大不同。
(二)經濟制度不同
中國文化植根于農業(yè)社會的基礎之上,封建的小農經濟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這與中亞、西亞的游牧民族、工商業(yè)比較發(fā)達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傳統(tǒng)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fā)源于大河流域,屬于農業(yè)文明,“農業(yè)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wěn),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fā)源于愛琴海沿岸,屬于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yè)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yè)經濟時代,“工業(yè)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
(三)社會組織結構不同
宗法制度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成為維系社會秩序的重要紐帶,專制制度在中國延續(xù)了兩千年,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而西方很早就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實現了民主、自由和依法治國。
(四)價值觀不同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著根深蒂固的統(tǒng)治地位,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中國人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自我。因此,中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的。
“謙虛”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價值是忽略不計的,西方文化體現出個體文化特征,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征崇尚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
中國的傳統(tǒng)德育尤其是古代德育最大的特點就是政治倫理合一性。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到歷朝歷代學者的學說都認為政治和道德之間關系非常密切?!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修己以安百姓”反映了孔子“為政以德”、道德教育直接為政治服務的思想。孟子提出了“明人倫”的教育目的和“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的“仁政”思想。漢代的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更加強調把德育和政治結合起來,提出“德治要靠教化”的觀點,并概括和揭示了“三綱五常”的道德教育內涵。儒家從孔子就開始提倡的“內圣外王”思想顯然把出仕做官看成了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可見中國古代的道德教育一直傳承政治倫理合一性這一特點。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在中國古代,道德服務于政治,政治是道德的目的。
西方古代道德教育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宗教倫理合一性?!妒ソ洝分杏小澳ξ魇]”的說法,就是除了耶和華,不允許拜其他神;不許制造和敬拜偶像;禁止妄稱耶和華名;必須守安息日為圣日;必須孝敬父母;禁止殺人;禁止奸;禁止偷盜;不許作假見證人;不許貪戀他人財物。這十條戒律既是宗教教義的內容,又是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有學者研究認為,西方古代的學校道德教育就是一種宗教化的學校德育,“自有學校教育以來到18世紀中葉,學校中都幾乎奉行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就是學校德育的同義詞”[1]。我們認為,在古代西方的道德教育中,宗教和倫理是密不可分的。
從表面上看,中西方古代道德教育內容明顯不同,各自具有鮮明的特點,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原因何在?這里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傳統(tǒng)的原因。
一、從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看德育的“政治倫理合一”性
自古以來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在社會政治結構上維持“家國同構”的特點,家是國的縮影,國是家的擴大,進而促使了道德教育中“三位一體”的穩(wěn)固的教育模式的形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結構特點,決定了德育的政治倫理合一性。中國古代社會,父家長在維系家族穩(wěn)定中起核心作用,家族中晚輩對家長的“孝”成為必然的義務。君主在國家政治結構中起核心作用,臣名對君主的“忠”也是應盡的義務。從表面上看,“孝”、“忠”并不相關,“孝”屬于倫理范疇,“忠”則屬于政治范疇?!靶ⅰ贬槍Φ氖侵袊糯總€家族里的個人,是一種態(tài)度,強調晚輩對長輩要恭敬順從,發(fā)揮著維系家族情感、調和家庭倫理關系的功能?!爸摇眲t針對的是國家政治生活中君主之下處于不同政治經濟地位的人,也是一種態(tài)度,強調下級對領導、大臣對君主要忠誠服從,起著維護政治統(tǒng)治、協(xié)調等級關系的作用,但實際上兩者卻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系。
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边@是中國古代家族關系和政治關系之間本質聯系的集中概括?!洞髮W》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步驟同樣強調:在中國古代宗法制度下,家國同構,家是國的縮影,國是家的擴大。中國古代社會的構成極為明顯地反映了政治和親緣的高度結合。天子既是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政治上的主人,又是所有家族的領導者,親緣上的大宗。由此,原來僅僅在家族中體現的“孝”的功能便由家族延伸到整個社會,原先用來“事父母”的孝道成為統(tǒng)治國家,維護政治統(tǒng)一的有效手段,下級對領導、大臣對君主要像孝順父母一樣服從忠誠于他們?!缎⒔洝防锾岢行ⅰ笆加谑掠H,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從而使孝順親人與忠于君主相通,管理家族與治理國家相通,論語里也講“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由于家國同構,在齊家到治國的過程中,將孝順親人的家族宗法倫理感情自然而順利地過渡并轉化成了對君主國家服從忠誠的政治理念,由家而國,完成了情感轉移,使各種可能出現的異端思想消失于無形。
(二)“三位一體”的德育模式使中國古代道德教育效果顯著。傳統(tǒng)道德教育認為家族、學校和社會在個體道德品質培養(yǎng)上擔負著不同的功能,起著不同的作用,但又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共同推動著道德的發(fā)展,又由于家國是同構的,因此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以親情感化為紐帶,成功實現了家族道德教育、社會道德教育、學校道德教育三者密切聯系的“三位一體”德育模式。
1.家族通過“孝道”的遵守強化道德觀念。儒家強調行孝,其根本目的是以孝來治家,進而以孝來治國。中國古代家族制度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父家長專職,父家長權威能否真正確立尤為關鍵,而確立父家長權威的關鍵則在于孝道的貫徹與否,因而以孝治家便成為一種自然的結果。《孝經》里提倡“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君”,又一次把古代中國的家族看成是國家的縮影,由于孝具有齊家與治國的雙重功能,并且被視為齊家治國的根本要道,因此孝的觀念遠遠地超越了道德觀念的范圍,它被無限擴大,應用于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
2.學校和社會通過“教化”發(fā)揮德育的強大作用。雖然中國古代家族道德教育的作用很大,但是畢竟范圍有限,因此學校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秾W記》云:“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學校教育自古以來一直得到教育家的重視,他們認為學校教育是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求學、明理的必要途徑,學校教育的內容應以“明人倫”道德規(guī)范為主。戰(zhàn)國之后,各朝各代的統(tǒng)治者和教育家一直極為重視道德教化,學校教育中積極倡導教書育人的思想,要求教師既有深厚淵博的知識,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鬃拥慕逃齼热菥屯怀鲶w現了道德教育的地位?!墩撜Z?述而》中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彼未膶W家陸九淵提出“學者所以為學,學為人而已,非有為也”,強調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學生學做人,并且要求教師首先要力行身正,做學生的楷模。
中國古代尤其重視社會教育。宋朝統(tǒng)治者極其智慧地將社會教育和地方建設、社會風俗改造和封建道德規(guī)范的宣傳聯系起來。他們通過多種方式如詔令、文告訓育民眾,積極推崇儒術,對廣大百姓開展封建倫理教育。范仲淹十分重視思想品德教育,他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道德觀。歷朝歷代,統(tǒng)治階級還把道德教育深入到社會的基層,借助鄉(xiāng)里、家族的力量,利用封建基層行政組織施行教育,主要形式有“鄉(xiāng)約”、“宗規(guī)”、“家訓”等[2]??梢姡谏鐣袒矫?,家族組織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這樣,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從下到上、錯綜復雜的大道德教育體系,在家族觀念的理念之下,全社會形成了統(tǒng)一的價值觀、倫理觀、道德觀,因而形成了整合力。
二、從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看德育的“宗教倫理合一”性
古代西方的道德教育一直被濃厚的宗教氛圍籠罩。西歐國家很多學校的道德教育都是被教會掌管。
(一)與道德文化的關系。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一方面可以是文化的精神內核,另一方面本身也是一個獨立的文化系統(tǒng)。在西方,對道德有文化支撐的作用,也就是為道德的形成提供了途徑和情境。
世界三大宗教內容充滿道德象征,兼具文學性和審美性特征。首先,《圣經》、《古蘭經》、佛教經典是三大宗教的教義經典,又是不同文化的集大成者。每一部宗教經典中包含大量的道德勸誡,彰顯宗教道德,如《古蘭經》中倡導守正自信、行善、寬恕、誠實、公正、團結、舍己等美德,反對追求私欲、傲慢自大、飲酒賭博、說謊、嫉妒等惡行。宗教經典中的道德教誨往往與形象生動的人物故事緊密聯系,讀來引人深思。其次,宗教經典本身都具有較強的審美性特點,它們內容比較豐富、具有想象力,語言平實古樸,富有韻律感和感染力,人們在閱讀、聆聽宗教經典的過程中往往受到文化的陶冶和道德的洗禮。
宗教場所的建筑風格和充滿神圣感的宗教禮儀活動有助于道德教化??v觀西方的宗教場所,不管是教堂、清真寺,還是寺院,建筑物從外觀上看無不氣勢恢宏、金碧輝煌,高高的穹頂、巨大的墻柱使整個教堂籠罩著安詳、神圣的氣氛。建筑物內部的裝飾,不管是基督教教堂彩繪玻璃上生動傳神的人物和場景,還是佛教寺院里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的佛像、壁畫,抑或是伊斯蘭教清真寺里精美絕倫的圖案和花紋,無不閃耀著神圣之光。宗教禮儀活動有講道、唱詩、祈禱等過程,往往還伴隨著音樂、歌唱等文藝形式,給信徒提供了置身事外、超凡脫俗的神圣氛圍?;浇痰闹v道內容經常是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故事,牧師娓娓道來,講述耶穌如何為善,而不是死板的教條戒律,因此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唱詩過程所營造出的宗教氛圍,使信徒們置身其中并產生一種歸屬感。
(二)宗教道德教育的權威性與道德人格的塑造。道德本身是一種社會規(guī)范,相對于法律而言,主要依靠人的自覺遵守?!叭绻赖乱?guī)范的權威性不足或根本就缺乏權威性,那就不易起到強制和使人認同的作用”[3]。宗教是人的一種理想寄托?!盎浇讨猩系鬯哂械娜烁駥嶋H是西方人理想本性的升華”[4]。宗教一旦具備了權威性,宗教世界所提倡的道德就顯得神圣,道德要求就變成了神的指令。服從這些要求自然就是對神的尊重,不服從就是瀆神,而瀆神是要遭到報應的,這樣就增強了道德的約束力。
參考文獻:
[1]馮增俊.當代西方學校道德教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3:7.
[2]何維.論道德社會化[D].長沙:中南大學,2007:6.
近年來,隨著電影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分析電影逐漸成為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表達方式和文化差異的有效途徑。中西方文化在許多方面都存在著一些差異,如價值觀、集體感、隱私權等,這些差異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國際熒屏上,好萊塢拍攝的動畫片《功夫熊貓》成為國際舞臺上的又一佳作,其中以中國題材作為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在國際電影行業(yè)中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同時也引起了國人對于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差異的思考和反思。因此,在當今國際化的大趨勢下,分析電影中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可以讓我們在豐富傳統(tǒng)文化內容的同時,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升華,并吸收國際上的新理念和新思維,使我國永駐于國際舞臺之上。
一、介紹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異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和社會的迅速前進,當今國際最為突出的特征之一便是全球化趨勢蔓延,繼而廣泛地對政治、經濟乃至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滲透,不同的國家和社會環(huán)境導致不同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tǒng)的繁衍。一個國家的文化象征著其歷史、政治甚至國民的整體發(fā)展和歷程,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意義。事實上,無論是中國文化還是西方的文化,其本身都存在自身的精華和糟粕,而中西方文化的顯著差異是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思維模式、民俗風情、等多方面來予以實現的。矛盾又統(tǒng)一的中西方文化或是針鋒相對,或是結合相容,都可以從另一種文化的保護下得以理解。在多元化的國際大潮中,只有正視和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才能在國際的洪流中取其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使我國的電影事業(yè)不斷完善和吸收國外的先進理念,以實現自身的本質飛躍。
正是因為中西方文化建立在各自的環(huán)境和土地上,自稱體系迥然不同,導致兩種文化背景也大相徑庭,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對價值的追求觀念上和倫理的取向上別有一番不同的味道,而中西方現實人格的差異也在長期的文化背景下大異其趣??偠灾形鞣轿幕闹饕町惔嬖谟诓煌瑖业膬r值觀基礎上,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不同的價值觀影響人們的行為和思想,樹立人們的文化系統(tǒng)和文化價值,從當今電影文化中淺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可以更好地對中西方文化理解和解釋,也會對我國的電影事業(yè)起到推進的現實作用。
二、分析電影《功夫熊貓》及主要內容
美國夢工廠在2008年創(chuàng)作的電影《功夫熊貓》,是以西方的電影模式為載體,以中國元素和思維理念為主題核心,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和領悟,展示出當代國際多元化的文化特征,成為全球化時代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典型例證。在電影《功夫熊貓》一片中,展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真實面貌,體現出動畫獨立制作的優(yōu)勢。它是夢工廠在制作周期長達5年之后出品的一部佳片,其內容和劇情都體現出中國文化,具有深遠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豆Ψ蛐茇垺芬黄饕侵v述一個發(fā)生在很久以前中國古代的故事,面條店的熊貓阿波不甘愿只做一名小學徒,之后陰差陽錯地進入到學功夫保衛(wèi)家園的特殊行列。宗寺中的幾位身懷絕技的師父對阿波持不同的懷疑態(tài)度,最后直到阿波打敗泰狼才得以保護住村莊,才使所有人欽佩和接受。故事主要以各種不同的中國動物角色作為人物主線,熊貓成為故事的勝利者和英雄,片中無處不體現著中國元素的審美味道,從中也可以看出西方國家對于中國文化的融入和傳揚。
在電影《功夫熊貓》一片中,很多影片片斷一改傳統(tǒng)西方影片模樣,加入了很多中國元素的手法,如搶包子、太極、飛檐走壁等都融入了中國電影的情節(jié)和動作,此外,影片中大多數背景是以傳統(tǒng)的中國水墨山水為主要題材。同時在建筑結構上和服裝表現上也充滿了中國元素的內涵,甚至由配樂大師漢斯?基末為影片的樂效配置也添加了大手筆的中國技巧,笛子、二胡等傳統(tǒng)樂器的融入給西方影片增加了耳目一新的聽覺盛宴。宗教傳統(tǒng)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文明素質,電影還通過角色的宣揚展現出東方特有的哲學思想和宗教理念,中國倡導的忠、孝、禮、儀、仁被表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對主角的選擇,熊貓的憨厚勇敢較之以前好萊塢影片中聰明邪惡的負面形象更給觀眾增添了新的視覺感受。這部影片無論是在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精神基礎上,還是在西方的價值取向和人物塑造上都體現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電影《功夫熊貓》中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好的推進作用,也是中國文化成為西方文化的發(fā)展產物,因此,認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就要改變以往的保守理念,使電影作為媒體行業(yè)的一種文化傳播形式,讓西方領域更好地領略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魅力。
三、從電影《功夫熊貓》中具體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隨著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和中國國際化地位的提升,使得當今很多電影中都滲透出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下面以電影《功夫熊貓》為例,從幾個方面談談影片中體現出的中國情結和中國元素,從而分析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
首先,環(huán)境因素。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差異,自然環(huán)境會使人不自覺地受到某種文化的熏陶和影響,這使得不同國家的文化始終保持一種特有的穩(wěn)定性和歷史延續(xù)性。一般來說,中國由于地域廣、民族多的特點,人與人和睦共處并且注重情義,使得中國電影中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側重于展現畫面感和鏡頭感,而從這種環(huán)境走出的人都是民族內傾型的人格特征,因此,中國電影中常常出現英雄人物和歷史人物,而大多數都是救國救人的故事內容。與之相比,西方的環(huán)境較為開闊,一般是大環(huán)境下襯托出故事的主要背景,而電影中的英雄受到西方大環(huán)境影響往往是拯救世界的功臣。從電影《功夫熊貓》一片中,我們可以看出其運用了中國式的環(huán)境因素,把熊貓阿波設置為一個保衛(wèi)領土的勇士,再加上周圍團結和睦的人文環(huán)境,村民的支持和隊友的幫助,使得片中體現不出西方國家特有的文化韻味,與西方國家環(huán)境突出的大范圍進行對比,使熊貓英雄變得很謙虛平和。
其次,價值觀因素。一種文化下的價值觀引導者的言行舉止的活動,很難得到另一種文化下價值觀的理解與接收,嚴重影響著該地域文化發(fā)展的方向。西方的價值觀夾雜著濃厚的個人主義色彩,通常被理解為獨立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在西方的文化中一直倡導的是人身和權力的自由,主張通過個人的努力來實現夢想,同時也更加重視民主性和平等性。而對于中國的價值觀來說,一般理解為集體利益最為崇高,個人色彩相對較輕,在《功夫熊貓》影片中,主人公熊貓阿波是具有中國價值觀念的角色,它具有為隊友和村莊奉獻犧牲的精神,而作為反勢力的泰狼則代表著另一種不同的價值觀,它以自身的利益為中心,獨斷獨行,雖然作為影片中的邪惡力量,但在某一個角度反映出這個角色擁有的本性和覺醒。在這部影片中,不同角色的演繹有中國文化體現,也有西方文化的不同,從兩個方面使中西方文化得到交叉和對比,突出不同國家的不同價值體驗。
再次,中西方文化的顯著差異還有對家庭倫理觀念的不同理解?!豆Ψ蛐茇垺芬黄粌H體現出西方基督教的神韻思想,而且糅合了中國文化中傳統(tǒng)的道德理念。自古以來,中國的孝道文化根深蒂固地影響著每一代國人的思想,因為各代中國人對它的深刻理解,因而一直起到融合各代之間關系的作用。此外,中國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也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中國人對家庭更為抱有強烈的責任心和互助感,而相比之下的西方則更注重個人的感受和意愿,在家庭中享受著更多的自由權利,生活更加自主化,較少約束和紀律。在電影《功夫熊貓》一片中,主人公熊貓阿波盡顯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孝道精神,雖然知道自己的身世,但是依舊對父親分外盡孝,不免讓觀眾由衷地為之感動,同時對師父和隊友也是尊重和敬愛,比如親切的語言、溫柔的眼神,都體現出主人公一顆善良的內心。而儒家的仁義思想在浣熊師父和蓋世五俠的身上得以充分完美的體現,為了保護和平谷的安寧,他們在舉國危難之際,迎難而上,這種仁義之舉便是中國文化的根源所在。在這部影片中,也盡顯中國家庭的和諧,片中的師父和幾位徒弟貌似一個家庭,在對抗泰狼的過程中,互相配合,相互幫助,最終戰(zhàn)勝敵人捍衛(wèi)自己的家園。為了共同進退它們翻山越嶺,不畏艱險和疲倦,互相鼓勵,雖然是動畫片的劇情,卻更多地讓人聯想到人與人之間的奇妙關系,使觀眾產生共鳴。
最后,在《功夫熊貓》中可以體現出人物形象與文化的融合和集體主義的精神。熊貓的原型來自于中國,影片中阿波的造型集中國元素為一身,他的憨態(tài)和動作讓人忍俊不禁,雖然一直受到鴨爸爸的東方式熏陶,但是他的夢想卻使他擁有不平凡的生活。為了這一夢想它不畏艱難終于成為懲惡揚善的功夫大俠,這個人物的塑造體現出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而片中的浣熊師父卻與熊貓阿波不同,他的原型來自于美洲,喜歡安靜的環(huán)境,但是這樣一個西方式的造型卻洋溢著中國的文化特點,穿長袍、長胡須、用筷子的動作都顯示出它的中式氣息。還有一位主角便是烏龜大師,影片中的烏龜大師被刻畫成一位領悟天人之道的智慧長者,具有超高的智慧和廣闊的襟懷,神態(tài)自若的他不僅是西方文化的先知化身,而且也符合中國文化中對于烏龜的象征蘊意。
四、結 語
總而言之,中西方文化都有自身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獨特之處,隨著社會的日益改革和發(fā)展,兩種差異懸殊、截然不同的文化形式所存在的問題也隨之日益凸顯出來,面對越加嚴峻的挑戰(zhàn)。而通過電影這一存在的方式可以從另一種角度審視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不管是個人主義色彩濃重的西方文化,還是集體價值觀和責任感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其思想都是反映出不同國家的認知狀態(tài)和發(fā)展歷程。本文通過電影《功夫熊貓》中所展示的中西方文化特征,告訴我們要共同發(fā)展中西方文化就要使其相互取長補短,這是中西方文化不斷發(fā)展和傳承的惟一途徑,也是加快兩種文化發(fā)展的必然手段。
[參考文獻]
[1] 浦妮.從電影《功夫熊貓》看中西方文化差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5).
[2] 賈楠.從《功夫熊貓》反觀中美文化的差異[J].電影文學,2011(10).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加上諸子百家各學派的文化,具有海納百川的特點。如果用一個字總結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可用一個“和”字代表,這個“和”表示“中和”,它是感覺與理性的互補、中庸和平、中和婉約的象征。這種文化強調“以和為貴”、“天人合一”,體現東方人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譬如中醫(yī),講求的是整體調理。同樣,我們在交往過程中講求情理,即人情和事理,是一種綜合的把握:意會性則有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意境。
西方傳統(tǒng)文化
與中國文化不同,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文化為主,由此引申為西方的哲學思想,強調的是分析,側重個體思維,形成了與中國側重整體思維的差異。如果也用
個字總結西方文化則是英文單詞“only”,即“唯一”,它強調單一,體現了求異思維、個體性和直觀性。求異思維表現在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追求個性;個體性則表現在西方人重視局部的分析,他們在人際交往處事時往往過于強調自我感覺。而直觀性也就是表現顯而易見、通過理性分析而得出的結果。
中西文化差異導致設計教育差異
通過對中西兩種文化的大致闡述,我們可以推導出東方和西方在文化背景方面的明顯差異導致了其設計教育的差別;中國教育注重綜合,講究內在,對已知的知識不斷累積,故有“溫故而知新”,又善于多方位思考,還有“學而知新”的創(chuàng)新理論;而西方教育基于人文思想而展開,從小培養(yǎng)人的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自由,其而產生設計的創(chuàng)意與思維的自由有著一脈相承的關聯。
當然,它們之間也有各自的不足。中國教育缺乏創(chuàng)造力和條理性,系統(tǒng)性不強,不夠精確,學生往往好高騖遠,眼高手低,這種習慣間接影響了學生在做設計時的效率;而西方教育注重分析,但缺乏綜合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
廣告創(chuàng)意是一句廣告表現的主題,經過論證和策劃,運用藝術表現手段,塑造一種新形象的過程。廣告創(chuàng)意是對社會文化的整合,有事對社會文化的創(chuàng)造,更是對社會文化的傳播。廣告創(chuàng)意不但要重于經濟效益,也要眼于社會效益,所以廣告創(chuàng)意一定受社會文化影響。因此,在國際化和全球化概念已經深入大眾的今天,中西方文化地域性差異是明顯的,并不可回避的。
一、西方文化的差異
(一)中國的家族本位和西方的個人本位
國內一些成功的廣告往往懂得滿足消費者對文化心理上的需求,因為這些成功的廣告把握住了中國人對家國的眷戀、對親人的思念這一極其敏銳的心理感受。中國人重家園,以家國為本位,長期生活在以家族為社會活動中心,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農業(yè)社會,對家國有著很強烈的眷戀情結,以致于中國人的社會人際關系都家庭化了,比如人和人的關系有家族宗法維系,長幼有別、尊卑有序等。所以中國很多政治制度和思維意識都與家庭意識有關。因此,家國同構是中國文化的基本點之一。
在西方,個人主義是近代文化的主流,它是集團生活下激起的反抗,整個社會彌漫著尊重個人自由及個人英雄主義的氣氛。這是與以個人為本,強調個人的突出和冒尖的西方文化的現實反映,西方文化是帶有明顯的個人本位傾向,它強調個人的獨立性、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力。
(二)公眾文化不同接受習慣亦不同
廣告是信息傳播的一種手段,要傳達給社會公眾的是其產品的基本信息,比如產品的性能,產品的價格,以及企業(yè)的情況等。當然,這就涉及到中西方文化上存在的差異,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地域,都是有長期獨特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民族形成的重要特點就是要有共同的經濟文化生活和相對穩(wěn)定的共同心理定勢,不同的民族和國家,經濟文化生活和共同心理定勢便產生較大的差別,這樣實際上就存在著不同的文化區(qū)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一個公眾對廣告信息的接受習慣和接受心理問題。
(三)公眾文化層次不同
廣告創(chuàng)意作品是為消費者而設計的。廣告受眾理解廣告的程度被廣告受眾的文化層次的高低直接影響。因為廣告的最終目的就是讓消費者來接受廣告的產品,接受廣告的企業(yè),所以我們要讓消費者把廣告看懂,清楚廣告中說了些什么,明白其中的意思。由于歷史原因和現實問題,中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公眾文化層次無疑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一差異造成中國公眾理解廣告的能力還是比較低的,也促使本土廣告工作者結合中國公眾接受廣告能力的實際情況,來創(chuàng)作出廣告受眾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廣告。由此可見,公眾對廣告理解能力的高低是由對商品知識的了解程度、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對藝術的領悟能力等這些因素形成的,但所有這些最后都要歸結為一點:公眾的文化層次。西方諸多的獲獎廣告都非常注重藝術性,需要人們的多重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
二、中西方文化影響下的廣告創(chuàng)意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的是“仁愛之心”和“禮讓之意”,倫理道德意識早已成為大家認識和批判事物的道德標準,成為中國名族文化心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廣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重要資源,吸取表現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民族情感以及地域風情等方面的民俗文化精華并為其所用,是形成廣告文化精神的意蘊,打動消費者的保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廣告創(chuàng)意的源泉,它不僅僅是形成廣告的文化精神意蘊的重要因素,更是形成廣告特征的主要依據。
(二)西方文化強調個人的權利、自由和獨立性。西方的思維方式有別于中國的思維方式,他們傾向于理性主義,善用邏輯思考,推理分析,有秩序的掌握事物的本質。西方人有著外向、熱情、幽默、夸張、感情奔放、富于冒險精神,追求獨立的精神的人格,這些在西方的廣告中都可以看出其文化的特征。
三、要把握好中西文化的差異
成功的廣告首先需要了解、包容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進行廣告創(chuàng)意時,要去把握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文化差,要對廣告受眾人群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都具有了結和認識。
(一)融合借鑒中西方文化差異
導致廣告主體和客體溝通難度的往往是文化的差異,所以除了要對本國傳統(tǒng)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同時,盡可能的多了接國外的文化結構,并在廣告創(chuàng)意時以廣告主體和廣告客體的需要為基礎,要充分尊重消費者為前提,要尊重和研究消費者的背景,相互融合,相互借鑒,達到最終效果。
(二)避免克服文化的沖突
廣告人需要克服廣告創(chuàng)意中的文化沖突,在構思廣告創(chuàng)意的時候,對于比較敏感的文化層次面需要謹慎選用。在準確把握商品市場定位的同時,創(chuàng)意又需要反映商品信息,投其所好,迎合消費者的需求。這些都應在準確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尊重對方本土文化的前提下去創(chuàng)作。
(三)擴展自身的文化
為了保證廣告創(chuàng)意的新穎,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作為一個廣告人,需要在自身的知識層面上進行多元化的擴展,吸取更對層次的文化內涵,重新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條件,新的文化結構,新的創(chuàng)意框架,并在文化結構上做到國際化、全球化。
結 語
總之,廣告與文化是相互聯系的,雖然在對廣告創(chuàng)意時中西方文化差異是引起爭議的導火索,但并不是廣告構思的過程中的消極因素。我們需要“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將中西文化的精華吸取運用在廣告創(chuàng)意中。這些對于構思的開拓創(chuàng)新給消費者新鮮感來說是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廣告創(chuàng)作人需要把握好中西方文化差異,相互融合,相互滲透,順應或改變消費者,從而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
【參考文獻】
[1]常春梅.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廣告創(chuàng)意的影響[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11).
[2]杜艷如.淺議中西文化差異[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0 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開放的中國已經融入到了全球經濟和文化當中。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特點,不同的飲食文化已經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我國有多樣的飲食文化,西方國家同樣有各種各樣飲食文化。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飲食都是人們生存的關鍵。在人類的發(fā)展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飲食文化一直被人們廣泛關注。在跨文化交流當中,飲食文化占其中很大一部分。通過學習和探討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不僅僅能夠了解西方飲食文化特點,通過飲食文化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特點。同時,也能夠推廣我國飲食文化特點,以及推動中華文化向全世界傳播。在跨文化交流當中往往會存在很多的文化差異,造成交流苦難,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通過飲食文化的溝通和培養(yǎng)能夠有效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適應能力。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風情養(yǎng)成中我國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及其特點。最具中國地域代表性的就是中國的菜系:徽菜、粵菜、湘菜、川菜、蘇菜、閩菜、魯菜以及浙菜。每一種菜系都有其獨特的烹飪方法和味覺感受。其中,川菜主要以麻辣為主,其味覺變化多樣,美味無窮;魯菜主要走清香路線,菜品味道較純;閩菜色調美觀多樣,味道清新,烹飪主要以炒、溜、煎為主;粵菜口感鮮嫩爽滑;浙菜口感清香、鮮嫩、脆爽,烹飪方法多樣化,炒、炸、燴、燒、溜、蒸多種方法并用。湘菜則是以辣椒、熏臘為主要原料,用油較多、色調較濃;蘇菜更注重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味濃但不膩、咸中帶甜;徽菜則是以擅長烹飪山野海味著稱,對于火攻要求較高,講究火功,重色重油,要求食物保持原汁原味。同時,中國飲食具有較強的季節(jié)特點,不同的季節(jié)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國飲食上講究醫(yī)食結合,將有一定藥用價值的食材做成美味,對于一些疾病具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西方飲食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點的飲食文化。西方飲食主要以肉食為主,素食為輔。在長期的生活和實踐當中逐漸形成著名的幾大西方國家飲食特點,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羅斯菜、法國菜、美國菜等幾個主流菜系。每個國家由于地理環(huán)境和文化特點不同擁有不同的飲食文化特點,其中法國菜最為出色,特別講究味、形、色、香之間的巧妙搭配,常用酒進行調味,取材十分廣泛。意大利菜則常用橄欖油和西紅柿進行調味,烹飪過程注重保留食材本來味道。俄羅斯也是一個非常講究飲食的國家,菜的品種多樣,較為喜歡甜、酸、辣、咸等味道。烹飪過程用油較多,口味比較重,對菜色要求較高。德國菜在食材選取方面比較偏好于生鮮,一般用啤酒進行調味,口感以酸咸為主。因此,可以看出西方飲食文化具有自身的特點,且菜系以比較復雜,擁有自身文化傳統(tǒng)。
1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外在變現
首先,中西方飲食文化之間最大差異是對于營養(yǎng)和美味觀念的不同。中國傳統(tǒng)美食在烹飪過程中一般會經過長時間的油炸或燉煮,這樣使得食材當中的營養(yǎng)成分遭到破壞,造成營養(yǎng)流失。這樣的烹飪方法會造就中國傳統(tǒng)美食豐富的口感、多樣的色澤、已經變化多端的香味,但不可忽視的是營養(yǎng)的流失。西方飲食文化注重食材營養(yǎng)搭配,西方飲食最大原則就是營養(yǎng)。西方飲食將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等營養(yǎng)合理搭配,使得這些營養(yǎng)成分能夠充分吸收。但是西方飲食文化對于菜的色、香、味等考慮較少,口感變化單一??偟膩碚f西方飲食文化注重飲食營養(yǎng),但輕口感、色澤等。
其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請客吃放時,菜的數量越多、質量越好、食材越珍貴,才能體現主人的慷慨與熱情,至于客人能夠吃完這些飯菜確不會考慮。相反,如果飯菜恰好夠吃,主人將被視作為小氣。因此,在傳統(tǒng)中國飯桌上普遍存在鋪張浪費情況。這也從側面反映中國的民俗民情,我們在飲食方面是需要努力改進的,特別是中國人的愛面子、講排場這種不好的習慣,但這種不好的習慣似乎是很難改變的。然而,在西方飲食文化當中則十分重視節(jié)儉,在盛大的宴會當中也就五六道菜而已,其中上菜也就二三道而已,其他則是陪襯。在平時請客吃飯更是講究夠吃就好。因此,可以看出在西方飲食文化十分重視節(jié)儉,不講排場。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
再有,中西方飲食文化上別一個大區(qū)別在于就餐方式的不同。在中國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人們喜歡坐在一起吃飯,這樣才能體現團結、友好的用餐氣氛。但是在西方,無論是宴請還是平時一般都采用分餐紙,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文化的差異造成了這一區(qū)別。在中國文化當中認為共餐制能夠營造一種和諧的就餐氛圍,人們通過敬酒等方式,溝通情感、增進友誼,因此,在中國共餐制已經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方飲食文化則講究分餐制,各自點菜,各自享受,能夠很好的體現節(jié)儉用餐的特點,保證了每餐都吃完,而且還有益于身體健康。
2 結束語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開放的中國已經融入到了全球經濟和文化當中,不同的飲食文化已經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隨著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飲食文化一直被人們廣泛關注。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風情養(yǎng)成中我國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及其特點,中國飲食具有較強的季節(jié)特點,不同的季節(jié)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國飲食上講究醫(yī)食結合。西方飲食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點的飲食文化,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羅斯菜、法國菜、美國菜等幾個主流菜系。
中西方飲食文化之間最大差異是對于營養(yǎng)和美味觀念的不同。中國傳統(tǒng)美食在烹飪過程中一般會經過長時間的油炸或燉煮,這樣使得食材當中的營養(yǎng)成分遭到破壞,造成營養(yǎng)流失,西方飲食最大原則就是營養(yǎng)。西方飲食將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等營養(yǎng)合理搭配,使得這些營養(yǎng)成分能夠充分吸收。中國飲食文化講究排場,西方飲食文化講究節(jié)約。學習和探討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不僅僅能夠了解西方飲食文化特點,通過飲食文化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特點,推廣我國飲食文化特點,以及推動中華文化向全世界傳播。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中西茶文化;差異性;茶葉出口;詞義翻譯;跨文化;問題;對策
茶葉最早起源于中國,十六世紀開始逐漸傳至歐洲,得到消費者認可。由于文化背景、文化傳統(tǒng)、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影響,導致中西方茶文化存在著差異性。經濟全球化促使我國和國際市場之間的聯系愈加密切,這就使得茶葉需求量日漸提升,茶葉出口詞義翻譯成為需要亟待完善的內容,對中西方茶文化跨文化交流以及跨文化經濟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1中西茶文化差異性分析
1.1中西茶文化物質方面差異性
中西文化中最為明顯的差異是物質形態(tài),諸如,茶葉種類、茶館特點、茶具類型等等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茶葉種類繁多,諸如,紅茶、綠茶、黑茶、白茶等等,不同種類茶葉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特點。中國人喜歡色澤清淡的綠茶,這是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所致,中國人給予綠茶高雅、質樸特點,成為中國人最歡迎的茶葉。英國人則獨愛紅茶,由于英國地理位置影響促使英國人更加關注茶湯顏色以及茶湯濃郁味道,英國人在飲茶時加入糖或者是牛奶等等,味道更加香甜、更加濃郁。中國茶具造型更加美觀、種類也較為豐富,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英國人也非常注重茶具品質,更加追求自由個性,但是對于我國紫砂壺質樸內斂理解方面卻存在著障礙。
1.2中西茶文化行為方面差異
所謂茶葉行為,實際上就是茶葉生產和消費中形成的固定化行為模式。從飲茶的禮儀角度分析,中國人在任何場合都可以飲茶,并沒有非常固定的飲茶形式。在客人拜訪時,中國人喜歡用茶接待客人,如保持沏茶八分滿,茶水溫度適宜等等,端茶時也需要用右手,還需要從客人右方奉茶,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固定的奉茶禮儀。而西方國家與中國人用茶則存在著非常大的差別,英國人非常重視飲茶,每天需要飲五次茶,同時飲茶時間非常固定,飲茶儀式不僅固定而且正規(guī),這與西方人嚴謹個性契合,由于英國人每日飲茶次數比較多,這就使得英國茶葉進口數量以及消費數量非常大。
1.3中西茶文化茶葉心態(tài)文化方面的差異
由于茶葉日漸發(fā)展使得茶葉逐漸衍生出價值理念、思維模式以及審美情操等等,構成了精神層面文化,也就是茶葉心態(tài)文化。受到儒家文化、佛家文化以及道家文化的影響,促使我國茶葉的心態(tài)文化具有高雅深沉、博大精深等特點,中國人大多將飲茶看作是精神激勵以及情感釋放,與中國人不同,英國人則是將飲茶當作是社交手段,品味更加優(yōu)雅。茶葉并不是普通飲料,實際上具有非常豐富文化內涵??傊?,由于中西方審美體驗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促使茶葉出口詞匯翻譯過程中也需要考慮到跨文化因素,促使西方消費者能夠更好理解我國的茶文化。
2茶葉出口詞義翻譯存在的問題
2.1缺乏茶葉出口詞匯翻譯技巧以及翻譯方法
從目前來看,茶葉出口詞義翻譯大多是采用音譯法,中國式拼音翻譯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簡化翻譯方式,但是中西文化差異使得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理解存在著一定的障礙,茶葉專業(yè)術語很難翻譯,甚至會出現錯誤理解。例如,我國茶葉劃分了熟茶、生茶兩個部分,表面翻譯方式卻無法了解實際含義。例如,竹葉青茶是我國名茶之一,由于泡開后茶葉形狀與竹葉相似,但是如果翻譯不恰當,那么會使得人們產生錯誤理解,錯誤理解竹葉青就是以竹葉為原料做的茶葉,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淺顯翻譯并沒有完全體現出茶葉材料、茶葉特性等等。
2.2茶葉出口詞匯翻譯忽視了文化差異
茶葉出口詞義翻譯對多種文化融合以及多種文化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西方文化風俗習慣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差異,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需要考量中西文化差異,提升茶葉出口詞義翻譯準確性,促使消費者能夠更好、更有效理解并接受我國茶文化。由于茶葉出口詞匯翻譯不準確,使得西方人在理解方面存在著問題,這是忽視中西文化差異造成的。例如,龍井茶最初被翻譯成為了“DragonWell”,但是卻并不是非常準確。在中國文化中,龍代表權力和高貴,代表中華民族圖騰,但是在西方,龍卻是較為邪惡動物,具有殘暴意義,如果直接翻譯,那么會容易造成誤解,使得西方消費者對我國茶葉出現反感情緒。由于茶葉出口詞義翻譯過程中忽視了中西文化差異,使得跨文化影響力并不高。
3中西茶文化差異下茶葉出口詞匯翻譯跨文化對策
3.1構建統(tǒng)一性翻譯標準
為了能夠讓讀者更加直觀了解翻譯內容,進一步聯想茶葉產品。在進行茶葉出口詞義翻譯過程中,需要堅持悅耳順口、個性突出以及內涵深厚,這樣才能夠激發(fā)消費者探究欲望。在進行茶葉出口詞義翻譯過程中,需要結合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性來進行翻譯,為翻譯合理性提供保障。諸如,茶葉分類翻譯過程中,可以將茶葉劃分成為不發(fā)酵茶葉、部分發(fā)酵茶葉、后發(fā)酵茶葉、全發(fā)酵茶葉,在翻譯過程中可以結合文化翻譯成為Non-fermented、Partiallyfermented、POST-ferment-ed和Completelyfermented,利用明確劃分促使消費者能夠直接掌握茶葉類型,翻譯效果更佳。
3.2采用多樣化翻譯方式
在進行茶葉出口詞義翻譯過程中,需要結合詞匯實際情況來提出針對性翻譯方式,逐漸優(yōu)化翻譯目標。如果目的語、源語言認知環(huán)境并不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考慮到認知角度以及價值理念等等,那么可以利用直接翻譯方式。諸如,武夷巖茶是生長于山間的巖石中,具有堅強的品格,那么翻譯成為RockTea就非常合理,此外還有PowderedGreenTea翻譯成為粉末綠茶也是恰到好處,茶葉出口詞義翻譯淺顯易懂。對于知名度相對較大的茶葉種類,可以選擇音譯法,諸如,XihuLongjingTea就是西湖龍井的翻譯,AnxiTieguanyinTea就是安溪鐵觀音等等,利用音譯翻譯方式不僅能夠精確翻譯茶葉種類,還有利于弘揚我國茶文化,對激發(fā)西方人茶文化興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審美理念、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這就使得茶葉出口詞義翻譯方面存在著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利用意譯翻譯方式,結合中西文化差異來進行適當增加、改寫等等,明確翻譯意圖。諸如,將福建鐵觀音翻譯成為TeaBuddha,西方國家對佛教人物也有一定了解,那么就可以將茶葉種類、佛教思想相結合,有效整合多種因素來體現出中國茶文化無限魅力。
3.3有效整合中西方茶文化差異性
考慮到中西茶文化明顯差異,那么在進行茶葉出口詞義翻譯過程中需要考慮到西方人語言習慣,選擇更加合適的詞匯,選擇符合西方人思維方式的翻譯。例如,英語中的Tea與中國的“茶”字對應,但是卻并不是完全對應,實際上,“Tea”還特別指代下午五點六點的茶,也就是下午茶。“DarkTea”是黑茶的意思,但是“dark”卻具有“無知的”、“憂郁的”等含義,如果采用這種方式,西方人很難歡迎黑茶。那么在進行茶葉出口詞義翻譯過程中,需要考慮到西方人文化特點,黑茶直接利用音譯法,翻譯成為“Heicha”,這樣不僅能夠有效規(guī)避文化差異負面影響,還能夠吸引西方人好奇心,進而促使西方人了解中國茶文化。
4結語
由于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性,中西茶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區(qū)別。在進行茶葉出口詞義翻譯過程中,需要結合中西茶文化的特點,利用多樣性翻譯技巧以及翻譯方式,真實表現茶文化風采,進一步弘揚茶文化。作為精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茶文化對二十一世紀茶葉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為了能夠有效弘揚我國茶文化,茶葉出口詞義翻譯過程中,需要堅持統(tǒng)一化標準以及正確翻譯方法,全面考慮中西文化差異,正確理解茶文化信息,提升我國茶葉國際市場競爭能力以及知名度,樹立我國茶葉品牌形象,促進茶文化傳播發(fā)展。
作者:張曉莉 單位:長江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周維.《紅樓夢》茶文化詞語的翻譯效果評析———基于目的論視角和兩個英譯本的比較[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86-91.
[2]莊少霜.生態(tài)翻譯學視閾下翻譯教學模式研究———以茶文化翻譯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6(8):192-193.
中西方人處于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各自的主觀感受不盡相同,反映在語言上自會存在文化上的差異。英國屬于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國家,出現了很多與海洋相關的比喻性詞語,例如:keepone’sheadoverwater(奮力圖強)castananchortowindward(未雨綢繆)allisfishthatcomestoone’snet(抓到籃子里都是菜)。而中國是以陸地為主的傳統(tǒng)的農業(yè)國家,也就產生了大量與農業(yè)有關的比喻性詞語,例如:followthevinetogetthemelon(順藤摸瓜)Asyousow,youwillreap.(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此外,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的不同也會讓人對同一比喻性詞語產生不同的內涵聯想,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曾寫過一首《西風頌》,其中有一千古佳句,表達了作者對未來的美好憧憬,“Wind,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西風,假如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中國人可能對此感到困惑。凜冽的西風使人倍感寒冷;詩人為什么要歌頌西風呢?這是因為英國和我國的地理位置和季候正好相反,當西風從大西洋向東吹來時,即將西風送暖,春暖花開,非常具體地體現了由于地理環(huán)境所引發(fā)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2差異
宗教在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極其重要的地位,滲透到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和文化傳播等各個方面。英語國家主要信仰為基督教,基督教的神論觀點經典是《圣經》,有很多來自《圣經》里的人物、事件構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比喻性詞語。例如:aJudas(猶大),猶大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為了三十塊銀幣出賣了耶穌,后比喻指為背叛。AdamandEve(亞當和夏娃),喻為祖先,人類始祖。GardenofEden(伊甸園),喻為人間天堂,樂園。以上比喻性詞語都反映出了基督教的文化特色。而漢族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比喻性詞語中有菩薩心腸、借花獻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都是用佛教有的事物來做比喻的,都帶有明顯的漢民族歷史文化的印記。
3傳統(tǒng)文化差異
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造就了內容豐富的比喻性詞語,很多比喻性詞語的表達體現了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差異。在西方,感恩節(jié)和圣誕節(jié)是人們極為重視的節(jié)日,家庭團聚一定要吃火雞,因此出現了很多與此相關的比喻性詞語,比如:talkturkey(開誠布公)redasaturkeycock(氣得滿臉通紅)。而中國春節(jié)是最重要的節(jié)日,出現了Makeyourwholeyear'splansinspring,andyourday'splanearlyinthemorning.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文化與心理狀態(tài)差異造成中英民族對表達同一事物的比喻性詞語所賦予的感彩或意義有所不同。拿動物舉例,同樣是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內涵,狗在英文中具有忠誠可靠勇敢等正面文化內涵。如:luckydog(幸運兒)bigdog(要人、大亨)cleverdog(聰明的小孩)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然而狗在漢民族的心中多含鄙視的感彩,有關狗的習語大都含貶義。如:agood-fornothingadvise(狗頭軍師)lackey(狗腿子)afilthymouthcan'tutterdecentlanguage(狗嘴吐不出象牙)之類。再如在中國人從古至今人們對龍懷有至高無上的尊重,認為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常把自己比喻為descendantsofthedragon(龍的傳人),而在西方文化中,龍是一種能噴火,兇殘的怪物,災難的象征。
4社會政治地位的差異
在中西方,社會和政治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這一點也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了比喻性詞語上。比如:blackpower在中國指的是主張無論在任何國度里黑人都應該享受政治和經濟權利的一種政治運動,而在西方,通常是指黑人為爭取其權利的運動,體現的是一種民族歧視。
Jone是一名來自愛爾蘭的27歲男青年。2012年曾在沈陽師范大學擔任對外漢語專業(yè)外語口語教師。他不理解中國大多數男人不選擇學歷高的女性成為自己的女朋友。在西方,一個女人擁有的博士學位不會阻礙兩人成為男女朋友。丁嵐[1]的關于“是否會選擇女博士成為他們的女朋友”的調查顯示:如果有其他條件相仿,學歷低一點的女性,他們會放棄女博士。
一、 中西方社會對于女博士的包容度存在差異的表現
(一)中西方男人在擇偶觀上對女博士學歷水平的包容度的差異
丁嵐的調查顯示出我國青年擇偶長期都延續(xù)“男高女低”模式。西方人崇尚男女平等并信奉著“愛情至上”的擇偶觀。[2]郁龍余也闡釋過“西方人的擇偶標準,最主要是兩個人的互相契合 ,其余的條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則可以不在考慮之列?!盵3]所以自己的女朋友是否是女博士根本不是西方人擇偶標準里的內容。
(二) 中西方社會對于女博士容貌形象的包容度上的差異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人比較在意結婚對象的容貌。張進輔的研究也表明:女性的容貌因素比智力、社交能力等更能引發(fā)異性的注意。[4]西方人也注重容貌,但容貌形象不是拒絕一個人成為自己真愛的緣由,在《傲慢與偏見》中:“婚姻幸福與否不在外貌的美丑、門第的高低、財產的多寡,而在于婚姻雙方是否感情融洽、志趣相投?!盵5]
(三)中西方社會對于女博士年齡的包容度上的差異
在史振英的一項關于“如果在一個家庭中,妻子的年齡比丈夫大時,丈夫的感受”的調查中顯示,認為丈夫會存在感受不好傾向的比例為72.9%,不會存在感受不好傾向的比例為27.1%。[6]在西方年齡不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可以成為配偶的條件。如李江山闡述:“男女初婚年齡的延遲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這些現象在發(fā)達國家,是不會被冠以“剩女”一名的。” [7]
二、中西方文化在擇偶觀上出現差異的原因
(一)地域環(huán)境的差異
西方由于多山不適宜農業(yè)生產,人們很早從事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活動。西方的工業(yè)革命后婦女解放運動要求婦女在社會中與家庭里取得與男子同等的地位。中國文化是重農文化,中華民族的生存環(huán)境適宜農業(yè)生產。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樣從事同樣勞動強度的社會工作,所以形成男主外女主內的男尊女卑的模式?,F今社會總體來說,妻子仍需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自己的丈夫才符合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所以中國男人擇偶時很少會選擇女博士。
(二)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比容貌更重要的是人的心靈,如諺語Beauty is only skin deep.[8]( P20)在西方,女博士和形象呆板不劃等號。反而覺得女博士是智慧的象征。在中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币娮C了中國人對女子容貌的態(tài)度。雖多數男子不愿娶美女為妻,這不是中國男人內心認為容貌不重要。而是刻意為之。因有些對生活不滿足的俏女子,在復雜的大千世界,有可能招惹是非。為保證家庭的穩(wěn)定,有的男子在理性的思考后會娶相貌平常的女子。但女博士古板不時尚的形象在相貌形象平常之外。
(三)價值觀念的不同
西方人持“愛情至上”的觀點。恩格斯說過的“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14]但是在擁有愛情的基礎上,西方人也明白物質條件對于婚姻的重要性。如西方諺語:When poverty comes in at the door,love flies out of the window.[15]( P340)而女博士能夠分擔今后婚姻生活中的經濟支出。門當戶對擇偶觀是對男女雙方自身條件和家庭條件的充分考慮和權衡。而且中國人受傳統(tǒng)父權文化的影響,不愿接受“女強男弱”的婚姻家庭格局。女博士也就不再選擇范圍之內。
三、如何應對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產生的文化沖突
(一)注重個人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首先學習跨文化交際理論知識。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在準確的掌握跨文際理論知識的前提下,接受實踐的檢驗。遇到類似于中西方面對女博士作為擇偶對象產生的文化差異時,運用熟悉的跨文化交際理論知識解決問題。了解本國的文化,熟悉異國文化,對在交際中產生的沖突有足夠的認識,努力去克服障礙;在參與社會生活和人際交流的時做到積極主動,樂觀面對交際中的困難以及障礙;對于文化差異,能夠采取的態(tài)度。在跨文化交際中,尊重對方的文化,以對方的價值來審視和評價對方的行為。
(二)應加強學校對人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首先是學校對學生的課程設置上增加跨文化交際知識的課程。同時也需要給予學生一些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與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交流,通過與外國留學生的日常交流與接觸,讓這些學生消除對異國文化的陌生,從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是加強對外國文化知識的學習,尤其是宗教文化、禁忌、交際習俗等方面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及應對文化沖突現象。介紹其他國家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社會規(guī)范。減少因習俗不同造成的文化沖突。使中西文化觀念、社會習俗共同發(fā)展。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不同文化間的價值共識,最大程度的減少和避免文化沖突的發(fā)生。
(三)發(fā)揮社會媒體對人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的作用
社會媒體對于廣大民眾的生活有著一定的導向作用。是社會公眾獲得新思想的主要來源。所以我國社會應發(fā)揮媒體的影響力,在節(jié)目的編排上體現文化因素,讓公眾更好的掌握中國文化。中國媒體人應該從中西文化交流中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因素,同時也要堅守自己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成為文化的傳遞者與表達者。幫助社會民眾減少因異文化對其他國家文化的誤解.同時也避免使中國人因缺乏對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的了解與掌握,導致皈依西方的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和道德觀,從而漠視、遠離傳統(tǒng)文化,淪為異文化的附庸。(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丁嵐,女博士婚戀難的心理問題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2]蔡琪,孫有中.現代美國大眾文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90
[3]郁龍余 .中西文化異同論 [M].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92.
[4]張進輔.青年心理概論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晶晶.從《紅樓夢》與《傲慢與偏見》中透視中西傳統(tǒng)婚姻觀的異同.湖北成人教育院學報.2006,9.
[6]史振英 ,高學歷女性婚戀難的原因調查分析,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3.
[7]李江山.從“女大當嫁”到“剩女當道”―― 透過語言比較中西方婚姻觀.文學界?語言研究2010.
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滋生于人類生活的整個過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受到經濟、政治、地域及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從這個意義上,有的學者將文化上升到思維方式的層面,將其看成是一個民族有別于另一個民族的東西,所以文化的差異,不僅是文化本體和文化形態(tài)或產品的不同,更是一種模式的差異。
一、中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
1.哲學淵源層面上的差異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哲學思想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更注重和順應自然節(jié)奏,遵循自然規(guī)律,同時也形成了守舊復古、循規(guī)蹈矩、求實中庸的思維方式,而不善于對自然的探索和科學的追求。西方哲學的源頭在古希臘,強調天人相分,以求實求知為主旨,西方民族的個性自由、民主精神得到了充分發(fā)展,同樣形成了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地探索自然的品質。
2.思維模式層面上的差異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推崇朦朧、寫意、含蓄,強調在和諧中體悟達觀。西方人的思維方法從最初就把著眼點放在大本大原問題上,注重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繹邏輯推理。中國人習慣從整體中看個體,善于把握整體,合二為一,注重平衡,異中求同;而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出邏輯片面性,強調理性,習慣從個體中看整體,喜歡化整為零,一分為二,注重分析,同中求異。
3.價值觀與交往行為方面的差異
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獨立的自我觀,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西方人在交際交往中注重個人隱私和獨立,總是從個體的立場出發(fā),強調個性。而中國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觀,這種自我觀沒有相對穩(wěn)定獨立性,因此中國人非常重視參與,以及個體與團體的關系,注重集體榮譽感。
二、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
語言和文化是共生的、互依的,兩者息息相關。語言不但是文化重要而突出的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文化的載體,同時還是文化的產物。二者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在詞匯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英漢語中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詞匯,如動植物詞匯、顏色詞匯、地名詞匯、數字、習語等,通過對比分析英漢部分詞匯的文化內涵,展示中西方文化差異。
西方人重理性和邏輯思維,漢民族重悟性和辯證思維。通過讓學生了解這種思維習慣上的文化差異,體會其對語言表達方式的影響,進而學習英語語法,減少Chinglish(中國式英語)的錯誤。
在傳遞文化知識的同時,教師還要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以英語思維模式學習英語,排除母語文化和母語思維的干擾,按西方人的觀念和思維進行有效的交際。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廣泛收集適合自己的閱讀材料,如各類報刊、文摘、雜志等。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可以開闊眼界,有助于在深層次上對異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師可以借助此幻燈片、娛樂電影等,增加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
三、英語教學應注意中西方文化差異比較,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交際能力不但包括對語言形式的掌握,而且包括對語言使用社會規(guī)則的了解和熟識。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遵循語言分析和文化比較相結合的原則,注意對比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要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的語言不但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而且在交際規(guī)則上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學英語的學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學習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交際規(guī)則、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的知識。與此同時,教師還必須不斷引導學生加強對本國文化的學習,使他們逐步提高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在比較中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把握二者之間的差異,從而達到準確理解和正確、靈活運用英語的目的。
1.分析和掌握文化差異的本質
語言不可能脫離文化而存在。雖然語言因文化不同而不同,但我們只停留在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面現象上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深入學習文化差異的本質,才能達到準確的理解。如果英語教學只是簡單地羅列一些文化差異現象,而沒有深入到差異的本質并對學生作出解釋,學生就不可能做到對西方文化的融會貫通,只能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所以講清“為什么”是十分必要的,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將表面某些零碎的差異現象系統(tǒng)化,并引導和幫助學生分析這些看似零散的差異現象的內在聯系,然后通過分析差異現象找到其本質。如此循序漸進地學習,學生才能逐步學會適時、適宜地把握語言環(huán)境,熟練運用各種交際手段。
2.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現今,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認識到,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在教授英語的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缥幕浑H能力指的是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質,它至少包括三方面的能力: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語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和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其實,跨文化交際學的本質就是一種文化比較,關注的核心就是文化差異,因此其研究成果就是幫助學生找出造成語言表面形成差異的深層原因,從而在英語教學中指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搞好英語日常教學的基礎上,教師要有目的地在教學中滲透一些交際文化背景知識。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些輔的課外閱讀,或組織觀看英語原聲電影,運用網絡將相關的社會文化內涵滲透到學生心中,讓學生盡可能地觸摸到原汁原味的英語世界。同時,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練習機會,在課堂上用純英語教學,創(chuàng)造一些英語聽說氛圍,通過創(chuàng)造模擬情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反復練習,形成良好的英語語感,增強學生在實踐中的應對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忽視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教學將會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影響學生交際應用能力的提高。教師唯有注重提高學生對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文化背景、社會知識的了解,才能真正讓學生在語言學習運用中立于不敗之地,最終達到英語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John C. Condon & Fathi S. Yousef.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M].Bobbs: Errll Educational Publishing, 1997.
[2]Scollon,R.& Scollon,S.W.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 [M].Blackwell,1995.